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1811—1872),湖南湘乡白杨坪人,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率者,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在政治、军事、理学、书法、文学等多方面都卓有成就。
曾国藩亦是晚清古文“湘乡派”创立人。曾国藩平生所著文章收录于《曾文正公全集》,包括《奏稿》《诗集》《文集》《书札》《求阙斋日记》《读书录》《十八家诗钞》《家书》等。另著有《为学之道》《五箴》等著作。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曾国藩家书详注(精)/尺牍经典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清)曾国藩 |
出版社 | 浙江古籍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曾国藩(1811—1872),湖南湘乡白杨坪人,原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率者,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在政治、军事、理学、书法、文学等多方面都卓有成就。 曾国藩亦是晚清古文“湘乡派”创立人。曾国藩平生所著文章收录于《曾文正公全集》,包括《奏稿》《诗集》《文集》《书札》《求阙斋日记》《读书录》《十八家诗钞》《家书》等。另著有《为学之道》《五箴》等著作。 目录 前言 写给长辈 禀祖父 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十七日 禀父母 道光二十一年十月十九日 禀祖父母 道光二十二年八月初一日 禀祖父母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七日 禀父母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 禀父母 道光二十三年二月十九日 禀祖父母 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初十日 禀父母 道光二十四年五月十二日 禀父母 道光二十四年九月十九日 禀父母 道光二十五年五月二十九日 禀叔父母 道光二十五年十月初一日 禀父母 道光二十六年正月初三日 禀父母 道光二十六年九月十九日 禀父母 道光二十六年十月十五日 禀祖父 道光二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禀叔父母 道光二十七年六月十七日 禀父母 道光二十八年四月十四日 禀父 咸丰四年三月二十五日 写给弟弟 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道光二十二年九月十八日 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道光二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 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道光二十三年正月十七日 致温弟沅弟 道光二十四年三月初十日 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道光二十四年八月二十九日 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道光二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 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道光二十四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道光二十四年十二月十八日 致澄弟沅弟季弟 道光二十七年二月十二日 致澄弟沅弟季弟 道光二十七年六月二十七日 致澄弟沅弟季弟 道光二十七年七月十八日 致澄弟沅弟季弟 道光二十七年九月初十日 致澄弟沅弟季弟 道光二十八年十一月十四日 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道光二十九年正月初十日 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道光二十九年三月二十一日 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道光二十九四月十六日 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道光二十九年十二月初三日 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咸丰元年四月初三日 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咸丰元年八月十九日二更 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咸丰元年十月十二日 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咸丰四年四月二十日 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咸丰四年八月十一日 