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致敬五星红旗(国旗设计者曾联松)/五星红旗系列丛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夏海豹//王键//胡晓霞 |
出版社 |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由夏海豹、王键、胡晓霞三位瑞安作家撰写的《致敬五星红旗·国旗设计者曾联松》这部作为真实可信、真诚动人的长篇纪实文学作品,将国家命运与曾联松个人命运紧密结合,将人的历史和旗的历史紧密结合起来,生动地再现了曾联松与所有国人一样伴随着共和国走过艰辛历程,以及他与共和国之旗所特有的真挚感情。 作者简介 夏海豹,男,1967年出生,浙江瑞安人。现在中共瑞安市委宣传部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中国近现代史,温州地方史。曾主编出版过多种个人文集和文史读物。 目录 引子 瑞安外滩曾联松铜像 瑞安中学国旗园 第一章 古城故事多 瑞安简史 曾氏家族简介 祖父和父亲 “我是喝飞云江水长大的” 私塾的启蒙教育 颖异聪敏的少年 从小便爱好书画 在瑞安中学读完初中 第二章 天下兴亡责 随父去南京念高中 立志“科学救国” 参加爱国学生运动 学生们结队在南京中山陵“哭陵” 考入“中央大学”法学院经济系 第三章 嘉陵江从这里流过 国破山河异 “中央大学”从南京迁往“陪都”重庆 回乡探母 负笈入蜀 过长江三峡辗转抵重庆 松林坡的秘密 1938年加入中共地下党 积极参加党组织的地下活动 聆听周恩来的抗日演讲 第四章 白色恐怖下的抗争 雾锁山城 国民党实施恐怖手段 中共地下党组织遭破坏 革命形势十分严峻 根据党组织要求告别沙坪坝 颠沛流离萧条秋 辗转贵阳、衡阳、桂林等地 寻找新四军 第五章 长风万里雁南征 化名“曾楫”隐蔽丽水木刻社 在云和、常山等地寻找职业作掩护 与大家闺秀项佩瑜组成温馨的小家庭 执教母校瑞中 学生何仲麟的回忆 离家赴沪创办“现代经济通讯社” 第六章 五星红旗诞生记 上海解放 由中共地下党领导的“现代经济通讯社”完成历史使命 见到全国政协筹备会征集国旗图案启事 阁楼里的灯光 精心构思设计国旗的全过程 马上去了新单位报到 第七章 风展红旗如画 在北京进行的国旗图案评选经过 毛泽东一锤定音 缝制第一面五星红旗 开国大典 天安门升起第一面国旗 曾联松在上海一年时间的等待 意外收到入选通知并赴北京出席国庆节庆祝大会 他登上了天安门的国庆观礼台 第八章 在平凡的岗位上 任职华东合作事业管理局和上海市土产杂品公司 一位经济专家的质朴情怀 “文化大革命”中受冲击 迟来的重新人党宣誓仪式 与上海武警官兵因国旗结缘 第九章 温馨之家 妻子项佩瑜 妇科专家项佩英深情回忆姐夫 儿子曾一冲、曾一明等人的回忆 第十章 晚年的诗心文事 曾联松喜爱、擅长书法和诗词创作 诗赠王超六 与学生胡云棣的诗文交往 侄儿曾绳泽的回忆 与学生林杰的交往 第十一章 我只想“走归” 母校情愫 参加瑞安中学九十周年校庆 辗转病榻不忘捐资赈灾 故乡永远萦绕在梦里 把珍贵的档案交给瑞中 担任瑞中校友会名誉会长 家乡派员参加追悼大会 瑞安市政协出版纪念文集 瑞安中学校友会吊唁上海曾氏墓园 第十二章 共和国不会忘记 探访曾联松旧居 电影《共和国之旗》公映 国旗护卫队 《国旗法》和爱国主义教育 西藏“国旗阿妈”次仁曲珍 今日国旗更鲜艳 上海虹口国旗广场 瑞安筹建国旗教育馆 曾联松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序言 我们在曾联松的故乡——瑞安古城的大街小巷寻寻觅 觅,打捞历史烟云里曾联松遗下的足迹。 广阔平展、美如彩带的瑞安外滩,位于浙江省第三大 江——飞云江北岸。江水悠悠而东,日光熠熠而明,气韵 清清而新,草木欣欣而荣……钟灵毓秀的自然景观配以磅 礴大气的建筑设计,构成了街景楼群最靓丽、整体环境最 优美、商住空间最舒适、配套设施最齐全的生态人文环境 。仿佛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迷人的光芒,成为飞云江畔 一道美丽的风景线,迎接着五湖四海的宾朋。