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明北京(精)/北京文史历史文化专辑定都北京系列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李宝臣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后记
北京的历史文化,在中华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占有十分
重要的地位。在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进程中,北京从一个
较为弱小的原始部落发展成为“天子屏藩”的诸侯国,再
成为华北地区最重要的军事重镇,这里一直是中原地区汉
族民众和北方游牧部落民众相互融合的主要场所。也正是
这种民族融合的主旋律,把北京推上了全国首都的重要地
位。
从金海陵王自金上京(今黑龙江哈尔滨阿城区)迁都到
金中都,到元明清三代这里成为全国的统治中心,再到中
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北京的历史发展一直在从一个辉煌
走向另一个辉煌。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北京历史
文化是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伟大见证。”而在源远流长的
中华文明中,北京作为都城的这段历史,正是最好的“伟
大见证”。
北京市文史研究馆组织馆员和北京史研究专家合力撰
写的“北京文史历史文化专辑定都北京系列”《金中都》
《元大都》《明北京》《清北京》,正是用丰富的历史资
料和研究成果来展示中华文明的伟大发展历程,凸显北京
历史文化的整体价值。研究北京历史文化是北京文史研究
馆的主要任务,也是我们责无旁贷的历史责任。
重视总结历史经验以指导今后发展的方向,是中华民
族的优秀传统,也是中华文明传承不绝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金、元、明、清八百多年的历史进程中,在北京发生的
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可以为我们提供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
。而“以史为鉴”,可以使我们少走一些弯路,减少一些
不必要的损失。
八百多年的都城发展史,又为我们留下了许多数不清
的珍贵历史文物,从紫禁城到颐和园,从大房山金陵到明
十三陵,从太庙、社稷坛到天坛、地坛,从八达岭长城到
京杭大运河,这些珍贵的历史遗迹大多数被列为世界文化
遗产。而“北京文史历史文化专辑定都北京系列”,对于
这些文化遗产的产生、发展、变迁过程,都有较为系统的
研究和叙述,可以使读者通过阅读增强民族自信、文化自
信,为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情怀,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北京的历史文化太丰富了!限于篇幅,这套丛书只能提
纲挈领地加以介绍。其中难免有所疏漏和讹误,敬请各位
专家和读者予以指正。
本册“明北京”由北京市文史馆馆员、北京市社科院
历史所李宝臣研究员撰写。
2019年3月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永乐迁都
一 洪武时期北平府
二 燕王府与元故宫
三 靖难之役
四 营建北京三阶段与殿宇建筑总量
五 汗都盛典万国来朝
第二章
城垣宫廷坛庙规制布局与功能
一 永乐、正统期间的城垣建设
二 嘉靖增筑外城
三 中轴线殿宇布局及其功能
四 宫城与宫廷制度要闻
五 皇城与三海西苑
六 国家坛庙及其祀典功能
第三章
