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读画之道--欧洲美术馆旅行笔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段炼 |
出版社 | 江苏凤凰美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这部《读画之道,欧洲美术馆旅行笔记》是旅行读图的学术随笔,以由浅入深的渐进方法,在欧洲美术馆的真实空间里阐释西方艺术。这部随笔集用散文语言记述了作者于2017年秋冬之际在维也纳大学讲学时,前往欧洲各地美术馆的看画之行,记述我怎样将文学分析之法,引入视觉艺术的阐释中,从而求法寻道的心路历程。 作者简介 段炼,1960年生于四川成都,文学博士、美术教育学博士,现任教于加拿大康科迪亚大学文理学院,负责该校中文项目,主讲中国文学与视觉文化等课程,从事艺术史论和比较文学研究,致力于文化随笔和学术写作,30多年来发表散文随笔、文艺评论、学术论文三百余篇,出版文集、专著、译著十余种。代表作包括《艺术与精神分析》(1988)、《世纪末的艺术反思》(1998)、《跨文化美术批评》((2004)、《观念与形式》(2009)、《诗学的蕴意结构》(2009)、《视觉的愉悦与挑战》(2010)、《视觉艺术与视觉文化符号学》(2015)、《绘画中的符号叙述》《2017)、《视觉文化:艺术史与当代艺术的符号学研究》(2018)、《符号学艺术史:重新阐释中国山水画的发展》(2019),以及四部散文随笔集:《海外看风景}(2003)、《触:摸艺术》(2008)、《有狼的风景》((2012)、《视觉的暧昧》(2016)。 目录 序 求法寻道 第一篇 纽约:问道于前 第二篇 布鲁塞尔:画内与画外的互文性 第三篇 维也纳之一:跨界的图像叙事 第四篇 布达佩斯:具象绘画的整体性与传播链 第五篇 克拉科夫:艺术身份的解构与审美价值的重建 第六篇 维也纳之二:三个诡异画家的视觉意向 第七篇 莫斯科:被遮蔽的现代主义 第八篇 圣彼得堡:文化身份与本土艺术 第九篇 维也纳之三:艺术史的图像述本 第十篇 布拉格:精神分析之梦 第十一篇 科隆:空间与时间 第十二篇 维也纳之四:建筑与装置的人文时空 第十三篇 海德堡:艺术史的身体图像 第十四篇 伦敦:图像的可能空间 第十五篇 归程:艺术的看点 序言 序:求法寻道 这部《读画之道,欧 洲美术馆旅行笔记》是旅 行读图的学术随笔,以由 浅入深的渐进方法,在欧 洲美术馆的真实空间里阐 释西方艺术。这部随笔集 用散文语言记述了我于 2017年秋冬之际在维也纳 大学讲学时,前往欧洲各 地美术馆的看画之行,记 述我怎样将文学分析之法 ,引入视觉艺术的阐释中 ,从而求法寻道的心路历 程。在90天的读图行程中 ,我致力于贯通现代主义 解读图像的内在阐释和当 代读图法的外在阐释。或 日,这是一部关于方法论 的学术随笔,在看画读图 的过程中讨论现当代读图 法,也将今日批评理论的 主要概念和操作程序应用 于图像分析。本书既展示 了具体人微的细读法和形 式分析,也阐述了跨界的 视觉文化研究方法,尤其 是叙事学与符号学的读图 法。 为了从旅行随笔渐入 图像阐释,我尝试一种独 到的写作技巧,不仅探讨 读图之道,也探索写作之 道,力求浅入深出,由记 叙和描写到分析和思辨, 循序渐进,浑然天成,引 人人道。对我来说,旅行 与写作的意义皆在于求法 寻道,所求者乃阐释之法 ,所寻者乃艺术之道、写 作之道。将文学阐释之法 引入图像解读,并不是要 排斥或取代艺术阐释之法 ,而是借鉴文学研究和批 评,取长补短,追求文以 载道。 作为文学解读与艺术 解读之共同的理论渊源, 20世纪的西方哲学与文化 阐释,以方法论为两者的 跨界提供了契机。欧行之 前,我刚好完成了长达三 年之久的写作计划,写成 英文专著《符号学艺术史 :重新阐释中国山水画的 发展》,此书由英国剑桥 学者出版社出版。顾名思 义,这部英文书的主旨是 阐述山水载道,其法为符 号学。中国山水画的发展 历程,是艺术家们借游目 游心而寻道的历程,是从 外在自然转向内心世界的 寻道历程,是在山水意象 中探索载道之法的历程。 中国山水画不仅再现自然 之美,更表现心性,是谓 山水载道。