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咸丰四年九月十三日 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咸丰四年十一月初七日 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咸丰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咸丰四年十一月二十七日 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咸丰五年三月二十日 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咸丰五年十月十四日 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咸丰五年十二月初一夜 致澄弟温弟沅弟季弟 咸丰六年二月初八日 致澄弟沅弟季弟 咸丰六年九月初十日 致沅弟 咸丰六年十月初六日 致澄弟 咸丰六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致沅弟 咸丰七年十月初四日 致沅弟 咸丰七年十二月十四夜 致沅弟 咸丰七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致沅弟 咸丰八年正月初四夜 致沅弟 咸丰八年五月十六日 致沅弟 咸丰八年六月初四日 致澄弟季弟 咸丰八年八月二十二日 致澄弟季弟 咸丰八年十月二十六日 致澄弟沅弟季弟 咸丰八年十一月十二日 致澄弟沅弟季弟 咸丰九年正月二十八日 致澄弟 咸丰九年十月十八日 致澄弟 咸丰十年闰三月二十九日 致澄弟 咸丰十年五月初四日 致季弟 咸丰十年六月二十七日 致沅弟季弟 咸丰十年七月十二日 致沅弟季弟 咸丰十年九月初七日 致沅弟 咸丰十年九月初十日 致澄弟 咸丰十年十月初四日 致沅弟季弟 咸丰十年十月初四夜 致澄弟 咸丰十年十一月十四日 致澄弟 咸丰十一年二月初四日 致沅弟季弟 咸丰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 致澄弟 咸丰十一年二月二十四日 致沅弟 咸丰十一年四月初三日巳初 致澄弟 咸丰十一年五月十四日 致沅弟 咸丰十一年八月初一日灯下 致澄弟沅弟 咸丰十一年十月二十四日 致沅弟 同治元年三月二十七日 致沅弟季弟 同治元年五月十五日 致沅弟季弟 同治元年六月初二日 致沅弟季弟 同治元年七月二十日 致澄弟 同治元年九月初四日 致沅弟 同治元年九月十一日 致沅弟 同治元年十月二十三日 致沅弟 同治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 致沅弟 同治二年正月十八日 致沅弟 同治二年四月初六日 致沅弟 同治二年七月二十一日 致沅弟 同治二年八月二十七日 致沅弟 同治二年九月十一日 致澄弟 同治二年十月十四日 致澄弟 同治二年十一月十四日 致沅弟 同治三年正月二十三日 致澄弟 同治三年三月二十四日 致沅弟 同治三年五月十六日 致沅弟 同治三年六月十九日辰正 致沅弟 同治三年七月二十九日 致沅弟 同治三年十二月十六日 致沅弟 同治四年三月初七日 致沅弟 同治五年三月二十六日 致澄弟 同治五年六月初五日 致澄弟 同治五年八月初十日 致沅弟 同治五年八月二十四夜 致沅弟 同治五年十二月十八夜 致沅弟 同治六年正月初二日 致沅弟 同治六年正月二十二日 致沅弟 同治六年二月二十九日 致沅弟 同治六年五月十二日 致澄弟沅弟 同治十年正月十五日 致澄弟沅弟 同治十年六月二十七日 致澄弟沅弟 同治十年十月二十三日 写给夫人与子侄 致欧阳夫人 同治五年十二 精彩页 写给长辈 禀祖父道光二十一年四月十七日 祖父大人万福金安(一): 四月十一日由折差发第六号家信(三),十六日折弃又到(三]。孙男等平安如常[四),孙妇亦起居维慎(五)。曾孙数日内添吃粥一顿,因母乳日少,饭食难喂,每日两饭一粥。 今年散馆(六),湖南三人皆留,全单内共留五十二人,仅三人改部属(七),三人改知县。翰林衙门现已多至百四五十人(八),可谓极盛。琦善已于十四日押解到京(九),奉上谕派亲王三人、郡王一人、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尚书会同审讯(一〇),现未定案。梅霖生同年因去岁咳嗽未愈(一一,日内颇患喀血。同乡各京官宅皆如故。 澄侯弟三月初四在县城发信已经收到(一),正月二十五信至今未接。兰姊以何时分娩(一三)?是男是女?伏望下次示知。 楚善八叔事(一四),不知去冬是何光景。如绝无解危之处,则二伯祖母将穷迫难堪,竞希公之后人(一五),将见笑于乡里矣。 孙国藩去冬已写信求东阳叔祖兄弟,不知有补益否?此事全求祖父大人作主。如能救焚拯溺(一六),何难嘘枯回生[二七)!伏念祖父平日积德累仁,救难济急,孙所知者,已难指数。如廖品一之孤、上莲叔之妻、彭定五之子、福益叔祖之母及小罗巷、樟树堂各庵,皆代为筹画,曲加矜恤(一)。凡他人所束手无策、计无复之者,得祖父善为调停,旋乾转坤(一九),无不立即解危,而况楚善八叔同胞之亲、万难之时乎?孙因念及家事,四千里外杳无消息,不知同堂诸叔目前光景(二〇),又念家中此时亦甚艰窘,辄敢冒味饶舌,伏求祖父大人宽有无知之罪。楚善叔事如有说法之处,望详细寄信来京。 兹逢折便(二一),敬禀一二,即跪叩祖母大人万福金安。 注释 [一]万福金安:旧时书信中对长辈的问候语。 [二]折差(chai):负责传送大臣呈报奏折的通讯人员。 [三]折(bion):与“折差”同义。此处“弃”是低级武官。 [四]孙男:孙儿。 [五]孙妇:孙媳。起居维慎:生活作息都很谨慎。 [六]散馆:当时把初次进入翰林院学习与翰林院结业考试,都叫“散馆”。