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尔得著的《一个人的文艺复兴/影像阅读文丛》不是一本纯传授知识的图书,而是通过作者遭遇的人、事以及由此而来的所思所想,传递一种潜意识里我们都欲进行的抗争。用作者本人的话说,让我们“来一场‘文艺复兴’式的个人抗争与搏斗,恢复对个体的感知,让自己作为一个人而活着,有迫切的必要。”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一个人的文艺复兴/影像阅读文丛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摄影 |
作者 | 傅尔得 |
出版社 | 中国摄影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傅尔得著的《一个人的文艺复兴/影像阅读文丛》不是一本纯传授知识的图书,而是通过作者遭遇的人、事以及由此而来的所思所想,传递一种潜意识里我们都欲进行的抗争。用作者本人的话说,让我们“来一场‘文艺复兴’式的个人抗争与搏斗,恢复对个体的感知,让自己作为一个人而活着,有迫切的必要。” 内容推荐 一个人的文艺复兴,并不是一场恢弘的壮丽史诗,而只是一场小小自救,是个人的灵魂在走向深沉麻醉的漫长途中的挣扎苏醒。傅尔得著的《一个人的文艺复兴/影像阅读文丛》为知名青年撰稿人傅尔得今年关于影像文字的梳理。书稿包含多位海内外摄影师的介绍、评论、访谈还有作者游走世界采访摄影师、观看视觉媒介等遭遇的故事和感想等,名为“一个人的文艺复兴”,其实就是一个人成为自己的过程中,智识、精神、见解等各方面的养成过程。它比单谈外界的影像,更具情感性和“另辟蹊径”性。书中包含一些个人的体悟,当然,大多谈影像为主。 目录 自序 一个人的文艺复兴 存在 吉米·尼尔森:存在,就是艺术 凯尔·福特:走向人类的风景 等待,角色转换 文艺解决什么? 有态度的自拍 他是达明·赫斯特的老师,他用照片作画 365天,524道菜 如何不成为一个造粪机 江湖 茶与咖啡,两个江湖 陆元敏:没必要拍出好照片 鸟头:我们为什么要拍照 沈玮:没什么可说明,感受最重要 侠客老陈 没有个性的人 轨道 草根的逆袭 那一年,包豪斯的大师们集体对一张照片进行了解读 彼此 另一种人类生存状况 教堂里的凤凰 梁思成,寻找文化的自信 塞尔吉奥·拉莱:智利流浪小孩 欲望 米高·孔泰:拍摄名流三十多年 时尚,就是成为你自己 谁决定谁美 波普,安迪·沃霍尔之外 波普艺术关法国人什么事, 悲哀的是,连本雅明都不可能靠投稿养活自己 安东尼奥尼:以摄影师之眼洞察这世界 人的欲望得要多大的地方来装? 交情 城市的交情 纽约,向上看 海德堡,逝去的岁月 离别,得搭配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我所想要的,就是上路 台伯河流淌,我们情绪不同 执着 马良:创作,就要很老实地蹬过这条河 沉寂五年后,大师格雷戈里·克鲁森再出击 康兰丝:把荷花拍进了画廊 港版薇薇安·迈尔 眼见为实? 彼特·库尔特:图片是一种高级别的运动 摧毁者和偏执狂 老去 金石声:踏上现代摄影之路 公众之眼:照片分享的175年 约瑟夫·特尔浦:回到1948,自带盒饭参加奥运会 假如老去 以摄影相处的婆媳 当大师向大师致敬 马格南在苏富比卖裸照 怀旧 有些问题躲不掉 杨福东:不确定性就是未来 试读章节 怎么把钱花得有质感,是一门学问,比如,支持某种冷僻的梦想——记录不可挽回的人类历史。 摩根大通从1905年开始,给美国摄影师爱德华·柯蒂斯(Edward Sheriff Curtis)提供资助,第一笔资金75000美元,资助他拍摄北美印第安人。在30年中,柯蒂斯拍摄了80个印第安人部落,留下了40000多张底片,出版了19套书,让消失中的印第安人永远留在了影像里。 同样把钱花得有质感的,是一位名叫伯克霍兰(Marcel Boekhoorn)的慈善家。他给了英国摄影师吉米·尼尔森(Jimmy Nelson)40万欧元的资助,让他拍摄现存于世的部落文明。2013年底,吉米·尼尔森的第一本记录原始部落的书出版—《在他们消失前》(Before They Pass away)。这本耗时3年的书,史诗般地记录了存在于世界各个角落的35个部落的影像。 