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雁过留声(我的青葱岁月)(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金雁 |
出版社 | 山西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金雁(右),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苏联一俄罗斯、东欧问题研究专家。曾任中共中央编译局研究院苏联东欧处处长、俄罗斯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教授,现任中国苏联东欧史研究会秘书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欧亚所特邀研究员。 书评(媒体评论) 每个人的记忆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个人的感情 色彩。那些往事之所以积淀在记忆中保留下来,一定 是在我当时的认知范围内产生了强烈的心理震荡。个 人史的回溯记述其实是“现在的自己和过去的自己之 间的对话”。 ——金雁 目录 自序:沉淀在记忆中的片段 我姥姥 我的1960年 “黑帮子女”的下放生活 “铁道游击队式”串联 “唯成分论”年代的经历 插队的日子 水的故事 穿衣的故事 供销春秋 “五朵金花”的命运 “黄埔一期”考研记 “魅力导师”赵俪生 “秦老爹”记趣 “秦老爹”在农村过大年 自行车的故事 东欧见闻 精彩页 我姥姥 “大小姐”与“小刺头”这篇小文最初写于2009年9月份姥姥去世时,当时应允姨妈们和妈妈要写一篇关于宋李两家家族史的文章。但因为无暇找资料做采访一直没有完成,直到2011年妈妈患病离世都还只有架构,搁在电脑的某个文件夹里已经有几年了。后来清理电脑,无意中翻出了这个“半截子”短文,决定重新捡起来完成它。遗憾的是,随着上一代人的离去,有很多上两辈的东西已经无处询问了,原本想要撰写的“民族企业家”创业史的计划看来无法完成,只能改写成我个人对外祖母、对我周围世界的认知过程了。 秦晖老说,搞史学的人应该有点个人口述史和民间记录的自觉性,因为每个个体化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时代变迁史。以此套用托尔斯泰的句式,就是“时代是共同的,但是每个个体的体验是不同的”。我很喜欢高尔泰的一句话:“人没有个体差异,亿万个如一个,就与蚂蚁无异。”既然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每一个人的故事就都有其文学性、个性化的一面,我自信此文不会与流行的“姥姥文体”雷同。 我姥姥叫李彩绚,1906年生人,2009年去世,活了一百零三岁。她的父亲叫李佩实,河北南宫县人,是国内最早的民族企业家之一,20世纪20年代就在南宫县城开有皮革厂和布庄,在城里有很多地产,在济南还有一房姨太太。后来到天津发展,据说中国的第一块机织线毯就是他的工厂纺织出来的。用1949年后的阶级成分标准,是地主兼资本家;或者用稍微好听点的说法,是比“官僚资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好点的“民族资产阶级”。 李家有两儿两女,我这曾姥爷虽说得风气之先,也不免有传统观念,重男轻女。两个儿子都送到国外留洋,分别在德国学纺织机械和在日本学纺织,显然是打算让他们继承父业,以当时新兴的纺织业为发展方向。做女儿的姥姥就不像她的两个弟弟有出国留学深造的机会,她是缠过小脚的,想必家长认为,女儿家粗通点文字就行了。但她没读旧式私塾,还是读的新式完小,后来曾当过小学教员,一手毛笔字也写得不错,从所受教育看,在那个年月也算是识文断字的“新女性”吧,可是却一直在“旧家庭”里,而且似乎过得还不错。 