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曾文正公精选集(上中下)
分类
作者 (清)曾国藩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卷一 公生至四十二岁

公讳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曾氏祖籍衡阳。国初有孟学公者,始迁湘乡荷塘都之大界里,再传至元吉公,族姓渐多,资产渐殖,遂为湘乡人。元吉公之仲子日辅臣公者,公之高祖也。曾祖讳竟希,诰赠光禄大夫,妣彭氏,诰赠一品夫人。祖讳玉屏,字星冈,诰封中宪大夫,累赠光禄大夫。妣王氏,诰封恭人,累赠一品夫人。考讳麟书,字竹亭,湘乡市学生员,诰封中宪大夫,累封光禄大夫。妣江氏,诰封恭人,累封一品夫人。仲父讳鼎尊,早卒。叔父讳骥云,字高轩,以公官《贝也》封光禄大夫。星冈公以嘉庆戊辰年迁居白杨坪。公兄弟五人,女兄弟四人。公则竹亭公之长子也。

【辛未】嘉庆十六年,公生。

公生十月十一日亥时,时竟希公在堂,寿几七十矣。是夜梦有巨蟒盘旋空中,旋绕于宅之左右,已而入室庭,蹲踞良久。公惊而寤,闻曾孙生,适如梦时,大喜日:“是家之祥。曾氏门闾行将大矣。”宅后旧有古树,为藤所缠,树已槁,而藤日益大且茂,矫若虬龙,树叶苍翠,垂荫一亩,亦世所罕见者。

【壬申】嘉庆十七年,公二岁。

竞希公孝友敦笃,为乡里所敬。年七十,见曾孙,极欣爱之。

【癸酉】嘉庆十八年,公三岁。

公幼小时,状貌端重。自初生至三岁,庭户不闻啼泣声。母江太夫人勤操作,不恒顾复。每日依祖母王太夫人纺车之侧,花开鸟语,注目流眄,状若有所会悟。王太夫人尤奇之。

【甲戌】嘉庆十九年,公四岁。

六月,妹国蕙生。

【乙亥】嘉庆二十年,公五岁。

冬十月,受学于庭,诵读颖悟,竟希公益钟爱之。

【丙子】嘉庆二十一年,公六岁。

公在家塾,以陈雁门先生为公问字师。十月,竟希公薨,寿七十有四,葬西?充山。公哭泣甚哀,执丧若成人。

【丁丑】嘉庆二十二年,公七岁。

竹亭公猝然儒者,屡应童子试未售,绩学不怠,名其塾日利见斋。课徒十余人,训诱专勤。公禀学于庭者凡八年。

【戊寅】嘉庆二十三年,公八岁。

八月,妹国芝生。

【己卯】嘉庆二十四年,公九岁。

是年读《五经》毕,始为时文帖括之学。

【庚辰】嘉庆二十五年,公十岁。

五月,公弟国潢生,竹亭公笑谓公日:“汝今有弟矣。”命作时文一道,题日“兄弟怡情”,公文成,竹亭公喜甚,日:“文中有至性语,必能以孝友承其家矣!”  【辛巳】道光元年,公十一岁。

【壬午】道光二年,公十二岁。

五月,公弟国华生。

【癸未】道光三年,公十三岁。

【甲申】道光四年,公十四岁。

衡阳廪生欧阳沧溟先生凝祉与竹亭公友善,常来家塾,见公所为试艺,亟赏之。竹亭公请试以题,先生以《共登青云梯》命为试律。诗成,先生览而称善日:“是固金华殿中人语也。”因以女许字焉。是岁,始从竹亭公至长沙省城应童子试。八月,公弟国荃生。

