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先生风度--老照片背后的旧年华/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研究丛书
分类
作者 王雪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王雪,女,37岁,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民间文学专业博士研究生,文学博士学位。中国现代文学馆馆员,主要从事现当代文学史料研究,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档案学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馆藏研究方向论文多篇。
后记
谈论作家的文字在今天
受到了读者一定程度的欢迎
。作家,正如洪子诚老师说
,他们“教给我们想象,使
我们的语言有了更新的活力
,创造了尽管是虚幻的对话
的对象,让我们这些终日为
各种卑琐欲望折磨的人,不
致惶惶无着,有所寄托,有
所希望”。
现代作家的白话文写作
,百年延续下来,已经形成
了蔚为大观的“传统”。被我
们记住的现代作家,可能是
很不相同的。有的是作品具
备穿越时代的力量,有的是
有许多或者凄婉,或者悲壮
,或者传奇的动人故事。当
然,也有的是文章既写得好
,身世经历又动人。在历史
的尘土中挖掘他们留下的故
事,仿佛在警幻处偷看十二
钗的画册。斯人已去,大浪
淘沙,唯尘封的一纸照片记
下瞬间的面貌笑容,这后面
的血泪或者欢笑还能打动今
天的你吗?
本书缘起我在中国现代
文学馆展览部的经历。在唐
文一老师担任主任期间,我
们夙兴夜寐,用了将近四年
时间,和清尚公司共同完成
了常设展览“中国现当代文
学展”。展览中出现作家照
片约1000幅,每天跟这些
老照片打交道,似乎也产生
了一点感情、一点意味。不
过“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
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
君”。
谁料展览开幕后,在唐
文一主任的强力鼓动下,我
和部门的另一位文案崔庆蕾
博士竟一起开动了两部展览
配套丛书的写作,干劲十足
地想让这些保存在档案袋、
印刷在展板上的照片再增一
重面相、再添一种风貌、再
多一次生命。与学术研究论
文不同,唐主任强调的是趣
味性、可阅读性,并规定了
“一事一议”的写作原则。因
此书稿在内容上求的是生动
有趣,同时尽量提供一定的
学术史背景,蕴蓄笔者诚挚
的遥想,展现先生们各具特
色的性格和曲折坎坷的人生

2013年开始创作,书稿
完成后时光流转,七年倏忽
而过,此次幸赖中国作家协
会重点扶持计划中的现代文
学馆馆藏研究出版基金资助
得以面世,特致谢忱。原著
100篇,现选出27篇,疏漏
之处请多指正。
感谢唐文一、计蕾两位
老师的信任与培养。大家真
心相见,结下终身友谊。感
谢周立民老师,他用行动表
示的鼓励给了我巨大的精神
支持!感谢崔庆蕾老师,促
成了本书部分稿件在“中国
作家网”微信公众号上发表
。感谢梁飞副馆长,没有他
的奔走支持,本书只能永远
尘封于电脑的角落里。感谢
李洱副馆长数次的亲自顾问
,并拨冗作序。感谢中国言
实出版社有限公司薛磊先生
的精心策划,感谢马老师在
出版环节伸出援手。谢谢你
们!