站在大堤上 ,依着整齐的栏杆向外眺望,只见波澜壮阔的飞云江波光 粼粼,江水像一条条珍珠项链向前延伸,江上的船只慢悠 悠地随着波浪此起彼伏,不远处一群群海鸥在江面上自由 自在地翱翔。蓝天下,一条巨龙横跨在大江之上,那就是 雄伟的飞云江大桥,天堑变通途,桥上的车辆川流不息。 外滩的大堤下是一条宽阔的滨江大道,道路两旁绿荫 蓊郁,点缀着一个个形态各异的花坛,组成了一条长长的 绿化带。滨江大道的中段有一个小广场——曾联松广场, 矗立着一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设计者曾联松的铜像,赭 红色的花岗岩基座,古铜铸就的身姿,戴着眼镜,穿着中 山装,举首凝眸,似在仰望天空,若有所思,似在眺望天 际那一抹金色的曙光…… 曾联松是地地道道的瑞安人,正是他将瑞安人与国旗 紧紧地联系在了一起,为140万瑞安人带来永久的荣耀与骄 傲!说起曾联松广场和曾联松铜像,还真有一番来历呢。 我们从瑞安市档案馆里查到了一份1998年5月8日中共瑞安 市委宣传部向上级有关部门发出的《关于在瑞安外滩建立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旗老人曾联松塑像的请示》文件 ,全文如下。 曾联松先生是瑞安城关人,现年82岁,曾任上海市政 协常委。1949年7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筹委会向全国 以及海外侨胞征求国旗设计方案,在2992个参选方案中最 后选中当时上海现代经济通讯社曾联松先生设计的五星红 旗。国旗是祖国的象征,热爱国旗是爱国主义的具体表现 。在隆重纪念建国50周年大庆之际,瑞安家乡人民为曾联 松先生塑像,永志他对国家重大贡献。在国旗老人的家乡 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对于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爱国爱乡 热情,更加努力地为实现中共瑞安市第十次代表大会制定 的跨世纪宏伟目标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为此,我们 建议:一、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向上级有关部门报告,申 请在建设中的瑞安外滩建造以国旗雕塑为背衬的曾联松先 生塑像,建立一处永久性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二、由市 委宣传部牵头,瑞安外滩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承办,着手 准备曾联松先生塑像设计方案,10月份前呈报市委、市政 府领导审定。三、6月份组织有关方面领导和专家在瑞安外 滩开发地段为曾联松先生塑像坐落场地选址。四、明年7月 即中央人民政府确定采用国旗方案50周年之际,举行曾联 松先生塑像落成揭幕仪式。 瑞安外滩作为集防洪防汛、城市道路、旧城改造和新 区开发为一体的综合性工程,第一期工程从1996年开始至 2002年进行建设。东起上埠浦口江岸,西至长春路口江岸 ,长1500米,向飞云江滩涂平均拓宽98米,开发面积22万 平方米,是瑞安市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确定的“九五” 计划期间为民办实事的十大重点工程之一。当这项跨世纪 工程进入如火如荼的建设阶段,瑞安市为健在的国旗老人 于即将建成的新地标处塑造一座铜像,体现了家乡人民对 国旗和国旗设计者的热爱与深情。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响亮……”如今 ,这个小广场每天歌舞不断、笑语声喧,每逢节假日更是 热闹非凡,一面面迎风招展的五星红旗,一串串大红灯笼 ,一排排五彩霓虹灯,一条条鼓舞人心的标语,使节日里 的瑞安外滩成了欢天喜地的红色海洋。 无独有偶,除了瑞安外滩有一个曾联松广场外,在曾 联松早年就读的母校瑞安中学,也有一个与他相关的纪念 场所——国旗园。 走进百年名校瑞安中学,偌大的校园宛如一座春天的 花园。