她没有去赶“娜拉出走”的时髦,我也从未发现她对“旧家庭”有巴金小说所表现的那种不满。但另一方面,她对包括我父母那样的“娜拉”式晚辈也充满亲情,并没有试图干预他们什么,父母与她那样的长辈也没有什么矛盾。倒是我这个孙辈曾经与她很“拧巴”,有过从不合拍、冲突到磨合与理解的过程。 姥姥19岁嫁到冀县的宋家。用姥姥的话说,她的婆家是“土财主”,不像天津娘家那么洋气和开明,后来她也随夫到了天津。我姥爷叫宋子金,是北洋纺织学堂(姥姥这么说,但历史上好像没有这个学校,可能是北洋工艺学堂纺织科)毕业的,后来就在岳父的企业工作,一直是天津纺织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母亲是老二,上面有一个哥哥,下面有两个弟弟三个妹妹,也就是说,我有三个舅舅三个姨姨。想来姥姥管着一大家人,把一大堆高高低低的孩子拉扯成人也够不容易的。后来我经历了很多事情,才知道老人不但很懂生活,而且心理素质和抗压能力超强。(P1-3) 导语 个人的历史记述,无论口述史、回忆录,反映的也是一个时代的历史。可以说,个体的历史是对宏观历史的诠释和补充,提供了具象化与多样性,甚至是一种完全不同的发声。个人回忆具有无可替代的价值,随着时间的发展愈发显示出这种意义。 与作者金雁出版过的学术著作不同,本书是以文学手法写作的回忆散文。在书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童年和青年的经历,也生动刻画出那个时代的社会面貌与平凡大众的生存状态;既可以看到作者个人的成长故事与贯穿其中的所思所感,又因为今天站在过往的彼岸,故而可以沉淀历史的尘埃,呈现出真实的时代图景。 “六九届初中生”“上山下乡”“工农兵学员”“恢复高考”,这是一代人共同的人生印记。虽然几十年过去了,但它们不该是被丢弃在记忆角落的苍白旧事。在本书当中,可以看到历史名词背后有着鲜活的人与事,通过作者的叙述,他们依然像当年那样真切,令每一个阅读者感同身受。平凡的人物因此得到纪念。 书中收入珍贵照片及作者绘画作品。 序言 沉淀在记忆中的片段 套用托尔斯泰的句式:时代是共同的,但是每个个体 的体验各有各的故事。书中这些蒙尘往事的小文,写我成 长的故事、我身边的人,以及我对周围世界的认知,甚至 有些只是吉光片羽的生活片段,都不算完整的记录,但我 力图接近真实。因为记忆是被过滤的,是有选择性的,它 不可能像电影胶片一样倒带重新播放。 每个人的记忆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个人的感情色彩 。那些往事之所以积淀在记忆中保留下来,一定是在我当 时的认知范围内产生了强烈的心理震荡。个人史的回溯记 述其实是“现在的自己和过去的自己之间的对话”。 我父亲一直有记日记的习惯,1995年故去的时候,留 下了从1938—1978年四十年的日记,它是我了解 1949年后上一代知识分子心路历程的重要参考。有时 我也会经常翻看查阅,不说别的,仅对我们兄妹三人成长 历程的记录,现在读来都十分生动有趣。哥哥曾掌管着一 个几百人的工厂,一日他突然来电话,说是新厂房上梁时 为选吉时,一定要问明白他这个厂长的生辰八字。我女儿 好生奇怪,说:“他出生时还没有你,怎么向你询问,岂 不是怪事。”我答:“因为姥爷的日记在我手里,一查便 知。”可见再好的记性也比不过文字可靠,有当时记录的 文字参考,还原度要可靠些。 受父亲的影响我小学四年级开始记日记(我们那个年 代记日记是很普遍的事情),插队、工作时一直没有间断 ,研究生毕业以后由于上课、带孩子忙碌,中断了这个多 年的习惯。但是以前的通信和日记本一直保留着,随着我 们多次搬家迁徙,始终放在我上大学时用的一个帆布箱子 里。 到北京以后因为居住条件的限制,一些不常用的东西 就挪到了阳台上。