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恋爱中的苏格拉底(哲学入门十讲)/敢于知道人文通识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作者 张小星
出版社 清华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你怎么证明喜欢我?”
“你爱我的条件还是我本人?”
“我们是注定在一起吗?”
……
恋人总爱问这些奇怪的问题。如果你给不出答案,对方一定会非常生气。可是,这些问题其实非常艰深——一个人本人真的和条件不同吗?什么又是“注定在一起”?这些其实都是延续了千百年的哲学问题。
本书以恋爱为视角,通过恋人的十个经典提问,讲解十个基础哲学问题,涵盖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等哲学基本领域。原来,恋人们在认真追问的时候,常常和哲学家不谋而合呢。
作者简介
张小星,巴黎索邦大学哲学博士、巴黎高师哲学系校友、北京大学哲学学士。留学法国近十年,西方哲学青年学者,成果发表于Analysis、Synthese等国际顶尖哲学期刊,任Synthese专刊客座主编。曾入选中宣部首届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项目、云南省青年千人计划。现居昆明,任云南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目录
认识论
第1章 你究竟是怎么知道喜欢我的?
1.1 你问我怎么知道喜欢你?其实我也想知道!
1.2 看看科学家会怎么说
1.3 归纳怀疑:你怎么知道明天的太阳还会升起?
1.4 外部世界怀疑:你确认现在不是做梦吗?
1.5 我思故我在:“喜欢”不是科学,而是内心的感觉!
1.6 自我意识的模糊
1.7 小结
第2章 你真的喜欢我吗?你怎么证明?
2.1 如何用“为什么”把人逼疯?
2.2 阿格里帕三难困境
2.3 热衷于“证明”的数学家也没辙
2.4 三难困境与知识:你不仅没有理性,也将失去知识
2.5 既然逃不出三难困境,那么接受哪一种?
2.6 所以,究竟怎么证明“喜欢”?
2.7 小结
第3章 你喜欢的是我,还是喜欢的感觉?
3.1 可最终什么又不是感觉呢?
3.2 意识连贯,所以有稳定的外部世界?
3.3 理性主义:上帝啊,请帮帮我!
3.4 经验主义:世界是我的“感觉”而已
3.5 摩尔:“证明外部世界”实在太容易!
3.6 小结
形而上学
第4章 你喜欢的是我的条件,还是我本人?
4.1 真爱是爱对方本人,可是“本人”存在吗?
4.2 区分“本人”与“条件”的两个理由
4.3 基底论:“本人”就是“基底”
4.4 束论:个体只是一束性质的集合
4.5 小结
第5章 如果我破产毁容了,你会离开我吗?
5.1 请先告诉我,究竟什么是“如果”?
5.2 莱布尼茨:可能性就是“可能世界”
5.3 可能世界究竟是什么?
5.4 小结
第6章 等我们老了,你还爱我吗?
6.1 时间存在吗?
6.2 麦克泰格:放弃吧,时间真的不存在!
6.3 拯救时间:B序列与B理论
6.4 拯救时间:A序列与A理论
6.5 小结
第7章 你说,我们是不是注定在一起?
7.1 “注定”在一起是什么意思?
7.2 物理决定论:科学家早就知道一切!
7.3 决定论的困境:因果性将判你终身监禁
7.4 相容论与条件式:决定论和自由真的水火不容?
7.5 条件式能力分析的两个难题
7.6 或许,决定论根本和“注定”无关?
7.7 命定论:老天安排的,才算“注定”在一起
7.8 小结
伦理学
第8章 你当初居然还有别的选择?!
8.1 作为对方的唯一选择,或许是件可悲的事?
8.2 自由意志与道德责任
8.3 法兰克福:好在,决定论的世界里也不能乱来
8.4 自由与自我
8.5 小结
第9章 我和你妈同时落水,你先救谁?
9.1 千古难题难在哪儿?
9.2 功利主义的道德观:大家开心就好
9.3 绝对义务论:“你不可……!”
9.4 初始义务观:“你不可……”,除非
9.5 绝对义务的回归:“你不可……,除非……”
9.6 小结
心灵哲学
第10章 把我的意识上传后,你会继续爱那个程序吗?
10.1 意识传输的风险了解一下?
10.2 身心二元论:心灵是心灵,身体是身体
10.3 行为主义:所行即所想
10.4 副现象主义:心灵是物理的“副产品”
10.5 意识与“本人”
10.6 小结
扩展阅读
致谢
序言
恋爱?苏格拉底?哲学

恋人们总爱提一些奇奇
怪怪的问题:
—你喜欢的是我的条件
,还是我本人?
—你究竟怎么证明你喜
欢我?
—你说,我们是不是注
定在一起?
