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东西南北迹万里(精)/汪曾祺经典 |
分类 | |
作者 | 汪曾祺 |
出版社 | 译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东西南北迹万里》精选了汪曾祺先生的游记散文,跟随作者的笔触游历大江南北和各地的名山大川,领略我们不曾到过的秀美山川,透过作者的眼睛,感受诗意而又秀丽的风景。本书语言优美流畅,内容多是对风土景致的描写,作者用朴素但有趣的语言向我们讲述他的所遇所想,带给我们无限的想象和期盼。 作者简介 汪曾祺(1920-1997),江苏高邮人,沈从文的高徒,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戏剧家、小说家,京派文学小说的代表人物及传人,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 汪曾祺早年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熏陶,1939年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师从沈从文先生。曾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顾问,北京剧作家协会理事。他在短篇小说和散文创作领域成就颇高,充溢着浓郁的中国味道和灵性美质,语言平和质朴、清新隽永、娓娓而来、如话家常。著有短篇小说集《邂逅集》《羊舍一夕》《晚饭花集》,散文集《蒲桥集》《故乡的食物》《逝水》,京剧剧本《范进中举》《沙家浜》(主要编者之一),文学评论集《晚翠文谈》等。作品被译成多种文字介绍到国外。 目录 代序 沽源 沙岭子 严子陵钓台 坝上 八仙 苏三监狱 建文帝的下落 凤翥街 初识楠溪江 城隍·土地·灶王爷 果园杂记 金陵王气 天山行色 湘行二记 四川杂忆 索溪峪 菏泽游记 人间幻境花果山 地灵人杰话淮安 牌坊——故乡杂忆 杜甫草堂·三苏祠·升庵祠 泰山片石 泰山拾零 隆中游记 皖南一到 初访福建 听遛鸟人谈戏 林肯的鼻子 美国女生——阿关利加明信片 遥寄爱荷华——怀念聂华苓和保 罗-安格尔 觅我游踪五十年 代后记 编后记 序言 一九九八年五月十八日,在鲁迅纪念馆,由北京市作 协和高邮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座谈会上,现任中国文联 主席和中国作协主席铁凝为高邮市汪曾祺文学馆题写了 “永远怀念汪曾祺老”。 铁凝主席称:“他像一股清风刮过当时的中国文坛, 在浩如烟海的短篇小说里,他那些初读似水、再读似酒的 名篇,无可争辩地占据着独特隽永、光彩常在的位置。能 够靠纯粹文学本身而获得无数读者长久怀念的作家是幸福 的。” 他就是他自己,一个从容的“东张西望着,走在自己 的路上的可爱的老头。这个老头,安然迎送着每一段或寂 寞或热闹的时光,用自己诚实而温馨的文字,用那些平凡 而充满灵性的故事,抚慰着常常焦躁不安的世界”。我们 认为,铁凝主席的题词和讲话,浓缩了汪老的为人为文的 特点和内涵,以及在当代文坛不可替代的位置。 作为汪曾祺研究会会长,陆建华是长期研究汪曾祺的 一个标杆。他概括过汪老的文学成就,大意是汪老把中断 多年的现代抒情小说这条文学史线索又联系起来,且有自 己的追求;汪老的作品显示了旺盛的生命力,继承与发扬 民族文化传统对丰富与发展中国当代文学具有重大的现实 意义;汪老梦萦故乡的作品以平民的视角写下了脍炙人口 的名篇,一直受到广大读者的好评,其“身后文”受到持 久不衰的欢迎,这在文学界是少见的。 被评为“扬州五十位文化名人”的朱延庆,说汪老作 品中的人和事都有水气,平静如水,流动如水,明澈如 水,变化如水,然而有涟漪,甚至波涛。