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记 去年(2019)深秋, 我与妻子从镰仓站坐上著 名的江之岛电铁,片刻工 夫就到了长谷站,下车后 步行五分钟即来到挂着大 红灯笼的长谷寺山门,登 上见晴台与漫步小径,从 高处远眺相模湾,海岸边 鳞次栉比的房屋色彩斑斓 。一百多年前“我”与“先 生”相遇的那爿茶店估计 早已消失在小说的历史长 河之中了吧。 在见晴台坐下小憩之 时,我不禁回想一年前终 于完成了译稿的深秋时节 ,那时真有种如释重负之 感。都说译事艰难,尤其 是翻译《心》这样的名作 ,而且目前市面上早有数 个译本流传,内心其实也 怕招来画蛇添足之讥。可 就像一千个读者心中有一 千个哈姆雷特,故不揣冒 昧,希望能为读者多提供 一个选项,在感受夏目漱 石那震撼人心的故事之余 ,也能体味大文豪的言语 之美。 言归正传,当时机缘 凑巧,经林叶兄介绍,得 知微言文化计划出版夏目 漱石的前、后“三部曲”, 而《心》正是自己读过次 数最多也最熟悉的一部, 便认领了此书的翻译任务 。当然,选择《心》还有 一个重要原因,便是加缪 在《西绪福斯神话》(译 林出版社,2013年版。 )一开头提出的:真正严 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 那就是自杀。《心》是明 治天皇去世快两年后才开 始连载的,书中的“先生” 差不多是紧跟着殉死的乃 木希典之后自杀,这难道 不就是对明治时代的回望 与反思吗?我正是抱着如 此疑问开始重新阅读并翻 译此书的。 此后将近一年半的翻 译过程犹如一场文字修行 ,每个动笔翻译的清晨或 深夜,都好像与书中人物 对话,更伴随着对作者意 图的无尽揣测。有时候竟 会枯坐数小时而无一字收 获,此时才更深切体会到 严复所谓“一名之立,旬 月踟蹰”之中的苦与乐。 不过时移世易,我辈如今 翻译时已不比从前那般困 难重重,现在文献资料丰 富,检索也方便,可谓前 人栽树,后人乘凉。可也 时刻不敢懈怠,总是战战 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 冰,唯恐曲解人意又传达 有误。噫吁喊,翻译之难 曷可胜言哉! 《心》当年在日本连 载完结之后出版了单行本 ,汉文功底深厚的夏目漱 石在他自己设计的封面上 引用了《荀子·解蔽》篇 中的一句话:心者,形之 君也,而神明之主也。看 完整部小说后再回过头重 读此句,难免心有戚戚, 当初的疑问也释然了。是 故唯愿阅此书者皆能不役 于物,不蔽于欲,则幸甚 焉。 目录 我与先生 双亲与我 先生与遗书 译后记 精彩页 一 我总是将那人称作“先生”,所以此处也只写作“先生”,而不公开其真名。与其说是顾忌世间流言,不如说那对我而言更加自然。每当我回忆起那人,“先生”之称便脱口而出,执笔时也是这般心情,实在无心使用冷冰冰的首字母缩写。 我与先生相识于镰仓。那时我还是个年轻书生。趁着暑假去海水浴的朋友寄来明信片,叫我一定去玩,我便决定筹措些钱就去。我费了两三天时间筹好了钱,可到镰仓还未满三天,叫我来的朋友就突然收到了故乡来的电报,让他回家。电报上说他母亲病了,可他并不相信。很早之前,他就被家乡的父母逼婚而很不情愿。以现代的习惯来说,他这个年纪结婚还太年轻,更重要的是他并不喜欢结婚对象,因此,暑假本该回去的时候,他却逃到东京附近来游玩。他给我看了电报,问我该怎么办。我也不知该如何是好。不过他母亲要是真生病了,他理当回去。所以他最终还是回去了。我特地而来,现在却又孤身一人。 离学校开学还有不少时日,我现在是留在镰仓也好,回去也行的境况,便决定暂时留在原来的宿处。朋友是中国地区资本家的儿子,虽然不缺钱花,但由于上学和年龄的关系,生活水平与我相差不大。因而就算只剩我一人留下,也没必要费心再去找其他合适的宿处了。 宿处在镰仓也是偏僻之地,台球呀冰激凌之类的时髦货,都得穿过一条长长的田间小路才有,坐车也得花二十钱。