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新闻的骚动(阿兰·德波顿文集)(精)
分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作者 (英)阿兰·德波顿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作者简介
阿兰·德波顿(Alain de Botton),英伦才子型作家,生于1969年,毕业于剑桥大学,现住伦敦。著有小说《爱情笔记》(1993)、《爱上浪漫》(1994)、《亲吻与述说》(1995)及散文作品《拥抱逝水年华》(1997)、《哲学的慰藉》(2000)、《旅行的艺术》(2002)、《身份的焦虑》(2004)、《无聊的魅力》(2005)、《幸福的建筑》(2007)、《工作颂歌》(2009)、《机场里的小旅行》(2009)、《写给无神论者》(2012)。他的作品已被译成二十几种文字。
书评(媒体评论)
继畅销书《写给无神论
者》之后,阿兰·德波顿将
目光转向了新闻。在他看来
,新闻在日常生活中占据了
狂热奇特的位置,他用招牌
式的机敏和智慧探索了我们
与“新闻”的关系……该书机
智诙谐,涵盖不同类型的新
闻,保证您从此不再以过去
的眼光看待关于名人故事或
者政治丑闻的报导。
——Amazon网站推荐
目录
Ⅰ.前言
Ⅱ.政治新闻
Ⅲ.国际新闻
Ⅳ.经济新闻
Ⅴ.名人新闻
Ⅵ.灾难新闻
Ⅶ.消费新闻
Ⅷ.结语
精彩页
1.
天刚蒙蒙亮。人尚未起身,手就伸向了电子屏,朝着新闻摸索而去。马上就得晨浴,然后手忙脚乱地开始新的一天,但还是可以见缝插针地瞄上一眼。
遗憾的是,今天的新闻乏善可陈。入眼的第一条标题有点令人不解——“试行福利方案遭遇租户欠租激增”——管它呢,点开看看,说不定奥妙在其中。
数据显示,直接向租户发放住房福利的某政府试行项目,遭遇大量租户拖欠租金。某地区预计,如果新政覆盖辖区内所有租户,损失总计将高达1400万英镑。在这个酝酿中的“统一福利”计划里,其中一项关键制度就是将住房补助金直接发放给租户,而不是房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声称,该试验有助于其确保该方案在全国的有效实施。
看完了仍然一头雾水。政府决定改变对最贫困人群的住房补贴方式,这显然是件重要的事情;这家正派的新闻机构也花费了时间和财力来向公众介绍该方案的细节,但是要想对此产生真切的关注却并不容易。
这丝毫不足为奇。我们经常看到似乎颇为重要的新闻标题,私下里却觉得那则新闻事不关己。阅读现代民主国家的新闻机构出品的所谓“严肃”政治报道时,最常见的两种反应就是乏味和困惑,这也是最令人羞耻,因而被竭力隐藏的两种感受。
沿着新闻提要看下去,有一则澳大利亚乱伦食人案,却一下子吸引了我们的注意。
也许在内心深处,我们就是这样肤浅和不负责任的公民。 2.
但是,先别太过苛责自己,假设在同样的情形下,我们看到的新闻标题是:“俄罗斯男子咨询律师”,后面跟着这样的报道:
房间里等着六个人,其中三个妇女分别是老妇、少妇、商贩太太;另外三个男子分别是戴戒指的德国银行家、蓄胡子的商人,还有个身着制服、佩带领章的官员,看起来情绪不佳。两名文员坐在桌前书写,笔尖沙沙作响。写字桌上的文具十分精美,惹得(对于文具卡列宁可是行家)他不停打量。其中一名文员坐在椅子上,朝卡列宁一瞪眼,不悦地问:“什么事?”“我有事想请教律师。”
假设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并期待读者就此产生浓厚兴趣、迫切想知道后续发展,虽然不确定到底还会不会有“下文”。也许要再过好几周,这个令人疲倦的故事才能又续上十数行。
在这样的情形下,很难想象我们会对《安娜·卡列尼娜》产生真切的兴趣,然而,从一则冗长叙事中随意摘抄几个片段塞给读者,再将他们迅速拉开,且不提供任何事件发生发展的背景阐述,正是当今社会许多最重要的新闻报道的讲述方式,不论主题是竞选、预算谈判、外事政策提议,或是国家福利制度的变革。也难怪我们会觉得乏味。
3.