水本无色,而色 最丰;水本无形,而形最多。汪老的作品展现了平淡、自 然、温和、隽永、五彩缤纷、无穷无尽的世界。我以为, 朱公的评述中肯得体,是与汪老自述的“我的家乡是一个 水乡,我是在水边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 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作品的风格”一脉相承的,什 么高雅、狷介、域外的清风,都与水的变化无常息息相 关。正因如此,汪老的作品根植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的厚土,又展示了二十世纪现当代百姓的生活画卷。 又如著名文学评论家王干所评:“汪曾祺的文字如秋 月当空,明净如水,一尘不染,读罢,心灵如洗。” 在汪老百年诞辰之际,我们愿意跻身如林书海,推出 “汪曾祺经典”丛书,既表达我们一“汪”情深,又旨在 “传薪光潜德,瞩望在后生”,让汪味的作品得以广泛流 传,任人选读,赏心悦目。我们愿以纪念汪老逝世二十周 年的祭文作结。 汪公曾祺,星斗其文。爱国爱乡,赤子其人。 文学大家,学贯古今。才华盖世,四海清芬。 大师教诲,刻骨铭心。拜师从文,于师不逊。 佳作精品,妙手绘春。《受戒》传播,天籁之声。 书画诗文,草木有魂。塑造形象,入木三分。 人性为本,真情传神。有益世道,一往情深。 教化人心,隽永天真。乐为人间,频送小温。 瞩望后生,辛勤耕耘。兀兀穷年,久久滋润。 曾祺辞世,佳话遗痕。祭奠汪公,泪不能禁。 魂萦梦绕,不忘汪恩。桑梓乡亲,永远前进。 陈其昌 二○一九年十二月六日 导语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的见解、优美的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的文采。经常读一些好的散文,不仅可以丰富知识、开阔眼界,培养高尚的思想情操,还可以从中学习选材立意、谋篇布局和遣词造句的技巧,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后记 我接手主编这套丛书的时候,有几分惶恐,有几分欣 慰。惶恐的是怕汪迷嗤之以鼻,谓自身几斤几两皆不知, 还能充当主编。欣慰的是,我虽从未走出高邮,但因一直 守望乡土,拥有许多文友的呵护与支持,拥有父母官和汪 老家人的关注和信任。我便有了特殊的自信,自踏入文艺 界三十多年来,常常心想事成,要干的事总能干成干好。 高邮赵德清君,并非我的学生,他却以师相待。近 年,他开设了“汪迷部落”微信公众号,分设出“文化旅 游”“美食”“影视音乐书画”三个专题群,高邮“汪迷 群”与上海、北京、扬州等地十多个“汪迷群”、文学文 艺爱好者群建立了联系,在网络世界里,世界各地的汪曾 祺文学爱好者的相互交流日益加强,“汪迷部落”二○一 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关注量达一万四千二百三十九人次。 在此书付梓之际,我由衷感谢出版社领导和编辑的认 可及调整。为编此书,数月来,重温汪老的各类作品,反 复揣摩,从中选取经典之作。我虽已届耄耋之年,体弱多 病,但愿意接受这一劳心费力的挑战,善始善终地完成这 “玩命”(家人语,你忙得要书不要命)的工作,要一 “玩”到底。我也诚心欢迎广大读者指正,如此幸甚! 陈其昌 二○一九年十二月六日 精彩页 沙岭子 我曾在沙岭子农业科学研究所下放劳动过四个年头——一九五八年至一九六一年。 沙岭子是京包线宣化至张家口之间的一个小站。从北京乘夜车,到沙岭子,天刚刚亮。从车上下来十多个旅客,四散走开了。空气是青色的。下车看看,有点凄凉。我以后请假回北京,再返沙岭子,每次都是乘的这趟车,每次下车,都有凄凉之感。 这是一个极其普通的小车站。四年中,我看到它无数次了。它总是那样。