英文书完成之 际,我立刻转向中文写作 ,以一整年的时间,写就 这部随笔集,正好赶在下 一部英文书动笔之前。这 部英文新书为《叙事学艺 术史:重写中国现当代艺 术的发展》,同样可以顾 名思义。所谓赶在之前, 是我叙事写作的试笔,因 为这部中文随笔的读图之 法,既是叙事中的阐释, 也是阐释式的叙事。 我已写过好几部旅行 看画的随笔集,因此构思 眼下这部书,便不欲重复 自己,于是求教于先哲时 贤:荷马《奥德赛》的民 族史诗和但丁《神曲》的 个人精神之旅,皆是求法 寻道的心路历程,比尔· 波特《空谷幽兰》和《禅 的行囊》是心路历程的记 述,而阿兰·德·波顿《哲 学的慰藉》和《旅行的艺 术》则是对心路历程的思 辨。 文学写作不同于学术 写作,前者不仅需要有想 法,更需要有激情,而后 者是理性多于感性,本书 则尝试合二为一。我在加 拿大和美国生活了28年, 已出版16部书,包括4部 海外看画的散文随笔和学 术游记,分别是《海外看 风景》(2003)、《触摸艺 术》(2008)、《有狼的风 景》(2011)、《视觉的暖 昧》(2016)。这就是说, 我对周围的一切早巳见惯 不惊,难有新鲜感,不易 下笔为文。此行维也纳之 前,我已旅欧10次,几乎 游遍西欧,但每次皆是短 行,要么四五天或一周, 要么仅往三两处地方。当 然,每次每处,在走马观 花之际,也留意罗兰·巴 特所说的视觉刺点。 过去写作随笔,我总 在立意布局和语言修辞上 着力,或追求模块化结构 ,讲究谋篇布局的组合排 列;或推敲词句的饱和度 ,讲究行文的一张一弛, 并将作者放到一个虚构的 制高点上,追求“实证作 者”与“典型作者”的调和, 以无处不在的全能眼光俯 视“隐含读者”,以全知的 口吻叙述所见所思。但是 ,现在写作这部系列随笔 ,为了探索新路,便同江 苏凤凰美术出版社《画刊 》杂志主编孟尧隔洋讨论 。我提出自己的初衷,他 提出不同意见,最后在两 种观点的交流中获得共识 :利用学术游记的形式, 以西方现当代批评的理论 和方法为线索,将文学阐 释引入艺术阐释,以此而 将现当代读图法付诸实践 。自2017年12月起,《画 刊》为我开辟专栏,这部 文集中每一篇的后半部分 ,各约5000一6000字, 皆在《画刊》杂志每月连 载,直至2019年2月,共 得15篇。我愿在此向《画 刊》表示谢意和敬意。 如是,这部随笔集记 叙我的求法寻道之旅,故 名《读画之道:欧洲美术 馆旅行笔记》。 2017年9月至2019年5 月 蒙特利尔—北京 导语 这一篇篇精彩独到的“读图记”、从作为文本的图像的神妙解码,穿梭到与艺术作品生产、传播与影响的历史语境,探索各种理念、风格、身份、视角交织而成的张力场域。 作者自觉化身为欧洲重要美术馆这一西方视觉道场的学术导游,为中文语境里的读者提供了既专业又贴心的视界观和方法论。 书评(媒体评论) 段炼的欧游随笔,文 字轻松谈谐,从记叙描写 到分析思辨,由浅入深, 将文学阐释之法引入图像 解读。既是对读图之道的 探寻,又是对写作之道、 治学之道、生活之道的分 享。其深厚的学养和严谨 的治学方法渗透在字里行 间,使得此书不仅是一本 难得的欧洲美术馆观画导 览的范本,更是横跨艺术 、文学、哲学诸领域,通 览古今中外,求法寻道的 学术研究读本,对学者和 读者均有贡献。 ——范晓楠 画家,天 津美术学院教授 作为一个博学而敏锐 的“有心人”,段炼在写下 周游欧洲各地美术馆的“ 艺术游记”时,给我们呈 现了他对艺术作品的内部 分析与外围研究相贯通的 系列阅读。这一篇篇精彩 独到的“读图记”、从作为 文本的图像的神妙解码, 穿梭到与艺术作品生产、 传播与影响的历史语境, 探索各种理念、风格、身 份、视角交织而成的张力 场域。 ——姜丹丹 “轻与重” 丛书主编,上海交通大学 教授 代入感、跨语际——作 者自觉化身为欧洲重要美 术馆这一西方视觉道场的 学术导游,为中文语境里 的读者提供了既专业又贴 心的视界观和方法论。 ——晋永权 摄影研究 者,《大众摄影》主编 很多人到欧洲短暂旅 行,观山、戏水、购物之 余,也不忘到艺术殿堂拍 照留影,以示“到此一游” 、去欧洲之前,如果有谁 能静下心来读段炼的《读 画之道》,我想,其收获 肯定不止于读了一本书。 ——马明博 散文家, 出版人 段炼的欧洲美术馆之 旅,是一次从美术史回到 美术作品的审美之旅,亦 是一次近于全息的接近经 典之旅。