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往事入画(一个老人的记忆博物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张才柱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我和秀英结婚了

1972年冬月十三,李秀英的堂哥做媒,在离他家不远的兴隆场看人、定亲。李家一共来了四个人,张家只有我一个人。我们在兴隆饭馆吃了点儿东西,就把亲事定下来。第二天,秀英和她母亲就来到我家看家。她们俩在我家耍了两天,双方都没有意见。过了几天,李家跟我约定在腊月二十六结婚。

从看人到结婚只有一个多月,这是媒人的主意。他知道我家庭成分不好,怕时间久了事情有变。当时,我二十六岁,秀英十八岁。她看中我会修收音机,不管其他方面好不好都愿意嫁给我。李家在三甲,我家在四甲,中间隔着三十多里路,还要翻过一座山。腊月二十六那天,我找了生产队的陈富贵帮我抬铺盖。那时候,如果女方家庭条件好,置办的嫁妆就多:如果条件比较差,嫁妆就少,甚至没有。李家虽然很困难,但也给秀英准备了一顶麻布帐子、一床铺盖和一口箱子。陈富贵挑着帐子、铺盖和箱子,还有其他添箱的镜子、水瓶。送亲的有秀英的兄弟、老表、表嫂、媒人等十多人,大家一起欢欢喜喜地往我家走。

快到我家时,全家人都出来迎接,鞭炮也响起来,热闹得很。我的三个姐姐都来了,没其他外客。李家和张家的亲客先后入席,我和秀英就挨着敬酒。当时的乡下,看不到有人拜天地,也没见哪一家请过吹拉弹唱的乐队。第二天,我和李家的送亲客一起去他们家,这叫转面。吃过午饭,我和秀英就回辽叶河沟了。

接下来,扯结婚证遇上了麻烦。我们俩到公社去了几次,公社的乔文书都打我的夹夹。他对秀英说: “你一个贫下中农为啥要嫁给一个地主子女?”秀英答:“地主子女就不准结婚了吗?”好说歹说,乔文书就是不给扯结婚证,我们差点儿和他吵起来。公社搞治安的干部张高全正好路过,看见我们吵闹,就过来问情况。他对乔文书说: “把结婚证扯给他们,他们都跑了好几次了。”乔文书这才答应,我和秀英都很感激张高全。

我们张家的历史

我的祖父张永途生于清朝道光年间。当时,重庆江北礼里下设六个场,其中一个叫三圣场。张家是个富裕的大家族,占据了半个三圣场,人称“张半场”。

祖父有四个儿子。大儿子张隆评在清末民初任监政、乡长,重政兴学,受民众崇敬,人称“张大公”。二儿子张隆访善于经商,开办过铁厂、煤厂、纸厂等,富甲一方,常常在年末开仓济民。三儿子张隆试就是我的父亲,他重礼仪,好诗文,勤劳肯干,也开过煤厂和纸厂,人称“三圣公”。四儿子张隆赞,曾办族会,经实业,以铸造闻名,乐善好施,断事公正,人称“张公道”。

后来,四兄弟分成四家。我父亲迁居中嘴,在那里开了一家纸厂。父亲有支化,诗词文章都很不错,年轻时还教过书。而且,他脾气好,结交了很多朋友,是袍哥仁字号大爷,深受弟兄们拥戴。父亲的记忆力也特别好。纸厂一天要收五六十捆料子,每捆料子重量不等,这人多重,那人多重,称完后要到晚上才有空记账。几十个人划的料子,他都不会记错。

父亲有两房妻子,我母亲王永秀是二房。母亲比父亲小二十多岁,嫁到张家前结过一次婚,生下了我的大哥康宁。由于康家发生变故,她带着大哥来到我家。后来,母亲相继生下二哥、三哥、大姐、二姐、三姐和我。1949年,我只有三岁,模糊记得一些事。佃客刘章顺住的厢房里堆了一地东西,那是准备分给大家的浮财,很多人围成一圈等着。一个干部拿着本子念,张三分啥,李四分啥,点到名的就去拿自己那一份。有人用背篓背,有人用箩篼挑。第二天,我们家来了几个背枪的武装人员,他们一边嚷嚷着“缴押佃、缴押佃”,一边叫我们搬家。除了在合川县工作的二哥,父母亲、两个哥哥、三个姐姐和我,一起搬去了,充电房。后来,我跑到中嘴去耍,看见大门小门全部关了,门上用纸条贴了个叉叉。我们家被划为地主成分,房子被查封了。我画的就是分浮财的场景。