王雪
2020年5月于中国现代文
学馆A座304室
目录
我“作”我精彩
临行的纪念
——1936年萧红最后的微笑
爱情的抉择
——1928年的林徽因
只愿灵魂洁白,哪怕生命卑微
——1918年的青年白薇
爱的哲学
——1929年冰心幸福婚姻的开始
梅香如故
——胡风1933年的结婚照
危流中的痛苦与喜悦
——陈衡哲和任鸿隽的1935年
挚爱深情
水至清
——1926年的朱湘与爱人
张恨水的爱情
——来自 1930年的纪念
战争年代的微渺光芒
——蹇先艾的 1935年
缀网劳蛛
——许地山在香港的最后几年
且到寒斋听苦雨
——1929年周作人的苦雨斋
国学泰斗章太炎的追悼会
——1936年章门弟子的合影
我是青年
留学“傻事”
——许地山在牛津
优雅与狼狈之间
——王统照 1934年的欧洲游历
萌芽
——1929年青年沙汀的自学生涯
不为人知的萧乾
——1936年在武汉与侏儒的合影
最残酷又最自由
——1934年王统照在罗马斗兽场
人生的荒诞逆旅
——许钦文的 1934年
何处为家,何以为文
——1935年的沙汀
明亮的星
热情地写着,热烈地爱着
——清华校园里的曹禺
我们是青年
——靳以与赵家璧的合影
“饿夫”师陀
——1937年的孤岛斗士
那一年,日更 5000+的郑振铎
夜空中明亮的星
——冯乃超和成仿吾、陶晶孙等在日本
夏衍:如何开启中国电影界新路线
郑振铎的 1923年: 文学史上的一段传奇
成仿吾与陕北公学
——1937年成仿吾在延安
后记
精彩页
临行的纪念
——1936年萧红最后的微笑
1936年7月16曰,萧红东渡日本前与两位挚友合影。最左边穿西装打领带、颇显内敛文弱的是黄源;中间豪放不羁地敞开外套、脸上挂着一股玩世不恭笑容的,正是与萧红轰轰烈烈相爱又不欢而散的萧军;最右边一身旗袍、端庄典雅,露出一抹恬静微笑的就是被誉为20世纪“三十年代文学洛神”的萧红(见第4页照片)。
那一年,黄源31岁,萧军29岁,萧红只有25岁。照片上的三位年轻人都带着笑脸,但萧红的笑容背后却隐隐约约透出一丝悲哀与凄凉。1935年与1936年是萧红创作的高峰期,《生死场》的出版让她几乎一夜成名。但对于极重感情的萧红而言,与萧军感情上的不和让这一切事业上的成功都显得那样微不足道。偌大的上海,除了鲁迅先生的家以外,她毫无去处。但当时长期受到病痛折磨的鲁迅自顾不暇,萧红也意识到自己的到来会给先生原本已经千头万绪的生活增添不少麻烦,便决心听从朋友的劝告——去日本放松一下心情,也寄望着此次离别能够让自己与萧军各自冷静反思一番,缓解彼此的矛盾。
萧红与萧军初识于1932年7月12日,此前,萧红正处在婚姻失败的阴影之中,她在感情上的犹疑不决加之夫妻二人经济上的窘迫让原本不深的感情消失殆尽,丈夫选择了抛弃已经怀孕的萧红。在拖欠当时租住的旅馆不少食宿费的情况下,萧红万般无奈,不得不向故交《国际协报》文艺副刊主编裴馨园发信求助。萧军受裴馨园之托到东兴顺旅馆看望萧红,本想把信送达后就离开,但万万没想到二人相见恨晚,飞快陷入热恋。
萧军曾这样回忆初次见到萧红:“一个女人似的轮廓出现在我的眼前,半长的头发散散地披挂在肩头前后,一张近于圆形的苍白的脸幅嵌在头发的中间,有一双特大的闪亮眼睛直直地盯视着我……使我惊讶的是,她的散发中问已经有了明显的白发,在灯光下闪闪发亮,再就是她那怀有身孕的体形,看来不久就可能到临产期了……”
起初萧军只是对看来身世可怜的女人心怀同情,然而,当他看到萧红的文章时,他的看法发生了极大的转变,一些莫名的情愫也开始不断萌生滋长:“这时候,我似乎感到世界在变了……出现在我面前的是我认识过的女性中最美丽的人!也可能是世界上最美的人!她初步给我的那一切形象和印象全不见了,全消泯了……在我的面前只剩下一颗晶明的、美丽的、可爱的、闪光的灵魂!”