可私人别墅却到处都是。而且此地离海非常近,也就占据了海水浴的最佳位置。 我每天都下海去。穿过古旧烟熏的稻草顶房子下到海边,就发现来避暑的男女在沙滩上走动,真让人想不到居然有那么多都市人来这种穷乡僻壤。有时候,海里竟像澡堂里一样人头攒动。虽然我不认识其中任何一人,但置身如此喧闹的景色之中,横卧沙滩之上,任海浪拍打着膝头,在那里蹦蹦跳跳倒也快活。 我就在这熙熙攘攘之中发现了先生。那片海边有两爿茶店,出于偶然的机会,我习惯于去其中一爿店。与长谷那边拥有大别墅的人不同,来这里避暑的人没有各自专用的更衣室,必定要有这么一个公共更衣处。他们除了在此喝茶、休息之外,还在此清洗泳衣和带海水的身体,或者存放帽子和伞。我没带泳衣,可担心随身物品被偷,每次下海的时候也把所有脱下的衣物之类扔在那爿茶店。 二 我在那爿茶店见到先生之时,他正脱了衣服要去海里。那时,我却刚好相反,正湿着身体,吹着风从海里回来。两人之间有许多攒动的人头遮挡视线,要是没有特别的情况,我也许始终不会留意到先生。尽管海边那么拥挤,我又那么漫不经心,我还是一眼就发现了先生,因为他正与一个西洋人同行。 刚一进茶店,那个西洋人健康的白皮肤就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他穿着地道的日本浴衣,脱下后随意地扔在折凳上,抱着胳膊朝海站着。他光着身子,就穿了一条我们常穿的短裤。 这首先就让我觉得不可思议。两天前,我曾到过由井滨,蹲在沙滩上长时间眺望着西洋人下海的样子。我蹲坐在小沙丘上,旁边就是宾馆[1]后门,在我凝神眺望期间,很多男士来洗海水浴,但没有一人露出胴体、胳膊和大腿。女士更是隐藏起肉体,她们大都头戴橡胶泳帽,波浪间只浮现出一片褐红色、藏青色和蓝色。对于刚刚目击了这般情景的我来说,这个浑身只穿一条短裤站在人前的西洋人实在稀奇。 不久之后,他回头看着旁边正躬身的日本人说了些什么。那个日本人正拾起落在沙地上的手巾,刚拾起来就包在头上,朝着海边走去。那人便是先生。 我只是出于好奇,目送着并肩走去海边的两人背影。他们一直走进海浪之中,穿过浅滩附近嘈杂喧闹的人群,到了比较开阔的地方就一起游出去。我看着他们朝海里越游越远,头也渐渐变小,随后又一直线游回海边。回到茶店后,他们也不用井水冲洗,径直擦干身体,穿好衣服,不知匆匆去往何方。 他们走后,我又坐回原来的折凳上抽起了烟。那时我一边发愣一边思索着先生的事,总觉得似曾相识,却又怎么都想不起来是何时何地见过。 与其说那时的我无忧无虑,不如说是百无聊赖。所以翌日又估摸着遇到先生的时间,试着特地去了茶店。结果西洋人没来,只有先生一人戴着草帽来了。先生摘了眼镜放在台上,立刻用手巾包了头,匆匆忙忙下海去了。先生如昨天一样穿过嘈杂喧闹的浴客一个人游出去的时候,我突然想追上去。然后我溅起浅水一直来到水较深的地方,便朝着先生一路爬泳。可先生与昨天不同,以一条弧线从奇怪的方向朝岸边游回去。因此我的目的落空了。我上了岸,甩着还在滴水的手,刚回到茶店,先生早已穿戴整齐,与我擦肩而去。(P3-7) 导语 向欲认清自己内心的人推荐这部剖析人类心灵的作品。 日本国民作家夏目漱石经典作品,日本“国民必读书”。 青年译者陆沉还原日式文字美学。 它是一部利己主义者的忏悔录,深刻揭露了利己之心与道义之心的冲突。 内容推荐 先生自杀了。他留下一封长长的遗书,里面细细描述了那片一直盘旋在他内心深处的阴影:那是一场爱情与友情的冲突,一次利己之心与道义之心的交锋…… 小说《心》是日本“国民级作家”夏目漱石的代表作之一。故事由“先生与我”“父母与我”“先生与遗书”三个部分组成。夏目漱石借“先生”这一角色,以及发生在他与友人“K”之间的故事,呈现了弥漫于近代日本社会中的怅惘与无助情绪。夏目漱石在作品中对人心复杂所做的细腻刻画,也使它成为经典的剖析人类心灵之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