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华,字印川,四川丹棱人。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四川大学教授,贵阳孔学堂签约入驻学者,中国先秦史学会理事,“四川大学中国语言文学与中华文化全球传播”学科群项目成员。著有《燕国史稿》《阴阳五行研究(先秦篇)》等,编有《王国维儒学论集》。
盘古开天地
关于宇宙天地的产生、世界万物的来源以及人类的起源等,这不仅是人们今天讨论的一个话题,其实也是东西方古人思考的一个问题。
在古希腊曾经流传过大神普罗米修斯以黏土造人的神话。相传,先知先觉的普罗米修斯,知道泥土中有“神的种子”,所以他以黏土创造了人。在古埃及,人们相信,第一个人是由一个名叫哈努姆的神在陶器场里塑造的。在古印度,婆罗门教认为是“梵天”创造了世界万物(包括神和人在内)。当然,最为系统而又最为经典的说法,是基督教的“上帝造物”说。按照基督教“圣经”《旧约全书·创世记》的说法,“上帝”在五天之内创造了天与地、光明与黑暗、海洋与陆地、植物与动物等;在第六天(第七天休息),上帝用泥土创造了人类的始祖“亚当”,随后又用亚当的一根肋骨创造了“夏娃”,并让他们结为夫妻;之后,上帝将亚当和夏娃赶出“伊甸园”,让他们在大地上生活,二人最后繁衍了人类的后代。言下之意,人类是上帝创造的子民,人类是亚当和夏娃的后代。
其实,在古代中国也有类似的“神创说”,如盘古“开天辟地”的传说。据说,在天地未被开辟之前,宇宙处于混沌之中,既没有光明,也没有声音,就好像是一个鸡蛋。后来,出现了一位大英雄,他的名字叫盘古。盘古在混沌中生长了一万八千岁,成为一位足可顶天立地的巨人。他大喝一声,用一把大斧将这一团混沌劈了开来。于是,阳性的清气往上飘浮,便成了天;阴性的浊气往下沉积,便成了地。以后,天每日增高一丈,地每日加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高一丈。这样又过了一万八千岁,天已经极高,地已经极深,盘古已经极长。到这时,盘古真正成了一位顶天立地的巨人,而天地已经悬隔九万里了——天再也不会下降,地再也不会上浮。
后来,这位“开天辟地”的巨人死了。按照古人的说法,盘古死后,他呼出的气息成了风云,他发出的声音成了雷霆,他的左眼变为日,他的右眼变为月,他的四肢五体变为四极五岳,,他的血液变为江河,他的筋脉变为山脉,他的肌肤变为田土,他的发须变为星辰,他的皮毛变为草木,他的齿骨变为金石,他的精髓变为珠玉,他的汗流变为雨泽。至于他身体内的虫子(比如寄生虫),又因风所感,化为人民。
古人还认为,天地间有八根柱子(八座山)来擎天柱地。但后来情况发生了变化,于是便有了“共工怒触不周山”的神话传说。相传,共工与颛顼争夺帝位,但不幸失败。怒不可遏的共工,便一头撞向不周山(支撑天地的八座山之一)。于是,这根天柱便被生生撞断了。因此,天便向西北倾斜,日月星辰也向西北飘移;地向东南下沉,洪水尘埃也向东南聚集。
共工将不周山撞断,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于是便有了女娲“炼石补天”的传说。熊熊大火一直燃烧,但又无法扑灭;浩浩洪水一直蔓延,但又无法阻挡。猛兽四出,吞噬百姓;鸷鸟环绕,攫取老弱。于是,出现了一位神圣的女英雄,她的名字叫女娲。女娲炼造了五色石,用它们来弥补苍天的漏洞;她斩断大龟的四只脚,用它们来支撑天空的四方;她杀死黑龙,用它们来疏导冀州的洪水;她焚烧芦苇,用它们的灰烬来吸收过多的洪水。结果,苍天的漏洞得以弥补,四极的偏离得以校正,肆虐的洪水得以平息,倾斜的大地得以平稳,凶猛的亲手被制服,老百姓才得以安居乐业。
P2-4
本丛书的文字是通俗优美的,内容也是新奇迷人的,但作者不是为了猎奇。作者是希望我们读者通过对历史谜题的解读,思考人生的意义,思考社会的功能,思考人与自然应该处于何种关系状态。当我们感到文化的历史是深邃和奇妙的时候,就会产生探索的欲望,我们的境界就会产生新的飞跃。本书配有大量史料图片,将读者带入鲜活的历史情境。
人类还在动物时代的时
候,除了本能的遗传,不
会有文化的记忆。而自从
语言产生,文字发明以后
,人类的创造就不再是清
风流云,消失得无踪无影
,文明随着口头传述和文
字记载累积起来,并以一
种加速度发展的态势,使
人类奔驰在发展的康庄大
道上。因此,人类的求知
欲望日益强烈,求知的能
力不断提升,知识的积累
不断地改变人类自身。
人类的知识积累,是从
对于自然和人生的神秘属
性的探寻开始的,自生物
体的生存之道到生存的意
义价值,人们对于自我与
世界神秘的探索一步一步
把人类带人文明之境。
人的生存,需要吃喝与
穿住,但人类自身不能提
供这些,要仰赖自然赏赐
。自然尽管提供了丰富的
资源,却要通过人类的劳
动才能获得。土地怎么能
够长出养育人类的果实来
呢?这样的神奇催生了人
类思维的发展。简单构形
体劳动只能造成动物世界
的简单的世代循环,而创
造性的思维及其劳动,则
成为人类进步的彩色双翼
。渔猎采集方式的生存,
尚是动物化的生存,农业
则是人类高尚的创造性活
动,人工栽培、养护、收
获,哪一样不是在对于自
然的神奇的观察探讨中获
得的灵感而用于人自身生
存的劳动呢?农业的栽培
,需要对于自然气候的掌
握,在看似凌乱日复一日
的时间中,找出其运行规
律,于是就有了历法,自
然的盛衰荣枯之理,生产
的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
规律就被发现出来了。农
业不断发展,人类的生存
能力于是大大提高。
人类迈进文明的门槛,
更源于对人自身的神秘的
思考。如果人仅仅是通过
创造性生产获得更多的资
源,而没有人文精神的增
进,这样一群没有理性的
生物体,不仅不是世界的
福音,还可能是世界的灾
难。如果不能控制调节本
能,不能建立规则,人类
将是悲剧性的存在,将会
陷入相互残杀的灾难境地
。一位伟人的词这样描述
丧失人性的苦难:“人世难
逢开口笑,上疆场彼此弯
弓月,流遍了,郊原血!”