沿着草坪间的石径小路,穿过鹅掌岩上古榕的树荫 ,迎而而来的是一级级登山的石阶。再往前有一个圆洞门 ,门楣上嵌有扇形的青石匾额,镌刻着篆体的“籀园”二 字,闪烁着金色的光泽。坐落在瑞安西郊赵家山(又名外 陶尖、陶峰)的籀园,南接探花楼,两依高速路,占山地 8000平方米,花木荫翳,清隽静逸,与典雅精致、古色古 香的探花楼连为一体,相映成辉,赏心悦目。这是一座为 缅怀瑞安中学主要创始人孙诒让以及历代先贤学长而兴建 的纪念性主题公园,园内辟有孙诒让铜像、怀籀亭、王超 六铜像、曾联松石雕像、英烈群雕、三公亭等景观,充盈 着浓郁的人文意蕴,让人眷怀,让人思索。 沿石阶拾级而上,只见山腰处有一块平整的山坡,这 里被辟为“国旗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设计者曾联松 的石雕像在青松翠柏、绿树红花簇拥中而立。石雕为曾联 松的半身像,以他设计国旗年代的照片为蓝本,手握铅笔 ,凝神而思,背景为五星红旗造型。整座雕像高250厘米, 宽35 导语 本书以新中国国旗图案设计者曾联松的视角为切口,通过他追求进步和充满爱囯热情的一生经历,特别是他精心设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图案的故事,展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后的社会历史风貌,以及广大群众昂扬向上的精神面貌。 全书共十二章,内容丰富,图文并茂,为人们了解曾联松的生平及其贡献提供了翔实的史料。 后记 窗外是柔软而无尽的夜色,可以嗅到凌晨时分冷丝丝 的风。暮春季节,白天气温渐热,但后半夜则浮动着凉凉 的清气。连续大半年的熬夜写作,书稿终于写到了该结束 的部分,正在进行着最后的杀青、润色,其间甘苦自知, 虽不足与人道,仍喟叹良多。 几年前,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总编辑、编审刘树枫先 生曾希望我写关于国旗和曾联松的文学传记,因各方面条 件不成熟加之有关曾联松的史料不太多,我犹豫着没有动 笔。2018年,他多次打电话、发微信给我,这种热情的鼓 励如和煦的春风,终于鼓起了我信心的帆,我动心了,答 应试试看。由于时间太紧迫,我找到了文友王键、胡晓霞 ,三人一拍即合,决定马上动手。由我出面与出版社签约 后,我们通过采访挖掘了许多新鲜的第一手材料,蓄积心 中的创作冲动即将爆发。 作为国家民委下属的出版社,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的 领导很重视这个选题。受社领导的委托,2018年12月23日 ,刘树枫风尘仆仆从首都来到曾联松的家乡浙江瑞安洽谈 关于本书的编委会筹备工作,并与瑞安市委书记陈胜峰, 瑞安市委常委、宣传部长叶艳会面,他特别强调让瑞安人 去写瑞安先贤曾联松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对开展国旗教 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具有独特的意义。 70年前,在上海工作的瑞安人曾联松以他一颗拳拳的 爱国之心和出色的美术天赋,设计出了庄严的五星红旗图 案,在全国近三千幅应征作品中脱颖而出,被中国人民政 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一致通过。从此,五星红旗作 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高高飘扬在祖国九百六十多万平方 千米土地上,成为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象征。曾联松这 个普通的名字也从此和五星红旗连在一起,成为瑞安人的 骄傲。在曾联松已离世20周年、祖国将迎来70周年华诞之 际,为了缅怀他一生为国家民族做出过的贡献,瑞安市委 、市政府于2019年年初决定在西山建设瑞安国旗教育馆, 这是一个特别有意义的选择。我们为有曾联松这位同乡而 自豪,他用自己的智慧和生命为我们诠释了一种精神。 为尽可能全方位地真实呈现曾联松平凡而又不平凡的 一生,我们作了大量的前期实地调查工作。