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确定了汉英特殊类词语——副词性关联词语判别标准及其分类体系。主要从认知语言学视角、构式语法视角、功能语言学视角、语篇语言学视角、类型学视角、应用语言学视角等六个方面进行比较研究。以“认知-功能-类型-应用”的当代主要语言学流派为描写框架,做到不同视角比较的互相补充;从用法解释、规则描写深入到原理解释和机理探究。 研究重点包括:认知域视角下的汉英副词性关联词语定义及其重新分类;音位整合和语义整合的认知特点。紧缩格式的构成、对应关系及其规则描写。句法功能、语义功能和语篇功能的共性与差异,衔接与主位推进模式的应用原理解释。散文语篇和小说语篇中副词性关联词语的句法位置特点、语义关系和语篇功能。英、法、日副词性关联词语不同句法位置上的象似性特点,语序差异最终影响语用效果的机理探究;吴语中的该类词语音高重音相对位置比较。上海地区、苏沪地区高中英语教材中副词性关联词语共性特点和差异,副词性关联词语的阅读教学模式的有效性和可推广性。 本书对从事汉英对比语法教学和研究,特别是汉英副词教学和研究者以及汉英词典编撰和汉英互译有较高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原苏荣,山西黎城人,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博士,上海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世中联翻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功能语言学专业委员会理事。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上海市哲社项目、上海市教委科研创新重点项目等共6项;参与国家社科项目、教育部项目等共3项。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编/副主编著作4部,在《外国语》等刊物上发表论文50多篇。从教39年,教授多门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多次指导市级并入选国家级大创项目。曾获校教学成果一等奖,获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等称号。 目录 序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目的和方法 1.3 基本框架 第二章 汉英副词性关联词语判别标准及其分类 2.1 汉英特殊类词语——副词性关联词语 2.2 副词性关联词语的性质特点 2.3 副词性关联词语判别标准 2.4 副词性关联词语分类 2.5 小结 第三章 认知语言学视阈下的比较 3.1 认知语言学及其相关研究 3.2 本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3.3 认知识解视阈下副词性关联词语比较 3.4 自主/依存联结框架下副词性关联词语比较 3.5 小结 第四章 构式语法视阈下的比较 4.1 构式语法及其相关研究 4.2 本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4.3 汉英紧缩格式比较 4.4 汉英四字/四词格比较 4.5 小结 第五章 功能语言学视阈下的比较 5.1 功能语言学及其相关研究 5.2 本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5.3 句法功能比较 5.4 语义功能比较 5.5 语篇功能比较 5.6 小结 第六章 语篇语言学视阈下的比较 6.1 语篇语言学及其相关研究 6.2 本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6.3 散文语篇中的副词性关联词语比较 6.4 小说语篇中的副词性关联词语比较 6.5 小结 第七章 类型学视阈下的比较 7.1 类型学及其相关研究 7.2 本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7.3 类型学视阈下的“特提”类副词性关联词语比较 7.4 吴语中的副词性关联词语音高重音相对位置比较 7.5 小结 第八章 应用语言学视阈下的比较 8.1 应用语言学及其相关研究 8.2 本研究现状和研究意义 8.3 汉英副词性关联词语在阅读材料中的调查比较 8.4 上海地区高中英语教材中副词性关联词语的比较 8.5 苏沪地区高中英语教材中副词性关联词语的比较 8.6 副词性关联词语的阅读教学模式探究 8.7 小结 第九章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汉语副词性关联词语表 附录2 英语副词性关联词语表 附录3 汉英副词性关联词语的篇章衔接功能类型表 附录4 汉英典型性副词性关联词语 附录5 汉英非典型性副词性关联词语 附录6 英语副词性关联词语在英语作品中的语义功能上出现频率统计 附录7 汉语副词性关联词语在汉译本中的语义功能上出现频率统计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