如果没有人文,世界将
是多么的悲惨!于是,我
们发现,关于人与人性的
思考才是人成为“人”的前提
。关于季节的观察发现,
会与人类社会生活联系起
来,自然的荣枯与社会的
兴衰可以关联起来,与人
的生命可以关联起来,这
样就是天人合一。人类也
从动物世界选择学习了一
些良性的规则,如猛虎不
食子、乌有反哺之义,从
中人们体悟出慈爱与孝敬
的道理,形成了社会的伦
理。中国古代的哲人把天
文与人文奇妙地结合起来
了,天理与人欲于是处在
一个和谐的状态,带来人
世间的和谐与宁静,人文
让世界变得美好起来。
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
去?我是谁?这些在今天
的哲学家看来都还需要不
断解说的论题,人类在诞
生之初就开始思考了,并
留下了丰富的充满幻想的
关于人类由来的解释,也
留下了充满理性的关于人
性的思辨,我们不仅知道
有女娲造人的故事,我们
更知道人之初性本善。我
们认为天道也是至善的,
天人合一,人性就自然是
至善的了。人性如何展开
是自己描绘的,无论是人
不为己天诛地灭的极端自
私的表述,还是大公无私
普度众生的崇高理念,让
精神左右自己的方向,而
不是凭着欲望的驱使,这
就是人!
当中华民族走过了五千
年世界上唯一不曾间断的
文明历程,我们发现,人
们对于“我是谁”的问题已经
不仅仅是对天发问,而更
多的是从前人走过的足迹
中寻找依据,也就是说,
历史是现实之师。并不是
每个民族都有这样的智慧
资源,只有中华民族在过
去的岁月里才会留下浩如
烟海的珍贵文献和口头传
说。而当我们在享受这份
巨大的文化资源的时候,
却时时会陷入迷惘,古人
给我们留下了太多的不解
的谜题。一般说来,丰富
的历史资源会留下清晰的
过去岁月的图像,但事实
恰恰相反,文化资源越是
丰富,其谜题就会越多。
就像浅浅的水流平淡无奇
,而浩瀚的大海宝藏无限
一样,中国文化中的无尽
奥秘正是其博大精深的体
现。或者因为文献有缺,
事件不能连贯;或者叙述
多样,表述不一,让人无
所适从;或者时过境迁,
往日的平常之举今日已不
可思议;更有珍贵遗产的
无奈失落,令人满眼迷茫
……文化的迷宫让人流连忘
返!
文化神秘如今已成为一
种娱乐资源。但是,本丛
书却不仅仅是提供给大家
开心一笑的。丛书的文字
是通俗优美的,内容也是
新奇迷人的,但我们不是
为了猎奇。我们是通过对
历史谜题的解读,思考人
生的意义,思考社会的功
能,思考人与自然应该处
于何种关系状态。古人其
实很早就在这样做,如屈
原就是一个文化探秘者,
他在《天问》里这样说:“
遂古之初,谁传道之?上
下未形,何由考之?”这就
是两个最大的谜,关于最
初的宇宙形态是谁传下来
的?宇宙是一片混沌的话
,怎么能够考察得到呢?
这是关于宇宙奥秘的问题
。还有关于人生由来的困
惑的问题,如:“女娲有体
,孰匠制之?”中国的神话
说,人是女娲造出来的,
那女娲的身体又是谁造出
来的呢?屈原的这个问题
,我们至今还回答不完善
。探秘不就是探究宇宙
本书为”中国文化探秘”系列中的一本,讲述上古到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文化故事。从舞蹈、音乐、文字、图画、姓氏等等出发,追溯上古,探求祖先、民族的源头,寻觅他们的生活、语言和信仰。聚焦出土的一件件惊世文物,配以精美图片,展示远古社会的神秘瑰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