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学府随笔(南大卷)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许志英
出版社 山东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锅碗瓢盆交响曲 

果园的夏季总会有一段时间伙食单调得让人忍受不了。菜地里的茄子、黄瓜、辣椒多得泛滥起来,结果自然就泛滥到食堂的菜锅里,我们的菜碗里。我这人嘴巴很刁,倒不是口味高贵,而是神经过敏。蔬菜瓜果做熟以后,要看貌相,不好看的不动筷子;肉类的会使我联想到它的原生态,从而食欲减退,与梁惠王的“不忍其觳觫”的仁爱之心是两码事。茄子黄瓜,长在青枝翠叶上,油紫碧绿,款款地弯曲着,极富情致,再配上浅紫嫩黄的花,说不出的爽心悦目。怎么一到锅里是那样一副软塌塌的死相!有一次实在忍受不了了,就请假跑回家。晚上不吃饭就去拦车,没走成;第二天一早又去,还不顺利;上了车以后,车又出毛病;等到了家,午饭时间也过了。三顿没吃饭的我,和饿狼差不了多少。我奶奶像看表演似的看我吃饭,心疼得不得了。还有一次食堂烧辣子鸡,消息早传出来了,我正巧开会出不去,就委托两个人替我排队,结果两个人都很尽责,买回来两份,而我也就把两份都吃掉了。只是一下午从喉咙到胃,一条火龙似的,令我时时想到辣子鸡。

比较起来,男同学聪明、勤快得多,他们经常会南边、北边地买些东西回来自己动手做着吃。一次晚上,又烧菜,缺少葱,让其中一人到菜地里拔。这家伙在家没进过厨房,不知需要多少,结果拔了一捆抱回来。屋子里的人齐齐地被吓了一跳:且不说拿公家的东西不宜如此理直气壮,就算可以,烧一盘小菜,也用不着像喂牛一样呀!终于有一人叫了起来:“马子!”(当地人称土匪为马子)这句话引起了共鸣:“马子!马子!”大家齐声欢呼起来。这事做得实在太“马子”了!从那以后,“马子”一词在果园就蔓延开来,无论是谁,说话、做事,只要稍微出点格,马上就会被在场的人异口同声地喊作“马子”。“马子”的引用频率之高,可以在果园流行词语排行榜高居榜首,且历久不衰。直到若干年后,一声“马子”,还会在果园插友中引起会心的微笑。

其实,在果园里还是很有些东西可以吃的。每年5月中旬,祝光苹果一成熟,吃的序幕就算拉开了。苹果、葡萄、梨子,次第而来,新鲜的可以吃到11月底。至于毛豆熟了烧毛豆,花生成了煮花生,是要随着季节变换的。闲冬腊月,附近的村民、小贩,就挎着篮子,挑着担子,卖零食来了。爱吃的,一年到头嘴巴不闲着。只是爱吃零食的,大部分是女孩子,这在买饭时就看得清楚了。不知什么时候起,男同学从家里带来的饭碗就换成了盆,而且一改回宿舍吃饭的惯例,端着“盆”一边吃,一边就接着买饭的队伍又排起来。一问才知,一路走回去,饭也就吃完了,还得回来再买;不及在这,吃完了,也排到跟前了,可以接着买。食堂的馒头很大,四两一个,男同学就得两个。轮到女同学,一个馒头要分两半。可是不论是谁,在果园都结结实实地长起来了。管知青的主任是个老头,一天到晚乐呵呵的,他老是说:“果园的水好,发人!”

98.3.21

(选自《扬子晚报》,1999年10月28日)

满眼风光北固楼

满眼风光北固楼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位于镇江的北固山,算得上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因为喜欢辛词,爱屋及乌,辛弃疾喜欢的地方我也喜欢。这似乎有些盲从,但并不同于眼下的追星族,北固山自有她招人喜爱的理由。

