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七一村歌(为民好书记的71个瞬间)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党政读物 |
作者 | 龚献明 |
出版社 | 红旗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七一村,一个以党的生日命名的村庄,因为走出了一位党的十九大代表而更加声名远扬。这个人叫何德兴,他的职务是义乌市城西街道七一村党委书记。在上世纪80年代末,何德兴开始经商,所办的企业红红火火。然而,当他回到村里看到村民们依然过着“脸朝黄土背朝天”的生活时,怀着一种拉一把的强烈愿望,他毅然回村当起了村党组织书记,而且一干就是二十多年。他用自己的商业才智和实际行动,促使七一村得到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使七一村成了金华市、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典型,何德兴也成了大家学习的榜样。本书记录的则是七一村行走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一个个具体实践,七一村的奋进发展史描绘出了当地实施乡村振兴的发展路线图。 目录 引子 肩扛责任:给我一个舞台,还你一个惊喜 【第一篇 产业兴旺】 1.力排众议:兴建东河综合市场 2.集体入股:组建柒益果蔬合作社 3.来料加工:足不出户就能赚钱 4.特色小吃:传承中有新探索 5.田藕之乡:春收莲藕夏赏荷 6.美景醉人:中外游客爱上观光游 7.结识远亲:打造“七一牌”布鞋 8.一槌定音:集体建设用地入市 【第二篇 生态宜居】 9.幸福家园:最爱“七一”行不足 10.旧貌新颜:“城里人”回迁村里住 11.绿色兴农:生态园成“聚宝盆” 12.产业赋能:灯展宣传“一带一路” 13.菊花盛典:生态园演绎财富盛宴 14.齐清“三河”:重现水清岸绿美景 15.环境整洁:村内看不见垃圾 16.实用好看:公厕成形象窗口 【第三篇 乡风文明】 17.言传身教:大学生村官的引路人 18.党妇共建:给“半边天”找事 19.声名远扬:省外村干部来村挂职 20.乐不思蜀:新老村民共谱和谐曲 21.心暖之处:给外来建设者送喜报 22.解放思想: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23.敦亲睦族:不修《家谱》修《村志》 24.健身广场:开启村民美好生活 25.远程教育:搭建公共学习平台 26.村图书室:阅读之风在此兴起 27.文体团队:让群众诗意地生活 28.村文创园:催生新型乡贤文化 29.春泥计划:关爱儿童身心健康 30.静极思远:致力筹建文化中心 【第四篇 治理有效】 31.以德兴村:开奔驰的村官讲奉献 32.“十二分制”:管理党员出新招 33.党内约谈:从七一村走向全省 34.“党建+旅游”:风景这边独好 35.党建走廊:构筑最美红色风景 36.主题党日:有“党味”又有趣味 37.激发动能:带头践行“党员义务日” 38.干群齐心:搭建干事创业平台 39.一视同仁:培养外来建设者入党 40.走在前列:诞生首个民兵连支部 41.不忘初心:发放党员“政治生日”卡 42.关爱党员:心贴心感知冷暖 43.接得地气:田间地头变课堂 44.党员带头:麻车拆迁动真碰硬 45.勇立潮头:期待年轻人早接班 46.制度治村:每项制度张榜公布 47.倾听民意:发放《征求意见表》 48.民主决策:邀请保洁员议村事 49.坚守承诺:信用胜千金 50.发掘好人:村民代表乐当“义工” 51.包容异见:感化骂他最凶的人 52.依法治村:引进外部力量普法 53.“天下无贼”:装上治安电子眼 54.联手巡防:新村民充实护村队 55.治村导师:传授分享治村锦囊 56.情暖老人: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57.共话桑榆:老年公寓喜事多 58.慰藉家人:医院上演“美丽谎言” 【第五篇 生活富裕】 59.薪火相承:和谐发展教育事业 60.村校结对:汇聚向上向善力量 61.村企共建:拓宽增收新渠道 62.借鸡生蛋:选位费破解筹资瓶颈 63.五个统一:完善建房指标分配 64.拉人一把:帮困难户货款建新房 65.共同富裕:残疾人成“百万富翁” 66.老有所养:为失地村民上“保险” 67.交通先行:建公交车站惠泽周边 68.病有所医:全员签约责任医生 69.济贫帮困:设立村级慈善基金 70.牵手共读:帮助流动儿童入学 71.共创共富:人人享有年终分红 序言 中国共产党与义乌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1920年,陈 望道在家乡浙江义乌分水塘村,在自家柴屋翻译《共产党 宣言》。这是《共产党宣言》首次在中国翻译出版,一经 问世就风靡革命青年和知识分子群体,中国共产党参加建 党的先进分子,无不受《共产党宣言》的影响。离分水塘 村不远的一个地方,有个村庄叫七一村。七一村境内的东 河小学(原香山乡中心小学),是义乌大革命的发源地之一 。1925年4月,周恩来秘密到东河见同学何战白,来校给全 体师生作了一次爱国救国演讲,之后,学校内有了秘密的 党组织。义乌的革命火种从此点燃,并迅速照亮了整个义 乌。正因为如此,也使香山脚下的这个以党的生日命名的 村庄,一开始便与“红色”结下了不解之缘。无论是革命 战争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七一村都走在历史的前 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成为全国党的建设和农村发展 的一面旗帜。