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城市的心灵--心理咨询师札记 |
分类 | 人文社科-心理-变态/病态心理学 |
作者 | 廖峻澜 |
出版社 | 四川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廖峻澜,成都易心谷心理咨询工作室创始人,南京大学文学硕士,中科院心理研究所临床心理治疗专业博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IHNMA国际注册催眠治疗师,WMECA国际临床催眠治疗师.ACIC国际注册职业培训师,四川心理学会应用心理专委会委员。十三年的心理咨询师从业经历,十年的心理咨询认证培训师经历,十年的高校心理健康中心工作经历,个体案例咨询累计五千小时,擅长婚恋关系、亲子关系咨询和情绪障碍咨询。四川省中青年骨干作家,成都市作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作家协会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在高校担任文学讲师多年,多篇小说获省市文联文学奖。 后记 从2012年开始,我就在构思一部心理咨询的案例小 说,想把我那些年的咨询案例整理一下,用故事的方式向 大众读者普及心理学常识。 创作并非易事,而我在创作这件事上又患有习惯性拖 延症。 一拖就拖到2017年。 2017年是我第三个本命年。 这一年,我被中年危机所困,被死亡焦虑折磨得常常 失眠。我在想,我不得不写点什么,无论写什么,只是要 证明,这个世界我来过一趟,留下一点东西。对,我想用 创作对抗我深深的死亡焦虑。这一年,我重新提笔写小 说,其中就包括这本《城市的心灵——心理咨询师札 记》。 在这本书里,我选取了六个短程咨询个案作为原始素 材。为保护来访者隐私,改头换面,移花接木,虚虚实 实,以小说而非心理咨询案例实录的方式向读者呈现了心 理咨询室里上演的一幕幕都市剧。 选择短程个案的重要原因是他们的问题都不算严重, 更能代表大众读者。这本书,我不想单单写给心理咨询 师,我想写给高中生、大学生、中学生家长、职场白领、 家庭主妇,让没有心理学常识的普通读者也能有所获,有 所悟。 这些来访者,有的是我在培训中的学员,有的通过网 络平台找到我,有的通过朋友介绍,有的看到工作室的介 绍主动上门…… 他们都是和你我一样的正常人: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过着正常的生活,读大学,找工作,相亲、恋爱、结婚、 生子等等。他们是平凡人,却又有一颗不甘于平凡的心 ——在心理学的知识越来越普及,在每个大学毕业生都能 随口说几个心理学术语的今天,他们的第一反应不是极力 否认自己有心理问题,而是承担起改变的责任,愿意放下 自己是个“心理健康”的人的执念,愿意走进倾吐隐秘的 心理咨询室,面对一个陌生人谈论他们的过往、他们从未 向人提及的伤痛和隐秘、他们被伤痛折磨得千疮百孔的灵 魂。走出咨询室,他们又成了一个个融入人群里找不见的 平凡的人。他们追求更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精神状态, 追求更高的生活质量,希望自己能在人格完善的道路上走 得更远,他们是勇敢的、值得敬佩的人。 我经常在想,如果我不是心理咨询师,当我深陷抑郁 症之时,我会不会去看心理医生? 想了许多年,答案无解。 再次强调,这本小书并非心理咨询的案例实录,而是 一部心理小说集。在写作方式上,我有意采用了小说创作 中常见的三重视角——心理咨询师、咨询室的旁观者、上 帝视角。