清明前夕,和两位同事赴镇江学习,日程安排很紧,且驻地离城又远,尽管心心念着北固山,却无缘亲近。同事之一从没到过镇江,来到跟前而不看看,就这样擦肩而过,真像撒手宝山,怪可惜的,所以心里也一直怅怅的。学习结束前考试,考完后距返程车开还有两三个小时,我们仨不约而同想到出去玩儿,问去哪儿,还用说?北固山!  暮春时节的北固山,在夕阳下暖暖地晒着,山不高,只有五十多米,由前峰、中峰、后峰三部分组成。后峰是其主峰,背临长江,枕于水上,陡峭如削,最是好看。山上山下,前前后后,几乎被山花铺满了,姹紫嫣红,一律灿烂着。游人稀稀疏疏,多是本地人,闲闲地或走或坐,很享受的模样。山隔壁是一风筝专卖市场,高高飘荡的风筝,仿佛再三诠释“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这一古老诗歌的美好意境。因被山隔着,平添了野趣而无喧嚷之苦,真好。

进得山门不远,有一石刻,名日“试剑石”,历史就从这儿一下子被拉到了千年以前的三国时期。传说孙权、刘备曾借此石各卜心事,若剑起石裂,则天下为己所得,试剑的结果据说是各个如意。试剑石的东边,依次可以找到太史慈和鲁肃的墓地,这两位同样是三国时期东吴的要员,死后就葬在北固山上。现在的坟墓已经是后建的了,原先的早已毁掉。尽管如此,镇江人对曾经在这块土地上叱咤过的英雄的缅怀之情,应该是真切的。鲁墓坐落在山花丛中,正好借花献佛,我拔了一束蓝莹莹的野花,献给了这位尽为别人的事而难为自己的老实人。北固山上的主要建筑,是刘备招亲的地方——甘露寺。寺里塑有蜡像群,还原当年刘备招赘东吴的史实。说的是当年刘备向东吴借得荆州立足,却迟迟不愿归还,害得担保者鲁肃来回跑冤枉路。周瑜遂设下美人计,同孙权商议,以其妹孙尚香作诱饵,引刘备过江以杀之。于是诸葛亮将计就计,命赵云怀揣三条锦囊妙计,保主过江,而后携带孙夫人平安归来。民间流传甚广的“赔了夫人又折兵”的俗谚,就是为此事讥笑周瑜的。也是根据这段故事改编的京剧《龙凤呈祥》,至今还活跃在戏曲舞台上。眼前这些栩栩如生的人物造型,似在无声地诉说着过去,那温情脉脉的粉红纱缦,当年可是隐藏了腾腾的杀机,念此不由使人感慨万端。甘露寺背后还有多景楼、临江亭,此即辛词中反复提到的北固楼和北固亭。这两处也都演绎出许多与孙刘两家有关的故事。多景楼始建于唐代,两层建筑,回廊四通,面面皆景,与洞庭湖上的岳阳楼、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万里长江上三大名楼。正是在多景楼上,孙尚香第一次窥见夫婿刘备,多景楼即名为梳妆楼、相婿楼,那是少女的梦开始的地方;北固亭在多景楼东边,是一石柱方亭。刘备病逝白帝城后,被哥哥骗回娘家的孙夫人,闻讯悲痛欲绝,来到临江亭设奠望西遥祭,而后投江自杀,临江亭于是又被后人称为祭江亭,为这对政治夫妻的故事画上一个句号,然而却没能止住吴蜀两国的纷争。从相婿楼到祭江亭不足百步,但是走完了一个女人的一生。

北固山风光壮丽,景色宜人,曾吸引了历代诗人墨客在此流连忘返,也因而留下了千古不朽的文化瑰宝,诸如米芾的手迹,许诨、沈括、苏轼、辛弃疾的诗篇等等。当年徜徉在北固山旖旎风光中的人物,如今成了旅游观光者眼中的风景了,他们给北固山涂上了浓浓的文化色彩,更增添了厚重的历史内容。立在辛弃疾诗碑前,遥想幼安当年,满怀壮志、一腔忧思,只能对着北固山诉说。然而“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也“无人会登临意”!他渴望像“年少万兜鍪,坐断江南战未休”的孙权那样,建功立业,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道出了他的人生坐标;而面对偏安江左的南宋小朝廷和庞大的主和派势力,他只能向浩浩江水发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抒发壮志难酬、岁月蹉跎的悲愤和无奈。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历史的演进,人物的更迭,曾经在北固山上演了多少活剧,而今都被关在山门里头,让这尺寸之地,承受了过重的历史积淀;也因而使游人染上浓得化不开的惆怅,以致离开了北固山,情绪还沉浸在历史风云之中。