七一村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 全国巾帼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五四红 旗团支部”“全国妇联基层组织建设示范村”“浙江省全 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浙江省文明村”“浙江省文化示范 村”等荣誉称号。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党员,党员看支书。农村的 发展,从来都是靠有一个好的带头人。七一村就是在党委 书记何德兴的带领下,依靠全体党员和全村群众的艰苦奋 斗,奋发有为,与时俱进,不断前行,取得了加强农村党 的建设和推进经济社会发展双丰收。何德兴从1998年起担 任七一村党支部书记至今,已经是第21个年头。在他的模 范带头和带领下,组织全村党员群众,把七一村集体经济 从当初亏损1.86万元,发展到2018年村集体总资产达到了 9亿元。实现村集体收入1206万元,农民人均年收入5.6万 元。何德兴也光荣地成为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 会的代表。 中国农村的发展,没有一个是随随便便发展起来的, 都是历经坎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到今天的。曾一段时间 ,七一村也十分困难,村集体没有收入,还欠了一屁股债 务。穷则思变是全村群众的梦想。在这个关键的时刻,何 德兴挑起了村党组织负责人的担子。担任村干部,最难的 也是群众最服的就是奉献精神。何德兴为了众人舍小家顾 大家,舍得放弃自己的利益,为村里的发展和老百姓致富 甘于全身心投入;面对旧村改造中别人不理解的时候,他 力排众议,勇于担当,敢作敢为;面对发展中的各种困难 与矛盾,他不气馁、不退缩,把群众的满意作为自己工作 的最高目标,用一心一意,一言一行赢得了民心;在推进 村庄的发展中,他善于发挥聪明才智,寻找并运用新的致 富门径,让村民得到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随着他所倡 导和力推的各种“招术”相继落地,七一村的面貌因此脱 胎换骨,村民们过上了幸福富裕的生活,他们的心齐了, 气顺了,党群关系密切了,处处呈现着文明和谐、生机盎 然的景象。何德兴在七一村村民中威信也越来越高;而村 民的信任与肯定,又一直激励着他、鞭策他前行。 七一村的发展,像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一样,道路也是 不平坦的,但是,只要我们坚定理想、百折不挠,我们一 定会走向胜利的彼岸。 七一村从最初的耕者有其田,到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 包责任制,再到挣脱地域的束缚,走向城市、走向世界。 村民们有的办厂,有的搞运输,有的规模化种植蔬菜和糖 蔗等,通过勤劳致富,大家的钱袋子一年比一年鼓,美好 生活指数一年比一年高。走在如今的七一村,花园式的别 墅一排连着一排;七一农业生态园的游客一拨接着一拨。 这个把党员教育、生态教育、美丽村庄三者有机结合起来 的综合体,映入眼帘的便是接天的莲藕水田。鲜花开满了 田野,先锋号、七一号小火车在欢快地奔跑。池塘里飘荡 着淡淡的荷花香。七一生态园已经成为基层党建和农村发 展的一张金名片。今天的七一村,几乎每天都有团队前来 参观学习。七一村,无愧于同名于一个伟大的党的生日, 因为它已经成为党在农村工作的一个典范。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这是中国农村 新的巨变的开始。而七一村就是这个巨变中的一个样本, 也是各地农村可以学习,可以借鉴,从中找到自己发展之 路经验的地方。于是,长篇报告文学《七一村歌》,就以 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的五个方面总结七一村的经验,按照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 总要求,集中展示了七一村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 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方面所走过的 路,以及发生的巨大变化,详细记录了以何德兴为领头雁 的七一村两委班子组织广大村民,把一个基础设施落后、 村级经济薄弱的村庄,打造成富裕村、特色村、模范村的 发展历程,生动描绘了行走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七一村人 的一个个生动实践,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为,充分彰 显了当代农村干部和村民的勤劳、勇敢、坚韧、智慧等良 好品格。七一村的奋进发展史和实施乡村振兴的发展路线 图,为中国乡村的领导者和建设者提供了一个可作借 导语 《七一村歌》以实施好乡村振兴战略的五个方面总结七一村的经验,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集中展示了七一村在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方面所走过的路,以及发生的巨大变化,详细记录了以何德兴为领头雁的七一村两委班子组织广大村民,把一个基础设施落后、村级经济薄弱的村庄,打造成富裕村、特色村、模范村的发展历程,生动描绘了行走在乡村振兴道路上的七一村人的一个个生动实践,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做所为,充分彰显了当代农村干部和村民的勤劳、勇敢、坚韧、智慧等良好品格。 