幸好充电房后面有个煤厂,厂里炼的焦炭要运到江北钢铁厂去炼铁。当时运输完全要靠人力,来回有八里路。我们一家就靠运送煤炭糊口,哥哥们用箩篼挑,妈和姐姐们用背篓背,我跟在他们后面耍。三姐当时五岁,也用背篓背焦炭。我们一次去四五个人,挑一趟,背一趟,几个人可以领到好几斤米。

1951年,父亲去世,我刚刚五岁。从此,母亲带着我们几个兄弟姐妹艰难过活。P13-18

目录

一 那时候的我和我家

 我在中嘴出生

 在充电房住了八年

 搬到了辽叶河沟

 我上小学有点儿难

 我和秀英结婚了

 我们张家的历史

二 那时候的童年

 镰刀打叉赢猪草

 女孩捡籽儿 男孩走六子冲

 打土电话

 笋子虫推磨

 我和春娃儿做花号

 赢铜钱

 打跪下

 滚铁环

 做雪人

 童年往事

三 那时候的乡村

 欢欢喜喜过年

 闹元宵

 八月十五烧橙香

 热闹的静观场

 黄糕粑与西洋镜

 大雪天后赶场

 姑娘姑爷回娘家

 孔明灯飞上天

 放烟火架

 看土电影

 落雪弹子真可怕

 背口诀 打算盘

 消失的农家常事

 天亮出门捡狗屎

 组装矿石收音机

 听半导体收音机

 上梁说梁 儿孙满堂

 夹泥匠敷墙壁

 点点谷起杉皮房

 筑土墙 配新房

 打着灯笼上夜校

 骗人的观花娘

 这个院子出疯子

四 那时候的农事

 春耕时节

 戽斗汲水浇田地

 水车车水平秧田

 种小春

 绳索牵引机耕大田

 河边筒车浇农田

 搭谷子

 脚碓椓米

 搭炕灶 炕稻谷

 犁冬水田

 竹罩子捉鱼

 场镇上的米坊

 王家面坊牛拉磨

 张面匠的水磨坊

 推腰磨 筛罗筛

 石匠修磨子

 烫槽房里杀猪

 屋前屋后上草树

 火药枪打野鸡

 农具

五 那时候的副业

六 那时候的集体生产和运动

七 那时候的辛苦

序言

看见美,看见痛,看见力量

重庆张大爷的“回忆画”,2014年就在网上火过一次,当地很多媒体都报道过,网络上也有不少转载。人们惊叹于这些画所生动再现的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生产、生活场景,尽管时间并不久远,却有沧海桑田、恍如隔世之感。当然,同样令人惊叹的还有这些画的作者张才柱:他1946年出生在重庆北碚乡下,只上过四年小学,年轻时务农,没学过一天专业美术;他先天高度近视,戴着一千六百多度的眼镜,右眼视力为0.3,左眼为O.1;六十岁那年,他被查出患有淋巴癌,六十六岁开始创作“回忆画”。

2012年的一天,张大爷在逛书店时偶然看到了美国人贝蒂·艾德华(Betty Edwards)写的《在黑暗中绘画》(Drawing on the Artist Within)一书,封面上有一句话:五天画出你的心。他一下被击中。张大爷说,小时候上图画课时,自己画什么像什么,一直感觉画画不是多难的事情。这本书里介绍的绘画方法极大地启发了他,他像突然间被唤醒,特别想画一套“回忆画”,让沉睡在记忆深处的一个个画面呈现出来。他去图书馆查阅,发现自己想画的那种画此前并没有人画过,愈加觉得画出来一定会弥补一个空白。几年前身患癌症的经历,让他感到生命的尽头似乎伸手可及,也让他想到,来这世上走一趟,总得留点儿什么东西下来。画“回忆画”的想法让他兴奋和激动。

