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让良知自由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赵柏田 |
出版社 | 浙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赵柏田,当代作家,学者。1969年8月生于浙江余姚。著有长篇小说 《赫德的情人》 《买办的女儿》,短篇小说集《万镜楼》 《站在屋顶上吹风》,文集《历史碎影:日常视野中的现代知识分子》 《岩中花树:16至18世纪的江南文人》 《帝国的迷津:大变局中的知识、人性与爱欲》 《双重火焰》 《时光无涯》 《远游书》等十余部。 后记 《让良知自由》是小说,而且是一部非虚构小说。用 传统的文体分类,它是应该归入“说部”的。细米为稗, 难免琐屑细碎,但小说还是有其世俗的力量,野草一样蔓 延生长。 几年前,台湾的一群心学弟子,学明人讲会,拿这本 小书说事,讨论经验、想象、世界本体与道德修持诸命题 。其心也诚,其言也谨,看了真让人慨叹吾道不孤。我想 他们之所以选择这一“说部”入手,不外是想从“想象” 去发现“真实”。我很高兴他们把我笔下的王阳明当成“ 真的”阳明先生去感受:“如果我们不断在说万物一体, 却不知道万物一体的感觉与呈现是什么,这本书起码做了 一个不错的示范。”读者诸君若真要领会阳明心学精要, 还是要以这本小书为门径,去读《王文成公全书》《传习 录》。 钱穆在1933年出版的《王守仁》里说,阳明之学,虽 简易直捷,还从深细曲折处来。他说立志,说诚意,说易 简,说真切,说事上磨炼,说知行合一,他说的一切,要 把他一生的经历来下注释。在钱穆看来,王阳明是一个有 多方面趣味的人,内心充满着一种不可言喻的热烈追求, 从冷静的洗伐,转换到恳切的慕恋,他狂放地奔逐,又彻 悟地舍弃,既沉溺,又跳脱,既狂放,又执着,只是不肯 安于卑近。是以,他的良知,不是现成的东西,也不是平 易简单的把戏,更不是空疏无着落的一句话,事上磨炼, 是其精神处。写到这本小书后,读到钱穆此语,总是心有 戚戚焉。 “世界如此荒凉,只能培养一颗寂寞的心。在如此贫 乏的时代,在如此贫瘠的山岩上,我却开出了一树好花。 ”2005年,当我借由《传习录》中的一则本事,让这个16 世纪的哲学家这般开口说话,事实上是在进入一场叙事的 冒险。前行途中我时时感到,历史与文学的这块中间地带 是如此广漠,又是如此荒凉贫瘠。回视这本小书的写作, 既是与陈腐的历史观念的较量,也是与自身意志力的较量 。当我走过幽长的叙事隧道迎来前面的光亮时,也是对主 人公“致良知”的一次自我体证吧。 不同于玛格丽特·尤瑟纳尔让古罗马皇帝哈德良在人 生暮年回忆他一生的编年史,《王阳明:让良知自由》让 主人公在生命中的一些重要时刻自我审视、叙说往事。对 应于全书四个章节,这些叙述的时间节点分别为:正德四 年(1509),嘉靖元年(1522),嘉靖五年(1526),嘉 靖七年(1528)。这种繁复的结构方式并非作者故意炫技 ,乃是为了避开冗长枯燥的陈述,把他一生的脉络梳理得 更为清晰。 1507年赴谪途中颠簸于风涛,是王阳明蹭蹬一生的一 个隐喻。《泛海》一章即写他在困厄中超脱生死一念,迎 来人生中一次重要的觉悟。 第二章《至圣》,时间跨度最长,从出生写至江西平 叛,写他如何经由“黑窣窣”的心灵暗夜、经由事上磨炼 ,去达至生命的圆满,描述的是思想与精神变迁的过程。 第三章的《夜宴》本事,王阳明大宴门人于天泉桥之 碧霞池畔,发生于他退居乡里时的嘉靖三年(1524)中秋 之夕。