此处是指后一种,即清代科举考试,通过会试者称进士,再经过朝考,优者进入翰林院,称“庶吉士”;庶吉士修业三年,举行大考,优等授予翰林院编修、检讨等官职,中等继续留馆学习,下届再行散馆;成绩不佳则分派六部任主事,或下放地方做知县。 [七]改部属:翰林散馆后,改任吏、礼、户、刑、兵、工六部下级属员。 [八]翰林衙门:翰林院,清代培养、储备高级文官后备队伍的国家机关。衙门,旧时对官府的俗称。 [九]琦善(1786-1854):字静庵,满洲正黄旗人,曾任两江总督、两广总督,位居文渊阁大学士。在第一次中英鸦片战争期间,他与英军私自签订和约,割让香港,赔款六百万两,随即遭革职审判。后被放免,出任四川总督、陕甘总督。太平军定都南京,琦善又被任命为钦差大臣率军进攻,不久死于军中。 [一〇]上渝:封建时代称皇帝发出的指示为“谕旨”,也叫“上渝”。此处“上”即“皇上”。亲王:封建时代封爵的最高等级,清代一般只有皇家宗室子弟才能获得。郡王:比亲王次一级的爵位。军机大臣:清朝前期雍正帝设立军机处,从朝廷大臣中选派亲信担任军机大臣,协助皇帝直接处理军政重大决策。 P1-2 导语 本书从曾国藩现存1500多封家信里选编,按受信人的不同进行分类编排,同时做了两项工作:一是对信中的人名、地名与官名、典章制度、乡土风俗、疑难字词,逐一做了简明注释;二是评点串讲,交代写信背景,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与读者交流心得。 序言 曾国落现存家信1500多 封,本次选编140封,接近 十分之一。 言为心声,何况是写给 父母兄弟、妻子儿女的亲 笔家书,读者当可以“近距 离”观察到曾国藩的内心世 界。曾国落享年六十,却 有十四五年旅居京城,十 六七年转战东南、宦游南 北,大半生异乡异客,他 的家信,对于白发高堂, 对于众多弟弟妹妹,对于 夫人、子女与侄辈,其中 展现出怎样的心迹历程? 捧读曾国藩写给“堂上六 位老人”—祖父母、父母与 叔父母的18封家信,我们 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一位 客居京城、羁绊职守的远 方游子,遥望白云亲舍, 欲归不能,省亲无期,是 如何将魂牵梦绕的思念、 挥之不去的牵挂,化作一 声声的问候、一笔笔的汇 款与一包包的名贵医药。 研读曾国藩写给四位弟 弟—当家主事的四弟国潢, 桀骜不驯的六弟国华,攻 城略地的前敌主将九弟国 茎,出师未捷、马革裹尸 的季弟贞干的93封家信, 我们仿佛身临其境地“穿越” 到现场,贴身观察曾国藩 是怎样“当大哥”的: 批改作业是如何循循善 诱,诲人不倦; 引导修身是如何婆心热 血,言之娓娼; 救济亲邻是如何克已待 人,持之以恒; 六弟在京不学好,不服 管,九弟在京不懂事,闹 分餐,如何补救,如何挽 回; 十年之间,四个弟弟的 学费,是如何东拉西扯筹 措的;两个弟弟的监生捐 款,往返京城的生活开销 ,占据京官微薄体禄的一 半; 自己的大儿子只是二品 监生,小儿子还在咬牙“高 考”,刚刚晋级相位的曾国 藩,却把一品监生的皇恩 ,背地里送给了侄儿; 南京破城在即却又久攻 不下,朝廷上谕再三命令 李鸿章淮军前来助攻,在 前线将士“舍命不舍财”与一 家之主“保全九弟性命”之间 ,钦差大臣曾国藩如何痛 下决心; 九弟一天地方官没做过 ,却又一下子就任“湖北省 长”,出将入相的三朝元老 ,如何手把手教导“为臣”与 “为官”的不传之秘。 静读曾国藩写给夫人的“ 两地书”、写给子女的教子 书、写给侄儿的励志书, 我们且看他怎么说: 衙门开销大,使唤佣人 多,久居城市,儿子媳妇 、女儿女婿,难免习于安 逸,请夫人以身作则,带 他们回老家,从此安居乡 村,耕读传家,清芬世守 ,行不?回家后,彻底忘记 京官太太身份,忘掉侯爵 夫人、宰相夫人身份,勤 俭持家、亲力亲为,好吗? 大儿子太乖巧,“天质聪 颖,但嫌过于玲珑剔透”, 于是“泽儿宜浑”(大度包容 )、“出口宜切”(木讷), 这话说了几十遍;小儿子 有点懒,“生长富贵,但闻 诀颂之言,不闻督责鄙笑 之语,故文理浅陋而不自 知,又处境太顺,无困横 激发之时”,于是“鸿儿宜勤 ”,要“挣扎发愤”,“凡事皆 有极困极难之时,打得通 的,便是好汉”,就这些, 别的不多说。宋代四川眉 山县的一位读书人家,名 叫家颐的,写过一篇《戒 子十章》,其中说“教子有 五:导其性,广其志,养 其才,鼓其气,攻其病, 废一不可”,本书精选29封 ,读者或可逐一对照。 曾国藩有六个侄儿,这 里选取他写给侄儿的两封 励志家信,我们是否也能 找出他是怎样“导其性”、怎 样“广其志”,又怎样“养其 才,鼓其气”的呢?“人之有 志,犹水之有源,木之有 根,作室之有基,力田之 有种”,“侄年方幼学,宜立 志多读古书,立志作第一 好人”。 凡此种种,不胜枚举。 本次注评曾国藩家书, 原文以岳麓书社2011年版 《曾国落全集》本为据。 除了节选(不仅是从1500 封中精选,而且若干入选 的家信,某些无关紧要的 杂事,本次也略有裁剪) ,本书还做了两项比较费 时费心的工作:一是对信 中的人名、地名与官名、 典章制度、乡土风俗、疑 难字词,逐一做了简明注 释。为节省读者查阅之劳 ,注释不避重复,不作“互 见”,但人名第二次出注则 大体从简,不再括注生卒 ,不涉及籍贯。二是评点 串讲,结合自己的阅读体 会,与读者交流读书心得 。其实,这次注评,我自 已也得到了很大的收获, 得到了很深的教育。 王澧华 2019年5月 内容推荐 本书是清代曾国藩家书的选集。曾国藩除了文章事功,向来以其善于家教而闻名后世,他的家书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整理者精心选了曾国藩写给祖父母、弟弟、儿子、侄子的书信,交代写信的背景,评点其思想情感和行文技巧,对书信涉及的疑难字词和典故都详细注释,以便读者理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