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拾零集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杨昌龙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从2009年起,作者以网名在博客上撰写小品。2013年又在网上发表一系列散文创作,先后引起不少网友、文友和亲友的热议。《拾零集》为作者几年来的作品荟萃。
作者简介
杨昌龙,陕西省西安市临潼区人,教授。1963年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教,主要从事外国文学教学和研究,至2000年退休。1976—1978年受国家高教部派遣,赴刚果(布)任教,1986—1988年受国家教委派遣,赴法国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任教。曾任西北大学中文系主任、文学艺术传播学院院长等职务。
目录
他序:《网友、文友和亲友的反馈》
自序:《我就爱做我的小板凳儿!》
生活偶悟(52篇)
1.2009.10.9.《“说话”的艺术》
2.2009.10.15.《评“评……”》
3.2009.12.12.《睁开你那只闭着的眼睛!》
4.2010.2.1.《咖啡馆的旁闻》
5.2010.2.11.《中国妓女问题》
6.2010.2.21.《一个老贫农的永恒启示》
7.2010.11.20.《有妈就有家》
8.2010.11.30.《看斗牛》
9.2011.1.15.《警惕“挖坑”的蚁狮!》
10.2011.4.14.《“0.618”的启示》
11.2011.6.6.《从“山寨”谈起》
12.2011.7.29.《解析“臭皮匠和诸葛亮”》
13.2011.7.31.《不要“两次被一块石头绊倒!”》
14.2011.9.15.《婚比今夕》
15.2011.10.26.《学点政治经济学!》
16.2011.10.28.《说说“学位等级”》
17.2011.12.2.《软着陆一议退休》
18.2011.12.5.《“挑食”“偏食”和“厌食”》
19.2011.12.17.《谈“雅”论“俗”》
20.2012.4.8.《赞凤霞——祝寿辞》
21.2012.4.28.《呆子、疯子和瞎子的故事》
22.2012.6.11.《什么叫作“一家亲情”?》
23.2012.6.12.《智斗性骚扰》
24.2012.7.1.《小竹扇里的大文化》
25.2012.7.15.《闲话“国家碎片化”》
26.2012.7.18.《晨练偶闻》
27.2012.12.29.《与劝教者对话》
28.2013.1.9.《记凤霞——致谢辞》
29.2013.3.27《才华、年华和健康》
30.2013.5.20.《为高校教学算笔账!》
31.2013.9.1.《怀念我的“先生叔”》
32.2013.9.12.《闲聊“死后话语权”》
33.2013.9.20.《话说“人生处境”》
34.2013.9.21.《祭牙文》
35.2013.10.30.《一群快乐的艺术家》
36.2014.3.1.《一堂生动的美学课》(1)
37.2014.3.3.《一堂生动的美学课》(2)
38.2014.5.28.《退休老教授趣对楹联》
39.2014.6.21.《帮儿子迈过第一道坎儿》(1)
40.2014.6.22.《帮儿子迈过第一道坎儿》(2)
41.2014.6.23.《帮儿子迈过第一道坎儿 》(3)
42.2014.8.21.《聪明和愚蠢》
43.2014.11.29.C精神境界”四档次》
44.2014.12.18.《“阅读”秋叶》
45.2015.1.10.C照镜”有感》
46.2015.3.1.《老鼠过年》(童话故事)
47.2015.8.3.《给(笔墨春秋)画个句号》
48.2015.10.11.《弱者的一天》
49.2015.10.30.《情绪自控有良方》
50.2016.6.1.《“回老家”》
51.2017.10.19.《哭凤霞:告别辞》
52.2018.1.1.《见缝插针话勤思》
内外游记(39篇)
1.1963.2.1.《国内游一:荒唐史迹游记》
2.1976.11.9.《刚果行一:“您好!”》
3.1977.3.5.《刚果行二:“金非洲的觉醒”》
4.1977.5.7.《刚果行三:教汉语》
5.1977.9.1.《刚果行四:“录音机事件”》