在张大爷出生前,家中已有六个孩子。逐渐衰落的家庭没法再多承担一张吃饭的小嘴,所以,母亲怀着他时吃过三包打胎药,这可能是他生下来就高度近视的原因。张大爷天性聪颖,虽然十岁才有机会上村里的小学,但功课门门优秀,无奈上完小学就没有机会再上学了。后来,他自学组装矿石收音机和半导体收音机。在乡下给人装一台矿石收音机,他收五元钱,材料费大约四元,净赚一元。妻子李秀英十八岁时和他相亲,只见了一面便心甘情愿地嫁给他,就是看上他会装收音机,相信“跟着他不会饿饭”。

秀英眼光不错,张大爷不仅干农活儿样样在行,木工、泥瓦匠的活儿也一学就会,后来还学会了安装电视机。1979年,电视机在城里还是稀罕物时,他就自配零件,组装了一台黑白电视机供家人享用。此外,他还学会维修各种机电、家电,进行简单的机械制图,甚至考取了矿山机电助理工程师资格证。八十年代,他一边务农,一边安装矿灯充电架去卖,同时还在社办企业、私营企业里负责机电维修等技术活儿,小日子越过越红火。

更不可思议的是,张大爷还学着开方子看病。查出淋巴癌后,他便自学中医。大约经过一年的放化疗后,他和秀英开始上山采药,并坚持定时煎药服用。慢慢地,他的身体竟然完全恢复,与常人无异。

决心投入“回忆画”的创作后,张大爷为自己的绘画计划做了充分的准备。像以往学习任何东西一样,他买了好几本教绘画的书回家琢磨,尝试过各种颜料——水彩、水粉、丙烯,哪种画着顺手、效果好,就用哪一种。他边学边画,由于一只眼睛几乎看不见东西,作画时双眼都贴到了纸上。他说自己记性好,回忆起过去,那些人和事都清楚得很,想出一个画面就把它画下来。起初还有点儿难,后来越画越自如,短短两三年,他就完成了一百五十余幅作品。

受张大爷画作的吸引,也为了追寻回忆和画面交汇的踪迹,我们曾去追访画里的那些地方:他住过的老房子、充电房的山坡、山坡上的小煤窑、炼焦场……如今,田园荒芜,草木却异常繁茂,好像要将回忆掩盖起来。老房子已是残垣断壁,充电房也早己没有踪迹,附近的房屋和当年的小煤窑都被厚厚的藤蔓覆盖,倒是炼焦场的一个个炉窑还能清晰辨认。身处“记忆”和“画面”的现场,虽然物非人亦非,依然可以强烈地感受到画作与实物之间的联系,让人一下子反应过来:“哦,画的就是这里!”然而,在回忆的光晕之下,他笔下的画面远比现实更有诗意。

张大爷的“回忆画”画得优美而细致,看着那些画很容易就能感受到他作画时的状态——沉浸在记忆中,一笔一画地勾勒出过去的物事:房顶上的灰瓦,一片片、一行行,深深浅浅的影子,光倾泻在上面;房梁在时光中留下的喑哑与光亮依稀可感,连木纹也在岁月的打磨中清晰起来;桌椅板凳、背篓箩筐、灶台水缸、锄头犁耙、簸箕木桶……都是那样活灵活现;祖传的那幢今天只剩下破瓦断墙的老屋,在画里有着瓦灰的屋顶、土红的砖墙、深红的大门和窗户;房前屋后的山坡上,是一块块深绿、浅绿、鹅黄、青蓝或开着白花的田地;垒筑田埂的条石浓淡不一,石缝间的青苔青翠可见;充电房四周的池塘溪流、弯弯的山路、引流山溪的竹筒、姿态好看的大树、摇曳多姿的竹林、正在劳作的农人……带着张大爷的情感和记忆,画面仿佛自己在述说,栩栩如生又静谧安详。筛,磨成粉后做成粑粑。在每周一次的集市上,有很多人卖蕨苔粑粑,也总有饥饿难忍的人故意碰倒装粑粑的背篓或箩筐,大家便疯了般上前抢了吃掉。这情景他记忆深刻,所以那幅《抢蕨苔粑粑吃》也画得格外生动。

