![]()
后记 陈女士联系我翻译这部 小说时,我并没有听说过 这部小说。于是我花了一 个星期通读了一遍,这是 一部非常有特色的小说, 它非常打动我,在读的过 程中,就有把它翻译成汉 语的冲动。不管是否能出 版,因为一个机缘,我翻 译了这本书,使其带有了 我的痕迹和风格,这让我 觉得非常荣幸。 小说是瑞士作家用德语 写的,我儿子是在德国出 生长大的,德语如同母语 ,在翻译过程中,儿子给 我了我巨大的帮助。经过 了近两个月的时间,我终 于在2017年农历新年前完 成了译本初稿。 这部小说展示了19世纪 40年代瑞士南部及意大利 米兰的生活画卷。书中的 洛迦诺、卢加诺现在都已 成了旅游胜地。人们也许 很难想象,如今风景如画 的瑞士,在那个时候是多 么贫穷。 小说描绘了生活在泰辛 的孩子被卖到米兰扫烟囱 的悲惨生活。从小说中, 我看到了人在自然灾难面 前的软弱和无能为力,干 旱、霜冻、猛禽和野兽的 侵袭,足以让村里人忍饥 挨饿。二十个泰辛小男孩 乘船去米兰,船在风暴中 沉没,十六个孩子丧生—— 孩子们还没有到米兰就遇 到了灭顶之灾。 小说中,有自然风光的 美,瑞士的湖光山色、崇 山峻岭,让去过瑞士的我 非常迷恋。索诺尼奥的山 村、菲查斯卡河、祖凯罗 山、马焦雷湖、卢加诺及 洛迦诺的景色,都写得真 实美丽。小说也写到洛迦 诺和米兰热闹的集市,当 时的风土人情,还写到乡 下人进城的好奇——乔治奥 对于洛迦诺和米兰的一切 都感到好奇新鲜。这些情 景都描写得非常真实。 小说中,人性的光辉无 处不在:美好的友谊,人 们的善良,兄妹的情谊, 化干戈为玉帛的智慧,人 的尊严、平等、承诺,都 令我深深感动。贵族少年 阿尔弗雷多死了,扫烟囱 的孩子为他举办朴素的葬 礼,这一段,我阅读时, 翻译时,以及校对时都泪 流满面。这就是人的尊严 ,即使再卑微的人,也渴 望人的尊严和平等。那些 本来奚落嘲笑扫烟囱的孩 子的米兰流浪儿,在阿尔 弗雷多的葬礼上,感受到 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同病 相怜,与扫烟囱的孩子握 手言和。与曾经敌对的人 化干戈为玉帛,这不得不 说也是乔治奥的智慧,这 比保护自己不被米兰的流 浪儿欺负还要聪明——对自 己最好的保护莫过于没有 敌人。即使十恶不赦的人 贩子疤痕男,面对许下的 承诺,也能践行自己的诺 言;善良的医生卡塞拉, 不仅帮助了乔治奥,也间 接解救了其他扫烟囱的孩 子;孩子们从米兰逃亡途 中,无论是同伴还是遇到 的其他人,即使生活再贫 苦,也没有为了巨额悬赏 而出卖这几个可怜的孩子 。 可是我也看到了人性的 丑恶、恶毒和势利:乔治 奥在米兰的女主人和女主 人的儿子,对乔治奥非打 即骂,冤枉他,偷他的东 西;阿尔弗雷多的叔叔和 婶婶,为了财产,不惜给 两个未成年的孩子下毒; 阿尔弗雷多在米兰的师傅 朱瑟贝,一言不合即拔刀 相向,在阿尔弗雷多死后 ,抢夺他的遗物;平日对 乔治奥非打即骂的女主人 ,在医生卡塞拉面前却那 样谄媚和殷勤。读的时候 我就想,真的有这样的人 吗?但是,我知道,作者并 没有夸大,这些人,一定 是存在的。女主人无疑是 人性恶的缩影。在这部小 说中,几乎所有人都有名 字。就连边境巡逻员等仅 仅出现了一次的人都有个 名字,但是作者却没有给 女主人取个名字,这不仅 体现了作者对她的憎恶, 是不是也在暗示,这种恶 ,也是一种普遍现象呢?我 很想认为是生活的压力使 女主人的人性扭曲,可是 这最终并没有说服我,因 为比她生活窘迫的人多的 是,却并不都像她一样恶 毒。 