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不问西东--西南联大在沪校友访谈录(珍藏版)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丁元元 |
出版社 | 中国致公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这是一本很好的人物纪实,一份难得的珍贵史料。作者视角独特,选择了采访时沪上还健在的西南联大老校友,通过倾听这些已耄耋之年的亲历者讲述他们的人生经历和对历史的真实感受,从不同侧面再现了当年西南联大的人和事,以及时代的变迁。 作者简介 丁元元,男,生于1984,大学毕业后从事了10年媒体工作,做过记者、编辑、新闻评论员,从2014年开始寻访西南联大的老校友,听他们讲述往事,并且将之记录下来,希望给世人留下一份精神财富。 目录 序 自序 如海 就当一个普通人 联大世家 国之大“义” 如山 “救国”的梦 活着的“烈士” 从联大到黄埔 冲上云霄 浪里白条 归去来兮 何为纺织? 隐姓埋名于404 百岁发明家 如云 清醒时分 师从“男神” 参悟 糊涂“大玩家” 言必称先生 机缘人生 过去的人很厚道 深藏 后记 序言 二十多年前,西南联大还只是专业研究领域里的名词 ,后来慢慢为大众所知,今天可以说它已完全进入公共话 语,一般读书人鲜有不知西南联大的。 近年来,几乎所有研究西南联大的读物,无论是专业 研究著作,还是一般普及流行作品,对西南联大都持肯定 和欣赏态度。事物发展总有些复杂性,当一段逝去的历史 不断地为人提起的时候,一定有当下的情怀,不然人们不 会对一段已逝的历史产生兴趣。当西南联大不断地为现代 人肯定的时候,也有一些不同的声音出现,这很正常。有 人认为现在对西南联大的关注有神化的倾向,认为把那一 段历史说得太好了,可能离历史的真相较远。 我个人的看法是,在研究西南联大的过程中,在一定 程度上对西南联大的某一方面可能有过分褒扬的地方,比 如学术独立和思想自由,但这基本还是历史的真相。 就近年对西南联大的整体研究判断,我以为大体是真 实的、可信的,经得起史料的检验。 元元本是学理工的学生,他能对这一段历史产生兴趣 ,可以想见这一段历史的魅力。元元不但对这一段历史怀 有敬意,更有为保存这一段历史尽力的追求。他在已有大 量关于西南联大的研究中,能寻找到口述历史这一视角, 并坚持完成了很多个案采访,这相当不容易。 在已有的对西南联大的研究中,一开始大家把目光投 向了那些出了名的学生,这也是常见的习惯,但西南联大 是一个整体,光有出名的学生可能还只是历史的一面,它 的另一面也需要真实地呈现出来。元元选择了当时还健在 的沪上公开纸媒介绍较少甚至未见介绍的西南联大学生, 寻找他们早年在西南联大的史迹,直接采访他们,听他们 讲述那一段历史并记录了他们的真实感受。 细读了这部访谈录,我认为大体是成功的。元元不仅 用心做了很多关于西南联大事实的判断工作,更从自己独 特的角度让这些当年西南联大的学生讲出自己真实的读书 经历,这个工作丰富了目前已有的关于西南联大的史料, 也构成这一研究领域里不可或缺的文献,所以我非常愿意 为元元的书写几句话,不是客气,而是对一个青年不计功 利的学术理想表示敬意。 谢泳 2016年3月22日于厦门大学 导语 讲述一群普通而不平凡的西南联大学生的故事! 通过独特的视角、珍贵的史料以及亲历者的真实感受,展现不同时代的历史变迁,让读者了解历史,感悟历史。 西南联大,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一个时代的伟大精神家园! 这本书丰富了目前已有的关于西南联大的史料,也构成这一研究领域里不可或缺的文献,还通过许多历史的细节传承了爱国、奋斗、笃学等优秀民族精神。 后记 2016年2月3日,我送凌宏炜出门办事,刚到他家,喊 了一声“凌老师”,他家阿姨连忙摆手和我说:“他在接 电话,潘阿姨去世了。” 我顿时站住,不知所措。前一年的10月底我和潘柏龄 连续见了两次面,之后过了两个月想去看她,家中电话已 经打不通。之前几天,我听说潘老师生病住院,刚问到了 病床号,正打算一两天里去看她,没想到她就这样匆匆走 了。 脑海中浮现出我们在联大七十八周年校庆活动上最后 一次见面的场景,几乎要落泪,可是又只能在凌宏炜的面 前忍住。 