对于当时深陷窘境的萧红而言,萧军的欣赏与关怀无疑是救世主般的存在。自小飘零,又在情感上几经波折,这个男人对她的欣赏、照顾和无私的帮助让萧红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温暖。1932年8月12日,萧红按照萧军留下的地址来到了他的家里,两人便从此走在了一起。萧红顺利产下一名女婴,但迫于经济压力,只得将其送人。之后萧红与萧军这两个在文学上彼此欣赏又志同道合的青年人便开始了他们共同生活的时光。
由于经济上的窘迫,两人经常过着食不果腹的生活,最艰难的时候,他们交付了房租,便囊空如洗,再没有多余的钱租被褥;在哈尔滨滴水成冰的冬天,他们用脸盆喝过水,一起啃一块干粮。贫穷让他们彼此依靠的心看似毫无缝隙地结合在一起,许多隐藏的矛盾和性格上的冲突也暂时被掩盖起来。直到后来,萧军找到了家教的工作,有了固定的收入,两人的生活才逐渐有了点起色。
1934年11月初,两人前往上海,结识鲁迅。不久,萧红的长篇小说《生死场》出版,在文学界引起巨大轰动。鲁迅在为《生死场》所作的序言中,称赞萧红所描写的“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却往往已经力透纸背;女性作品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又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萧红也凭借着这部作品成了当时中国文坛极有分量的女作家之一。其后不久,萧军在鲁迅的帮助下,文学创作也进入高产期,同时成为左翼文化运动的一名“主将”,《八月的乡村》一书也奠定了萧军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正当一片崭新的广阔天地在这对饱经磨难的文坛情侣面前展开时,他们之间的爱却早已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裂痕。萧军只上过小学,十八岁从军并在部队中开始写作生涯,与生俱来的天性加之多年的军旅生活造就了他的性格。不同于情感细腻柔软的萧红,萧军的感情相比之下显得更加热烈却又飘忽不定。也许从一开始就注定这段感情是不平等的,萧军一直自持“救赎者”的身份,居高临下地俯视着萧红。萧红的感情经历在他心中并未完全释怀,而随着经济状况的好转和萧红文坛地位的逐渐确立,曾经处于绝对弱势地位的萧红也不再如以前那般事事依赖萧军。
尽管萧红仍是那样爱着萧军,对他关心备至,但萧军却经常借种种莫须有的理由对她进行侮辱。萧军晚年时也曾坦承,当初并未拿萧红当成自己最后的归宿:“她单纯、淳厚、倔强,有才能,我爱她,但她不是妻子,尤其不是我的。”P3-7
导语
《先生风度--老照片背后的旧年华/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研究丛书》介绍了中国现当代经典作家、学者的传世照片和照片背后的尘封故事,既展示了这些经典作家的身世经历、创作历程、亲友逸事、传奇故事,又展示了他们所独有的魄力胆识,以及对于中国文学发展的深远影响。
序言
2011年,我调入中国现
代文学馆,有缘结识了在文
学馆工作的很多研究人员。
他们的学术背景各不相同,
研究领域也有差异,但认真
的工作态度却是共同的。我
为自己能有这样一批同事而
深感自豪。本书的作者王雪
博士,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她负责任的态度和专业性的
研究工作,都给我留下了深
刻印象。众所周知,中国现
代文学馆是在巴金先生倡议
下成立的,是世界上规模最
大的文学博物馆。这里收藏
的中国现当代作家的手稿、
日记、图像资料及初版本图
书等,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
珍贵文物。因为有这些文物
,我甚至倾向于把中国现代
文学馆称为现代以来中国人
的情感记忆库。多年来,文
学馆的研究人员与这些珍贵
的文物朝夕相处,他们熟悉
、热爱这些文物,在业余时
间为它们写下了许多宝贵文
字。这些文字不仅是人们了
解馆藏状况的重要资料,而
且是进入这个情感记忆库的
特殊渠道。
在中国现代文学馆,王
雪博士主要从事征集和办展
。她对各种展览中涉及的重
要图片,从不同角度进行了
综合的讲述。她是在用自己
的心灵,跟文学史上的人物
进行心灵对话。在拜读本书
的过程中,我深感她写下的
这些文字,集知识性、趣味
性于一炉,图文呼应,很值
得一读。我想,这些文字既
有益于读者增加相关的文学
知识,也有益于读者理解中
国现当代文学走过的不平坦
的道路,在某种程度上也有
益于读者了解自己。据我所
知,王雪的博士论文是以顾
颉刚先生为研究对象,探讨
中国知识分子到民间去的想
象与行动。顾颉刚先生除了
以《古史辨》风靡学界外,
还在通俗化新通史以及编辑
创作民众读物方面做出了杰
出贡献。这样的学术训练和
背景,无疑对王雪博士是有
影响的。在日常工作和科研
生活之外,王雪博士愿意写
下这些文字,一定是受到了
研究对象精神世界的感染。
显然,她是有着丰富内心世
界的人。我认同并鼓励她的
工作,祝愿她以后能为读者
奉献更多更好的文字。
李洱
2020年6月9日
内容推荐
本书以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的图片资料为线索,讲述了萧红、林徽因、白薇、冰心、曹禺、许地山、沙汀、张恨水、郑振铎、夏衍等现当代经典作家、学者的事迹,以及照片背后有关他们的创作、生活、亲情和友情的鲜为人知的故事。作者在叙述上力求深入浅出、生动有趣,充分展一不了这些文化名人穿越时空的魅力和对中国文化发展的深远影响。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8:3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