一页页翻开,唯有赞叹:他们的存在,就是一种艺术。 吉米·尼尔森用图片勾勒了部落的共性:人类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他们的世界中没出现过达尔文和爱因斯坦,他们相信万物有灵,敬畏自然。他们更没经历过工业时代,男人集体狩猎,女人在家耕种,潇洒纯粹地活在天地之间,游历在山谷、森林、冰原,住简易搭建的房子,靠山吃山,衣不蔽体,披或者不披猎物身上扒下的皮毛,千年百年,过着跟祖先的祖先一样的生活。 现代文明世界的我们,要是与现实世界隔绝个三五年,出来就发现日子不会过了,周遭所有东西早已更新换代,街上熟悉的面馆,也不见了,面馆连着左邻右舍的那一排门脸房,都不见了。 我们破除了自然的神秘和恐惧,眼里却越来越看不到自然,体会不到清晨站在山坡顶端,朝阳升起时,面对一望无际森林之巅的震撼。 我们只能在吉米·尼尔森的影像中,感受人类和自然原本共生的美。 在溪水里,在山顶上,在高耸苍劲的大树下,在葱郁的灌木旁,部落里的人们拿着安身立命的武器,穿戴上动物的牙齿和羽毛,集体站立摆出的群像,张张都像耗巨资打造出的时尚大片。 与人类和自然之间的纯粹美感不同,吉米·尼尔森拍摄的部落个人肖像,则记录了传统和风俗之美,这美是部落族群在与生活的对抗中,外放出来的形式美。 为了对抗外在的不明凶险,他们在脸上画上独特纹路,涂抹夸张的颜色。为了让自己强大,他们在头、脖子和身上装饰动物的牙齿、骨骼或羽毛,好看起来面目狰狞。 每一个部落族人的装扮,都特立独行。一一看完后,我们会感慨推崇一种美和流行时尚的肤浅。相反,在他们身上,在皮肤的纹路和成年礼的烙印中,我们找到了社会亚文化的起源,比如朋克、文身、在身体上穿针打孔。 这本书压缩了时空的纵深,对人类学博物馆的魅力大概是一个不小的打击。它昭告我们,人类的初始样本仍鲜活地与我们并存,就在我们生活范围的边缘处。这种感觉,就像有人抱着一个婴儿来到你面前,说那是刚出生的你。于是,你看着自己初生时的样子,那种纯粹和稚嫩,美好到想哭。 但是,吉米·尼尔森花了那么大的精力,并不是为了让你遁世和抒发怀旧情结的。为了进入一个与世隔绝的部落,有时候,他和助手们会在毫无方向可言的烂泥和沼泽地中徒步两个星期;而有时候,他甚至租用了直升飞机。他的拍摄计划,有如人类学的田野式调查般严谨,目的就是为了在人类原始部落走向不可避免的消亡的途中,用影像记录下人类纯粹存在的美好。 P17-19 序言 北京东四十二条48号,中国摄影出版社所在地,“影像阅读”文丛在此诞生。 出皈计划中这一系列谈论影像的书,其作者都是那些一线人员,包括摄影师、学者、策展人、编辑、收藏者等等。他们来自海内外,话题多元、发散。所思所想所感,所有话题力求有感而发,言之有物,给不了观念,那就给材料。编者与作者一同努力,力求呈现丰富多元的影像文化生态。 影像阅读,阅读影像,这样的问题,既迷惑难言,又魅惑重重。但,言说的乐趣不正是在此吗?但愿睿智的作者与同样睿智的读者在这里相聚,品茗畅想,或低头沉思…… 书评(媒体评论) 多种质地的文章,编织了一本书,关于摄影,关于摄影人,关于人生,以及关于摄影如何改变我们对世界与生活的认识的书。趣味,视野,一览无遗地展示了新一代摄影书写者傅尔得的敏锐、潜力与知性。 顾铮(复旦大学教授。摄影评论家) 世界图像,并非指一幅关于世界的图像,而是指世界被把握为图像了。 我难以找到合适的话,来描述尔得这些感情充沛的文字,却突然想起海德格尔1938年6月9日演讲中对“世界图像时代”的表述。 置身其中,了如指掌? 晋永权(《中国摄影》杂志常务副社长) 傅尔得的这些文字并非写给任何人,而是写给自己的;那么,它们何以成为写给读者的呢?答案其实就是那么简单地摆在那里。想到关于人的“复兴”,我们的感知兴许会变得丰富,形同陌路的我们有了偶遇的可能,摄影也不仅是为了摄影。阅读这些文字,它们也许会让你意识到,取景框可以容纳之景观的丰富与一个人的心紧密相连,自我、世界与他人在此得以交融。这并不依赖任何技法,也无任何秘密可言一一而就是来自一个人的复兴。 任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策展人,摄影评论人)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