【乙酉】道光五年,公十五岁。

竹亭公设馆同族家塾,日锡麒斋。公从受读《周礼》、《仪礼》,成诵,兼及《史记》、《文选》。

【丙戌】道光六年,公十六岁。

应长沙府试,取前列第七名。

【丁亥】道光七年,公十七岁。

【戊子】道光八年,公十八岁。

九月,公弟国葆生。

【己丑】道光九年,公十九岁。

竹亭公设馆石鱼之百鲁庵,公从。

【庚寅】道光十年,公二十岁。

九月,公季妹生。肄业于衡阳唐氏家塾,从事汪觉庵先生。公姊国兰出阁,适王氏,婿名鹏远。

【辛卯】道光十一年,公二十一岁。

公自衡阳还家塾,冬月,肄业本邑涟滨书院。山长刘元堂先生,名象履,见公诗文,叹赏不止,以为大器。

【壬辰】道光十二年,公二十二岁。

竹亭公以府试案首入湘乡市学。公从应试,备取,以佾生注册,试罢还居家塾利见斋。

【癸巳】道光十三年,公二十三岁。

本年科试,入县学。时公名子城,提督学政为岳公镇南。竹亭公年四十有三,应童试十七次,始补生员,积苦力学,授徒家塾者二十年,至是深喜公之继起而早获售也。

十二月,欧阳夫人来归。

【甲午】道光十四年,公二十四岁。

肄业岳麓书院,山长为欧阳坦斋先生。公以能诗文,名噪甚,试辄第一。是科领乡荐,中式第三十六名举人。(本科乡式《四书》首题《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次题《武王缵太王、王季、文王之绪》,三题《智譬则巧也,圣譬则力也,出射于百步之外也》。诗题《赋得翦得秋光入卷来》。座主为徐公云瑞、许公乃安,房考官为张公启庚。)P1-3

