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永远的珠算 |
分类 | 科学技术-自然科学-数学 |
作者 | 朱永远 |
出版社 | 团结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朱永远,1945年生,河北滦南人。珠算专家、中国珠算心算协会会刊《珠算与珠心算》杂志副总编、河北省珠算心算协会副会长。自20世纪60年代起从事珠算学术研究,曾参与中国珠算协会的创建和全国性珠算活动。历任《中华珠算》杂志记者,《珠算教育》《新珠潮》杂志特约编辑,中国珠协算理算法研究会委员、朝华珠算科学研究所成员,中国珠协全国学生珠算通信比赛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珠算博物馆筹建专家组成员,中国珠算心算协会理事。著有《乘除速成法》《实用珠算》《蒲公英珠算教与学》《珠算心算师资教练实训教程》(合著)和珠算人物传记《星光》等。系大型珠算工具书《中国珠算大全》《珠算科技知识》编委。作品曾获国家级奖励。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从“人类非遗”到《挑战不可能》:珠算的奇境 2013:来自巴库的喜讯 算盘:人类最古老的计算机 瞩目:登上央视《挑战不可能》的珠心算 第二章 从鸿蒙开辟到古代文明:珠算的源头 世间最具智慧的算器:人脑 人类最早的“计数器”:手指 人类原始的记数法:结绳 我们祖先的书契:刻痕 古中国的独特算术:筹算 第三章 从古中国到全人类:珠算的远征 萌于商周·珠算的孕育 始于秦汉·珠算的诞生 成于唐宋·珠算的臻善 盛于元明·珠算的胜境 千载行健·珠算的传承 走向世界·珠算的远征 第四章 径向书海觅遗珠——文艺作品中的算盘 《清明上河图》中的算盘图 《五山文学全集》和《五山文学新集》中的算盘 《静修先生文集》中的算盘诗 《乾坤一担图》中的算盘 《元曲选》中的算盘 《辍耕录》中的“三珠戏语” 《魁本对相四言杂字》和《新编对相四言》中的算盘 《鲁班木经》中的算盘制造式 《水浒》中的“铁算盘” “三言”中的算盘 《山居咏和》中的算盘 明清小说中的算盘 明清笔记中的算盘 类书杂史中的算盘 词曲作品中的算盘 第五章 算海史空星光灿——名家与名著 刘洪与《乾象历》 徐岳与《数术记遗》 甄鸾与《数术记遗注》 谢察微与《谢察微算经》 沈括《梦溪笔谈》与珠算 李冶与《测圆海镜》 秦九韶与《数书九章》 杨辉与《杨辉算法》 朱世杰与《算学启蒙》《四元玉鉴》 吴敬与《九章详注比类算法大全》 王文素与《新集通证古今算学宝鉴》 朱载堉与《算学新说》 徐心鲁与《盘珠算法》 柯尚迁与《数学通轨》 程大位与《算法统宗》 方中通与《数度衍》 沈士桂与《简捷易明算法》 梅文鼎与《历算全书》 梅彀成与《增删算法统宗》 张豸冠与《珠算入门》 许桂林与《算牖》 潘逢禧和《算学发蒙》 蒋士荣与《普通珠算课本》 李俨与珠算史研究 俞子夷与《高级珠算教材》 余介石与《实用珠算学习法》 华印椿与《中国珠算史稿》 第六章 江山代有才人出——长河寻踪 珠算始祖泰山发轫 开山之作珠算立宗 削古探奥解玄布道 晋商骄子珠算大师 珠算“王子”“珠峰”辟径 师宗《统宗》宇内风行 沧海遗珠河北巨鹿 燕赵骄子代数渊薮 冀商劲旅“呔商”珠缘 幸哉河北亘古一功 第七章 韩信点兵僧分馍——珠算趣题 古典珠算趣题 韩信点兵 鸡兔同笼 李白沽酒 迟疾求平 二果问价 僧分馒头 以碗知僧 河上荡杯 八子分绵 竹筒容米 诸葛点兵 行程减等 葛木问长 系羊问索 系马问绳 金两问方 金球问积 算盘图趣题 雄鹰双展翅 雄鹰左展翅 雄鹰右展翅 三遍九(或三盘成) 蝙蝠吃虫 三朵梅花 八仙庆寿 三顾茅庐 凤凰单展翅 狮子滚绣球 金盘一蜜桃 金炉三炷香 节日图 纵横图 第八章 珠算文化在民间——五彩斑斓 民间风俗中的算盘 民谚谜语中的算盘 民间的珠算教育 第九章 珠玑璀璨耀大千——算盘王国 文物算盘 实用大算盘 特制大算盘 古代通用算盘 革新算盘 特型算盘 工艺算盘 第十章 引领世界新珠潮——中国珠协 忧患兴衰:珠算志士护国宝 登上大雅:中国珠协之诞生 奠基大业:鉴定比赛办学堂 春潮涌动:三算结合蝶破茧 