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老子十二讲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王邦雄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下载 | |
简介 | 作者简介 王邦雄,台湾云林人,1941年生。台湾师范大学国文系、台湾文化大学哲学研究所毕业,获文学博士学位。曾任鹅湖月刊社社长、“中央大学”哲研所所长、淡江大学中文系所教授。著有《庄子寓言说解》《老子十二讲》《庄子七讲》《老子道德经的现代解读》《庄子的现代解读》《老子的哲学》《中国哲学论集》《道家思想经典文论》等书。 目录 序 一 人生的困苦何在? 二 为什么我们会流落天涯? 三 人生总在相互牵引中同归沉落 四 让每一个人回归他自己 五 婴儿永不受人为的伤害 六 不为死亡留下余地 七 水的高贵就在于它承担卑下 八 虚无的妙用无穷 九 在家常日常中活出天大地大 十 超离俗染的素朴天真 十一 无心奥藏的生成原理 十二 小国寡民的桃花源 附录 《老子》全文 精彩页 一人生的困苦何在? 人生总在寻求俗世的幸福, 意图开创新局或突破困境; 而老君道家却另做反向思考, 认为“开创”是心知的执着,“突破”是人为的造作, 此有心有为,反而困住自己,让自己受苦。 心是根源动力 要生存下去必须有一个推动的力量,像是生机、情趣等,我们叫活力、动力。人生人生,那个“生”的力量在儒家说来是我们的人性,这个人性是从人心说的。人的心可以给我们生命的动力,可以让我们活一生。而这个“活一生”的“生”有创造的意思,我们的人生都是在创造中度过的;譬如说我们给出情意,给出理想,给出关怀,给出祝福,我们固然要活下去,我们的亲人、朋友,也因为我们的心而可以活下去。假如这个世界没有情意和理想,大家都不把心给出来,那么就是活着也等于没有活着,“生”也不成为“生”了。所以,人生人生,本来应该有它生命的动力;生命的动力从心中来,这是中国儒家最重要的一个见解,我们叫它良心、爱心、本心、善端、良知;我们有了这个“心”,就可以拥有创造力,所以说:“天地之大德日生。” 儒家认为“生”才是德,所以父母亲是有德的,因为他们“生”了我们;天地是有德的,因为它们“生”了万物;老师也是有德的,因为他“生”学生——他所“生”出来的不是这个人,而是这个人的价值观念。因为人不是光靠生理——像是胃部、肺部、心脏——活下去的;我们要靠人格、修养活下去,靠知识、学养活下去。这方面的动力便是来自学校老师的,中国会有几千年尊师重道的传统,便是因为老师是引导我们活出一生美好的源头。我们从书本上学、从历史上学,这个才是德,这个德是“天地之大德日生”。 人生人生,是要靠德来“生”下去的。这个德是通过人心来的,所以儒家肯定了人心的创造力。人心是可以产生价值的,也可以给出生命的动力;所以我们从心说性,而心是德,所以叫德性。中国人讲心性学,讲德性,是通过心的创造力来说的。所以儒家肯定,心可以给我们生命的动力,对于心是从正面肯定的。心无限而物有限 道家觉得人生的困难出于我们有“心”,儒家则认为我们活不好是因为我们有“物”。我们是有心人,但尽管“心”是情意和理想,却总不能够充分地实现。因为我们有一个“物”,这个“物”是我们的牵累,叫物欲,物累。物欲,物累,它把我们拉住,让我们的“心”不能充分地展现。所以人生永远有遗憾,我们的遗憾就是:我们的“心”是无限的,我们真的想对别人很好,对人间都很好,但有一个有限的“物”老是把我们拉住。例如你明明喜欢小孩,喜欢学生,但是你却忍不住骂他,还会对自己身边亲近的人讲一些有杀伤力的话;那些不是“心”讲出来的,是我们的“物”讲出来的。但人生的有限性在哪里?为什么人生会出问题?假如我们有“心”,而“心”又是一切的话,为什么我们会有问题?因为还有“物”,所以人生的问题出在“物”。我们的希望在“心”,我们的困苦在“物”,我们是被“物”给拉住了。儒家的观点集中在怎样克己,怎样去人欲,所以说“养心莫善于寡欲”。如何把底下的欲化掉,而存全上面的心,是儒家的修养功夫。“克己复礼为仁”,已是指“物”的己,“复礼为仁”是指“心”的己。要用“心”来跟别人相处,而不要用“物”来跟别人对抗,这是儒家的基本观念。 人间的希望在于“爱”,但是去“爱”以前先要修养,因为我们身上具有“不爱”的因素;我们的“心”是“爱”,我们的“物”是“不爱”。你挤公交车,别人跟你挤,你的第一个反应是:这人真讨厌,怎么又上车了?以人的“物”来说,“物”跟“物”之间是有抗拒性的。