目录

《曾文正公精选集·上》

曾文正公年谱

 卷一 公生至四十二岁

 卷二 公四十三岁

 卷三 公四十四岁

 卷四 公四十五岁至公五十岁

 卷七 公五十一岁

 卷八 公五十二岁

 卷九 公五十三岁

 卷十 公无十四岁

 卷十一 公五十五岁

 卷十二 公五十六岁至公五十七岁

 卷十三 公五十八岁至公五十九岁

 卷十四 公六十岁至公薨

求阙斋日记类钞

曾胡兵语录

 卷一 将材

 卷二 用人

 卷三 尚志

 卷四 诚实

 卷五 勇毅

 卷六 严明

 卷七 公明

 卷八 仁爱

 卷九 勤劳

 卷十 和辑

 卷十一 兵机

 卷十二 战守

 卷十三 治心

挺经

 卷一 内圣

 卷二 砺志

 卷三 家范

 卷四 明强

 卷五 坚忍

 卷六 刚柔

 卷七 英才

 卷八 廉矩

 卷九 勤敬

 卷十 诡道

 卷十一 久战

 卷十二 廪实

 卷十三 峻法

 卷十四 外王

 卷十五 忠疑

 卷十六 荷道

 卷十七 藏锋

 卷十八 盈虚

曾文正公日记

 卷一 道光十九年

 卷二 道光二十年

 卷三 道光二十一年

 卷四 道光二十二年

 卷五 道光二十三年

 卷六 道光二十四年

 卷七 道光二十五年

 卷八 咸丰八年

 卷九 咸丰十年

 卷十 咸丰十一年

 卷十一 道光元年

 卷十二 同治二年

 卷十三 同治三年

 卷十四 同治四年

 卷十五 同治五年

 卷十六 同治六年

 卷十七 同治七年

 卷十八 同治八年

 卷十九 同治九年

 卷二十 同治十年

 卷二十一 同治十一年

冰鉴

 卷一 人才求才

 卷二 人才衡才

 卷三 人才养才

 卷四 人才用才

 卷五 人才德才

 卷六 人才荐才

 卷七 将才选将

 卷八 将才能战

 卷九 将才严明

 卷十 将才忠义

 卷十一 将才军心

 卷十二 将才评将

曾文正公奏稿

 卷一 备陈民间疾苦疏

 卷二 谢署吏部左侍郎恩疏

 卷三 敬陈团练查匪大概规模折

 卷四 严办土匪以靖地方折

 卷五 特参副将清德折

 卷六 保参将塔齐布千总诸殿元折

 卷七 请将副将清德交刑部治罪片

 卷八 暂缓赴鄂并请筹备战船折

 卷九 请提用湖南漕米片

 卷十 请捐输归入筹饷新例片

 卷十一 沥陈现办情形折

 卷十二 衡永一带剿匪未毕折

 卷十三 厘正衡清二县保甲片

 卷十四 请派大员办捐济饷折

 卷十五 留胡林翼黔勇会剿片

 卷十六 贼踪退出南省现驻岳州折

 卷十七 岳州战败自请治罪折

 卷十八 邹国彪阵亡请恤片

 卷十九 探明前路贼踪片

 卷二十 报崇通剿匪胜仗折

 卷二十一 会奏湘潭靖港水陆胜负情形折

 卷二十二 靖港败溃自请治罪折

《曾文正公精选集·中》

 曾文正公书札

 卷一 修身篇

禀父母·谨守父亲保身之则

禀父母·痛改前非自我反省

致诸弟·明师益友虚心请教

禀父母·劝弟勿夜郎自大

致诸弟·劝弟谨记进德修业

致诸弟·劝弟切勿恃才傲物

禀父母·做事当不苟不懈

致诸弟·劝宜力除牢骚

致四弟·不宜露头角于外

致九弟·劝宜息心忍耐

致九弟·劝弟须保护身体

致九弟·做人须要有恒心

致九弟·言凶德有二端

致九弟·愿共鉴诫二弊

致九弟·注意平和二字 27 、

致四弟·必须加意保养

 卷二 劝学篇

禀父母·闻九弟习字长进

禀父母·教弟写字养神

禀父母·劝两弟学业宜精

致诸弟·读书宜立志有恒

致诸弟·勉励自立课程

致六弟·述学诗习字之法

致诸弟·劝述孝悌之道

致诸弟·温经更增长见识

致诸弟·勿为时文所误

禀父母·教弟注重看书

致诸弟·必须立志猛进

致诸弟·读书必须有恒心

致诸弟·按月作文寄京

致诸弟·评文字之优劣

致四弟·读书不可太疏忽

致四弟·宜劝诸侄勤读书

致九弟·讲求奏议不迟

致四弟九弟·谆嘱瑞侄用功

致四弟九弟·述为不学有四要事

 卷三 治家篇

禀父母·述家和万事兴

禀父母·教弟以和睦为第一

禀父母·勿因家务过劳

禀叔父母·勿因劳累过度

致诸弟·无时不想回家省亲

致诸弟·告诫弟弟要清白做人

致诸弟·述改建祖屋之意见

致诸弟·拟定于明年归家探亲

致诸弟·迎养父母叔父

 卷四 理财篇

禀祖父母·述京中窘迫状

禀父母·筹划归还借款

禀父母·借银寄回家用

禀父母·在外借债过年

禀父母·家中费用窘迫

禀祖父母·要叔父教训诸弟以管家事

禀祖父母·无钱寄回家