四年不见一点变化。照例是涂成浅黄色的墙壁,灰色板瓦盖顶,冷清清的。 靠站的客车一天只有几趟。过境的货车比较多。往南去的最常见的是大兴安岭下来的红松。其次是牲口,马、牛,大概来自坝上或内蒙古草原。这些牛马站在敞顶的车厢里,样子很温顺。往北去的常有现代化的机器,装在高大的木箱里,矗立着。有时有汽车,都是崭新的。小汽车的车头爬在前面小车的后座上,一辆搭着一辆,像一串甲虫。 运往沙岭子到站的货物不多。有时甩下一节车皮,装的是铁矿砂。附近有一个铁厂。铁矿砂堆在月台上。矿砂运走了,月台被染成了紫红色;有时卸一车石灰,月台就被染得雪白的。紫颜色、白颜色,被人们的鞋底带走了,过不几天,月台又恢复了原先的浅灰的水泥颜色。 从沙岭子起运的,只有石头。东边有一个采石场——当地叫作“片石山”,每天十一点半钟放炮崩山。山已经被削去一半了。 农科所原来的房子很好,疏疏朗朗,布置井然。迎面是一排青砖的办公室,整整齐齐。办公室后是一个空场。对面是种子仓库,房梁上挂了很多整株的作物良种。更后是食堂,再后是猪舍。东面是职工宿舍,有两间大的是单身合同工住的,每间可容三十人。我就在东边一间的一张木床上睡了将近三年,直到摘了右派帽子,结束劳动后,才搬到干部宿舍里,和一个姓陈的青年技术员合住一间。种子仓库西边有一条土路,略高出于地面。路之西,有一排矮矮的圆锥形的谷仓,状如蘑菇,工人们就叫它为“蘑菇仓库”,是装牲口饲料玉米豆的。蘑菇仓库以西,是马号。更西,是菜园、温室。农科所的概貌尽于此。此外,所里还有一片稻田,在沙岭子堡(镇)以南;有一片果园,在车站南。 头两年参加劳动,扎扎实实地劳动。大部分农活我差不多都干过。除了一些全所工人一齐出动的集中的突击性的活,如插秧、锄地、割稻子之外,我相对固定在果园干活。干得最多的是喷波尔多液。硫酸铜加石灰兑水,这就是波尔多液。果园一年不知道要喷多少次波尔多液,这是果树防病所必需的。梨树、苹果要喷,葡萄更是十天八天就得喷一回。果园有一本工作日记似的本本,记录每天干的活,翻开到处是“葡萄喷波尔多液”。这日记是由果园组组长填写的。不知道什么道理,这里的干部工人都把葡萄写成“芍芍”。两个字一样,为什么会读出两个字音呢?因为我喷波尔多液喷得细致,到后来这活都交给了我。波尔多液是天蓝色的,很漂亮。因为喷波尔多液的次数太多,我的几件白衬衫都变成浅蓝的了。 结束劳动后暂时无法分配工作,我就留在所里打杂,主要是画画。我曾参加过张家口地区农业展览会的美术工作,在画布或三合板上用水粉画白菜、萝卜、大葱、大蒜、短角牛、张北马。布置过一个超声波展览馆——那年不知怎么兴起了超声波,很多单位都试验这东西,好像这是一种增产的魔术。超声波怎么表现呢?这东西又看不见。我于是画了许多动物、植物、水产,农林牧副渔,什么都有,而在所有的画面上一律加了很多同心圆,表示这是超声波的振幅!我画过一套颇有学术价值的画册:《中国马铃薯图谱》。沽源有个马铃薯研究站,集中了全国各地的,各种品种的马铃薯。研究站归沙岭子农科所领导。领导研究,要出版一套图谱,绘图的任务交给了我。在马铃薯花盛开的时候,我坐上二饼子牛车到了沽源研究站。每天蹚着露水到地里掐一把花、几枝叶子,拿回办公室,插在玻璃杯里,照着画。我的工作实在是舒服透顶,不开会,不学习,没人管,自由自在,也没有指标定额,画多少算多少。画起来是不费事的。马铃薯的花大小只有颜色的区别,花形都一样;叶片也都差不多,有的尖一点,有的圆一点。花和叶子画完,画薯块。一个整个的马铃薯,一个剖面。画完一种薯块,我就把它放进牛粪火里烤熟了,吃掉。这里的马铃薯不下七八十种,每一种我都尝过。中国吃过那么多种马铃薯的人,大概不多。天冷了,马铃薯块还没有画完,有一部分是运到沙岭子画的。还是那样的舒服。一个人一间屋子,生一个炉子,画一块,在炉子上烤烤,吃掉。我还画过一套口蘑图谱,钢笔画。口蘑都是灰白色,不需要着色。 P6-9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