通衢胡同与衙署仓场宅邸名园
一 干道大街
二 胡同坊巷
三 千步廊两翼衙署
四 仓、场、局、作、库
五 建房标准与宅邸名园
第四章
行政管理模式
一 管理机构
二 五城坊牌铺的层级管理与人口估量
三 宫城与都城的守护
四 官店塌房廊房与城门宣课司
五 灾异与救助
第五章
京师与畿辅
一 两京体制与漕运
二 驿站交通网络
三 七镇拱卫京师
四 皇陵、巩华城、西山皇室陵墓
五 京畿移民与宫庄田庄
第六章
学校科举制与贡院科场案
一 国学、府学与京卫武学
二 功名层级与录取比例
三 标准化考试的八股文
四 贡院与科举考试程序
五 科场案
第七章
思想碰撞文化冲突的京师轨迹
一 阳明心学的兴起
二 都门讲学的何李悲剧
三 都门结社与诗文创作理念的歧见
四 利玛窦进京与西教西学输入
五 首善书院
第八章
公共交汇多重空间
一 寺庙宫观
二 庙宇祠堂
三 街市、庙市与世相风情
四 乡谊会馆与工商会馆
第九章
社会生活
一 物产、物流、物价
二 节令习俗与饮食风尚
三 社交礼仪规范
四 婚丧礼俗
五 青楼行院
六 杂剧传奇与小唱男旦
第十章
朝廷政治要闻捃摭
一 大礼仪之争
二 嘉靖玄修与严嵩父子弄权
三 隆庆、万历初期朝局与江陵柄政
四 争国本与妖书案
五 万历政局与朝廷门户党争
六 明末三案与天启权阉当政
第十一章
崇祯末路与甲申之变
一 己巳之变与袁崇焕之死
二 崇祯帝望治过殷的悲剧
三 甲申之变
四 大顺军追赃助饷的白银神话
结语传统与现代碰撞:留住明城辉煌记忆
参考书目
后记
精彩页
洪武元年(1368年)闰七月二日,徐达奉命率军由汴梁出发攻打元大都,二十八日抵通州。元顺帝闻讯出健德门北逃。八月二日,明军未经激战占领大都。十四日,诏改元大都路为北平府。
八月九日,徐达开工改造大都城垣,一方面,由于事前无迁都计划,为了城防便利,舍弃大都北城相对空疏区域,可以降低守城与管理成本;另一方面,出于彻底破除胜朝王气传统思维模式,使大都不能与金陵颉颃。倘若不是事先得到明太祖指令,徐达绝不敢私自对故都进行拆改。因为攻下大都捷报八月十三日才抵达御前,而缩城工程于八月九日已经开工。缩城与稍后的毁元故宫工程,出自同样立意,就是要让先朝都城顿失往日雄风,即使浪费了人力物力,也在所不惜。
古代中国城市各种功能中,政治功能最为突出。驻城政府等级基本决定了城市规模。城市繁荣程度建筑在政府购买力与区域富裕程度的基础上,而非单纯经济因素决定的。因之,一座城市丧失了原有行政等级,必损其繁荣;反之,提高了等级,必增强活力。都城尤其如此,由于是朝廷所在,而独贵于所有城市之上,不管先朝旧都多么恢宏壮丽,只要新朝不再用作都城,就很快走向没落。明以前的长安、洛阳、开封等都没有逃脱如此厄运。当人们故都重游,回首往事,已很难体会这些名城昔日的雄伟与气魄。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出于皇权独尊的政治原因;另一方而,旧都经济基础随着朝廷转移,不再拥有源源不断的官方投资与政府购买力。投资与消费量流失,导致城市人口下降,经济萎缩。
改建大都工程主要是废弃北城墙,在其南面五里另筑一道新墙,从而将东西城墙北边的光熙、肃清两门,连同北城墙一道置于新城之外。元大都原为土城,周六十里,设门十一。工程由指挥华云龙主持。由于工程紧迫,新筑城垣没有采取东西拉直的方式,而是趋从自然条件,从德胜门向西,让开由瓮山泊而下的长河,向南稍倾斜与西城墙相接,形成东南、西南、东北角平直,西北角稍缺的平面形状。同时,又对东西南的元都旧城予以加固,陆续在城墙外侧加砌砖石,历经两三年才完成。与砖城相比,土城做不到墙体趋于垂直,版筑打夯的堆城方法,必须保留相当坡度,墙体才不至于很快坍塌,而砖墙则可做到近似垂直,更有利于防敌入侵。土城远不如砖城坚固,使用长久,难抵自然损坏,如雨水侵蚀等,需要经常维修。明代砖城大量出现,与技术发展和能源增长有关。
移筑北城墒仓促而紧迫,1969年拆除北城垣修建地铁时,得以验证。城垣“墙心的夯土层中,包含了大量砖瓦、梁木、刻石等物,在夯土层中还有未经拆除清理的居住遗址、庙宇等建筑物。如东段一处住所遗址的东屋,炕前的帐柱还较完整地保留着一部分。有的居住遗址的地面上还散乱着当时可能是未曾收拾的对弈棋子”。