我们凑得实在太近了。以美术为比喻,这种新闻报道就好比让我们隔着一两厘米的距离欣赏一幅油画,入眼只见模糊不清的蓝紫色,上面零乱分布着几处边缘染白的黑色线条。以这种近距离观察,我们真说不清画中究竟是木星的表面,还是皮肤的淤青,或是某种史前生物的足迹化石——而且听起来都不怎么迷人。而实际上,我们凝视的也许正是西方艺术中最具心灵震慑力的肖像画:提香的《吉罗拉莫肖像》之局部,只不过距离出了问题——因为你必须至少离画一米,才能领略到这件大师作品的种种趣味。
4.
对于人类而言,乏味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和负担。在过往历史中的大部分阶段,基本就没出现过让人乏味的新闻。信息曾经是少数神秘的权贵统治阶层的专属,总共只有国王、大臣、军队统帅和贸易部门的上层才能接触到。
而如今,新闻已飞入寻常百姓家,但好奇心的车轮却常常面临在数据泥潭里空转的风险。这感觉就像是每天早餐前,总有个忧心忡忡的公务员带着公文包冲进来找我们,包里塞着一堆眼花缭乱、到头来又让人筋疲力尽的烂事:“五家医院预计在月末超出它们的信用额度”,“央行对于自身债券市场募集资金的能力感到忧虑”,“一艘中国军舰刚刚驶离大陆前往越南”,“加拿大总理将于明日来赴晚宴”。
对此,我们该作如是观?该如何在大脑中安置这些信息?
P12-16
导语
本书是阿兰·德波顿首次将视角转向新闻领域,并且就政治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名人新闻、灾难新闻、消费新闻等六大领域都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延续一贯的自然优雅的行文风格。书中围绕我们经常接触的新闻而展开,如政治、经济、灾难、消费主义等等,当然还包括名流轶事,这些都被阿兰·德波顿分析和拆解,如以往他的其他作品,他赋予了我们看待新闻的不同角度。这本书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我们之前总有一种迫切的需要和冲动,想去了解世界上最新的、最有色彩的新闻,但这本书让我们在各式新闻面前保持明智、清醒的态度,且鼓励我们对所获得的信息加以思考。
序言
1.
这一切仿佛无师自通,
就像呼吸或眨眼,本就是世
上最简单普通、平淡无奇、
无足挂齿的活动。
只消隔上一会儿--通常不
超过一晚(并且往往要短得
多,要是觉得特别躁动,可
能都憋不过十到十五分钟)
,我们就会中断手头的各种
事务,开始查阅新闻。我们
暂停自己的人生,以期再接
收一剂关键资讯,看看自从
上次查看之后,这世上又发
生了哪些最重大的成就、灾
难和罪行,或者是流行疫病
和感情纠纷。
在下文中,本人试图将
这个无处不在,且众所周知
的习惯予以放大,使之较目
前看来更为古怪、更具危害

2.
新闻致力于向我们呈现
所有被认为最罕见和最重要
的世事:比如热带降雪、总
统私生子、或是连体婴。然
而,尽管以追求反常为己任
,新闻却巧妙地避免让自身
成为众矢之的,也不愿意就
其在日常生活中获得的支配
地位引来关注。新闻机构竭
尽全力报道着各种或卓越非
凡、或夺人眼球、或贪污腐
化、或耸人听闻的故事,但
是,“半数人每天都为新闻
走火入魔”这样的标题,却
永远不会出现在我们的视线
里。
哲学家黑格尔认为,当
新闻取代宗教、成为我们的
核心指导源泉和权威检验标
准时,社会就进入了现代化
阶段。在发达经济体中,新
闻如今占据的权力地位,至
少等同于信仰曾经享有的位
置。新闻播报以不可思议的
精准度紧跟祈祷时间:晨祷
变成了早间新闻,晚祷化为
了晚间报道。不过,新闻追
求的可不只是这份准宗教的
时刻表,还要求我们在贴近
它时,心怀某种曾经奉献给
信仰的恭顺态度。面对新闻
,我们也期盼获得启示,希
望能藉此分辨善恶、参透苦
难、了解人生在世的种种道
理。 同样,如果我们拒绝
参与这项仪式,便也有可能
被归入异类。
对于藏匿运作机制这种
套路,新闻深谙其道,因而
很难遭到质疑。新闻只管用
自然平淡的语调向我们发声
,对观点中充斥的假定却避
而不谈。事实上,新闻并非
只在单纯地报道全球事件,
而是根据自己内定的轻重缓
急,不断在我们的脑海里刻
画全新的世界--这一点,新
闻当然按下不表。
3.