嬗变升华:珠心算再掀新潮 引领新潮:世界珠联建北京 申遗成功:保护传承担大任 第十一章 中华名人与珠算——共珍国宝 董纯才:大力支持“三算结合教学 黄旭华:算盘打出来中国核潜艇 华罗庚:15岁曾是全校珠算高手 余介石:故宫宋画觅算盘 华印椿:捍卫珠算发明权 赵朴初:算盘谜语赠外宾 齐白石:戏画第一算盘图 乔羽:屯溪夜作《算盘歌》 邹立英:珠算选手膺殊荣 常青树:珠算耋老群星谱 第十二章 当代启智新学科——珠算心算 启智开慧·珠心算的多元功能 与生俱来·珠心算的古代奇境 20世纪70年代初·在“三算结合教学”中孕育 20世纪80年代初·珠心算教育的探索和兴起 20世纪90年代初·珠心算的大普及 21世纪初·珠心算的科学发展 精彩页 2013:来自巴库的喜讯 2013年12月4日,在中国珠算史上将是一个永久闪光的日子。 这一天,随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八次会议执行主席的一锤落定——中国珠算被正式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喜讯传来,国人欣慰,珠算人欣喜。 在巴库敲响的锤声,也使全球几十亿双黑色、蓝色、褐色的眼球,投向来自东方古国的中国珠算,并开始关注它的奥秘。 珠算的发明,是中国人计算能力的一次飞跃,人类思维方式也随之改变。2007年,英国《独立报》将珠算列为改变世界的101项小发明之首;同年《印度时报》评选出的改变了世界的50项小发明中,中国珠算名列第一。这次,珠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再次引起世界的关注。 一夜之间,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计算机”的中国算盘,通过联通世界的网络和各国报刊霎时传遍亚洲、欧洲、南北美洲、非洲、大洋洲,引起全球的极大兴趣。 在十几亿西方人眼里,这出自古中国的古老算盘,毕竟神秘如斯。 据说,用手指拨动它,便可以完成包括加、减、乘、除、乘方、开方以及求高次方程数值解等不同的复杂运算,而且计算过程历历在目;据说,用它做日常计算用量最大的加、减法计算的速度,能超过当代科技骄子电子计算机(器)。 据说…… “No?no?不可思议!”对从没有使用过,甚至从来没有见过珠算的大部分西方人来说,这简直是一个神奇的未解之谜。 大概他们还不曾知道,几百年前他们祖先中曾有人到过东方古国,在目睹了中国珠算后,曾以同样的惊讶发出过类似的赞叹: 17世纪后期,法国人卢贝尔(Loubere)曾在东南亚的暹罗(今泰国)见到中国人使用算盘。这位西方的智者为眼前那架看似简单的算盘在中国人手里被打得飞快、迅速地计算出大量复杂的数字而感到无比神奇。于是,他将所见所闻和中国算盘的结构、用法,写进了他的《暹罗王国历史》一书。 19世纪末年,一位名叫明恩溥的美国传教士来到中国,他在中国生活了50多年。那时的中国,算盘不光在城市的商号店铺家家必备,就是在乡村生活中也处处可见。这位来自美国的西方文化传播者被这东方文化所震惊。于是,他把算盘专门记录在他的著作《中国乡村生活》中:“中国的算盘无疑是一个有助于计算的巧妙发明……中国这么多商人在进行所有复杂的计算时,都只得依赖算盘这个工具,确实是个很奇特的现象。一个计算高手可以非常迅速地算出答案……” 当然,卢贝尔和明恩溥都没有看到20世纪60年代更为神奇的一幕:中国试爆第一颗原子弹,上百万的数据是用算盘打出来的。更没有听到“中国核潜艇之父”黄旭华说出的同样神奇的一幕:中国第一艘核潜艇研制过程中的海量关键数据,也是用算盘打出来的。 中国珠算是何物?它真的有那么神奇吗?它的奥妙在哪里? 说来,珠算在西方一些国家,尤其东南亚一些国家是既陌生又不很陌生的。据史籍记载,中国珠算从16世纪开始就陆续传人朝鲜、日本及东南亚地区,近代又传人了美洲、非洲、大洋洲的一些国家。从16世纪到现代电子计算机普及之前,珠算始终是中国人和东南亚一些国家主要的计算工具。无论是小规模商铺、百姓日常生活,还是天文、建筑、金融、运输、海外贸易领域,珠算都是不可或缺的。在中国全社会,有数以千万计的珠算学习者和使用者,算盘举目可见。