缩建后的北平城,除了保留原有的城门,在北面新建两门,东“安定门”,两“德胜门”。史称“改元都安贞门为安定门,健德门为德胜门”,‘殊令人费解,既是新筑城垣,辟两门可以移用旧称,也可以重新命名,无所谓改称。史籍既谓改称,那么即应确认徐达一攻占大都,在新筑城垣完工以前就把大都的健德门与安贞门改成了德胜门与安定门,《太祖实录》谓改称在九月初一日,其时新筑城垣不可能完工,故改称只能是旧城门。及至新城垣完工,两门名称北移,旧有城门废置,然而从防御安全性上考虑,两重城墙总比一道保护性能更强,因之,新城垣筑好后,并没有放弃北部旧城。那么总不能地处不同地点的新旧两城门共用同一名称,因此,称新建城门改为安定门、德胜门殊不合理。从逻辑上看,应是新城门建成后用新名,旧城门仍沿用旧名。这也可以从北平城垣其他七门沿用元大都旧名中得到证实。
北平府城平面呈近似正方形,周长四十里,设城门九座,南而三门:中丽正门,左文明门,顺承门;北面新建两门:左安定门,右德胜门;东面两门:南齐化门,北崇仁门;两边两门:南平则门,北和义门。各门仍建月城。东、南、西三面城高三丈有余,顶收三丈,北面高四丈有余,顶收五丈。城外绕以护城河,深浅宽窄不同,最深处达一丈有余,最宽处十八丈有余。
北平是朝廷经略北方的军事中心,朝廷在占领大都之初,于八月十四日置燕山等六卫,旋又置大都督府分府。其后陆续又置密云卫、燕山前后二卫、永平卫等十七卫,以防蒙古军队卷土重来。重要关隘四处:“古北口、居庸关、喜峰口、松亭关。烽堠相望者一百九十六处。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四月,兵部核审兵力达到十三万九干八百人。
右丞相魏国公徐达作为开国第一功臣,晚年与北平结下不解之缘,“每岁春出,冬暮召还,以为常”。最后一次来北平,生背疽之病,遂奉诏抱病返金陵。洪武十八年(1385年)过世,享年五十四岁。
北平同时也是皇朝的一个行政区。改北平府之初,隶属山东行省。不过为时很短,大约五个月。洪武二年(1369年)三月设北平行省,下辖八府三十七州一百三十六县。同年八月,设立燕山都卫,与行省政府同治于北平城内。洪武八年(1375年)十
导语
  北京三千余年建城史,八百余年建都史,城建气势磅礴悠远,文化沉积绵长厚重。以故宫为核心的南北中轴线,两翼张开的城市格局,棋盘式街道与胡同网络,以及坛庙、寺观、园林、楼堂、亭塔,这些人类历史上不可多得的珍贵文化遗产,大都是明代留下的。
本书系统介绍了明北京的发展、辉煌和毁灭。
序言
北京由区域中心城市上升为一统中华之都始于元初。
这是一座由元、明两朝决策、投资,利用了金中都东北城
外宫苑遗产而营建的都城。元创规模,明因之改建,至嘉
靖朝终于形成平面凸形城市间架格局。
北京地处蒙古、黄土两大高原与松辽、华北、长江中
下游三大平原的中心,政治军事战略区位优势不言自明。
中国古代的“形胜”观念,其实就是早期的政治地缘学说
,对地理与政治、地理与军事、地理与人文之间的关系,
理解得很深刻。都城选择一定要争得地理区位优势,这样
才能占尽先机,高屋建瓴,顺势而为,哪怕区位本身存在
明显缺陷。
中华疆土地势上西北向东南梯级倾斜的地形地貌与早
已发生的中原文明吸引力,促成民族内聚的顽强趋势。但
是,民族认同过程与皇朝一统并非单纯依靠这一惯性。一
统皇朝实行的行政区域划分贯彻反自然主义的作用亦十分
明显。顾炎武指出:河南、河北必不以(黄)河为界,湖南
、湖北必不以(洞庭)湖为界。行政区划克服自然地理山水
分界的阻隔,有意把山两侧、水两岸居民置于同一政区内
管理。这一行政措施行之有年,的确给动荡分裂期间企图
据险而守划江而治的独立王国增添了意想不到的麻烦。原
属同一政区的民众不能忍受割裂带来的生活障碍,早已养
成山水两侧浑然一体的观念与习惯。
从地理的、气候的、资源的综合条件上考察,北京在
物资上依赖江南供应,江南补给线一旦出现问题,一定引
起朝廷政治军事危机;北京在战略上位置逼近北方诸游牧
民族区域,易受骚扰攻击。元明统治态势有所不同,对明
朝来说,选择北京作为都城更需要通过国家行为填补上述