书评(媒体评论) 要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千千万万个坚强的农 村基层党组织,培养千千万万名优秀的农村基层党组 织书记。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 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 精彩页 一、力排众议:兴建东河综合市场 每一位新上任的村干部必须要有为民办实事的“三斧子”,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三把火”。如果没有这“三斧子”,没有什么发展项目,没有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的举措,那你这个干部即使吹牛吹到了天上去,村民只会嗤之以鼻,你以后的讲话也就不灵了。 兴建东河综合市场,便是何德兴走马上任立志要做的第一件事,是何德兴担任七一村党支部书记后的第一块试验田。怀着对七一这片土地最真挚的爱,凭着对全村每位村民、每幢房屋、每条道路的透彻了解,何德兴认为,担任了村民的领头雁,最重要的就是要带领村民壮大集体经济。 没有经济基础,光凭一腔热血和“啪啪啪”几斧头是不够的。但没有理清思路就开始上项目,经济硬着陆,同样是死路一条,就仿佛撞上了一堵无形的墙,免不了撞个头破血流。毋庸讳言,“缺钱”的确是眼下许多村庄面临的共同窘境和尴尬。有的村庄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时思路不清、办法不多,无法根据本村的特点制定出相应的发展集体经济的对策;而有的村干部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将集体资产一包几年,形成“前人花钱,后人还账”的恶性循环。 那么,七一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的对策措施在哪里?如何走出一条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民心、引领发展的好路子?在七一村这样一个没有家底的村里办事,难道只能是“天方夜谭”? 与其待时,不如乘势。而“势”之所在,要看人、看事,还要看时。满心想改变全村面貌,想为大家谋利益的何德兴决定从农民最迫切最现实最直接的需求入手,先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以集中民智,制订出体现民意、符合村实际的发展计划。 经过调查研究,何德兴筹划起了要做的第一件大事:把村里延续了七八十年的马路菜场,改造成钢架大棚的农贸市场。何德兴深知,七一村家底薄,必须以最小的投入,换取最大的经济回报。对此,村集体打算将市场以股金分红形式下发给村民,实行每年年终分红。 东河的集市贸易历史悠久,早在清嘉庆年间,就有定期的交易日。不论在什么环境条件下,交易日这天都是商贾云集,赶集的群众摩肩接踵。市场经济放开后,集市贸易日益兴旺。 但是,东河的集贸市场是个沿街露天经营的马路市场,随着来东河街上赶集的小商小贩逐年增多,街道的拥挤现象日趋严重,有时还影响了正常营业和人行交通。 把这个马路市场改为室内规范经营的集贸市场已是当务之急!当何德兴决心把这件事作为为民办实事的具体工作来抓时,却遭到了原先在路边靠出租摊位和经营获利的村民的反对,并引来了一片骂声,认为此举损害了他们的利益。 于是,有人开始背后嘀咕:何德兴当了村支书后,似乎变得异想天开了!你又不是不知道在七一村的隔壁就有一个老市场,又不是不知道眼下的村容村貌?这个新市场建起来后,到底能不能兴起来,自己难道没个估量?这个人以前倒是蛮实干的,难道当了村支书,就学会了吹牛皮?凡此种种,有的老百姓甚至骂得更为难听,不堪入耳。 凡事不患难,但患无备。何德兴知道,这些质疑并非空穴来风,自有它的道理。但“破”与“立”本身就是一种辩证关系。从哲学上讲,“不破不立”,确实是事物的客观规律,但所有既已存在的矛盾关系总是在一定表象的掩盖之下,而村支书就是要善于发现这些潜在的关系,正所谓“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面对部分村民的不理解,何德兴没有退缩,并决定以村级集体经济为主体筹建。经过村两委干部的努力,好不容易做通了群众的思想工作,并做好了市场规划,又遇到了新的问题——没钱。 “村集体资金不但没积存,还亏空,拿什么造市场?”何德兴和村两委干部思忖着这件事,“这钱从哪里来?我们还要好好想办法。” 不要期待,不要假想,不要强求,人生就是这样,没有一帆风顺。特别是在一个瞬息万变的环境中,有些事情必须想力怯克服困难去做。 实际上,这也是当前农村工作普遍存在的问题。毕竟,谁都有为民办实事的思想,但凡要实现目标,总要有个过程,这也正如古人所说“吾道一以贯之”,智者与愚者的区别,既在于有没有壮士断腕的决心、背水一战的气概,还在于有没有抓住牵一发动全身的举措。 经过大家讨论,村里决定把市场沿街的50间商铺拿来招投标选位,好位置价高者得。有了这些选位费,就可以兴办村里的公益事业了。 对此有人提出,此举是否有违上级政策。P13-1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