医生卡塞拉出场时,开 始我有些失望,因为这无 疑是个救世主的角色,生 活中哪有这样的救世主呢? 但是读完这本书后,我明 白了作者的用意:是的, 我们在生活中,肯定会遇 到愿意帮助自己的人;而 面对同样的帮助,人的选 择却是不同的。医生愿意 帮助几个孩子学手艺生存 ,但是奥古斯托想做扫烟 囱的师傅,因为他觉得自 己在米兰爬烟囱时,师傅 却在和人家聊天,师傅去 酒馆,他就要在外面等, 他在痛苦时,觉得像师傅 那样就是快乐的,他只能 看到这一点点“眼前的苟且” ,所以他选择的就是做扫 烟囱的师傅。还有一些扫 烟囱的男孩,得到了医生 送给他们的钱,或者买了 烟,或者买了酒,或者买 了吃的东西。这一幕幕都 让我觉得非常难过。而乔 治奥,他无疑是个有理想 的人,他从一开始就羡慕 阿尔弗雷多会读书,他向 往文明的生活。在扫烟囱 时,他会为了女孩送他一 个橙子开心得不得了,为 教授送给他一本自己并不 会读的书而诚惶诚恐,所 以,他选择了做老师,尽 管卡塞拉医生几次提醒他 ,做老师需要漫长的过程 ,他也还是坚定地选择了 理想。我不是说扫烟囱的 就比老师地位低,我是想 说,一个人内心的理想决 定了他的选择。 第一部分最难翻译,它 描述了泰辛男孩乔治奥在 家乡贫穷清苦却自由快乐 的平静生活,这部分是我 花的时间最多的一部分。 我和儿子说:“第一部分可 真难翻译。”儿子说:“妈妈 ,你要知道 目录 Part 1 疤痕男 乔治奥、泰辛的山村、疤痕男和他恶毒的预言 雕、獾和葡萄收获前的霜冻 干旱、森林火灾、垮掉的牛和生病的母亲使预言成真 艰难的离别 乔治奥落水,却结识了一个朋友 二十个孩子在一条旧船上 Part 2 被卖掉的男孩 漫长的旅途在地下室里结束 成交 斯巴查卡米诺!斯巴查卡米诺! 乔治奥不是贼,却误入贼窝 乔治奥被黑兄弟同盟接纳 Part 3 黑兄弟同盟 阿尔弗雷多讲述他的秘密,乔治奥被恐惧驱使 疾走在夜幕下的米兰 安吉莉塔把恐惧变成大笑,阿尔弗雷多把故事讲完 艰难而又多事的一天,乔治奥会游泳真是幸运 乔治奥探访一个老熟人,提醒他遵守自己的承诺 乔治奥自己也许下一个承诺 乔治奥遵守承诺,狼团伙和他达成和解 乔治奥从烟囱里掉下来,不过遇到了好人 一辆马车驶进博尔戈大街 Part 4 山顶上的房子 喜悦,最后成为巨大的失望,又促成重大的决定 危险的逃亡,不过新的友谊经受住了考验 狗、警察、关员和一个机智的农民 山顶上的房子 又一次碰到疤痕男,阿尔弗雷多的愿望实现了 去比安卡那里 “我早就知道,这个孩子会有出息的” 《扫烟囱的男孩》译后感 精彩页 1838年夏末的一天早上,一个男人来到瑞士泰辛的菲查斯卡山谷。他中等个头,结实的身材,他的脸使人不寒而栗,特别是人们在马路旁边碰到他时。 这张脸本身并不特别凶恶。危险而可怕的是他脸上的那条疤痕,从额头爬过右边脸颊,一直到下巴,几乎蹭到眼睛。人们把这个一大早走在街上的人称为“疤痕男”。 他来自意大利中部的普拉托,要去瑞士南部的索诺尼奥。他走得很急,几乎没有注意到第一缕朝霞像柔软的被子盖在满是石头的山坡上。他也没有注意到菲查斯卡河汹涌的流水,更没有注意到鳟鱼从一个小池塘跳到另一个小池塘。他只是盯着前方的道路,恼怒地想着目的地为什么还不出现。 终于,他看到了最前面的房子。这些房子像巨大的岩石,粗糙笨重地靠在斜坡上,斜坡陡峭得几乎竖直沉入峡谷中。来拜访这里的居民,必须要从一个房子爬到另外一个房子。 这时,男人停住了脚步。