这种叙述,能以最好的方式包容我作为心理咨询 师的热心肠,作为旁观者的理性克制,以及作为俯瞰众生 的“上帝”的悲悯。 书中提及的来访者,除了极少数还与我保持联系,大 多数已回归正常生活的洪流。我非常感谢我的来访者,感 谢他们对我的信任,感谢他们让我成长。 我也要感谢书中那个常常犯错的心理咨询师,感谢不 完美的自己! 廖峻澜 2020年3月22日 目录 恋爱牢笼 爱情来了 第一次失恋 童年记忆 尾声 逆生长 周五晚上 见义勇为 尾声 一段“网恋”引起的心理治疗 孤独的幽灵 能不能回归家庭? 愤怒的妻子 尾声 偏执与疗愈 遇见真命天子 “他要杀我!” 童年 凋零的青春 尾声 我不是“病人”,是女儿 噩梦 “没出息”的妈妈 “没出息”的女儿 尾声 “完美女人”在恐惧什么? 出差归来 过去,告别了 黑洞 为了穿一条白裙子 相亲 尾声 兰馨印象记——斯人如兰,斯语如馨 后记 精彩页 爱情来了 终于盼到周末了,为了这一天,露西再失眠一周也心甘情愿。整整一夜,露西满脑子都是大伟英俊的脸庞。我今天穿哪件衣服他会更喜欢呢?我该喷什么香水呢?这次该和他聊聊高冷的艺术……夜太长!露西感到浑身潮热,棉被搭在身上似有千斤重,起来喝了口水,倦意消退了。 六点开始化妆,为了一条围巾,把衣橱翻了个底朝天,一切都为了——爱情。 见到大伟了,他略显憔悴,可能上了夜班还没缓过神。露西站在商场门口,笑盈盈地看着他,胡乱说了几句话,有些前言不搭后语。再看大伟,他鼻翼一张一合,好像也有点紧张。 手机响了。 喂,哦,我下午没空,和朋友在一起呢。什么?晚上看电影吗?改天吧。 露西纤细的手指掐掉电话,嘴角挂着一丝掩饰不住的骄傲。她抬眼看了看身边的大伟,见大伟正望向街对面,眼神空洞,表情漠然。 哎呀,这男的是公务员,我都说了我们不合适,他还老缠着我,真烦人!不过呢,听说他姨夫是厅级干部,家境也不错。露西一边说,一边凑过去观察大伟的表情。大伟的左脸抽动了一下,从鼻子里发出低低的一声“嗯”。他的脸部线条有点硬,鼻梁高挺,下巴很方,连嘴唇都棱角分明,长长的睫毛动了一下。露西心里美滋滋的,吃醋了吧,看来是爱我的。 露西二十七岁,和大伟认识四个月,虽是经人介绍,却也一见钟情。大伟是警察,身体健硕,身高一米八二,在茶吧第一次见面,他寡言少语,一直很有礼貌地听露西吐槽公司的事情,其间,三次默默地为露西倒水。你嗓子有点哑,多喝点柠檬水,这是大伟说得最多的话。走的时候,大伟叫了辆车,把露西送回家,自己又打车回去。第二天,露西才知道,她住城东,大伟住城西,相隔三十公里。 很快,露西堕入爱河,大伟每天给她打电话、发微信,一放假,就约她出来。只是,交往四个月,大伟一直发乎情,止乎礼,从未主动牵过露西的手,更没有其他亲密的举动。每次和大伟在一起,露西甚至能感受到自己那无处释放的荷尔蒙从身体里飘出,在两人间游走,之后,又颓唐地飘向远方。 “二十七岁了,终于遇见个好男人,我真的喜欢他,但是,他到底爱不爱我?” 带着这个谜团,露西拨通了“兰馨热线”。 第一次咨询 电话里,我和露西交流了十五分钟,我能感受到露西心情的急迫。她一再强调,自己从未如此投入地爱过一个人,不想错过,但是,大伟到底爱不爱他?凭着心理咨询师的直觉,我认为,问题不是爱和不爱这么简单。露西预约第二天咨询,下午五点。 第二天,下了一天的雨。五点,电话响了,是露西。 我有些事情,要晚到一会儿,对不起啊,兰馨老师。 没关系,我可以等你十分钟,我说。 五点三十分,露西来了。她身市才娇小,长长的卷发染成幕红色,瓜子险,细长的眼睛,五官很是俏丽,打扮也非常时尚,拎着一款价格不菲的皮包。 老师,你是不是要去吃饭了?露西问。没关系,先做咨询吧,但是,以后不要迟到了,我笑着说。哦,那就好,露西似市公了口气,没有表示任何歉意。