6.1977.11.1.《刚果行五:布昂扎水电站参观札记》
7.1978.2.12.《刚果行六:布拉柴之春》
8.1990.(4)《法国行一:访维纳斯》
9.1990.(4)《法国行二:访罗丹》
10.1997.7.24.《法国行三:名字的敏感》
11.2009.4.27.《法国行四:香水城的有趣启示》
12.2009.5.20.《德国游一:大地之母》
13.2009.5.21.《德国游二:什么是“孤独”?》
14.2009.5.23.《意大利游一:肥男胖女满罗马》
15.2009.6.27.《法国行五:游趣常在过程中》
16.2009.7.8.《法国行六:物、人畅流的尼斯港》
17.2009.7.24.《法国行七:文化传承的力量无穷》
18.2009.8.9.《德国游三:歌德属于全世界》
19.2009.12.1.《国内游二:人生四阶段》
20.2010(3)《意大利游二:应验的“许愿池”》
21.2010(3)《意大利游三:鬼斧神工的贝尔尼尼》
22.2010(3)《法国行八:巍巍乎高哉的马赛圣母院》
23.2011.4.16.《法国行九:“狗看星星”》
24.2011.4.2《法国行十:小孙孙》
25.2011.4.23.《法国行十一:“舟”“水”之喻》
26.2011.6.28.《俄国游一:喜游圣彼得堡》
27.2012.6.16.《国内游三:三游凤州》
28.2012.8.17.《德国游四:德国“农村”什么样儿?》
29.2012.8.26.《德国游五:参观“帕加蒙”博物馆》
30.2012.8.27.《德国游六:民生细节决定生活质量》
31.2012.8.31.《德国游七:一款可爱的“老爷车”》
32.2012.9.13.《德国游八:德国总理默克尔的亲民细节》
33.2012.10.16.《德国游九:被锁心,乃是一种幸福!》
34.2012.10.22.《德国游十:“外事无小事”语源考》
35.2013.10.13.《国内游四:笑议“无限”和“有度”》
36.2013.10.28.《国内游五:洋县行》
37.2014.2.20.《国内游六:海口购房对
序言
他序:《网友、文友和亲友的反馈》
说明:从2009年10月开始。70岁的我,为排遣寂寞,
以网名“龙凤呈祥”在新浪博客上撰写小品。2013年,又
以“秦岭龙凤”为网名,在“中国文学论坛网”(后改名
“说乐社区”网)的“散文随笔”栏。发了一系列散文创
作(大多属于《拾零集》中的篇章)。竟先后引起不少网
友、文友和亲友们的热议且回复。这些反馈意见。无论是
商榷的、补充的,还是欣赏的、叫好的。大家随意发言,
毫不介怀。直抒胸臆,都很有趣。他们的笑议和思考.睿
智和风趣,也让我获益良多,故都很可爱。尤其是网友.
虽隔山隔水。互不相识。也从未谋面。但其音容笑貌尽现
眼前。恰如挚友聚会,率性而谈,真实亲切,趣味盎然,
实实不亚于一场各抒己见的散文内容讨论会,所以我十分
珍惜。为感谢诸位朋友们,也为留个纪念。我便从他们的
反馈中选出一小部分。原文下载于后,集在一起,置于书
首,奉为“他序”。
读过《德国总理默克尔的亲民细节》,网友“会飞的
鱼吼”说:“怎么说呢?可以看得出来,您很欣赏德国的
国民素质,也敬重德国领导人的品质。可是,我们不得不
说,两个国家隔了浩瀚的海洋,文化底蕴,民族习俗,历
史背景等等,都有不同。中国人更讲究含蓄,但是有时又
过于热烈。如若我国领导人如此接近民众,我想那屋顶上
都该有人的。”网友“紫荆棘鸟”说:“嗯,丹麦女王还
骑自行车买菜,从不用名牌包包!”
读过《“外事无小事”语源考》,网友"skidoo”
说:“呵呵,那个年代我们没有富朋友,只有几个穷朋
友,进不了俱乐部,人家歧视和敌视我们,搞得大家很紧
张,尤其搞外事工作的,就像战士。现在和缓多了,虽然
人家仍然提防着,毕竟意识形态不同,但我们一再说明:
我们也是要以人为本,不再紧绷什么弦了。他们观察了很
久,有点信了,但心里底线,还是提防着。外交的确无小
事。但‘外事’这个范畴可以改一改了,我以为,自己出
国玩玩,放开点好,自由点好,澡堂子里,都一样的人,
甭管黑头发黄头发,黑眼睛蓝眼睛,都老百姓嘛。这个意
识有点沉重,既然我代表中国人,我要行得标准,言得规
范。其实除非你挂个大牌子,上书‘我是中国人’。否
则,人家就认为你是亚洲人、黄种人。”网友“吉儿”
说:“如果是白人,在他身上刮一刮,看他是不是涂了
粉,他是不是就特有优越感?”网友“狐雕之舞”说:
“其实,秦岭,人只要有修养,走到任何地方,心中自有
一个行为准则,坦然些,绷得太紧,人家还以为我们没见
过世面,不是吗?”