在叶艳部长的 筹划、带领下,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谢骁,市委宣传部 副部长、市社科联主席邵定美,瑞安安阳中心城区开发建 设中心(瑞安市名城建设中心)主任叶秀敏,市社科联副 主席欧兴俊,瑞安日报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丛伟,市委宣 传部郭金雷、谢安等,分批分次到北京、上海、武汉等地 考察调研,踏访、搜集有关国旗和曾联松的资料,对接瑞 安国旗教育馆建设及本书创作等相关事宜。在上海,我们 到山阴路寻访曾联松旧居,先后拜访了曾联松的次子曾一 明、长媳孙碧瑶、长孙曾涛以及上海瑞中校友会的老年校 友;于初春的冷雨中来到嘉定长安墓园,拜谒了中华人民 共和国国旗设计者曾联松先生墓地,向曾联松像三鞠躬并 献上白菊花,深情缅怀这位瑞安乡贤的历史功绩;参观了 上海国旗广场。在北京,我们在国家博物馆见到了有关曾 联松与国旗的原始材料和实物,包括1949年开国大典时毛 泽东主席在天安门亲手升起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在位于北 京西郊的中央档案馆,咨询、寻找到有关曾联松和国旗的 原始档案;在位于北京市东城区和平里北街14号的国家民 委新闻出版大楼,与中国民族文化出版社的领导商谈本书 的出版事宜;在天安门国旗护卫队,与“国旗卫士”零距 离接触。在武汉,我们考察了汉阳造文化产业创意园,参 观了武汉博物馆、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纪念馆等。 激情为创作所不可或缺,沉淀更是传记类作品的必须 。为掌握更多的第一手资料,我们三位作者在曾联松家乡 瑞安采访了他的长外甥女张美珍、外甥孙女许向东,曾氏 族人曾牵弟,瑞安市曾子文化促进会执行会长曾一勤及其 堂叔曾达云,原瑞安中学党总支书记、副校长张玉兰,瑞 安市玉海文化研究会的施正勋、王兴雨等;我们走访了瑞 安中学校史馆、瑞安市档案局。通过采访曾联松的后人、 学生和亲戚朋友,搜集到较多崭新的资料,不仅填补了某 些历史时段的材料空白,曾老焕发出来的那种像大海般广 阔丰厚的人格力量和诗一般美丽的道德品质,更是始终震 颤着我们的心灵,激励着我们的写作。我们知道,和曾联 松有关的作品,我们这本书不是第一部,也不可能是最后 一部。在打捞、认知曾联松事迹的过程中,我们自己的灵 魂也得到了一遍又一遍的淘洗。在国旗和曾联松研究队伍 的行列中加一点属于我们自己的吟唱,我们于愿已足。 除了创作激情的支撑,我们应当感到庆幸的是在我们 之前有许多作家、学者在国旗和曾联松的研究工作中付出 过艰苦的劳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他们的著作特别是回 忆录不仅给我们提供了重要的史料,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 宝贵的创作灵感。从某种意义上说,我们这本文学传记是 基于他们著述之上的著作,是基于他们成果之上的成果, 也不可能是孤立的创作活动。所以我们对先于我们的所有 曾联松生平的研究者和写作者,始终充满着由衷的敬意和 精彩页 第一章 古城故事多 1158年冬末,正当温柔暖阳、气候宜人之时,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从家乡山阴(今绍兴)出发赴福州宁德任县主簿,途经瑞安飞云江,看到江面上万里无云、风平浪静,于是心情愉悦,诗兴大发,遂写下《泛瑞安江风涛贴然》诗句:“俯仰两青空,舟行明镜中。蓬莱定不远,正要一帆风。”飞云江,一条清澈而美丽、名字又十分好听的江。发源于景宁畲族自治县白云尖西北坡的涓涓溪流,在浙江省南部群山叠峦中奔腾跳跃而下,曲折蜿蜒。当临近大海时,江面骤然开阔,便轻快地流过那块被穹隆般的蓝空笼罩着的冲积平原。每天的潮涨潮落,就像它袒露着的胸膛的均匀呼吸,似乎在消除着一路奔波的疲劳,同时又怀着无限的憧憬,不停步地投向那思念已久的万顷东海的怀抱。 在这东海之滨、飞云江两岸,有一座历史悠久、人烟稠密的城市——瑞安。古时候这里属于东瓯王国,自三国吴赤乌二年(239)置建罗阳县开始,再到唐天复二年(902)诏改县名为瑞安后,瑞安县名一直沿用至今,已逾千年,是为天瑞地安。