他知道村子就在附近了,到索诺尼奥要办的事可以等到晚上。他拐到一条小路上,坐在草地上,从袋子里掏出面包、奶酪,还有一瓶红酒,开始吃喝起来。 村子里还很寂静,偶尔有一两声鸡叫。但许多人已经醒了,小乔治奥,我们这本书的主人公,已经在草垫上睁开了眼睛,他也是疤痕男一路奔波为之而来的孩子。 大概半个小时前,和乔治奥睡一个房间的祖母就起床了。老太太瘦高的身子站起来,就像一棵干枯的树。她很快穿上裙子,然后自言自语地来回走了一阵子,最后扑通扑通地下楼去了。乔治奥没有动,尽管他已经醒了。早上这段独自在小屋里的时间,几乎是漫长的一天中最美好的时光,他享受着每一分每一秒。 附近教堂的钟敲了五下。他一下一下地数着。一刻钟过去了,这时太阳已经出现在祖凯罗山。上面,像个炽热的球,慢慢地上移,又好像要从坡上滚下去。 第一次见到这情景时,乔治奥跳起来喊道:“诺娜。,太阳跌进山谷里了!”诺娜抚摸着他,叫他小傻瓜。当他再抬头看时,太阳离山顶只有一掌宽了,根本没有要掉到山谷里。 从那以后,乔治奥每天早上都带着或多或少的好奇等着这一刻。如今,他已经不害怕了,而是带着一点点喜悦,看着祖凯罗山上空渐渐红起来,看着炽热的太阳一下子从山坡跳向天空。 太阳每分钟都升高一点儿。乔治奥可以不用转身就在灰墙上跟随这一过程。太阳的光芒先是到十字架上,然后洒在圣母像上,接着又照射在圣母玛丽亚的头上、脖子上、胸脯上,最后把那个小圣母像抛在身后,慢慢地沿着墙往下爬。观察这些时。乔治奥还留意着家里的声音。诺娜正在敲楼下父母卧室的门。母亲起床了,不一会儿,父亲走到了牲口圈里。这时,母亲上来敲门。“起床了!”她喊道。 乔治奥闭上眼睛,做出还在睡觉的样子。 母亲推门进来,来来回回地摇晃他。“起床!起床!马上快五点半了,你得去敲钟了!” 乔治奥睁开眼,眯着眼睛望着母亲,母亲正站在床边。她是个三十五岁的女人,看起来却特别显老,愁眉苦脸的。黑色的头发里钻出几束白发,脸颊干瘪又苍白,眼睛深陷在眼窝里。 “来了。”乔治奥还想再翻到另一边,不过这只是他想拖延几分钟再起床的小把戏。母亲已经把薄被子从他身上掀起来,他只穿着衬衫躺在硬邦邦的厚草垫上。 乔治奥一下子跳到母亲身边,他已经长到母亲的肩膀了。他想用胳膊环住母亲,用明亮的黄色眼睛对着她笑。可是母亲已经又转过身向门外走去了。 乔治奥把瘦瘦的结实的腿套在短裤里,用绳子在腰上一绑。父亲从牲口圈里牵出牛来。比安卡,那头老牛,哞哞地叫,小山羊也在咩咩地叫着,小山羊取了乔治奥的好朋友阿尼塔的名字。圈门砰的一声关上,父亲把牛赶到草地上。 乔治奥用手抚摸着蓬乱的棕色头发,又摸着自己硬朗的男孩子气的脸,然后嗵嗵嗵地踏着石阶跟在母亲后面下去了。 太阳还没有照到这里。天很冷,乔治奥冻得小跑起来,他要穿过半个村子。与其说是小巷,不如说是石路把这个村子分得七零八落,一会儿上坡,一会儿下坡。 他来到小广场,那里有一个老水井,水正汩汩地流着。从这个小广场穿过墓地,就到了教堂。 索诺尼奥的教堂是这个小村子最美的地方。教堂顶上有个高高尖尖的钟楼,钟像小苹果一样吊在上面。长长的大厅,一边靠着村子,另外一边向地势更低处延伸。 P3-5 导语 19世纪中叶,由于生活所迫,贫穷的瑞士泰辛山民经常把他们的孩子卖到米兰做扫烟囱的工作。这些孩子要爬进黑暗的烟囱里,赤手把烟灰掏出来。他们不但饥寒交迫,肺部也在工作中饱受伤害。然而,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这些孩子依然团结友爱,共同抵御不聿,向往光明。