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多高兴啊,我终于走了!好朋友,人心真不知是个什么东西!我离开了你,离开了自己相爱相亲、朝夕不舍的人,竟然会感到高兴!我知道你会原谅我。命运偏偏让我结识了另外几个人,不正是为了来扰乱我这颗心吗?可怜的蕾奥诺莱!但我是没有错的。她妹妹的非凡魅力令我赏心悦目,却使她可怜的心中产生了痛苦,这难道怪得着我?然而——我就真的完全没有错吗?难道我不曾助长她的感情?难道当她自自然然地流露真情时,我不曾沾沾自喜,并和大家一起拿这原本不可笑的事情来取笑她吗?难道我?……唉,这人啊真是一种惯会自怨自责的怪物!而我,亲爱的朋友,我向你保证,我一定改弦更张,绝不再像以往那样,总把命运加给我们的一点儿痛苦拿来反复咀嚼回味,而要乐享眼前,过去了的就让它过去。是的,好朋友,诚如你所说:人们要是不这么没完没了地运用想象力去唤起昔日痛苦的回忆——上帝才知道为什么把人造成这个样子——而是多多考虑考虑如何挨过眼前的话,人间的痛苦本来就会少一些的。
劳驾告诉我母亲,我将尽力料理好她那件事,并尽快回信给她。我已见过我姑妈了,发现她远非我们在家所讲的那么个刁婆子,而是一位热心快肠的夫人。我向她转达了我母亲对于扣下一部分遗产未分的不满;她则对我说明了这样做的种种理由和原因,以及要在什么条件下,她才准备全部交出来,也就是说比我们要求的还多……简单讲,我现在还不想具体谈什么;请转告我母亲,一切都会好起来的。就在这件小小的事情上,好朋友,我再次发现误解与成见,往往会在世界上铸成比诡诈与恶意更多的过错。至少可以肯定,后两者要罕见一些。
再就是我在此间非常愉快。这个乐园一般的地方,它的岑寂正好是医治我这颗心的灵丹妙药;还有眼前的大好春光,它的温暖已充满我这颗时常寒栗的心。每一株树,每一排篱笆上,都是繁花盛开;人真想变成一只金甲虫,到那馥郁的香海中去邀游,去尽情地吸露吮蜜。
城市本身并不舒适,四郊的自然环境却说不出的美妙。也许这才打动了已故的M伯爵,把他的花园建在一座小丘上。类似的小丘在城外交错纵横,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丘与丘之间还构成一道道幽静宜人的峡谷。花园布局单纯,一进门便可感觉出绘制蓝图的并非某位高明的园艺家,而是一颗渴望独享幽寂的敏感的心。对于这座废园的故主人,我在那间业已破败的小亭中洒下了不少追怀的眼泪;这小亭子是他生前最爱待的地方,如今也成了我流连忘返的所在。不久我便会成为这花园的主人;没几天工夫看园人已对我产生好感,再说我搬进去也亏待不了他。P3-4
一七七四年,年仅二十五岁的歌德出版了他早年最重要的作品《少年维特的烦恼》(以下简称《维特》),一跃成为德国乃至欧洲最享盛誉的作家。从此这位“最伟大的德国人”一直以“《维特》的作者”闻名于世,直至一八三二年《浮士德》第二部出版。
《维特》究竟是怎样一部书?它为何具有这么巨大的影响和意义?
《维特》名为长篇小说,实际篇幅不过一个中篇。全书分三个部分:第一、二部分纯粹由主人公维特致友人威廉和恋人绿蒂的书简构成;第三部分则是本书“编者”威廉写的《编者致读者》,交代了维特自杀的过程,中间穿插着维特临死前写的四封信和几则残简。此外,书前有一段“编者”小引,说明编成此书的“由来”和“用意”。
小说的情节十分简单,贯穿全书的主线为主人公不幸的恋爱与社会遭遇。笔者以为,不妨称这部书为“青年维特碰壁逃亡记”——
第一次出逃:为摆脱旧日生活中的烦恼,维特来到一个陌生的小城。其时正是春光明媚的五月,他立即投身在美丽大自然的怀抱中,终日读着庄严宁静的荷马古诗,与天真的儿童和淳朴的村民接近,于是感到有一种奇妙的欢愉充溢着整个灵魂。稍后他在舞会上认识了聪明俏丽的绿蒂姑娘,对她一见钟情,并很快搬到她家附近居住,觉得自己好像进了“天国”,而绿蒂就是这个“天国”中的“天使”。可叹好景不长,绿蒂的未婚夫阿尔伯特从外地一回来,维特便从他这幻想的“天国”中摔到了地上,处于十分尴尬的境地。于是烦恼代替了宁静,失望代替了欢欣,就连美丽的大自然也变成了折磨他的“鬼魅”。维特只好逃出这个已经失去欢乐的“乐园”。
第二次出逃:维特到了一个公使馆当秘书,一开始从实际工作中得到了一些慰藉,谁知上司是个褊狭迂阔的官僚,对他的工作和交往多有挑剔,使维特在他手下当差如在“苦役船”上一般难受。维特好不容易忍耐到第二年春天,却又碰见一件更难堪的事:维特应邀到伯爵家做客,一班傲慢顽固的贵族对这个市民阶级的青年在场大为不满,伯爵只好催请他离去。此事立即成了全城尽人皆知的“丑闻”。羞愤之下,维特“曾上百次地抓起刀来,想要刺破自己的胸膛”。
第三次出逃:一年之后,在落木萧萧的初秋,因在社会上四处碰壁而心灰意懒的维特又逃回到了绿蒂身边。可这时绿蒂已经结婚,他的“乐园”不复存在:大自然秋风萧瑟,最小最可爱的一个村童已经死去,淳朴善良的村民一个个身遭不幸,就连两株维特与金村老小十分珍爱的胡桃树,也被贪财的村长伙同其新主人砍掉了……维特终于从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话里悟出,所谓幸福只存在于疯子的头脑里。
第四次出逃:维特对现实生活已经绝望,唯有逃到爱情中去寻找寄托,便更狂热地恋慕着有夫之妇的绿蒂。可这无异于饮鸩止渴,既招来他人物议,又引起阿尔伯特疑忌,绿蒂不得不赶走他。残冬到了,维特深感自己成了世界上多余的人,便怀着痛苦与愤懑的心情最后一次出逃,逃向了“黑暗和混沌”,逃向了死亡,因为——“别无他途”!
