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克服交谈中的卑怯心理
在别人伶俐的口舌、独到的见解、逼人的语势面前,有些人易产生卑怯心理,下面介绍几种克服说话卑怯的小技巧。
(1)说话的卑怯现象,从本质上说是对对方评估过高引起的。过高地评估了对方,从而看轻了自己,产生距离意识和崇拜意念,也就自然而然既卑且怯了。我们要加强对对方的认识,切勿对对方过高认定,要把他看作一个平常人。如当别人说话显示出我们所无法达到的长处时,我们可做这样的暗示:这是他的长处所在,我同样也有优势,他也是比不上的。
(2)克服表现欲望。有时我们说话产生卑怯现象,并不是小觑自己的缘故,而是极强的表现欲望造成的。说话之初就想着一鸣惊人,压倒他人。当发现别人口才卓绝、见解精辟时,便产生失落感、挫折感,情绪上就受到冲击而一落千丈。对这类卑怯者来说,要克服表现欲望,只注重表达效果,把自己的意见圆满地表达出来就行了。心态平稳后,卑怯意识自然无从谈起。
(3)心理的变化会引起生理的相应变化;同理,生理的调节也会对心理产生影响。当说话卑怯心理控制时,通过生理上一些调节措施往往可以取得良好效果,比如通过呼吸、搓手、舒展四肢、走动等方式,都可以消除、缓解卑怯紧张的心理。
(4)采用一些小技巧。基金募集大师迈克尔·钱德勒,早年有很大的弱点——对自己同别人交谈的能力没有自信。因此他养成了给别人写信和写便条的习惯。熟能生巧,过了一段时间,他成了写信和写便条的高手,他把弱点转化成了力量,他写的信和便条拓展了他的关系网。
2.说话要看清对象
说话要看对象,这是说话的最基本要求,不同的对象对同一句话会产生不同的反应,甚至会表现出截然相反的反应。
(1)对不同年龄的人应说不同的话
比如说,青年、中年和老年,这3个年龄层的人经历不同,志趣各异,跟他们说话也要从他们的心理状态出发。比如对健康的中青年,今天在他面前说张三去世了,明天向他报告李四也去世了,他跟张三、李四只有一面之交,听了也就听了,不会产生什么反感,因为他离死亡还早着呢。如果对老年人也这样说,他听了就觉得反感:“你为什么老在我面前说这些不吉利的话呀?我还要多活几年、享享清福呢!”据说不少老年人怕死,自然怕听到他所认识的人死去的消息。
(2)对不同文化程度的人应说不同的话
跟文化低的人说话应该用家常口语体,说大白话。如果用接近书面语的典雅口语体与他们交谈,那么,在语体上是不合得体性的要求的。有个人口普查员填写人口登记表时问一位没文化的老太太:“您有配偶吗?”老太太愣了半天也回答不上来。旁边有人解释说:“他是问您有老伴没有。”老太太这才恍然大悟。可是,对有文化的人说“配偶”(公文用语)就没有障碍。
文化高的人比较敏感,爱抠字眼儿;文化低的人却不是这样。因此,对文化低的人讲话可以随便些,即使有几个词用得不得体或不是地方,他们也不会去深究的。跟知识分子讲话就得注意尊重对方,避免常识性错误,特别是注意用语体,偶有大词小用,小词大用,一旦被他们抓住就会留作笑柄。
(3)对不同身份的人应说不同的话
说话一定要注意对方的身份,对领导要尊敬,对同事要有礼貌,对下级要亲切,否则的话,会制造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有一民间故事,说朱元璋当了皇帝之后,他从前在乡下一起干活玩乐的朋友来找他,一个人把朱元璋当九五之尊,把从前经历的事用隐喻说了一遍,朱元璋念起旧情,封他做了官,另外一个人,则仍把朱元璋当成穷朋友,把他们从前偷鸡摸狗的事儿又重复了一遍,结果被朱元璋推出去斩了。
(4)对不同民族的人应说不同的话
语言和文化互相依存。每个民族的文化必然在其的语言中有所体现,因而可以从语言中窥探不同民族在文化上的差异;人们对某种语言的理解,往往是以弄清楚这种语言的民族文化背景为依据,而两种民族文化的冲突,常常导致对同一句话的反应迥然不同。比如,我们见面寒暄时有时会问对方的年龄、家庭状况等;而在西方人那里,这些一般是不愿回答的。
(5)对心境不同的人应说不同的话
清代朱柏庐在《治家格言》里说:“莫对失意人,而谈得意事。”这是说,对一些人来说是最不得意的事,不愿意别人提起的事,有些人却提了,北京话叫“哪壶不开偏提哪壶”。这等于戳人家的伤疤,其内心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比方说,老姑娘都怕听到别人结婚的消息。如果在她面前提到某某结婚啦,问她凑不凑份子,这些无意说出来的话,就会勾起她对往事痛苦的回忆。她年轻时很可能上过轻薄男子的当,才决心一辈子不嫁人的。而找别人凑份子,他们一般都会高高兴兴地参加。现在,有些大龄女青年不愿意听到“大男大女”这个新词,因为对她们有刺激。P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