—我和你妈同时落水,
你先救谁?
……
这些问题有的看似肤浅
,不着边际;有的深刻,直
指爱的本质。无论肤浅还是
深刻,恋人总希望对方给出
完美的回答。如果问了,对
方却说不出,或给出漏洞百
出的答案,恋人一定会生气
,以为对方在敷衍。
实际上,这些问题都非
常难以回答。
比如,什么是一个人的
条件,什么又是一个人本人
?年轻人拒绝相亲时,常常
抱怨:“相亲只看‘条件’,根
本不在乎对方‘本人’。我要
寻求真爱,要爱上一个人‘
本人’!”渴望真爱固然美好
,可一个人“本人”真的和“
条件”完全不同吗?没有了
条件,本人还存在吗?再比
如,什么是两个人“注定”在
一起?注定的意思就是“必
然”吗?可世间绝大多数因
缘际会都是偶然,又谈何“
注定”呢?最难的,当数“我
和你妈先救谁”这个千古难
题。说“先救母亲”,恋人会
生气;说“抛下母亲先救恋
人”,恋人可能又嫌弃你的
人品。总之,怎么都是错。
答不出恋人的问题,不
是因为笨,也不是因为不够
喜欢。恋人反复追问的,其
实都是千百年来的经典哲学
问题。“怎么证明喜欢对方”
涉及人类理性的结构;“条
件与本人的差别”关系到个
体的变化与本质;“注定在
一起”预设了决定论或命定
论;“先救谁”则取决于我们
的道德原则。所以,想要回
答上述问题,就要弄清理性
的结构、人的本质、命定论
与决定论的合理性,等等。
可是,对于这些问题,就连
历史上最聪明的哲学家们都
争论不休。被爱情冲昏了头
脑的恋人们,又怎么能在两
三秒内就给出答案呢?
本书将通过十个最磨人
的恋爱问题,引出十个相应
的哲学话题。这些话题涵盖
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
、心灵哲学等哲学核心领域
。我们会以恋爱视角深入探
讨这些问题,分析背后的哲
学思想,并勇敢地和恋人们
共同面对其中的困境。经过
十章的讲解,我们会掌握哲
学核心领域的基本问题,也
将懂得恋人被“怎么证明喜
欢对方”等问题逼迫时,心
里有多苦。
这本书为什么叫“恋爱中
的苏格拉底”呢?因为苏格
拉底(Socrates)不仅是西
方哲学之父,还特别爱提问
,和恋人一样是提问的高手
。他常常在古代雅典的街道
上问路人各种奇怪的问题:
“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道
德?”“什么是知识?”……西
方哲学的基调正是由苏格拉
底的这些问题奠定。哲学并
不神秘。和物理学、化学、
社会学等学科一样,哲学也
是用各种理论解释我们生活
中看到的种种现象。只不过
,哲学关注的事物更抽象。
因为抽象,哲学家之间也更
难达成共识。所以,哲学最
主要的研究方法,是提问。
不假定立场,不预设原则,
用理性向生活中的基本现象
进行提问。《恋爱中的苏格
拉底》试着把苏格拉底这样
的哲人放入恋爱关系中。面
对恋人的提问,哲学家们究
竟会怎么回答?又会提出怎
样的想法?
恋爱的视角看起来稀松
平常,却并不浅薄。本书的
十讲,既可以带你浮光掠影
地浏览哲学概貌,也可以伴
你探索哲学的神秘。如果你
深入理解了本书的每一个哲
学脑回路,大概可以达到欧
美高校哲学系本科一二年级
的水平。可不要小瞧“本科”
,仿佛这两个字窥不见哲学
的殿堂。要知道,哲学难在
入门。很多学人终其一生也
未必能问出苏格拉底对话式
的问题。好在,这次我们有
了恋人们的帮忙。恋人对于
“怎么证明喜欢我”这类问题
的执着,和苏格拉底真的很
像呢。
导语
爱情与哲学相遇,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
陈嘉映(首都师大特聘教授)、宋继杰(清华哲学系主任)倾力推荐。
本书通过十个最磨人的恋爱问题,引出十个相应的哲学话题。这些话题涵盖认识论、形而上学、伦理学、心灵哲学等哲学核心领域。
书评(媒体评论)
《恋爱中的苏格拉底》
是一本非常精彩的哲学普及
著作。本书从大家熟悉的。
恋爱”入手,举重若轻地讲
解了认识论、形而上学等哲
学最核心的领域。对于希望
了解哲学的读者而言,《恋
爱中的苏格拉底》是十分难
得的入门书。
——宋继杰 清华大学哲
学系主任
很多人认为哲学难懂。
的确,哲学家追问道理后面
的道理,有时一直追到玄奥
莫测的深处。不过,哲学的
起源却是我们平常都会碰到
的一些疑问。以“恋爱”为题
,张小星的哲学导论很好地
展示了这一点:既通俗易懂
,又能有效引导读者清晰深
入地思考哲学问题。
——陈嘉映 首都师范大
学特聘教授
精彩页
1.1 你问我怎么知道喜欢你?其实我也想知道!