以上便是《维特》的主要故事,但他并非出自歌德的虚构,而是歌德根据一七七二年自杀身死的青年耶鲁撒冷的不幸遭遇,并糅合进自己两年来的痛苦经历、思想和感情写成的。女主人公绿蒂就是歌德一位朋友的未婚妻夏绿蒂·布甫的化身,年轻的诗人确曾热恋过她。然而却不能因此说,《维特》只是一部个人的恋爱与社会遭遇的悲剧。因为。正如十九世纪丹麦大批评家勃兰兑斯等早就指出的,它还表现了一个时代的烦恼、憧憬以及苦闷。
《维特》出现在欧洲从封建主义向资本主义过渡的历史转折时期。经过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市民阶级的阶级意识已经觉醒,年青的一代更是感情激荡,强烈要求改变自己在政治上的无权地位,打破社会上严格的等级界线,建立人与人之间“自然的”、“平等的”关系。他们以“个性解放”、“感情自由”等口号来反对封建束缚。从这个意义上讲,《维特》反映了十八世纪这个历史转折时期资产阶级所感到的狼狈和痛苦。在欧洲大陆各国中,情况最糟糕的又数仍处于封建小诸侯统治下的德国。《维特》里展现的德国社会:城市里充满迂腐的贵族和庸俗的小市民,乡村中到处是不幸者。对于这个使卓有才智、心地高尚的青年无以存身的社会,歌德通过主人公维特之口进行了多方面的抨击和诅咒。
《维特》一问世,当即风靡了德国和整个西欧。一九二二年,我国出版了郭沫若译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同样引起了巨大的反响。《维特》在我国广为流传,也主要因为我国“五四”运动时期,与一个半世纪前的德国“狂飙突进”运动时期有不少类似之处。
同时必须强调,艺术上的成功也是使《维特》产生巨大影响的重要原因。歌德恰当地使用了第一人称的书信体,取得了突出的艺术效果。近百封长短书简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前后加上“编者”的引言和按语,读起来使人感到真切可信。信里时而写景,时而抒情,时而叙事,时而议论,读着读着,我们仿佛就变成了收信人,听见了主人公的言谈笑语,啼泣悲叹。
郭沫若在《维特》译本序引中赞它是一篇散文诗。《维特》的确像抒情诗一样以情动人。小说情节并不复杂,但却扣人心弦,引人入胜。作者常常让主人公直抒胸臆,如维特那封在生命的最后两天断断续续写成的绝命书,真是有声有泪,哀婉凄绝。此外作者还巧妙地用自然景物烘托情感,用荷马和莪相的诗句或诗中的意境渲染气氛。
再有,小说的人物塑造也很出色。特别是青衣黄裤的翩翩少年维特,已成了世界文学中的著名典型,即那么一种“伟大而又渺小,可爱而又可鄙的怪人”(莱辛语)。
总的来说,强烈的时代精神加上卓越的艺术手法,赋予《维特》以爆炸似的震撼人心的力量,使它在世界各国千千万万的读者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与回响。
杨武能
歌德编著的《少年维特的烦恼》内容介绍:一个寒冷的冬夜,一个青年自杀了。他年纪轻轻,朝气蓬勃,才华横溢,爱情、事业、地位、财富就摆在他的面前,他却在寂静的夜里,用一把枪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他的故事让很多女子落泪,也让很多男子效仿,还让叱咤风云的拿破仑在艰苦的行军途中百读不厌。关于这个青年的故事,歌德曾写道:“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人谁个不善怀春?这是我们人性中的至洁至纯;啊,怎么从此中有惨痛飞进?可爱的读者哟,你哭他,你爱他,请从非毁之前救起他的声名;你看呀,他出穴的精魂在向你耳语:做个堂堂的男子。不要步我后尘!”
《少年维特的烦恼》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让人如此着迷,如此动情,如此喜爱?
歌德编著的《少年维特的烦恼》是歌德本人爱情生活的一次折射。一七七二年五月,歌德前往帝国法院的所在地韦茨拉尔实习。他在一次舞会上遇上了一个法官的女儿夏绿蒂·布甫,并对她一见钟情。但这爱情一开始就注定是无望的,她是他好友凯斯特涅的未婚妻。对夏绿蒂无法遏止的爱使歌德异常痛苦,他几度想以自杀求得解脱。他最终克制了这个愚蠢的念头,不辞而别,离开了韦茨拉尔,诀别了令他魂牵梦萦的夏绿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