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家庭基金是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的专项基金,于2010年3月成立。致力于通过各种形式的公益教育,使公众能从我做起,从家庭做起,消除家庭中普遍存在的软暴力现象,培养互相尊重、互相关怀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减少对他人有意和无意的侵犯,使家庭成为最基本的人权保障单位,从而实现和谐社会的建设。
《做懂孩子的父母——于丹等10位名家谈亲子教育之道》主要针对中国家庭亲子交流现状,以及目前家庭中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在亲子伦理、早教、亲子沟通、家长角色等方面作深入浅出的解析与指导。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做懂孩子的父母--于丹等10位名家谈亲子教育之道 |
分类 | |
作者 | 和谐家庭基金 |
出版社 | 漓江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和谐家庭基金是中国人权发展基金会的专项基金,于2010年3月成立。致力于通过各种形式的公益教育,使公众能从我做起,从家庭做起,消除家庭中普遍存在的软暴力现象,培养互相尊重、互相关怀的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减少对他人有意和无意的侵犯,使家庭成为最基本的人权保障单位,从而实现和谐社会的建设。 《做懂孩子的父母——于丹等10位名家谈亲子教育之道》主要针对中国家庭亲子交流现状,以及目前家庭中普遍存在的教育问题,在亲子伦理、早教、亲子沟通、家长角色等方面作深入浅出的解析与指导。 内容推荐 《做懂孩子的父母——于丹等10位名家谈亲子教育之道》收入了于丹、李子勋、叶曼、金韵蓉、张颐武、王元五、程凯、舒乙、宋少卫、杨凤池等10位著名文化学者、国学大师、中医和心理专家的亲子访谈。内容主要针对中国家庭亲子交流现状,以及目前家庭中普遍存存的教育问题,在亲子伦理、早教、亲子沟通、家长角色等方面作深入浅出的解析与指导,为广大父母提供科学的家教理论与实践操作指导,具有很强的权威性和实用性。 《做懂孩子的父母——于丹等10位名家谈亲子教育之道》由和谐家庭基金编著。 目录 序:如何更好地认识亲子关系 于丹:中国人的孝道 ◎如何正确理解“孝”? ◎别伤了最亲的人——父母和孩子 ◎独生子女和隔代抚养的问题 ◎如何教孩子懂得孝道? ◎父亲传给我的育儿智慧 李子勋:孩子的性别教育 ◎性别教育从两岁开始 ◎男孩不像男孩怎么办? ◎单亲家庭的教育问题 ◎现代女性为何缺乏温柔? ◎我的儿子会不会是同性恋? ◎父亲为何不可以打女儿? ◎性别教育出现问题如何矫正? ◎父母请用平常心看待孩子 叶曼:中国经典的亲子文化 ◎家的由来及夫妻关系的形成 ◎从胎儿到长大成人的教育精髓 ◎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 ◎为了孩子请不要离婚 ◎孝顺的真正含义 金韵蓉:孩子说谎如何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说谎? ◎如何让孩子实话实说? ◎怎么跟孩子有良好的沟通? ◎如何对待说谎的孩子? ◎管教说谎孩子的三个原则 张颐武:80后的生存困境和养老前景 ◎为什么说80后、90后爱抱怨? ◎富二代最应该传承父辈什么? ◎穷二代如何改变命运? ◎富二代如何减少传承财富的负面作用? ◎80后90后如何开创自己的人生? ◎独一代如何面对赡养老人的压力? 王元五:孩子的病从父母得 ◎一个好女孩将来就是一位好母亲 ◎母亲的心态影响孩子的健康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程凯:中医里的育儿之道 ◎从中医角度看生命发展的规律 ◎从中医角度看孩子的性格 ◎孩子的“起跑线”到底在几岁? ◎父母教育孩子如何分配角色? ◎中医管教孩子的窍门 ◎如何让父母有个好心情? ◎单亲家庭如何平衡阴阳? 舒乙:书香门第的家教之道 ◎老舍的亲子观:父母以身作则 ◎老舍的教育观:不一定非要读大学 ◎回味父亲对我一生的影响 ◎对独生子女教育的建议 ◎爱国教育为什么很重要? 宋少卫:孩子厌学怎么办? ◎厌学是怎样引起的?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厌学? ◎别让起跑线变成厌学的起点 ◎引导孩子找到学习的兴趣点 ◎帮助孩子认清学习的动机 ◎父母观念不一害孩子 杨凤池:走出亲子情感表达的误区 ◎别把个人意愿强加给孩子 ◎男孩性格像女孩怎么办? ◎孩子学琴坚持不下去了怎么办? ◎父母婚姻质量对孩子的影响 ◎如何对老人、孩子表达情感? 试读章节 如何正确理解“孝”? 主持人殷智贤:因为我们基金会2010年提出的口号是“千万家庭构建和谐亲子关系”,所以今天我们请于丹老师跟大家分享一下她在多年的学习和研究中,所了解到的中国人的孝道到底是什么含义。于丹老师,我们都知道您博览群书,尤其对国学有很深的造诣。