这一中秋夜的聚欢歌唱里,传达出的是不为天地所 牢笼的狂者精神,故这一章的重点是讲良知如何如同一棵 树的萌芽和长大,在一场场心智的碰撞中成长。浮生蝼蚁 终寻常,有知音契悦,砥砺己心,方为思者乐趣。 末章《明心》,实为一个肺结核病人的临终呓语,他 一生以“心”应事应物,直至鞠躬尽瘁,死而乃已。在这 一章里,读者会看到一个伟大的灵魂,始于狂,成于圣, 终止于垂老的寂寞。与冯梦龙等前人笔下诡诈、多智、勇 猛的王阳明不同,这里描述的,乃是一个内省的、细腻的 、行将就木时的老人的形象,带着生命的苍凉,和燃烧至 最后一息的激情。 附录的《书信录》,依序抄录自王阳明写给弟子、友 人、家人的信函,直溯阳明本人遗言,具体而微地反映出 他内心的翻腾与纠葛,正可作为前四章的延伸和解释来读 。 书名《让良知自由》,一是指向阳明之学的核心“致 良知”;另一层含义,则是近人陈寅恪先生所作王国维碑 铭中的一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启悟。良知自 由,是思想的自由,也是情感的自由,都是要依着心里的 一点良知指导生活。“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 ”知识人的心曲,几百年后还是相通的。 《王阳明:让良知自由》曾收入由中华书局于2007年 出版的拙著《岩中花树:十六至十八世纪的江南文人》。 中华书局于2012年又推出过单行本。值此新版之际,向中 华书局徐卫东先生、樊玉兰女士、焦雅君女士和浙江文艺 出版社周海鸣先生谨致谢忱。书中插画使用的王阳明法书 和信件原文,出自计文渊先生搜集散佚各地的阳明遗墨编 著而成的《王阳明法书集》,承蒙慨允使用,一并致谢。 二〇一九年四月二日 于浙江宁波 目录 第一章 泛海 第二章 至圣 第三章 夜宴 第四章 明心 附录一 书信录 附录二 向内的把握与重建 附录三 需要说明的年代和事件 附录四 明史·王守仁传 附录五 王阳明年表 附录六 历代名人对王阳明的评价 后记 精彩页 第一章 泛海 正德四年(1509)十一月 贵州龙场驿 一个流放官员之死—一个京城小吏的苦闷—我的朋友湛若水—我入了锦衣卫监狱—狱中的阅读—泛海—父亲的形象—流放途中—我在树林里发出了一声长啸 一 那张雨中的脸,到了我生命的临终一刻还会再想起。一次又一次,想起这张不再在这个世界存在的脸,想起那脸上的忧伤和阴郁,那种劫数将尽的张皇,我就仿佛看见了未来岁月里自己的脸。这种经验使我坚信,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通过一张陌生人的脸,甚至一头牲畜、一棵树,我们都会与过去或未来的自己相遇。 南方的山野,一过黄昏,天就暗得飞快,雨天尤甚。是秋天了,山道旁已见木叶纷飞,那黄蝴蝶一般的落叶,它们徐缓的落势仿佛对这个世界还充满着无尽的留恋。这僻远之地的驿站,一整天里除了一个商队,再也没有一匹马经过。百无聊赖地听着冷雨敲窗,我不无伤感地想到,又一天就要滑落了,过往的时间就要像落叶一样堆满我们的身后,直至湮灭我们的呼吸。 就在这样一个蛮荒之地的黄昏,那个男子进到了我眼里。准确地说,他们是三个人。透过驿站院子的篱笆,这三个小黑点转过一个山角,顺着驿路慢慢走近了。中间一个年长,走得有些踉跄,边上搀扶着他的两个年齿小些的,看样子是他的仆人或者子侄辈。那男子脸上不加掩饰的悲哀和沉郁一下就击中了我。我还发现他的脸是青色的,只有垂死之人才会有的那种青。 