2004年4月15日

P15-19

后记

在金明善社长、吴宏凯博士决定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由我选编的《撕碎的旧梦——中国现代怀旧散文赏析》以后,我就想编一本我系教师写的随笔。3月下旬,到董健教授那里去,与他说起这事,他倒挺赞同。我说,书名“就叫《学府随笔》,如何?”他说:“可以,高等学府教师写的随笔嘛。”5月27日,与丁帆教授到徐州师大参加研究生论文答辩,聊起这事,他也很同意。我说准备采用《撕碎的旧梦》的体例,陈白尘教授与你各选四篇,其他各选三、二、一篇,我知道丁帆教授的随笔写得多而好。但他再三推辞,后来只提供三篇作品的复印件。这种谦虚精神,令我感动。

6月1日,我发了征稿通知:

我拟编《学府随笔——新时期以来南大中文系教师随笔》。知你写过一些随笔,请你提供三篇随笔的复印件,于本月25曰前放入我的信箱,请在复印件末尾注明随笔的出处。如《分房》(选自《南京日报》,2005年1月5日),到时未提供者,作自动放弃论。

后来丁帆教授与倪婷婷教授、博士见了我说,最后一句话,可以删掉。我说加这句话,主要怕大家拖拉时间。

这之后,有的教授表示“很拥护你的选题”,有的说:“这是一个新的创意,以一个大学一个系编一本随笔集,似未曾见。”一位老教授在便信中说:“遵嘱奉上拙文三篇,不知合适否?随笔概念甚宽泛,我的文章太严肃,能否称随笔,不敢自信。你斟酌着办。一篇不收,也无妨。”这种豁达大度的气度,令我感佩。

随笔这概念的确“甚宽泛”,早有厨川白村的关于它的经典论述在先。对随笔,我倒有一个望文生义的理解,即“随意之笔”。我们这里所选的91篇作品,大多数作品是作为随笔来写的,当然可以作为随笔来读。少部分虽不是作为随笔来写的,也就是那些“学术性、书卷气”较重的一些篇什,也不妨作为随笔来读,开卷有益嘛。一位教授在便信中说,“此散文集不同于世面上众多散文集,除了国事、家事、琐事的叙、议外”,还应有中文系的“学术性、书卷气”。“学术性、书卷气”果然重要,但也不应该忽视那些没有明显的“学术性、书卷气”的作品。

这本随笔集,我的选择准则大体可概括为: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凡是写得有明显特色的佳作,均可以入选。一般来说,选本呈现的是选者的眼光,具体到对某篇随笔的选择,我与作者之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现象,在所难免。