这是一座千年文脉浸润的瓯越古城,以叶适、陈傅良为代表的“永嘉学派”传承着务实重商、应时革新的文化基因,创造了温州学术文化史上的第一个高峰;南戏鼻祖高则诚以一曲《琵琶记》,唱启了江南戏曲之先声;近代朴学大师孙诒让和他的私家藏书楼玉海楼,见证着“理学名邦”“东南邹鲁”的城市气质,推进了中国近代文明的繁荣发展。这里还是国旗设计者曾联松的家乡,凝结着他的智慧和心血的五星红旗高高飘扬在神州大地,将中华民族子孙的心连在一起。 瑞安老城区里,有一条著名的小巷,呈东西走向,巷子悠悠,老墒斑驳,它与历史上的纷纷扰扰多有瓜葛。此巷古老又文气,名申明亭巷,因《琵琶记》的作者高则诚为民申明案情而得名。这里充满了浓郁的人文气息,就像一条穿起彩珠的银线,将这座城市的古老记忆和现代文明串联起来,延续至今。走进这条小巷,我们的故事就开始了。 这条申明亭巷的巷尾有一处如今已不完整的老宅,尚存的砖砌台门和精美瓦当依稀可见到当初殷富人家的模样,所标的门牌号为申明亭巷26号——曾宅。中间堂屋还算完整,中堂大厅却新盖了两个房间,已经截断了南北的通道。两边的厢房已拆建为三层水泥落地房了,东轩房稍好,尚有老屋顶存在,两轩房则翻建了水泥楼房。整个老宅的建筑看起来新老掺杂、七零八落,院落空间也显得逼仄局促。 据曾氏后裔手绘的一张老屋复原图看,曾宅以前颇为气派,宅院坐北朝南,土木结构,前后三进,南前门临申明亭巷,北后门通范大桥街。从南台门进去是前厅,青砖墁地,厅内悬挂一块匾额,书写着黑底金字的“文元”两个大字,两首有书院,书院后有小天井、花坛、荷花池和边屋;过了中间大天井则是中堂,又有前后的东西轩房。这完完全全是一座典型的浙南地区的清代建筑,富有江南韵昧,使人联想到雨打芭蕉、倚窗夜读的诗意场景。 小巷深深,宁静致远,这座老宅里曾经走出过三位响当当的人物。老大曾约,生于1898年,师从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在地方上推行“知行合一”和“平民教育”思想,受到民众的颂扬。老二曾省,生于1899年,著名昆虫学家,生物防治病虫害的倡导者,为我国近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做出贡献。老三曾勉,生于1901年,著名园艺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园艺学会第二届理事长,著有《中国柑橘志》《中国古树名录》等专著。良好的环境和浓郁的书香,催人奋发。除了曾氏“三昆仲”,这里还有一位我们不可忘记的曾姓人物,他就是本书主人公——曾联松,他的名字也永远载入了共和国的史册。 1917年隆冬季节,瑞安城已是路道结冰、桑叶落尽,靠小城南边的申明亭巷曾宅两边的一个小屋里,传出一声清脆的婴儿啼哭声,一个婴儿在这里呱呱坠地了。跟每个普通家庭一样,这个婴儿的降生给全家带来了喜悦和希望。父亲给这个在冬天里出生的孩子取了一个挺立不屈的名字——曾联松。殊不知,这个普普通通的名字,却在30多年后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联系在一起。 我们先在这里插一段与这位国旗设计者无关但又有关的题外话。同在1917年,不过是夏天,居住在申明亭巷东头会文里的另一位响当当人物,我国近代著名教育家、政治家、哲学家和史学家,有着“浙江大儒”之称的陈黻宸先生与世长辞了。这一年真的发生了许多大事,比如黎元洪任中华民国总统后,邀请陈黻宸担任总统府的高级顾问;7月1日,发生了张勋复辟事件,使陈黻宸对国事完全失去了信心,加上弟弟陈醉石突然亡故,他即回瑞奔丧,期间因悲痛过度,患疾而逝。陈黻宸的得意门生马叙伦忽闻噩耗,便急匆匆地从杭州赶到瑞安,披麻戴孝,行孝子礼,跪在先生的灵床前号啕痛哭,场面令人动容。当然,当时尚在母亲肚子里的曾联松是不可能得见这个场景的,但他日后参与国旗图案设计时,却实实在在与马叙伦发生了一段间接的关系。那是1949年6月,马叙伦担任新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第六小组组长,7月向全国公开征求国旗、国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