自20世纪80年代,电子计算机渐次普及,算盘被逐步替代而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甚至成了80后新生代的陌生物。 由于珠算渐行渐远,人们曾担心珠算面临濒危乃至消亡,认为算盘今后只有在史书记载和博物馆的展品中才能看得到。 然而,珠算深邃的科学内涵决定了它旺盛的生命力。电子计算机不仅没有成为古老算盘的“掘墓人”,却还成了珠算凤凰涅粱、浴火重生的“助产士”。 电子计算机的严峻挑战,激发了千年珠算的逆势生长、嬗变升华。中国珠算界以几十年的发掘、苦研、实验、论证、推广,使珠算异峰突起、出奇制胜。20世纪后半叶,中国人把算盘内化为人的脑映像,凭借脑映像,通过训练,人们可在大脑中完成超级复杂的计算,从而把传统珠算再向前推进一步,在珠算基础上创新升华出珠算式心算,即“珠心算”。 科学实验研究表明,珠心算在增强儿童计算能力的同时,还有效拓展了儿童的空间想象力、思维力和逻辑推理能力,显著提升了儿童的整体智力水准,其独特的启智教育功能,具有开发儿童智力潜能的科学价值,从而成为人类启智的新学科。珠心算的崛起,在中国再次掀起“珠算热”,并以新的活力、新的功能、深远的影响走向世界。珠算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就是中国珠算走向世界跨出的一大步。 在阿塞拜疆首都巴库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八次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向大会这样介绍中国珠算: 中国珠算以算盘为工具,以算理算法为理论体系,运用口诀通过手指拨珠进 导语 千百年来,珠算作为效率最高的人工计算技术,以其便捷、高效、实用的优点在全球大量保有和大范围传播,人们用它,研究它,爱它,推崇它,将它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这是一部关于珠算文化研究的科普读物。从算具起源、算史考据、流派秘辛、名家掌故、史料趣题等,由人文入学术,由学术而史诗,文笔灵动,内容丰富,话题广博,引人入胜。 序言 河北省珠算心算协会会长 徐联中 千百年来,珠算作为效率最高的人工计算技术,以其 便捷、高效、实用的优点在全球大量保有和大范围传播, 人们用它,研究它,爱它,推崇它,将它誉为“中国古代 第五大发明”。 20世纪末,随着全球互联网技术的兴起,数字技术快 速普及与发展并渗透人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新兴技 术冲击下,传统业态和实用工具纷纷进入“大重构”,在 此期间,珠算的大部分实用功能被更为高效的电子计算机 技术覆盖并最终迭代——一代算学神器完成了重大历史任 务,次第淡出公众视野。 20世纪中叶算起,中国珠算在短短半个世纪里演绎出 了高潮、华彩和终章。新中国的教育、财经、军事、社会 生活,密布着算盘和珠算的身影与传奇,可以说,中国珠 算事业的兴盛和中国的和平崛起有着并行或同一的轨迹。 珠算遗宝,功不可没。 在算盘和珠算退出财经主力运算工具行列的十余年里 ,有人嗟叹:珠算明日黄花,日薄西山。又说:珠坛前有 古人,后无来者。——事实并非如此。 我们有幸看到:珠算的价值和意义并未随质疑和妄断 而消失,反而在新的领域焕发生机。珠算由主力计算工具 降维,成为教育工具和智力开发工具,几十年间,珠算学 派生出珠心算速算,珠心算教育,少儿、青少年智力开发 等领域和分支,均硕果累累,引入注目。 恰如中国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先生所说,手脑并用 ,才会有创造。 珠算应用于智力开发,通过手脑并用来提升感知力、 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通过习练珠算、珠心 算来协调手、脑、眼、耳、口,使左右半脑的形象思维和 抽象思维交互作用,激发脑力潜质;亦有证据表明,长年 坚持打算盘或习练珠心算,对维持小脑活力水平、防治小 脑萎缩与养生有莫大裨益。 由此,保留、继承并发扬中国珠算文化传统的意义, 可见一斑。