读过《退休老教授,闲话国家碎片化》,网友“紫荆
棘鸟”说:“对话有趣,但不像‘老教授’的对话。我一
直不喜欢中东人的贪婪。”网友“残月凝霜”说:“国家
碎片化的悲剧,在于人们不再把国家作为生活的最高保
障。”网友“会飞的鱼吼”说:“您的文章中,每个教授
代表的是每个方面对国家碎片化的理解吧?!!这一手法新
颖、活泼,读来津津有味呢!”网友“skidoo”说:“周
有光说:‘对的就是对的,错的,不管走了多远,还是要
回来重新走。’这话我很认同,因为它印证了很多事,大
事小事都有。”网友“狐雕之舞”说:“我突然感觉是智
者在写帖,同样是智者在回帖。我的理解比较简单,分久
必合,合久必分,似乎是大势发展的规律,每个改朝换
代,都是用血肉铺成的道路。希望每个人都会警惕。”网
友“紫荆棘鸟”说:“No,No,以前呢,身强力壮的去当
屠夫,客人们若旁边一阵鼓噪,屠夫就觉得自己是民族英
雄,刀枪不入,于是出头搞义和团运动,一边卖大力神丸
赚钱,一边打官府,顺便打家劫舍骚扰百姓。以前缺少
啥?就缺少一部共和大典。”
于是,引来“skidoo”的长篇大论:
“问题可不是那么简单啊。不管什么‘典’,都要由
人来执行,且不说这‘典’是从天上掉下来?还是从大洋
某处飘过来的?但终究这‘典’还是由我们自己造出来
的。对,关键是要属于中国自己的‘典’。以前陆续承认
过‘一穷二白’‘初级阶段’‘灾难深重’,近期又提及
‘中国梦’。看看这些字眼,就知道中国的实际情况,人
文的进化状况,适合什么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是普适
于全国,可能不适用于某个阶层,或某几个阶层,他们的
知识和领悟力已经超越了这种方式,于是便觉得痛苦,怎
么办?主要有三条路:抨击、牢骚、躲避。没办法,国家
是整体的,又如此之大,少数服从多数,要考虑大众,不
能舒服了几千万,放弃了12亿。有人要说:那普世的方法
多好啊,怎么能说是放弃了12亿?这未免太理想和浪漫,
不知道或者不思考国情民情的想法,看上去美,其实行不
通。参见历史上的几次共和努力,北洋时期和民国时期。
毛主席是最懂中国人是怎么回事的,于是就放弃了建国前
宣传的共和,而将它只作为一个花瓶,摆在客厅。什么原
因?中国的文化,几千年的传统文化就没有这个脉,也没
有朝这个方向发展的意思,就像法国大革命前那样的思想
启蒙时期,卢梭、孟德斯鸠、伏尔泰、亚当斯密等这
导语
杨昌龙,教授。1963年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留校任教,主要从事外国文学教学和研究,至2000年退休。1976—1978年受国家高教部派遣,赴刚果(布)任教,1986—1988年受国家教委派遣,赴法国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任教。曾任西北大学中文系主任、文学艺术传播学院院长等职务。
本书是他的散文集,共分三部分,分别是生活偶悟、内外游记和文学随笔。
精彩页
1.《“说话”的艺术》(2009.10.9.写于西北大学桃园校区)
昨天,一位我认识的工科大学毕业生来家闲聊,对我说:
“我认为:人,只要具有专业真本事,便能走遍天下。不是有人说嘛:‘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至于会不会说话,是否能说会道,关系并不大!”
我摇摇头,谈了我的看法:
“学会实干的真本事,当然是青年人的首事。油嘴滑舌,也不值得追求。但倡导‘会说话’,学会说话,可也绝对是一件‘真本事’呀!”
他用怀疑的眼光,盯着我说:
“但我听人常说‘听其言,必观其行’。是说耳听是假,眼见为实。看人,行为和成果第一。听其说话,则远在其次!”