恋人最爱提的一个问题是“你是怎么知道喜欢我的?”。绝大多数恋爱中的人都遇到过这个问题。毕竟“怎么知道喜欢对方”非常重要:如果真的喜欢一个人,就一定“知道”自己喜欢对方。要是你被问到“怎么知道喜欢”时居然抓耳挠腮答不出来,对方很可能会觉得其实你并不喜欢,会伤心离开。
就算没被“怎么知道喜欢”这个问题折磨过,电视剧中也常能看到类似的桥段。人们可能会不屑:“这么无聊的问题,何必正面回答呢?去喝杯奶茶,再看场电影,对方不就开心了吗?为什么要纠结于怎么知道喜欢对方呢?”但就算这次用奶茶和电影顺利蒙混过关,下次呢?如果每次对方问“你怎么知道自己喜欢我”时都顾左右而言他,对方早晚会感到蹊跷:“从不正面回答,看来是真的不喜欢我呢……”
实际上,“怎么知道喜欢”不仅重要,也非常难以回答。
说“每次看你都会感到快乐”行不行?人们很容易想到这个答案。如果喜欢,的确就会因为看见对方感到开心。况且,跟“快乐”这么美好的感觉相伴,也应该能让对方满意了吧?然而,你看到对方感到快乐,吃巧克力也快乐,玩手机更加快乐,你又怎么确定地知道自己的感觉算是“真正的喜欢”呢?难道恋人在你眼中竟然和吃巧克力、玩手机一样?可见,“感到快乐”作为“怎么知道喜欢对方”的回答不算完美。要是恋人追问“那我和手机到底有什么不同”,而你却支支吾吾,对方的脸色一定非常难看。
当然,如果对方是在开心的时候随便问问还好——只要你的答案不太离谱还能躲过一劫。可万一对方正在生气,或者心里没底,你就得非常小心了。
“怎么知道自己喜欢对方”背后的哲学问题,是究竟如何“确定地知道”一件事情。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自以为知道很多事情:比如,天是蓝的,玫瑰是红的,今天是周几,等等。这其中,有些知识比较确定,另一些不那么确定。我们知道自己叫什么名字,也知道自己乘坐的下一次航班一般不会失事。但相比之下,我们对自己的名字要确信得多。否则,也不会在订机票的时候购买保险。
恋人“你怎么知道喜欢我”的追问所关心的,正是你是否“确定地知道”自己喜欢对方。关系一生幸福的事情,绝不容半点儿含糊!
可惜,哲学家们早就发现,一旦采用严格的标准,我们几乎对任何事情都无法确定。无论面对多么强大的证据,只要你眯起眼睛仔细审视,就总会发现出错的可能。所以,想完美回答“怎么知道自己喜欢对方”,就必须先从哲学上解释“如何获得确定的知识”。对于被爱情冲昏了头脑的恋人来说,几乎不可能在对方提问的两三秒内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
现在,我们一起看看那些“喜欢对方”的常规证据为什么不够确定,也看看哲学家们在追求确定性的道路上遇到过哪些障碍。
1.2 看看科学家会怎么说
先从“见到你就感到快乐”这个回答开始。
为什么这个答案不够理想?刚刚提到,快乐的感觉过于泛泛。和恋人看电影快乐、自己玩手机也快乐——快乐在生活中太过常见,很难区分恋爱和其他的场景。
那么,要不要提出比快乐更细致的标准呢?“脸红心跳”显然就好得多。你看见恋人会脸红心跳,刷手机却不会。如果你玩手机会脸红心跳,那一定是熬夜太久心脏负担过重了。这种感觉可并不“快乐”。所以,我们不妨用“感到快乐,并脸红心跳”来区分对恋人和对手机的喜欢。要是能加入“多巴胺分泌旺盛”这种科学标准就更好了。相信,随着医学和心理学的发展,人们终将找到“恋爱”所对应的脑神经状态。到那时,恋人就可以拿着自己的脑扫描图说:“这张图完全符合恋爱的特征,我看着这张图,确定知道喜欢你。”
尽管我们的标准从“感到快乐”进化到脑扫描,背后的思路却基本相同。在求助于快乐和多巴胺分泌时,恋人是想通过外部的“客观标准”推导出自己喜欢对方。我们不妨把这种思路称为“客观论证”。
P3-5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4:2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