下面是露西的故事。 他到底爱不爱我? 露西:大学时,我第一次谈恋爱,男友是社团会长,读过很多哲学书,是我见过最博学的男孩子。但是,博学的男人是不是也薄情?他的前女友甩了他一年又找到他,要求复合,他竞然就答应了。工作一年后,结识了第二个男友,比我大五岁,家里是农村的,特别能吃苦,工作成绩也很突出,年年被评为优秀教师。但是,他很大男子主义,情感上粗线条,不懂浪漫,花钱吝啬。一次吵架后,我说,我们分手吧,其实只是试探他,他竟然答应了,第二天见我就像见陌生人一样。和他分手的三年中,我拒绝了很多男人,觉得自己伤不起了,直到遇见大伟。说实话,大伟是我见过的最完美的男人。我必须用“完美”这个词:长得帅,个子高不说了吧,不抽烟,不喝酒,无任何不良嗜好,家境也不错。他带我见了他父母,他父母人也很好,虽然不是大富大贵的家庭,但是老两口恩爱呀。他当警察,虽然辛苦,但是社会地位高呀,而且,感情经历很简单,只在大学里谈过一次恋爱。他话不多,但也不闷,他读的书不多,看完电影和我讨论的时候,还挺有思想的。还有,他事事都顺着我,脾气好。兰馨老师,你说这么好的男人到哪里去找?但是,为什么我们的关系就止步不前呢?他是不是不爱我呢? 备胎? 兰馨老师:听起来,大伟真的是一位各方面都很优秀的男孩子。你喜欢大伟,也很珍惜这段感情,但是,交往四个月了,他从未牵过你的手,确实让人生疑。你感觉他可能不喜欢你,那你认为,如果他不喜欢你,为什么又要给你打电话,约你出来,还带你见他父母呢? 露西撇撇嘴,想了想,过了许久,她才说,他可能觉得我各方面条件也不错,想找个备胎吧。说完,她的眼眶红了起来。 P2-4 导语 读者不仅可以从小说的叙述中切实感受主人公们心理世界的惊涛巨浪与变幻轨迹,而且往往不经意间就会被小说屡屡撞击到自己的软肋,从中发现或纠结于心魔或释然于解脱的另一个自我,另一种生命形式,还有更多的精神存在的可能性。 书中选取这些涉及职场发展、婚恋情感、青少年厌学的案例,是每个人、每个家庭在发展阶段都有可能遇到的一些问题,极易引起读者的广泛共鸣。 序言 自2020年1月下旬至今已近两个月了,新型冠状病毒 从肆虐全国到蔓延全球,居家抗疫的日子仍在持续。而由 疫情带来的心理病毒,也有待长期的治疗。在这样的日子 里,廖峻澜的书稿《城市的心灵——心理咨询师札记》的 到来,成为驱逐阴郁与惶惑的一抹明媚阳光。 《城市的心灵——心理咨询师札记》是一部以心理咨 询为题材,由六个心理治疗案例串联起来的心理治疗小 说。峻澜从独特的生命体验出发,以文学的手法,将她做 心理咨询师以来所遇到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合理的虚构、 独到的叙述与情感的投射,创构出这种个性鲜明、思想深 微、牵动人心、别开生面的文学形式。 国际上许多专家早就指出,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威 胁是精神疾病,心理问题几乎可以说是新世纪最大的问 题。 二十年前听到这种说法的时候,我们也许还将它视为 一个预言,一种预测。二十年后,这种说法已经成为普遍 的事实。在近期困囿于宅的日子里,这种感受尤其强烈。 有好几位研究生给我发信息诉说,一方面是不能走 动、不能开学的惶惑乃至恐惧,另一方面看到的很多消息 尤其令人沮丧,这使得在家读书效率低下,心情常常处于 阴郁之中。我知道,能够用微信向我表达这种阴郁心情, 恰恰证明他还是比较阳光和健康的。只能说明他有点心理 动荡,即使出现点心理问题也自然能够调适和克服。人们 精神世界中更多的心理隐患是说不出来、道不明白的。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或长或短、或显或 隐、或深或浅地经受过心理疾患的侵扰。