我一笑:“这是对的。俗语说:‘言多必失’,‘沉默是金’;德国谚语也讲:‘上帝给每人两只耳朵、两只眼睛、一张嘴巴,就是要人们多听多看,但要少说’。如果是针对夸夸其谈、常说空话的具体对象,对症下药,有的放矢,这都自有它的道理。但我仍然认为:千万不可轻视说话。的确,会说话很重要!”
“真的吗?”他继续瞪着疑惑的眼睛。
我说:“你看,作为人,来到世界上,第一个人世准备就是咿呀学语;掌握说话的能力,成为人生第一课;离开这个世界时,最后一件事就是闭上嘴巴,把说话的功能留给活人世界。可见,说话这个本事,生前不能带来,死后也不能带走,是伴随人生于始终的一种才能!”我又举例说:我国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写过一篇散文《说话》,开篇就讲:“说话是最容易的事,也是最难的事。最容易,因为三岁孩子都会说话;最难,因为最擅长辞令的外交家,也有说错话的时候。”
“啊!”他来了兴趣:“您老还真会说话。那您给我说说,会说话都有哪些表现?都有哪些好处?”
“别表扬我,我直到现在还在学习说话。但我越来越感到:一个人会说话,一生受用不尽!你瞧,发音为说话,交流靠说话,哑语即说话,文字也是说话。当语言和文字无法表情达意时,音乐(使用音符、旋律)、舞蹈(使用形体、动作)、绘画(使用线条、色彩),便是说话的延长和补充,成了另一种‘说话’,所以人们俗称‘艺术语言’。如何把话说得准,说得巧,说得深,说得圆,说得美,说得真切,说得适时,说得动人,说得人心悦诚服,一直是人们津津乐道、不断探讨的一个长盛不衰的热门话题!”
“喔!”他惊异地瞪大了眼睛:“照您这么说,说话还真成一门学问了?”
“没错儿。我国古人认为:《左传》是外交家的说话,《战国策》是纵横家的说话,《世说新语》则是清谈客的说话,曾被称为会说话的三部经典。目前大学中文系开设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终极目的都是为了教会学生说话(包括用文字说话)。此外,关于说话的重要性,我国古圣孔子就有很多名言:如‘不知言,无以知人也。“君子不以言举人,亦不以人废言。“夫人不言,言必有中。'‘一言可兴邦,一言可丧邦。“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名不正则言不顺,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等。”
“我懂了,说话还真不是件小事,它连接着大干世界!孔子可真是个‘知言者’!看来,只因我不以‘言’为专业,向来轻视说话,所以我也是个不会说话的人。那么请问,孔子是否说过,哪些是‘不会说话’的表现呢?”
“他总结过,说话中应当忌讳的毛病,如‘言未及之而言(不该言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该言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不看情势而言)谓之瞽,。‘躁’(急躁)‘隐’(隐晦)‘瞽’(盲目)三字,就是‘不会说话’的典型表现!
他深思了一会儿,点点头又问:“还有吗?”
“当然有。在我国的古圣先贤中,孟子也可谓‘知言’者。公孙丑问孟子:‘何谓知言?’孟子日:‘波辞知其所蔽,淫辞知其所陷,邪辞知其所离,遁辞知其所穷。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发于其政,害于其事。’”
“什么是波辞、淫辞、邪辞、遁辞?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翻译过来就是:不全面的言辞,我知道它的片面性之所在;过分的言辞,我知道它失足之所在;不合正道的言辞,我知道它背离正道之所在;躲闪的言辞,我知道它理屈之所在,理屈则辞穷嘛。至于‘生于其心……害于其事’四句,是讲它的危害性。可见,能识别‘波“淫“邪“遁’这四种言辞者,也属于知言之人。所以有人说:我们既要‘知言’,更要‘慎言’。比如,外交家的许多话,就常常不便‘老实说’!”
“是的。那么,怎样‘慎言’呢?”
“一,迟说。即察言观色、审时度势之后再说;二,少说。因为言多必失,还是少说为佳;三,不说。沉默是金,能不说尽量不说。懂得了这三条,也叫会说话。”
“这么说来,我们每天在人际交流中,在生活的干言万语中,不仅要会说话,还要会听话;不仅自己要学会说话,还必须懂得他人各种说话的内涵和方式,学会识别各种语言!”
“说得对。说话的方式,有多种多样:有直言、婉言;有颂言、讽言;有繁言、简言;有真言、假言;有晶莹清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3/29 14:18: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