通常大家一想起中国的伦理都会想到孝道,这是中国文化很重要的基石。在您多年的研究里,您所了解的中国人的孝道是什么含义?它有什么样的特点? 于丹:其实说起孝道来,中国人都特别熟悉,但是到了现代这个“孝”字受到好多批判,比如人们都熟悉的《二十四孝图》里的故事,大家会觉得有很多东西其实是糟粕,过时了,而且有很多东西是过于迂阔。 怎么理解中国的“孝”?比如古人说“父母在,不远游”,现在来看这是不是一种孝?让我们想一想,提出这个概念的时代,远游有多难,坐着吱吱呀呀的牛车,这一走,父母有生之年能不能见到孩子就难说了。但今天有飞机、高铁还有动车,也有手机,有网络的视频,可能你远游归来的时候,父母还是心情欢畅的。所以,“孝”这个字按中国的话说是“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如果我们跳出具体的行为去看“孝”,特别是在今天它有什么样的实践意义,那我们应该站在今天的历史坐标上,再去阐述这个“孝”字。 为什么说“论心不论迹”?你想想心情是什么?如果说一个家财几百亿的大款给他的父母买一幢小别墅,然后他可能十天半个月不过去看一眼。或者是一个下岗工人,他就在一个几十平米的小房里,和父母天天在一起,伺候他们,给父母捶背洗脚,你说谁更孝? 主持人殷智贤:所以下半句叫“论迹家贫无孝子”。 于丹:说“论心”这件事,还得从古代说起,古代也不“论迹”。咱们说说《论语》,孔子的弟子说老师你给我讲讲什么是孝,孔子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现如今大家说孝好像是能够养活自己的老人,但是他说“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有别乎?”他说你看连牛羊犬马都能养着,我们如果对父母没有一份发自内心的敬意,养爹妈跟养犬马有什么区别呢? 再接下来,什么叫“心”,什么叫“迹”?孔子很简单就回答了两个字,他说“色难”,千孝万孝不如给你爹妈个好脸色看。所以,你说什么叫经典?经典就是它已经说了两千多年了,你今天一听说,哦,我还没做到。比如给父母买豪宅,包飞机飞欧洲或者给他请保姆,每个月给他几万块钱零花,很多人都能做得到,但是哪个人敢拍着胸脯说:“‘色难’这件事我明白了,我永远给他好脸色。” 主持人殷智贤:很难。 于丹:太难了。所以,中国人的孝道,不是说让大家都去卧冰,都去割肉,像《二十四孝图》里那样去伺候爹。不要死守过去的教条,但是要记住其中的一些道理,你为什么要给他好脸色呢?孔子还有一句话说得好:“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你想想你爹妈的这个年纪,一方面你是高兴,你觉得他还在,高寿;但另一方面,你有忧惧之心,他的好日子还有多少天,你算都能算得出来,你哪儿还敢跟爹妈欠债,告诉他明年咱们度假,下礼拜我回家吃饭。中国人有一句话说“子欲养而亲不在”,所以,你不能用他的年华去等待你的匆忙。 所以,孝是什么呢?无非是在当下做一点点小事,用老百姓的说法更简单,叫孝顺。孝顺,顺者为孝。你如果以他的方式、他的经验跟他沟通,不一定凡事都顺从他,但是你能从他的角度去进行沟通,因为每一个人的此刻其实都是他所有历史的组合,而中国不说远的,改革开放这30年,中国发展的进度是欧洲、美国那些国家一百多年的发展进度,这么快的社会变革,人的观念也会突飞猛进的。 代沟这个东西是怎么形成的?从山村、渔村来的父母可能接受不了都市消费观念和生活观念。城里的孩子不是不孝顺,回父母家一天到晚叨唠的是什么?——拉开冰箱,“这剩半碗汤还没倒,你不知道过夜饭菜里的亚硝酸盐能致癌吗?”一看门后头都是烂水果,“你不吃新鲜的东西,吃这些烂水果,你不知道对身体有害吗?”一边叨唠一边扔。 主持人殷智贤:其实这样让父母心里有很多疙疙瘩瘩。 于丹:中国的古人提出来的东西有时很容易执行,就两个字:色难。你要引导他的观点,有话好好说,我们要好好地跟他们沟通。 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最疼的是自己的爹妈和孩子,但是强势的中年人往往对这两头的态度是最粗暴的。不管多有修养的人,在单位对自己的员工彬彬有礼,对自己的团队同事和颜悦色,但回到家见到亲爹、亲妈和亲生孩子就急了。“你是我的亲人,你为什么不听我的?我心疼你,我这是对的。”你想想这种情况是不是普遍存在于中国家庭? 主持人殷智贤:这就是我们今天反对的软暴力。 于丹:上升到这么高的概念了。 主持人殷智贤:他好像没有打你,也没有骂你,但是他这种态度很伤人。 于丹:所以有时候很多事情不在于做什么,而在于以什么方式和态度去做这件事。你很难说一件事情是简单地做了好还是不做好,有很多人都问我孩子弹钢琴好还是不好,孩子背诗好还是不好。不是那么简单的是与非的选择,而是你以什么样的方式让他去做这件事。比如弹钢琴,如果他一边学习钢琴一边创作,把钢琴当玩具,当创作灵感的工具,弹钢琴不烦,这就是好事。但如果他一坐在钢琴前就抹眼泪,条件反射似的抽抽搭搭地在那弹,那就算了。P3-6 序言 今天的中国,经过了三十余年的变革和积累,创造了大量的物质财富,2010年中国GDP已位居世界第二。我们在为自己取得的成就感到骄傲的同时,也应该清楚地看到所面临的挑战,就是中国人的幸福指数是否跟着GDP的速度同步提升了呢?