张大爷还画了他们家被划为地主成分后,武装人员带人去家里分浮财;画了五十年代破除迷信时,庙里的菩萨纷纷遭殃;画了“四清”运动中动员干部交代问题;画了“文革”时打倒“牛鬼蛇神”;画了农业学大寨;画了大炼钢铁的现场和炼出一块铁就敲锣打鼓去公社报喜;画了地雷炸死人;画了偷粮食和偷木料的人……当他画那些心酸的场景时,画面常常比较粗略。

“江山如此多娇”是张大爷所描绘的那个时代中最为人熟知的诗句,也是一幅著名画作的名字。那时候,江山令人神往,可真实的个人却往往消融于时代浪潮里而成为符号。作为小人物,张大爷只是把自己记忆中的一幅幅场景描画下来,而所有的场景都与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息息相关。所以,他的画无法不关注与美丽江山有着同样分量的身边的每一个人,他们与江山共同构成了“回忆画”的主角。在他的画里,我们看到这样一群人:他们挑肥料上梁子,下夜力,捞松毛,淘野煤炭;他们抬锅炉,筑路修桥,改土改田;他们以最原始的方法榨油,挖煤,造纸,炼焦,烧石灰……在险恶的环境和高强度的劳作中,他们不怨不叹,默默承受,为吃上一顿饱饭,为日子好过一点儿,出大力,流大汗,他们平凡、隐忍,能吃最大的苦,受最大的累,生生不息。解读这些画面,你不由得为这些顽强的生命而感动。那些挨过饥荒与死亡的无声人群,他们身上隐藏着怎样的力量?改革开放以后,我们的国家能在短短的时间里被建设得如此繁荣强大,那些拔地而起的城市建筑里,一定也遍布着这样的力量和灵魂。

张大爷的艺术创作本身,也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在这个因科技的发达和经济的膨胀而急骤向前的时代里,他用画笔为我们留住了过往生活的画面,它们是历史鲜活的注脚,也是罕见的中国农民的私人生活史。张大爷说,他画这些画也是想感恩如今的生活,和过去相比,今天真是太好了。那些永逝不返的日子在他笔下散发出沉静、温润的光泽。透过这光泽,我看见美,看见痛,也看见了一种力量,它遍及崛起中国的各个角落。

作为本书的出版策划者,感谢我的挚友叶莹在诸多事项以及整个采访过程中的热忱帮助,感谢《重庆日报》的老同学任锐在第一时间帮忙找到张大爷的联系方式,感谢摄影记者苏思对画作拍摄所进行的种种尝试。愿《往事入画》的出版让大家感到我们努力的价值。

青豆书坊苏元

2017年3月15日

内容推荐

张才柱著绘的《往事入画》是一位七旬老人真挚温暖的人生回忆。张才柱老人用一百多幅“回忆画”,记录下童年的快乐、乡村的风貌、劳作的艰辛、生命的顽强与时代的变迁,栩栩如生地再现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重庆乡下的生活与生产景象。在他笔下,平凡的日常光景化作饱含深情的片片落英,发出温润的光泽。由庶民生命点滴编织而成的家国记忆,交织着美好与心酸,让我们看见美,看见痛,也看见力量。

编辑推荐

张才柱著绘的《往事入画》介绍:在回忆的光晕之下,张大爷笔下的画面充满了诗情画意,每一幅都画得优美而细致:房顶上的灰瓦,一片片、一行行,深深浅浅,光影流转;房梁在时光中留下的喑哑与光亮依稀可感;桌椅板凳、背篓箩筐、灶台水缸、锄头犁耙、簸箕木桶都是那样活灵活现;垒筑田埂的条石浓淡不一,石缝间的青苔青翠可见;房屋四周的池塘溪流、弯弯的山路、引流山溪的竹筒、姿态好看的大树、摇曳多姿的竹林,正在劳作的农人……带着张大爷的情感和体温,画面仿佛自己在述说,栩栩如生又静谧安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9 7:4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