因为他有了你就没有,这个空间是他的就非你的;但心灵不会,两颗心可以在一起而不冲突,所以人跟人同心的时候,我们不会觉得很挤,而是感到温暖,因为他的情意就在我的情意里面,他的心就在我的心里面。但是“物”会产生一种对抗性。所以如果我们要去爱,人生的“生”的力量是爱的话,那是我们的“心”去爱,但“物”不爱;而人便是这二者的复合体。所以首先要把那个不爱的因素解消,爱的心才会充分地展现;这是儒家的思想。 心知、心执困住自己 但道家不这样讲。在进入道家的思考之前,得先花一点力气来讲儒家。儒家认为:我们的“心”是有爱的,这没有问题,问题出在我们的“物”。道家的想法是:人生的困苦在于我们的“心”。人们常说活不下去,其实人要活下去是很容易的,在一个自然条件里面,我们大部分人都可以活下去;活不下去都是因为“心”所带来的压力——挫折、伤感、悲痛、忧愁,这些东西才让我们活不下去。不是找不到工作,也不是三餐不继,很多人活不下去不是因为“物”的问题,而是“心”的问题。P3-5 导语 王邦雄教授是台湾哲学界名人,数十年深入研究老庄哲学,多有体悟。他在先后在辅仁、淡江大学等高校及《鹅湖月刊》、华山讲堂等民间讲堂讲解老庄,出版相关专著十余本,所写文章也被语文课本收录,影响广泛。 本书是他的课堂实录,全书共分十二讲,拆分《老子》原章,放开理论架构的束缚,经由王邦雄先生自己的人生体验与真切感受,解读流动在字里行间的经典奥义,讲述老子的生命大智慧。 《老子道德经的现代解读》分章解读原典,略有难度;《老子十二讲》完全打破章节限制,阅读过程颇似补课,更为浅显易解。两者相辅相成,吃透原典,并形成自己的理解体系,从而让读者由浅入深,多角度领悟老子智慧。 序言 在大学研究所开课之外,我也常在民间讲堂开讲《老 子》,没有课程进度的拘束,听讲的朋友也没有修习学分 的压力,真的是海阔天空,随意挥洒。少了知识性的负担 与学术研究的庄严,课堂氛围轻松多了,可以把经典融入 生活,经由人生的体验与真切的感受,来解读流动在字里 行间的经典奥义,拉近了古书与今人的距离。经典就此活 化,似乎老君正现身说法,引导每一个人活出自己一生的 美好,讲者只是中介导读,在若有还无间,让每一个人都 可以跟老君做一个心灵的对话与生命的印证。 《老子十二讲》,是由《老子道》《生死道》《人间 道》等三书统合而成,由于老子三书讲于二十年前,某些 情境已随时间而消逝,甚或有了一百八十度的大翻转,今 虽维持十二讲的理序架构,却做了相当幅度的删减与修正 ,纲目更显豁灵活,文字也更贴切生动,大大提升了全书 的可读性。虽老书新出,读者朋友或许可以发现,在面目 一新之外,此中自有新意。 想当初,为了保有讲课现场的真实感,书中对我的语 气、话题尽量不做更动。时隔二十年重读,自家已不能接 受课堂过于口语化且不免粗疏的论述表达,一路修饰、顺 通下来,尤其义理解读与生命体悟,今昔大有不同,也随 文补充,求其文字精准,而义理完足。 《老子道德经的现代解读》问世以来,颇受好评,感 谢编辑团队的用心,存全千古经典该当有的庄严相与厚重 感,可与老子的生命高度与智慧深度呼应。我开讲《老子 》,已有四十年之久,看《现代解读》能以庄重厚实的姿 态出现在广大读者的面前,想来也对得起老君了。不过, 对从未来课堂听讲的朋友而言,这本书读来似有难度。今 《老子十二讲》在一年之后也紧接着出书,喜欢《现代解 读》的读者朋友,可以随《十二讲》补课式地听讲下来, 弥补些许无缘听课的遗憾吧!或许我可以如斯说,《老子 十二讲》可以作为《老子道德经的现代解读》的前导书。 先听讲,后解读;先入门,后登堂奥。前后一以贯之,心 中有道,而道在当下、现前。“道法自然”,意谓每一个 人生命价值的“然”,要从自身体现出来;“百姓皆谓我 自然”,说的是从政者要把生命的真实美好还给百姓自己 ;“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意涵在于身为万物之灵的 人类,要辅助万物回归自然的生息,而不应过度开发,破 坏了万物赖以存活的生态环境。 如是,天地自然,百姓自然,万物也自然,天地万物 回归“道法自然”的轨道理序中,人生不会漂泊流落,人 间少了权力的干预宰制,天候地理也不会遽变,人人自在 ,物物自得。解读《老子》,此为究竟。 王邦雄序于淡大中文系 二〇一一年三月 内容推荐 《老子十二讲》是王邦雄教授在民间讲堂讲授《老子》的课堂实录,由《老子道》《生死道》《人间道》三书统合而成,在维持课堂讲授的口语化风格的基础上进行了大幅修改,结书出版。全书共分十二讲,放开理论架构的束缚,生动活泼地将读者带入课堂气氛,将经典融入生活,讲述老子的生命大智慧。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