禀父母·寄银还债济人

致诸弟·取款及托带银

禀父母·送参冀减息银

禀父母·取借款须专人去

禀父母·在京事事节俭

禀叔父母·托人带银两归家

致诸弟·家中务请略有积蓄

谕纪泽·托人带银至京

致诸弟·带归度岁之资

致九弟·述捐银作祭费

致九弟·劝捐银修祠堂

禀祖父母·请给族人以资助

禀祖父母·先馈赠亲戚族人

 卷五 交友篇

致诸弟·交友拜师宜专一

致诸弟·必须亲近良友

禀叔父·不辞劳苦料理朋友的丧事

致诸弟·交友须勤加来往

致诸弟·切勿占人便宜

禀父母·述接待朋友之法

致九弟·述挽胡润帅联

致九弟季弟·述有负朋友

 卷六 为政篇

禀父母·述盘查国库巨案

禀父母·具折奏请日讲

致诸弟·具奏言兵饷事

致诸弟·进谏言戒除骄矜

致诸弟·详述办理巨盗及公议粮饷事

致九弟季弟·以勤字报君以爱民二字报亲

致九弟·暂缓祭祀望溪

致季弟·述长江厘卡太多

致九弟季弟·述筹办粤省厘金

致九弟·述抽本省之厘税

致九弟·处事修身宜明强

致诸弟·喜述大考升官

禀祖父母·报告荣升侍讲

禀祖父母·报告考差信

禀祖父母·报告补侍读

致诸弟·喜述得会试房差

 卷七 用人篇

致诸弟·述营中急需人才

致诸弟·调彭雪琴来江

致九弟·催周凤山速来

致九弟·交人料理文案

致九弟·愧对江西绅士

致九弟·宜以求才为在事

致九弟·拟保举李次青

致九弟季弟·拟和陈射仙办大通厘金

致九弟·述告办事好手不多

致沅弟季弟·随时推荐出色的人

致九弟季弟·述杨光宗不驯

致沅弟季弟·嘱文辅卿二语

 十八家诗钞第一卷至第二十一卷

 卷 一

曹子建五古诗词

 卷 二

阮嗣宗五古诗词

 卷 三

陶渊明五古诗词

 卷 四

谢康乐五古诗词

 卷 五

鲍明远五古诗词

 卷 六

谢玄晖五古诗词

 卷 七

李太白五古诗词

 卷 八

杜工部五古诗词

 卷 九

韩昌黎五古诗词

 卷 十

李太白七古诗词

 卷 十一

杜工部七古诗词

 卷 十二

韩昌黎七古诗词

 卷 十三

白香山七古诗词

 卷 十四

苏东坡七古诗词上

 卷 十五

苏东坡七古诗词下

 卷 十六

黄山谷七古诗词

 卷 十七

王右丞五律诗词

 卷 十八

孟襄阳五律诗词

 卷 十九

李太白五律一百首

 卷 二十

杜工部五律诗词上

 卷 二十一

杜工部五律诗词下

《曾文正公精选集·下》

 十八客诗钞第二十二卷至第二十八卷

 卷二十二

杜工部七律诗词

 卷二十三

杜牧之七律诗词

 卷二十四

苏东坡七律诗词

 卷二十五

陆放翁七律诗词

 卷二十六

李太白七绝诗词

 卷二十七

杜工部七绝诗词

 卷二十八

陆放翁七绝诗词

 经史百家杂钞

 卷一·论著之属一

书-洪范

孟子-齐桓晋文之事章

孟子-养气章

孟子-神农之言章

孟子-好辩章

孟子-离娄之明章

孟子-鱼我所欲也章

孟子-舜发于畎亩章

孟子-孔子在陈章

庄子-逍遥游篇

庄子-养生主篇

庄子-骈拇篇

庄子-马蹄篇

庄子-胠箧篇

庄子-秋水篇

韩非子-说难篇

贾谊-过秦论上

贾谊-过秦论中

贾谊-过秦论下

 卷二·论著之属二

班彪-王命论

陆机-辩亡论上

陆机-辩亡论下

李康-运命论

江统-徙戎论

韩愈-原道

韩愈-原性

韩愈-原毁

韩愈-伯夷颂

韩愈-获麟解

韩愈-杂说四首

韩愈-师说

柳宗元-封建论

周敦颐-通书

司马光-汉中王即皇帝位论

苏洵-诗论

苏洵-乐论

苏洵-谏论二首

苏洵-辨奸论

苏轼-鲁隐公论

苏轼-韩非论

 卷三·词赋之属上编一

诗-七月

诗-东山

诗-六月

诗-采芑

诗-车攻

诗-正月

诗-绵

诗-皇矣

诗-崧高

诗-蒸民

荀子-赋篇

屈原-离骚

屈原-九歌

屈原-九章

屈原-卜居

贾谊-鹏鸟赋

贾谊-惜誓

司马相如-子虚赋

司马相如-上林赋

司马相如-大人赋

司马相如-长门赋

 卷四·词赋之属上编二

扬雄-羽猎赋

扬雄-长杨赋

扬雄-甘泉赋

扬雄-河东赋

扬雄-反离骚

扬雄-解嘲

扬雄-解难

班固-幽通赋

班固-答宾戏

张衡-思玄赋

王粲-登楼赋

刘伶-酒德颂

 卷五·词赋之属上编三

潘岳-西征赋

潘岳-秋兴赋

潘岳-笙赋

陶潜-归去来辞

鲍照-芜城赋

庾信-哀江南赋

韩愈-进学解

欧阳修-秋声赋

苏轼-前赤壁赋

苏轼-后赤壁赋

 卷六·词赋之属下编一