从早年开始,我们接受
的教育就强调图像和文字的
力量。我们被带去博物馆,
在严肃的气氛中得知:某些
艺术家虽早已作古,其画作
却能改变我们的观念。那些
为人称颂的诗歌和故事也有
可能改变我们的生活。
奇怪的是,尽管新闻每
时每刻都在涌现,其中的图
文却很少成为教育传达的内
容。世人认为,学会理解《
奥赛罗》的阴谋,比破解《
纽约时报》的头版更加重要
。领会马蒂斯对色彩的运用
,比梳理《每日邮报》中的
名人相片栏更容易成为话题
。在经过《图片报》或
《OK!》杂志,《法兰克
福汇报》或《北海道新闻》
,《德黑兰时报》或《太阳
报》的洗礼之后,没人鼓励
我们去思考:自身的观点是
否受到了影响?而事实上,
新闻不但在影响我们对现实
的感受,也在雕刻我们灵魂
的状态(此处的灵魂与超自
然无关),然而却从来没有
人循循善诱地引导我们去思
考这种非凡能力。
现代社会虽然言必称教
育,却都忽略了对现代人群
最具影响力的教育工具。无
论课堂教育水平多高,最强
大和持久的教育形式还是非
电视电脑莫属。封闭在课堂
内的时间毕竟只占我们人生
最初的十八年左右,此后的
生涯都交给了新闻媒体,而
后者对我们的影响超过了任
何学术机构。正式教育一俟
结束,新闻就成为我们的老
师。这是奠定公共生活基调
、塑造我们对于外部群体印
象的最强力量。同时,新闻
也是政治现实和社会现实的
主创力量。正如革命份子所
熟知的,要想改变一个国家
的理念,不能奔着美术馆、
教育部或者著名小说家的寓
所去,而是必须开着坦克直
捣国家的神经中枢—新闻总
部。
4.
我等受众,不停检索新
闻又是缘何考虑?其实,最
大原因乃是惧怕心理。只要
和新闻绝缘一会儿,心里的
牵挂就在习惯性地累积。我
们知道世事难料,变数时时
都在发生。某架空客A380
的燃料管线可能会破裂,继
而燃着浓烟侧翻坠入海湾;
某种来自非洲蝙蝠的病毒可
能跨越物种壁垒,渗入某趟
满员的日本通勤列车的通风
道;投资家可能正在酝酿一
场货币挤兑;而某个外表正
常的父亲可能刚刚残杀了一
双可爱的亲生儿女。
但在我们周遭,可能正
值岁月静好。花园里,微风
也许正吹过李树的枝条;客
厅的书架上,灰尘在静静地
飘落。然而,我们知道这种
安稳不能反映生存之混乱和
暴烈的基本面,因此不及片
刻,忧患总会按自己的方式
生成。由于我们隐隐地感知
到灾难的可能性,当拿出手
机朝向信号源,等待头条新
闻跳出屏幕时,内心会感到
一丝跳动的恐惧。那感觉就
像身处黎明前的料峭,不知
太阳是否还会从苍穹升起,
想必我们的古老祖先也一定
熟悉类似的忧虑。
然而,此间也自有不可
言说的乐趣。我们的生命承
载着种种幽闭负担,比如与
自我共处,比如不断向世界
证明自己的潜力,比如费力
地说服身边寥寥数人倾听我
们的想法和需求。而新闻尽
内容推荐
一场饥荒、一座遭到洪水淹没的城镇、一则明星八卦、一个政府的垮台、一位经济学家对于明年发展趋势的预测……这类外在的骚动,很有可能就是我们获得内心平静所需要的东西。
当新闻支配了我们的日常生活,需要有人帮助我们去回应和思索新闻造成的影响,包括心中因此出现的羡慕与恐慌、激动与受挫,以及裹挟在不断向我们涌来的新闻大潮中,偶尔会怀疑自己如果不知道是否会比较好的种种情境。
全球著名的才子型作家阿兰·德波顿由此出发,解析六大类型的新闻报导——政治新闻、国际新闻、经济新闻、名人新闻、灾难新闻、消费新闻,用他的生花妙笔与透彻观察,引导我们产生适当的观点,使我们体会到——与新闻报导的暗示恰恰相反——其实没有什么事情真正算得上是新奇、值得讶异,或者恐怖至极。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19: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