20世纪90年代有一次北京下瓢泼大雨, 由于我们上班,家里没人,敞开的门窗使屋里狼狈不堪, 回来后急忙抢救被雨淋湿的书籍而忽视了阳台上的东西。 多日之后想起来再看,信件日记已经发霉板结,笔迹掉色 晕染,受损严重,挽救不了了。 起初并没有太往心里去,觉得当年那些幼稚的笔触、 带有浓厚时代语言痕迹的东西价值不大,算不上什么太珍 贵之物。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个体记录的感悟,每每 想起来为之嗟悔不迭、心痛不已。现在想来如果有这些文 字材料作为辅助,帮助回忆就会准确容易得多。 尽管我们成长的那个年代像黑白照片一样单调,或者 说是一个以标准化的模式塑造无个性的时代,每一个人都 被迫变成整齐划一的工具,即便如此,对于“少年不识愁 滋味”的我们,也还是感觉意趣盎然,因为有一份情感在 里面。就像哈维尔所说,失去故事意味着历史开始失去它 的人类内容,只要没有失去创造自己人性故事的人类,就 有希望。 那时候整个社会氛围都在有意压低和泯灭物质需求, 哪怕多吃一块糖、喜欢漂亮衣服的一丁点“贪欲”就不停 地“斗私批修”。不论是否真心,大家都“禁欲主义”般 地以崇尚精神需求和追求宏大目标为抱负。那时候虽然外 界的信息很少,但凡一帮人坐在一起侃大山,都离不开“ 三山五岳”“世界革命”,而这种心中有“天下”的大命 题也最能博得崇拜者和女生的青睐。 记得1973年夏季,弟弟骑了四十里路,到我所在的供 销社来看我,我们俩见面好像国家领导人一样互通了一下 国际形势。其实我们连自己的命运都无法掌握,却摆出一 副关心“世界革命”的架势,或者说其他的路子都被堵死 了,我们只能以遥远的大话题来麻痹当下,抑或对时局的 敏感是那时无助小人物的一点期盼寄托吧。 父母年老的时候,我们总希望他们写点自己的经历, 写写回忆录。他们总在强调:“我们又不是什么大人物, 没有什么好写的。”我们说平头老百姓也有自己的故事啊 。正是抱着这样一种心态,我愿意把自己的成长历程呈献 给大家,使读者可以通过不同个体的视角来了解当时的社 会面貌。当然我也是在与自己对话,回首往事,看看自己 走过的脚印。 《“五朵金花”的命运》这篇非小说、非报告文学、 非回忆录,好像有些不伦不类,但这些故事都是根据我个 人的所见所闻综合而写,带有那个年代的一些特殊印记, 考虑到需要回避当事人的原则,只能借助第三人称的口吻 叙事。运用这种在真实的基础上再创作的叙事方式,可能 以后我还要撰写若干篇吧。我并不在乎如何对这类写作进 行定义,只是想把我们那个时代的人和事讲述出来,所以 收进这个集子也不算太突兀。 关于画插图的经过有必要交代一下。最早开始写这类 随笔的时候,我发现一个规律:我们50后理解上一代人比 下一代理解我们要容易。现在的年轻人对我们所处的时代 有些隔膜,我们这个年龄段众所共知的事情对他们来说比 较费解,于是就想到以插图形式作为补充。我小侄子是电 脑高手,在电脑上绘画也很有一套,于是就请他试画了几 张,效果不错。可是他有自己要忙的一摊子事情,而且80 后对我们当年的服装呀、工具呀,以及时代背景等也不甚 了了,一来二去就顾不上了。 于是我萌生了自己动手的念头 内容推荐 本书是著名历史学者金雁的散文集,既是个人生活记忆,也是对一段历史时期的记录。 书中主要回顾了20世纪60—70年代,即作者的童年和青春阶段。通过翔实生动的文字,作者回忆了擅长持家且头脑清明的姥姥;伴随着饥饿和干旱环境的童年生活;被打落社会底层而早早承担起生活重担的经历;从知青插队到就业“供销社”的谋生岁月;恢复高考后考取研究生的一段拼搏过程;等等。字里行间充满令人唏嘘的故事、果敢顽强的人生态度,以及独立深刻的反思。 同时收入了一些回忆成家后与秦晖共同生活的文章,幽默戏谑,趣味盎然;以及访问东欧的一段独特经历与见闻。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