我们由此可以读 出美术史与美术理论中所 没有的那种来自于现场观 看的气息与情感,那是一 种细腻而极妙的心灵感受 。 ——朱航满 书评家, 随笔作者 精彩页 一、问道 出行问路的话题,得自荷马史诗《奥德赛》。长诗开篇便说,主人公奥德修斯在10年寻道的归程中,漂游到许多地方,见识了各色人等。我念小学时开始从师习画,从临摹连环画入手。那时得到一本《奥德赛》连环画,由当时著名插图画家绘制。我临摹了不少页,学习勾线造型,同时也被书中故事迷住了。在故事的末尾,主人公经历了10年旅途的磨难,终于回到家乡。为了先探究竟,他扮成流浪汉,到自家乞讨。家里的老狗认出了归来的主人,并偎依在主人身边溘然死去,而老仆人在给这位流浪汉洗脚时,也认出了主人。若照新约福音书中耶稣给门徒洗脚的说法,荷马史诗中英雄归来的洗脚故事,便是主仆关系的逆转,预示了戏剧性高潮的到来。无论荷马史诗同新约圣迹有无关系,我在此不做比较文学式的探讨,但至今仍记得,在连环画的最后几页,画家描绘大英雄抖掉身上的披肩,弯弓搭箭,一展国王雄风,逐一射杀骚扰王后的无赖们,终于完成了10年归途的最后一件大任。画家从仰视的角度描绘英雄,展现其伟岸孔武的形象,宣示了无比的英雄力量。 这一形象自此潜藏在我心中,今天开始写作这部欧行随笔,奥德修斯的形象立刻浮现在脑中,屹立在我眼前。 接着,但丁也出现在我面前。在长诗《神曲·地狱篇》的第一歌,但丁开篇便写道:在人生之旅的中途,我步入了一片幽暗的森林,迷失了正道;对我而言,这是难以言喻的处境,这森林多么蛮荒,多么险象环生、举步维艰。诗人在阴暗、冷寂、惶惑、惊悚之际,更遭遇了三只野兽:豹、狮、狼,它们分别代表着世间和人性的三种邪恶:狡诈淫欲、傲慢凶猛、贪婪无耻。 但丁写出了我们这些凡人在人生中途的迷惘。然而但丁是幸运的,他在迷惘中遇到了救星式的引路人。先是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带他步步走出下界,并在途中见识了堕入地狱的各色罪人,然后穿过净界,洗清了自己的灵魂,更在升入天界之际,由他的梦中情人碧雅德接手,领他上升,直达神明的所在。那么,但丁得道了吗?诗人没有明言,只说在天界的最高处,是一片耀眼的光明,照得他什么也看不见。在此,我仅能确认的是,但丁在一路上都有高人指点迷津,方能得法寻道。 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我先是读书,学习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然后教书,在四川大学讲授西方文学。90年代到加拿大读书,先读艺术,再读文学,然后到美国教书,讲授中国文学和中国艺术。教了五六年,又返回加拿大的母校,也教中国文学和中国艺术。美加教书这20年,是我求法寻道的20年。在美国的求法寻道比较形而下,那就是想办法寻找长期教职。为此,我从一地转到另一地,从一校转到另一校,一年又一年,其间不乏但丁式的惶惑,却无升人天界的狂喜,原因很简单,我既不是奥德修斯,更无维吉尔和碧雅德引路。 相对而言,加拿大的教书生活比较形而上,无论是阅读还是写作,我的求法寻道之旅都行进在字里行间。这么多年来,要么站上讲台,要么静坐于书桌前,将所讲课程,远远延伸出去,敲键为文,写了十多部书,皆是对文学与艺术的阐释。 这样一路走来,到今天我得到了等待多年的学术年假,俗称“sabbatical”,就是古代犹太人的安息之日,也若中国农村的休耕之年。学校给我的年假有两种选择:要么休半年,拿全工资;要么休一整年,得八成五的工资。我想,百分百与八成五区别不大,但半年和一年的区别却很大。这一年中,我可以做很多事:滞后的写作可以赶上计划,停笔多年的绘画可以重续,而更重要的是,可以静心读书,读些有用无用的书。有用者,读书即求法,即寻道;无用者,每日在清晨的林间阳光下,只管享受阅读之乐。 不消说,这一年中还可以给自己充电,到欧美名校访学,了解学术前沿,以便继续求法寻道之旅。此行维也纳,貌似输电,因为我是去讲学,实为充电,因为我得以借机漫步欧洲,游目游心,求法寻道。 P5-9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