两大缺陷,在常态化的填补行动中,增强对社会与领土的
控制。
在技术、通信、交通落后的时代,没有区域之间的需
求刚性,就难以铸就异地之间文化同一性;没有社会流动
与公共工程,就不能维系领土广袤的庞大帝国。北京历经
元以前的诸侯都城、区域中心城市、军事重镇、辽南京、
金中都到上升为一统皇朝帝都,是来自不同方向冲力碰撞
合成运动的历史结果。
回首中华帝国一统都城位移史,更是一目了然。自秦
始皇统一以后,只有西安、洛阳、开封、北京、南京五座
历史名城是一统皇朝意义上的都城。今天列名于历史著名
都城的其他城市,建都历史或是时代久远,或是偏安一隅
,或是割据方国之都,均不在所论之列。
一统都城迁移史,自秦都咸阳、汉都长安起,循东移(
东汉、晋都洛阳)一西归(隋唐都长安)一东移(宋都开封)一
北上(元都北京)一南下(明初都南京)一北上(永乐迁都北京
,清因之)的往复十字交叉轨迹。这一都城迁移过程就是一
部生动的历朝控制社会,团聚社会,文化同一,实现统治
的历史。
从政府规模、财政供给与技术物力条件上看,皇朝做
不到对每一地方局部皆能实现实质控制。一般来说,控制
程度依据里程远近、资源物产、人口稠稀、人文水准、外
部战争压力等综合条件,可以划分为:以都城为轴心的直
控区、次控区、疏控区与周边区四级。随着历史发展,经
济、技术进步,直控区不断扩充,从而带动其他三区随之
层层递进,重新组合。
中华一统皇朝的轴心直控区,早期处于关中至山东一
线,沿着这条线,渭水自西向东注入黄河东去入海。西东
走向的控制轴线,凝聚了中原一统文化。通过政府行为,
中原文化加快了向南北传播与辐射,同时也吸引激发了南
北诸民族尤其北方周边区民族奢羡之心。在中原文化扩延
与民族一体化进程中,北方是周边区民族南下的混一战争
与中原文化北传的历史;南方则是中原移民开发与文化一
体的过程。南北向的拓展延伸,促使皇朝轴心直控区的扩
充与都城的东移北上。
历史上的都城位移迁徙过程,呈现为趋向冲突焦点区
模式。由于区域间经济增长与文化差异、利益纠缠、战争
冲突,促使作为社会平衡力量的朝廷必须设在便于控制四
方的要害之地,即使选中的城市存在着诸多不利,也在所
不惜,任何政府都不能仅考虑自身安全与便利而放弃应尽
职责。都城选址逼近冲突焦点区可以有效地克服交通、通
信带来的困难,增强政府的应变快速反应能力,通过政府
行动保持区域间的均势与稳定。
居重御轻是皇朝选择都城作为控制全局支点的政治地
理灵魂。导致一统都城最终舍弃关中而迁至运河沿线并从
此在本区域南北移动的历史原因,是直控区扩大与周边区
战争压力方向改变促成的。隋唐以前,江南是次控区。关
中直控区养育了长安,托起了都城繁荣。待到隋大运河全
线开通以后,江南迅速上升为直控区,皇朝愈来愈依赖其
财富与人才。兼之,西北周边区战争压力减弱与通向中欧
陆路交通日渐衰微,以及东北周边区战争压力增强,使得
皇朝不得不改变传统模式,最终放弃选择关中建都。宋太
祖都开封就是这一历史变化的终结。
元大都是皇朝一统都城东移北上的起点,当明朝人决
定继承元大都都城政治文化遗产以后,本城再次获得了充
裕的资金智力投入与充分的发展机会。这是皇朝其他任何
城市都无法比拟的。
内容推荐
本书系统介绍了明北京的发展、辉煌和毁灭,内容涉及明朝建立后徐达攻克元大都、明太祖改元大都路为北平府、徐达缩城,以及朱棣的燕王府、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夺取明朝最高统治权成为永乐帝、永乐帝改北平为北京并将北京定为都城,并对明北京的营建过程及城垣宫廷坛庙、通衢胡同与衙署仓宅邸名园、行政管理模式、京师与畿辅、经济发展、学校教育、思想文化、礼俗、社会生活、朝廷政治、明代晚期变局与明朝覆灭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梳理。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6:0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