在当前改革开放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带来的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下,面临着针对下一代实施教育的挑战,我们真的准备好了吗? 中国现在有1.4亿独生子女,同时也存在着5.4亿城市流动外来打工人口,还存在着1亿精神病患者,以及几千万的残疾人,他们的生存状况都对下一代的教育产生了直接的影响。所有这些社会问题都摆在我们每一个人面前,即使我们本人并不一定遭受这样的困境,但我们身边的朋友、同事、亲戚也可能会遇到类似的困难。即使我们的孩子看起来身体健康、心智健全,但还有升学压力摆在绝大多数家庭面前。 2010年7月份我们做了一份网络调查,内容是父母与子女交流的内容和方式,主要针对交流现状的认知和潜在的若干问题进行探寻。通过调查我们发现,上网习惯以城市孩子为多,问题比较多的是亲子共处的时间少。因为父母比较忙,孩子与父母进餐的时间比较少,尤其是父亲几乎很少与孩子共进晚餐,根据平均统计数据,父亲与孩子每周共进晚餐的次数连一次都不到。孩子如何有更多的时间与父母共处,对孩子一生的成长影响非常大。从国外的研究可以看到,孩子长期独食的话,成年后犯罪率会明显升高;同时,在与孩子的沟通态度上,我们从调查中看到,由于现代中国教育知识教育理念的普及,包括对于人权的不断重视,大多数城市家庭的家长还是会持相对平等的态度来对待孩子,他们对孩子表达的时候是正面肯定多于负面否定的。 在调查中,有时候孩子会遭受家庭暴力,被父母打,挨打的原因排名第一是孩子撒谎。当大家非常担心社会诚信问题的时候,我们看到传统延续的力量,中国家长依然重视对孩子诚信方面的教育。父母偷看孩子日记的现象仍然非常普遍,这里有非常复杂的原因,包括父母希望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但缺乏沟通艺术;另外,现在社会环境给父母带来巨大压力,也使父母偷看孩子日记的现象比较普遍。 单亲家庭沟通质量明显低于双亲家庭,女孩子更善于和家长沟通,这也是现在社会上普遍反映男孩子比较弱的现象之一,这个弱使男孩子在社会交往中呈现的能力,很难达到父母对他们的预期。 调查还发现,收入越高的家庭对孩子呈现的态度越平等,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家长对孩子越平等,这两类人群对沟通质量的满意度也相对比较高。收入比较高的家庭,就是月收入在6000元以上的家庭,相比低收入家庭,对孩子尊重以及对亲子沟通质量满意方面大概高出10%,受过大专以上教育和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两类家庭也保持10%的差异。 中国父母为怎么教育好下一代投入了非常大的精力,这差不多成为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主题之一。我们希望家长和孩子共处一个时空,共同接受挑战,帮助家长发现他们日常生活中对孩子忽略的部分,同时让孩子体会家长的处境和性格。 2010年10月中国第一本亲子人权手册发布,在新浪网教育频道可以下载电子版,这本手册里,我们通过一些典型案例来谈中国家庭的亲子人权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希望引起社会各界重视。 爱是一种能力!希望各种形式的公益教育可以帮助每一个人提升“爱自己、爱家人”的能力,因为只有爱,可以使这个社会保持和平与和谐。 (本文作者为中国人权基金会和谐家庭专项基金项目执行人,《时尚家居》执行出版人,杂志主编) 书评(媒体评论) 孩子有时在家长的强制下能学到很多技能,却失去了判断力和自主选择的快乐。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于丹 父母不要把经验过分强加给孩子,孩子生活在未来社会,不是过去。 ——中日友好医院心理医生、著名心理专家李子勋 小孩子不懂道理,但听得懂故事,用故事教孩子怎么待人处世。 ——国学大师叶曼 孩子说谎的背后,都有一个求救的动机。 ——心理专家金韵蓉 解决亲子关系问题不是简单地转化亲子;中突,这里面需要智慧和善解人意。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张颐武 母亲的心态影响孩子的健康。 ——现代民间著名教育家、王凤仪先生的曾孙女王元五 家庭和谐,五脏六腑就和谐,孩子就会性格平和、身体健康。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程凯 父母要以身作则,给子女做出表率。——老舍之子舒乙孩子厌学的罪魁祸首是家庭教育。 —一中国人民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 宋少卫 别把父母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首都医科大学心理学教授 杨凤池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