诗-圈宫

诗-长发

诗-抑

诗-宾之初筵

李斯-峄山刻石

李斯-泰山刻石

李斯-琅邪台刻石

李斯-之罘刻石

李斯-碣石刻石

李斯-会稽刻石

汉书-安世房中歌

汉书-叙传

扬雄-十二州箴

扬雄-赵充国颂

扬雄-酒箴

班固-封燕然山铭

班固-高祖泗水亭碑铭

班固-十八侯铭

张衡-绶笥铭

崔骃-官箴三首

崔瑗-座右铭

王升-石门颂

蔡邕-京兆樊惠渠颂

史岑-出师颂

高彪-送第五永为督军御史箴

崔琦-外戚箴

 卷七·词赋之属下编二

陆云-荣启期赞

张华-女史箴

张载-剑阁铭

潘尼-乘舆箴

潘尼-释奠颂

挚虞-太康颂

挚虞-尚书令箴

郭璞-山海经图赞

夏侯湛-东方朔画赞

袁宏-三国名臣序赞

孙绰-聘士徐君墓颂

裴子野-女史箴

卞兰-座右铭

王褒-皇太子箴

高允-徵士颂

元结-中兴颂

韩愈-五箴

程子-四箴

范浚-心箴

朱子-六先生画像赞

 卷八·序跋之属一

易-坤文言

易-上系七爻

易-下系十一爻

礼-冠义

司马迁-十二诸侯年表序

司马迁-六国年表序

司马迁-秦楚之际月表序

司马迁-汉兴以来诸侯王年表序

司马迁-高祖功臣侯者年表序

司马迁-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序

班固-诸侯王表序

班固-西域传赞

 卷九·序跋之属二

韩愈-读荀子

韩愈-赠郑尚书序

韩愈-送王秀才埙序

柳宗元-论语辨二首

柳宗元-辨列子

柳宗元-辨文子

柳宗元-辨鬼谷子

柳宗元-辨晏子春秋

柳宗元-辨鹖冠子

欧阳修-唐书艺文志序

欧阳修-五代史伶官传序

欧阳修-五代史一行传序

欧阳修-五代史宦者传序

欧阳修-苏氏文集序

欧阳修-释秘演诗集序

欧阳修-集古集目序

欧阳修-送徐无党南归序

曾巩-先大夫集后序

曾巩-徐干中论目录序

曾巩-战国策目录序

曾巩-新序目录序

王安石-周礼义序

 卷十·诏令之属

书-文侯之命

书-费誓

书-秦誓

左传-王子朝告诸侯之辞

秦始皇-初并天下议帝号令

汉高帝-求贤诏

汉文帝-赐南粤王赵佗书

汉文帝-遗匈奴书

汉文帝-策文贤良文学

汉景帝-令二千石修职诏

汉武帝-策问贤良文学

汉昭帝-赐燕刺王旦玺书

司马相如-谕巴蜀檄

汉光武帝-赐窦融玺书

班彪-拟答北匈奴诏

汉明帝-即位诏

蜀汉后主-策丞相诸葛亮诏

陈琳-为袁绍檄豫州

钟会-檄蜀文

孙楚-为石苞与孙皓书

韩愈-祭鳄鱼文

欧阳修-拟制九篇

曾巩-拟制四篇

 卷十一·奏议之属一

李斯-谏逐客书

贾谊-论积贮疏

贾谊-请封建子弟疏

贾谊-谏封淮南四子疏

贾谊-谏放民私铸疏

贾山-至言

晁错-言兵事书

晁错-论贵粟疏

晁错-论守边备塞书

晁错-论募民徙塞下书

邹阳-谏吴王书

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司马相如-谏猎书

严安-言世务书

主父偃-论伐匈奴书

淮南王安-谏伐闽越书

董仲舒-对贤良策一

董仲舒-对贤良策二

董仲舒-对贤良策三

 卷十二·奏议之属二

路温舒-尚德缓刑书

贾捐之-罢珠厓对

赵充国-陈兵利害书

赵充国-屯田奏三首

刘向-论甘延寿等疏

刘向-谏外家封事

匡衡-上政治得失疏

刘陶-上桓帝书

刘陶-改铸大钱议

诸葛亮-出师表

高堂隆-谏明帝疏

刘琨-劝进表

江式-文字源流表

 卷十三·书牍之属一

左传-叔向诒子产书

乐毅-报燕惠王书

鲁仲连-遗燕将书

司马迁-报任安书

杨恽-报孙会宗书

王生-遗盖宽饶书

刘歆-移让太常博士书

马援-与杨广书

朱浮-与彭宠书

冯衍-奏记邓禹

王粲-为刘荆州与袁谭书

魏文帝-与吴质书

曹植-与吴季重书

吴质-答魏太子笺

吴质-在元城与魏太子笺

吴质-答东阿王书

杨修-答临淄侯笺

高崧-为会稽王昱与桓温书

王羲之-遗殷浩书

王羲之-与尚书仆射谢安书

王羲之-与吏部郎谢万书

卢谌-赠刘琨书

刘琨-答卢谌书

邱迟-与陈伯之书

 卷十四·书牍之属二

韩愈-再与鄂州柳中丞书

韩愈-答崔立之书

韩愈-答吕医山人书

韩愈-答李翊书

韩愈-答窦秀才书

韩愈-答刘秀才论史书

韩愈-上兵部李侍郎书

柳宗元-寄京兆许孟容书

柳宗元-答韦珩示韩愈相推以文墨事书

欧阳修-与尹师鲁书

曾巩-谢杜相公书