后来,在夜里或者一个人的时候,我常会想起这位慈 爱的老人,每次都会很难过。 而在不久之前,我刚刚接到消息,曾经去印度当过盟 军翻译官的校友夏培本去世了。 再后来,我又从夏世铎会长处得知,3月18日副会长张 文赓教授去世了。在此之前,张文赓家的电话我已经很久 很久没有打通过了,据说也是一直住在医院里。 进入2016年,我获悉熊平、陈福英等校友先后去世。 2017年8月,我又在殡仪馆送别了1916年出生的王同辰校友 。尤其令人难过的是,2018年春节前三天,我交往最深、 最为敬仰的吴德鋐先生突然去世,距离我们前一次见面仅 隔了短短四天,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很遗憾吴老无法看到这本书付梓,幸而在他生前,我 已请他写下了“如云”“如海”“如山”这六个字,用作 此书三部分的章名,如今这也成为了对吴老的一种纪念吧 。 2018年7月,1943届政治系张廷幹校友去世,享年九 十九岁。 2018年9月5日,可爱的凌宏炜老师突然去世,距离回 上海过暑假的我8月11日最后一次去看他,只隔了不到一个 月。但因为已经订了机票,我也没能送老先生最后一程。 照顾他多年的保姆邓德蓉已经习惯了称呼凌宏炜为“老爸 ”,后来几次带着哭声在微信里和我讲:“前几天还挺好 的,怎么突然就走了?” 令人遗憾的是,若不是一些意外因素,他们原本都可 以等到这本书的出版。 从开始寻访联大校友开始,三年多的时间里,这样的 坏消息,我已经听说了不下十次,每一次都会忍不住伤心 许久。2017年9月,我到台湾求学,也受彭鄂英之托,寻找 两位在台北的学长,结果是他们也不在了…… 但正因如此,我更觉得自己必须把这件事情坚持下去 。在这个过程中,我也渐渐得到了别人的理解。2018年1月 底,我接到了一个电话,深深为之感动。三年前那位责怪 我怎么冒冒失失就跑去拜访她母亲的女士,在看到了我写 的联大校友的报道后,打电话给我郑重地道歉,误会的消 除使人在寒冬里倍感温暖。 为此,特别感谢西南联大上海校友会的校友、干事及 他们的家人。除了本书所选的篇目外,我还陆续拜访过张 仲仁(己故)、井绍文(己故)、何开玲、龚善麒、郑葆 芬、鲍志美、吴泽炜、陈琳、姒碧君、田建业等联大及附 中校友,以及已故校友曹德模的夫人徐良知女士和凌仁校 友之弟、联大上海校友会名誉会员凌智先生,他们的经历 都已经成为我人生中极为宝贵的财富,也希望以后有机会 可以把他们和其他联大校友的故事告诉更多的人。 2015年11月,我去厦门拜访了研究西南联大的先驱和 权威谢泳教授。与谢老师一席谈话使我受益良多,也由衷 感谢谢泳老师为拙作作序。 2016年11月,我在昆明拜谒联大遗迹,得到研究联大 多年的作家张曼菱老师的热情接待。她既是北大毕业生, 又是云南人,因而与联大渊源很深,也向我讲述了许多她 访问联大人的往事。除了为这本书写推荐语之外,张曼菱 老师还为我引荐了朱应庚校友夫人李开慧女士,在此也向 她们表示感谢。 2009年,我有幸在上海聆听了傅国涌老师的演讲,之 后又因采访事宜多次向他请益。傅老师的人格和学问我一 直深为敬仰。虽然之前久未联络,傅老师仍欣然担任此书 推荐人,使我万分感激。 我一直十分景仰沈从文先生及其夫人——著名的“合 肥四姐妹”之一的张兆和女士,此次能够得到两位的公子 沈龙珠先生推荐,更是深感荣幸。沈龙珠先生与我素昧平 生,加之先生家风严谨低调,我也深知请他担纲推荐,实 在勉为其难。沈先生花费了许多时间读完拙作,并最终应 允,实在使晚辈深为感动。感激之情,无以言表。 此外,回首我个人走过的道路,如果没有李海静、张 云、田雨均、时永刚、王唯铭、赵宗仁、周琦等诸位老师 的教诲,恐怕也不可能去尝试寻访联大校友这样的工作。 在此书写作过程中,丁烨、严柳晴、严姗隽、周晓瑛、陈 俊社、王智宇、李辰阳等朋友,给了我巨大的支持和帮助 。特别要感谢阴牧云、李杨、徐渊、万骏、林丹清、胡康 健、李意博和郑英祖等师友先后为此书出版所做的努力, 衷心感谢“真实故事计划”团队、北京博采雅集文化传媒 有限公司和中国致公出版社帮助我最终完成了出版的愿望 。 2018年年初,李芳芳导演的电影《无问西东》再次掀 起了追寻西南联大的热潮,《新民晚报》副刊“夜光杯” 编辑徐婉青女士邀我撰写了一组主题为“西南联大的上海 人 书评(媒体评论) 我永远不会忘却西南联大和在那里度过青春年代 的人们! ——沈龙朱(沈从文之子) 作者不仅用心做了很多关于西南联大事实的判断 工作,更用自己独特的角度让这些当年西南联大的学 生讲出自己真实的读书经历,这个工作丰富了目前已 有的关于西南联大的史料,也构成这一研究领域里不 可缺少的文献。 ——谢泳(厦门大学教授) 在记录他们的回顾时,丁元元没有停止追索与发 问。这些内容顺流而下,超出了校园,也超出了“民 国”,所以实际上是中国社会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底 色”。 ——张曼菱(作家、制片人) 西南联大不是神话,而是中国教育史上自由生成 的一个典范,吸引了包括丁元元君在内的后来者,他 对数十位西南联大学生的采访,补充了不少档案史料 中所缺乏的生活和教育细节,在西南联大史的研究中 ,这是一个新的收获。 ——傅国涌(历史学者) 精彩页 就当一个普通人 据《国立西南联大校史》记载,从1938年到1946年,西南联大政治学系的九届毕业生共一百五十三人——人数之少,堪比慢工出细活的手工作坊——吴德鋐就是其中之一。 在北京西路的一处老式石库门里,走过狭窄陡峭的楼梯,吴德鋐从二楼的“斗室”里打开门,热情地招呼我进去。房子不大,所以屋子里的东西堆得有些乱,他几次说:“一直说要拆迁一直没有动。” 即便年过九旬,吴德鋐依然精神矍铄,说话条理清晰。几次见面,我们聊起过许多联大的名师,还有那些扬名立万的毕业生。讲到自己,他坦然地笑言:“我不出名的。”的确,他并没有像一些同学那样,成为领导人、科学家、名教授、名作家、名记者,而是在上海的纺织系统默默无闻地搞了一辈子的经济工作。 关于母校,他常把自己的恩师、联大政治学系主任张奚若挂在嘴边。这位政治学家曾经对学生们说过:“想要当官的不要来,我这里是‘政治学系’。攻读政治学绝不要为了做官,要立志当一个社会改革家为上策,立志当一个正派的政治学者为中策,如果这二者都当不成,就当一个普通人,趋炎附势钻营求官为下策。” 吴德鋐后来的人生,大概没有实现恩师所说的“上策”“中策”。 那就当一个普通人——他的一生,终究没有辜负恩师的教诲。 2014年9月16目,我第一次见到了吴德鋐,他是我见到的第二位联大校友。 他的家在北京西路上的道达里,路牌是318弄,走进去其实是前面一排街面房子的后门。从一个旧式的红木门走进去,可以看到一楼过道口自上而下排着六七个电灯开关,这也代表了小楼内的住户数。拾级而上,过道很窄,几乎只能容一个人通行,而楼梯还有点陡峭。1922年出生的吴德鋐每天就在这样的楼梯里上上下下。 因为不知道吴德鋐家具体是哪一间,我拨通了他家的座机,听到声音从楼上传来,就循着声音的方向上楼,一直到了三楼才发现他已经在二楼打开了房门,招呼我进去。 显然,里面的空间也不大,把房门打开的时候,里面的人要让开,我才能走进屋子内的一个细小通道,再走进去也要时时小心不要碰到边上的东西。 走过小通道之后,里面似乎是个客厅,房间里的东西堆得很杂。再里面可能是一个小屋子。客厅的角落里架着一张沙发床,他的女儿躺在上面玩电脑。我后来再去的时候进过里面吴老的卧室,空间也很小,堆满了他的东西,走动都不容易。 在我呈上自己的名片之后,吴老也递给我一张名片,他谦虚地说:“这个供你参考。”名片上的内容很多: 吴德鋐 仲龢 中华民族文化生命力研讨者 今北大、清华、南开、云南师大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校友之一 西南联大法商学院 1941—1946法学士 高级会计师、经济师 因为家里地方小,女儿又在场,他提议出去找个地方坐坐。我们打车去了两公里外的一家星巴克,我给他买了一杯美式咖啡,加了两袋“健康糖”。吴老作为一个曾经的名校高才生,丝毫没有因为年纪的关系而与这个坐满年轻人的空间产生太多的违和感。 吴老说星巴克的味道挺不错的,于是喝着咖啡,向我讲起了从前的事。回来的时候,他执意说喝咖啡的钱要和我AA,我说您就给一个“联大脑残粉”一点表达心意的机会吧。他还是很坚持,在出租车上还折着几张皱皱的人民币一定要塞给我。 出租车停在弄堂口的对面。在车辆川流不息的北京西路上,我试图保护这位1922年出生的老人安全地穿过马路。我试探性地伸出左手,有些忐忑地等待着他的态度。他终于握住了我的手,那是一只瘦骨嶙峋的右手,可是我分明能感觉到其中的力量。那一刻,我突然觉得温暖甚至激动,仿佛握住了让自己心动的初恋女友的纤纤玉手。 P2-4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