心理问题就像病 毒那样,存在于我们周身,只是大多数病毒终被我们的免 疫机制攻克;但在类似新型冠状病毒的威胁之下,我们的 身心就显得脆弱不堪了。我们每个人都要面对心理疾患的 困扰,也有着精神救赎的渴望。 从这个角度说,《城市的心灵——心理咨询师札记》 的问世不仅意义重大,而且非常适时及时。读者不仅可以 从小说的叙述中切实感受主人公们心理世界的惊涛巨浪与 变幻轨迹,而且往往不经意间就会被小说屡屡撞击到自己 的软肋,从中发现或纠结于心魔或释然于解脱的另一个自 我,另一种生命形式,还有更多的精神存在的可能性。 这部小说的问世与疫情、疾病、灾难结下不解之缘, 而它的缘起与生产过程同样与此相关。这是值得我多饶舌 一下的话题。峻澜是怎样走上心理咨询师的道路,又如何 成为一位业余小说家,其间又经历了怎样的个人的“主体 性”解构和重构的过程,显然,这些问题对于深入理解这 部小说也许是至关重要的。况且,故事的叙述者与心理咨 询师本身就是小说中的重要人物形象。 峻澜于1999年考入南京大学文学院,本科期间我就给 她上过现代文学课。当时她们在浦口校区,小班上课,师 生交流比较多。她那时候喜欢追问文学与人生的关系问 题,那个年龄对这类问题表现出的超常的求知欲令我印象 深刻。喜欢追根究底的学生无疑拥有难得的科研潜 能。2003年她考上研究生后,我做了她的导师。她的学位 论文以20世纪90年代至2000年后的女性文学为研究对象, 重点考察那类缺乏主体性的女性形象。女性主体性的缺失 既有社会现代性的根源,也有文化心理与精神层面建构的 问题,她的思维兴趣更多地集中于后者。 得力于优异的成绩和科研能力,峻澜硕士毕业后,顺 利进入成都一所著名的高校,在该校的艺术学院从事教学 科研工作。作为导师,我非常高兴她有了一个理想而稳定 的专业工作,对她的研究前途也充满了信心。虽然分处遥 远的东西两城,但我们一直保持较多的联系,她也经常把 自己的动向、困惑或者成绩告诉我。因此,对于她从进入 高校到走出高校、从文学专业改换心理咨询的心路历程, 我都比较了解。当然,对于她的选择,我也经历了一个从 不理解到理解、从心存狐疑到肯定和特常的过程。 从毕业后在高校工作开始,峻澜的研究焦点与思维兴 趣发生了更加明显的转移,她从文学的主体性越来越偏向 于人的主体性,从主体性缺失的社会根源偏向于心理根 源,甚至偏向于探讨入的灵魂问题,追究人的终极关怀, 拷问人之存在的哲学维度。而且,这时候,她也越来越表 现出一个突出的特点,即倾向于将她研究的文学问题、精 神问题,与她自身的境遇、她自身的存在融为一体。比 如,她毕业论文研究的是缺乏主体性的女性形象,而她突 然发现自己也不幸成为缺乏主体性的女性之一员。 我一度试图说服峻澜将文学研究与自身存在区别开 来,学会让工作上的庸俗琐碎感与事业的神圣崇高感共生 共存。但显然,寻常之路不能解决她超常的精神需求。 在工作的最初几年中,她感觉自己远离了中文系的学 术氛围,任教课程又是学院不重视、艺术生不上心的“边 缘课”,没有科研团队,申请课题非常难,写论文就为了 评职称,读研时好不容易燃起的学术热情在苦熬中不断消 磨。她骨子里是一个堂吉诃德般的理想主义者,总想与现 实搏斗。她告诉我,那几年,虽然她积累了一些结合艺术 生教学特点的教学经验,但重复的备课 内容推荐 《城市的心灵——心理咨询师札记》是一部以心理咨询为题材,由六个心理治疗案例串联起来的心理治疗小说。作者从独特的生命体验出发,以文学的手法,将她做心理咨询师以来所遇到的典型案例,进行了合理的虚构、独到的叙述与情感的投射,创构出这种个性鲜明、思想深微、牵动人心、别开生面的文学形式。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