我们应当摆正观念,对中国珠算的发展前景看 好并抱以期待,正所谓: 珠算永在,珠坛永继,归墟化境,别有心传。 2013年12月4日,经过两代珠算学者十数年的不懈努 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 第八次会议在阿塞拜疆巴库通过决议,正式将中国珠算项 目列入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未来,人们 将通过珠算来认知中国古老算学体系的博大精深,通过对 珠算遗宝的了解、关注、支持,逐步加入弘扬与保护珠算 文化的行列中来,承上启下,功德无量! 回望算盘、珠算担纲国民运算主力的最后50年,实可 谓“万类霜天竞自由”,这50年是珠算界的奔腾年代!以 算盘和珠算为符号,可以窥见学究天人的中国知识分子, 在物力维艰的历史年代,焚膏继晷,坚忍不拔,前赴后继 ,担负起复兴、振兴、创新的道纲大义,其间的患难与甘 苦,其间的秘辛和传奇,有待传承,不可磨灭! 50年,千百年来珠算史料的系统发掘、归纳和整合; 50年,各路名宿学术能量的释放和算学新秀的华丽登 场; 50年,新算法和老算学的碰撞争鸣; 50年,算理、算法、算具的创新与实践; 50年,国际珠算学术交流的发轫与延续; 50年,中国珠算协会的萌芽、创立、发展; 50年,珠算培训和珠算教育体系的空前发展; 50年,珠心算速算技术的滥觞和豹变…… 回顾珠坛往事,会发现河北省与现代中国珠算的弘扬 与发展有着很大渊源,比如,中国珠算协会成立——1979 年10月31日,中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有关部门代表 共200余人,在河北省秦皇岛市召开了中国珠算协会成立大 会,宣告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珠算民间团体成立;而当年参 与并执行筹建中国珠算协会全程工作的“中国珠算协会筹 委会三人小组”中,就有两位是河北人。他们一位是中国 珠算协会主要创始人之一、历任中国珠算协会副会长兼秘 书长的李新先生(1923年生,河北卢龙人);一位是中国 珠算协会主要创始人之一,历任中国珠算协会常务理事、 顾问等职的朱永茂先生(1938—2000,河北滦南人)。 随着中国珠算协会成立,全国各行业珠算专家团结并 力,整理文献,搭设省市珠算协会体系,创办国家级、省 级珠算专业刊物,加强国际珠算学术交流,建立珠算定级 评审制度体系,举办国家级省级珠算技术赛事等,以行之 有效的举措,奋力将高效的珠算技术向全社会普及传播。 2019年,中国珠算协会迎来四十周年华诞之际,由河 北省珠算心算协会发起“珠算文化丛书”创作工程,将之 作为中国珠算协会成立四十周年华诞的重要献礼,也作为 新一届河北省珠协的起步篇。“珠算文丛”发承上启下之 心,点算学科普之题,于纷繁变革之机,命珠算“非遗” 之笔。 丛书之一,就是本文所序的《永远的珠算》,作者朱 永远先生,中国珠算专家,现任中国珠算心算协会会刊《 珠算与珠心算》杂志副总编、河北省珠算心算协会副会长 等职。永远先生自20世纪60年代起从事珠算学术研究,曾 共同参与中国珠算协会的创建和全国性珠算活动,因与本 文所述朱永 内容推荐 珠算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被誉为中国古代第五大发明,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子计算机的普及,使珠算这一几千年服务于人类社会的主要计算工具渐渐淡出。近年来,在珠算基础上创新形成的珠心算,焕发出永远旺盛的生命力。它以独特的开发人脑潜能的功能成为人类启智的新学科,再次掀世界性的“珠算热”。中国珠算正以更崭新的姿态、更矫健的步伐走向世界。 本书以珠算文化为视角,全面讲述珠算从古中国到全人类的漫漫“远征”,将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璀璨无比的珠算文化,展现给广大读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