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三先生是当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举凡从古希腊哲学到西方近现代哲学,牟先生皆有论涉与深见,无不具专业水平。而与中国哲学相会通,则是其哲学工作旨趣之一,牟宗三哲学思想体系正是其会通中西哲学的硕果。本书是牟先生消化西方哲学的结晶,它直接展述了牟先生对中西哲学的会通理路,是牟先生治西方哲学史的简明读本。
出版前言/1
序/1
分判与会通——读牟宗三先生《中西哲学之会通十四讲 》/罗义俊/1
第一讲 中西哲学会通的可能性:哲学真理之普遍性与特殊性/1
第二讲 中国哲学底传统:中国哲学所关心的是“生命”,而西方哲学所关心的其重点在“自然”/9
第三讲 西方哲学底传统:柏拉图传统,莱布尼兹、罗素传统以及康德传统:从莱布尼兹、罗素传统说起——莱布尼兹思想之下委与上提/23
第四讲 康德的“经验的实在论”与“超越的观念论”此对反于“经验的观念论”与“超越的实在论”;由经验的实在论融摄知范围内一切实在论的思想,由超越的观念论融摄一切关于智思界者的思想/34
第五讲 康德的经验意义的二元论与罗素的中立一元论:超越意义的二元论不能成立/50
第六讲 经验的实在论开感触界,超越的观念论开智思界:中西哲学对此两界之或轻或重,或消极或积极/63
第七讲 一心开二门:中国哲学对于智思界是积极的,对于感触界是消极的(就成立知识言):西方哲学则反是/71
第八讲 只康德的经验的实在论与超越的观念论所开的两界可以与中国哲学会通:进一步讲 经验的实在论如何使主观的表象涉及对象而可以客观化/84
第九讲 使主观表象客观化的是发自知性主体之形式,犹若“立于礼”/94
第十讲 未决定的对象与决定了的对象/105
第十一讲 范畴之发现:知性之逻辑的性格与存有论的性格/117
第十二讲 范畴之形而上的推证与超越的推证/129
第十三讲 “知性为自然立法”之意义:此是否主观主义?/142
第十四讲 现象与物自身之超越的区分:感触直觉与智的直觉之对比以及直觉的知性与辨解的知性之对比:中国哲学肯定人可以有智的直觉/162
附录
一 谈民国以来的大学哲学系/182
二 从西方哲学进至儒家学术
——“王阳明致良知教”引言/191
三 黑格尔与王船山/199
四 中国传统思想与西方民主精神之汇通与相济问题/207
五 鹅湖之会
——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大综和与中西传统的融会/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