本书中这个引人入胜的扫烟囱的男孩的故事,就是以这段真实历史为蓝本创作的。 序言 19世纪中叶,由于生活 所迫,贫穷的瑞士泰辛山 民经常把他们的孩子卖到 米兰做扫烟囱的工作。这 些孩子要爬进黑暗的烟囱 里,赤手把烟灰掏出来。 他们不但饥寒交迫,肺部 也在工作中饱受伤害。然 而,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 ,这些孩子依然团结友爱 ,共同抵御不聿,向往光 明。这个引人入胜的扫烟 囱的男孩的故事,就是以 这段真实历史为蓝本创作 的。 这部在战争年代(1941午 )出版的儿童小说,是由丽 莎·泰兹娜和丈夫库尔特·赫 尔德共同完成的。丽莎·泰 兹娜从一本编年史中了解 到扫烟囱的男孩这一群体 ,并开始创作这本书,但 是并没有写完,库尔特·赫 尔德将其完成。作为当时 的政治难民,库尔特·赫尔 德在瑞士流放期间被禁止 发表作品,所以这部小说 是在丽莎·泰兹娜名下出版 的。这部小说一经出版, 即享誉世界,成为儿童文 学经典作品,后来还被改 编成了电影、动画片、音 乐剧等。亲爱的读者: 在国家图书馆保存的那 些厚厚的发黄的书中,我 发现了一本旧的编年史, 上面有一则特别报道:《 瑞士小奴隶》。那时候, 泰辛贫穷的山民把八岁到 十五岁的男孩子卖到米兰 去扫烟囱。 “衣不蔽体,”我读道,“ 光着脚或者穿着很破的鞋 子,肯定没有袜子,饥寒 交迫,从清晨到夜晚不停 地喊着:‘斯巴查卡米诺!’他 们小小的肺深受伤害,从 城市这边走到那边,从洛 迦诺到阿罗那,这些孩子 像动物一样被放在栏中, 用平底船来运输。这样一 艘装得满满的船,在坎诺 比奥⑤和坎内罗里维耶拉之 间突然翻了,十六个孩子 淹死了。”从这部旧的编年 史中,我认识了乔治奥和 他的朋友们,也了解到这 些孩子们怎样从敞开的烟 囱和烟道口向上爬到屋顶 ,赤手把烟灰掏出来并扔 下去。这些敏捷的瑞士小 男孩们的经历是那么奇异 ,令人兴奋的同时又让人 感动,真的值得详细记录 。这件事发生在一百年前 。那时米兰还在奥地利的 统治下。从那时到现在发 生了很多变化。男孩子们 不再捕乌了,雕也少了, 扫烟囱的师傅也不再买男 孩了。如今,他们会把长 长的带着铅块的钢丝刷子 放到烟囱里来扫除烟灰。 可是,若是有的孩子不听 话,父母们还是会用这样 的话来吓他们:“等着吧, 我告诉‘黑家伙’,‘黑家伙’会 马上把你带走!”也许他们根 本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用 这样的话来威胁孩子。乔 治奥,我们故事里的小英 雄,他知道得很清楚。我 希望,你们会喜欢他和那 些仗义勇敢的小伙子们, 喜欢并且热爱他们美好而 忠诚的友谊,正因如此, 这个故事有个美好的结局 。 丽莎·泰兹娜 内容推荐 一个以真实历史为蓝本、展现坚强与勇气的少年励志传奇。 19世纪中叶,瑞士山村男孩乔治奥为了换取给母亲治病的费用,被卖到意大利米兰做扫烟自的工作。在米兰,他饱尝人间冷暖,这里有女主人母子的虐待、本地孩子帮的刀难、小偷团伙的胁迫,也有扫烟囱师傅的善待、师傅女儿的安慰、好心医生的帮助……他与米兰其他扫烟囱的男孩结成了“黑兄弟”同盟,一群命运相似的孩子在逆境中团结互助,共渡难关。 然而,一场诬陷使乔治奥被迫踏上逃亡的道路…他会成功脱险、苦尽甘来吗?他能否抓住机会,摆脱苦难的命运,重新改写自己的人生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