苏洵-上韩枢密书

苏洵-上欧阳内翰书

苏轼-答李赢书

王安石-答韶州张殿丞书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卷十五·哀祭之属

景差-大招

贾谊-吊屈原赋

汉武帝-障李夫人赋

司马相如-哀二世赋

匡衡-祷高祖孝文武庙文

张衡-大司农鲍德诔

蔡邕-拟迁都告庙文

曹植-王仲宣诔

潘岳-夏侯常侍诔

陶潜-自祭文

颜延之-陶徵士诔

谢惠连-祭古冢文

陆贽-拟告谢昊天上帝册文

韩愈-祭薛助教文

韩愈-祭虞部张员外文

李翱-祭韩侍郎文

欧阳修-祭资政范公文

欧阳修-祭尹师鲁文

欧阳修-祭石曼卿文

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文

苏轼-祭柳子玉文

苏辙-代三省祭司马丞相文

王安石-祭范颍州文

 卷十六·传志之属

史记-项羽本纪

史记-萧相国世家

史记-曹相国世家

史记-五宗世家

史记-伯夷列传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汉书-霍光传

序言

曾国藩(1811~1872年),字伯函,号涤生,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的人生,他的智慧和思想,以及他的人格修炼,深深影响了近现代乃至当代中国人。有的评论者说:如果以人物断代的话,曾国藩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最后一人,近代历史上的第一人。

曾国藩一生恪守了中国传统儒家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可谓做人做官的典范,被世人誉为“千古第一完人”

曾国藩用其短短六十一年的峥嵘岁月,便已成就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无怪乎连盖世伟人毛泽东都曾口出“予于近人,独服曾文正”之言。

正由于他一生显赫,德高望重,对自己、对家人严格自律,对朋友、对同僚雅量友爱,对事业、对岗位执着忠贞,因此百年之后,其人其名不仅未曾随巨变而衰微,研习崇尚之风反倒大有渐长之势。曾国藩的著作,是毛泽东和蒋介石唯一共同推崇的案头之书。毛泽东认为,曾国藩的功业、文章、为人、思想点滴之处皆可以为后世取法。韶山纪念馆馆藏的光绪年出版的《曾国藩家书》扉页上,更是数卷皆有毛泽东亲书的“咏之珍藏”字样。蒋介石也多次提及:“曾文正家书及书礼,为任何政治家所必读。”

《曾文正公精选集》萃选《曾文正公全集》里的精华编辑而成,包含年谱、求阙斋日记类钞、家书、文集、鸣原堂论文、求阙斋读书录、书札、经史百家杂钞、经史百家简编、十八家诗抄、诗集、杂著、奏稿、批牍等,涵盖了曾国藩一生所学、所思及所为,今日盛传的各种曾国藩相关书籍,莫不出于此集。通过此套经典,读者终于可以见证“千古第一完人”是如何练就的,同时也可以领略曾国藩“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学问。

内容推荐

《曾文正公精选集》萃选《曾文正公全集》里的精华编辑而成,包含:年谱、求阙斋日记类钞、日记、冰鉴、奏稿、书札、十八家诗抄经史百家杂抄等,涵盖了曾国藩一生所学、所思及所为,今日盛传的各种曾国藩相关书籍,莫不出于此集。通过此套经典,读者终于可以见证“千古第一完人”是如何炼就的,同时也可以领略曾国藩“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终极学问。

编辑推荐

曾国藩一生恪守了中国传统儒家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思想,可谓做人做官的典范。曾国藩用其短短六十一年的峥嵘岁月,便已成就了“立德”、“立功”、“立言”。《曾文正公精选集》萃选《曾文正公全集》里的精华编辑而成,包含年谱、求阙斋日记类钞、家书、文集、鸣原堂论文、求阙斋读书录、书札、经史百家杂钞、经史百家简编、十八家诗抄、诗集、杂著、奏稿、批牍等。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5:5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