从他们的衣着和神情我一眼就可以断定,他们不是土著,而是来自北方中原一带。万里投荒所为何?就像我三年前从帝国的京城放逐到此一样,这个看上去要比我大上一轮的来自中原的男子(我猜想他是一个级别不太高的下级官吏)又是遭受了什么不走运的事呢? 这就是我与他——一个我连名字都不知道的放逐官员——的唯一的交往:我透过驿站院子的篱笆墙望了他一眼。就一眼。我看着他,他也看着我,他的眼神是茫然的,空空的,那种没有了生气的空。我那时当然不知道,这是我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看到他,要不然,我怎么着也要把他拉进驿站,让他用温水烫脚洗尘,喝一盅土法烧制的辛辣的苞谷酒,祛祛身上的寒气。 作为一个政府驿站的负责人员——我的官职是龙场驿的驿丞——如果他提出下榻在此的请求,我是断断没有理由拒绝的,因为我的工作职责就是照料往来的行客,为他们提供服务。但这个可怜的人可能是碍着自己的戴罪之身,竟然在我的注视下走过驿站大门。就在我片刻的犹豫之际,他已经走过驿站,投宿到了对面不远处的一户土著人家。 现在你们已经知道,正是因为我那天的片刻犹豫,没有出门去挽留他,这个北来的行客生命中最后一个晚上被迫在一户苗家度过。在这一点上,我承认我有着不可推脱的责任。可是……可是即便我留宿了他,我能改变他走向终焉的命运吗?太多的事实已经告诉我们,命若琴弦,生如蝼蚁,我们每个人都不可能预先知道死亡这只独角兽会在何处跳将出来掳走我们的生命,就像摘下树上的一片叶子。我这么说是在为自己开脱吗? 本来那天晚上我是想去看望那三个中原人的。离京三年,音讯阻隔,北方中原对我来说已如另一个星球一般遥远。有客远来,坐谈帝京旧事风物,在这荒蛮之地也不失为一桩难得的赏心乐事。 吃过晚饭,我都已经穿上了蓑衣,提上了马灯,可是一打开门,肆虐的雨水又让我的脚步在门边滞住了。那雨就像一条条狂暴的鞭子,抽在脸上生疼生疼的。天气实在是太糟糕了。我取消了夜间的造访,却因为牵挂着那三个中原客人,一夜都没有睡好。后半夜,雨声小了下去,山野间的风,却像猫爪子一样不住地在门上抓挠。 我接连做了好几个噩梦,先是梦见姚江边我的老家进了大水,我的父亲抱着一卷书札在雨水中沉浮,大声哭泣。再是梦见我在杭州城外的一处寺院被三个刺客追杀,我顺着山后的小路跑到钱塘江边,刀戟一般的芦苇在我的脸上划出了一道道血口子,夜色中的河流发出巨兽一般的喘息。醒来,雨住风歇,日光已映红了窗纸,驿站的院子里满是断枝败叶。我草草洗漱了一下,就派人去苗家请那三个中原来的客人。不一会,去的人回来了,说那三个人一大早就动身上路了。 P1-4 导语 第十四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2016年中央电视台《读书》栏目推荐作家赵柏田,以当代文人的视角重构明代圣人王阳明的精神生活和内心世界,解析王阳明的成圣之路。 本书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不像其他有关王阳明的著作一样有详实的考据和较为完整的史学脉络。 内容推荐 本书以第一人称视角讲述了王阳明的一生。其笔触有一些散文的意味,颇为通俗易懂。文章代入了一些作者自己的个人情感,其所讲述的权谋、文学、哲学方面的篇幅较为均衡,深入浅出,对王阳明的描摹入木三分,对王阳明心学的“知行合一”“致良知”这两大学术核心有着个人视角的独特剖析和独到见解。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