这里的91篇作品,是从一百零几篇作品中挑选出来的。选完后,我总的感觉是:丰富多彩,颇有“万花缭乱之趣”(胡秋原语)。

我衷心感谢孔范今教授,是他与弟子路英勇社长、博士联系本书出版事宜的。没有他们的大力支持,这本书就不可能这么早问世。

2006年9月18日

目录

序/倪婷婷

秦准烟水/丁帆

豁蒙楼上话豁蒙/丁帆

历史在这里沉思/丁帆

锅碗瓢盆交响曲/王一涓

满眼风光北固楼/王一涓

文学的成规与创新/王爱松

牛就是牛与驴不是驴/王爱松

往事三则/王气中

为1989年版《辞海》送行/王彬彬

为一只蝎子喝彩/王彬彬

如何建世界一流大学/王彬彬

关于“吃喝拉撒睡”(节选)/王继志

水·凤凰·沈从文/王继志

我的家庭与童少年时代/叶子铭

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任天石

我们的永远不散的“盛宴”/任天石

父亲的诗教/许结

老屋回眸/许结

道在,师亦在/巩本栋

走向永恒——邹恬兄五周年祭/许志英

分房/许志英

我的童年/许志英

从俗如流/朱寿桐 

给自己写信/朱寿桶

苏州和我的少年行/朱栋霖

意大利,想不爱你不容易/吕效平

我与魏莉莎/吕效平

校史一卷,心史一程

——读杜闻贞教授《一个幸运知识分子的坎坷》/李开

北大楼情思/苏必扬

师承效应:走进遮蔽的林中空地/沈卫威

壮心不已/严杰

说“九四二四”/严杰

时光,再慢些/张光芒

忆南洋/张伯伟

读古典文学的人/张伯伟

《悔邮遗稿》《石山遗稿》跋/张伯伟  

玄武湖的雅韵/张宏生

我的南大缘/张宏生

哈佛中国同学碑/张宏生

长大的感觉/张建勤

想念一个朋友/张建勤

共度七月/孙蓉蓉

翔冬先生遗事/吴白匀

陈中凡先生学行记盛/吴新雷

碧空楼的情思/余斌

贴面/余斌

从“桨声灯影”说起/余斌

初游燕子矶/陈白尘  

忆眸子/陈白尘

忆鸭群(上)/陈白尘

升官发财过新年/陈白尘

我与戏剧研究/陈瘦竹

忆陈先生/邹恬

漫谈作品中的第一人称/杨子坚

《红楼梦》语言艺术漫话——关于人物语言的动作性/杨子坚

在后现代的布景中/周宪

新加坡淘书二三事/周宪

没书读的年代/周宪

我与李珍华教授的四次相聚/周勋初

文化同根倍情亲/周勋初

我所了解的胡小石先生/周勋初

吃江鲜记/周晓扬

六十述怀/胡若定

我与比较文学

——漫谈我在温州中学学习的一个基本点/赵瑞蕻

教学相长/徐有富

程门求学记/徐有富

重阳敬老可别“累老”/高国藩

绿叶情深——记致力于跨国出版工程的苏盖先生/钱林森

一篇还没来得及写的序言——纪念范存忠先生/钱林森

我的两位师母——沈祖蕖与陶芸/莫砺锋

端正的学风是学术的生命/莫砺锋

台湾的清华园/莫砺锋

回忆我的导师张礼训先生/郭熙

铜臭与书香/郭维森

风雨石浮桥/郭维森

玄武湖忆旧/程千帆

我与黄季刚先生/程干帆口述、巩本栋笔录  

新疆散记/程丽则

黄季刚先生与酒/程章灿

沆瀣风流/程章灿

是真名士自风流/程章灿

寻访《金蔷薇》的故乡/董晓

书法生态环境之忧/董秦

“樱桃园”情结/董健

从维也纳到萨尔茨堡/董健

说宋词其人与其文/董健

忧虑/鲁国尧

说“读字典”/鲁国尧

创造新词三题/鲁国尧

回忆/管雄

一泓清波入梦来/翟业军

后记/许志英

序言

今年5月许老师嘱我为这本《学府随笔》(南大卷)写序时,我的第一个反应是我哪有资格写这样的序。照我的想法,为选本做序的最佳人选应是选家本人,对这本选集的总体精神他毕竟有更充分的阐释权;而单纯从考察随笔这种文体创作的专业角度看,写随笔或研究随笔的行家自然也是很合适的;若是偏重于强调这本选集的作者所共有的南大中文系同人的身份,那么系里无论哪一位德高望重的前辈或学长都必定比我更有说服力。基于这方面的考虑,我明知许老师是那种一旦主意已定如未发现大的不妥从不轻易改变的脾气,仍然当即推辞,并试图以再三拖延的办法让性急的他“知难而退”,可拖至9月中旬新学期开学后一周多仍然没有转机,最终退却的只能是我,因为身为学生,我已经实在不忍让这时的老师再为此事烦神操心了,遂答应国庆前交稿。尽管如此,内心的惶恐和不安丝毫未变,并料想到这可能会是有生以来最难写的一篇命题作文。

对我这样一个才疏学浅的外行来说,先学学怎样写序肯定是起码的功课。周作人在1928年为俞平伯的随笔散文集《燕知草》写跋时说他“因为喜欢读序,所以也就有点喜欢写序”,同时他也老实承认“序实在不好做,于是改而写跋”。喜欢读序,大概是读书人都有的偏好,可“喜欢写序”,正常情况下应该不会有很多人。周作人面对自己学生的文章时居然也有那么一点点畏难情绪,是因为他懂得做序的原则和妙理,他说:“做序是批评的工作,他须得切要地抓住了这书和人的特点,在不过分的夸扬里明显地表现出来,这才算成功。”周作人明了“序虽做不出而还是要做的理由”,自然也晓得序到底怎么去做,到后来为自己的《看云集》写序时,他虽然一边还是唠叨“序是怎样的不好做”,一边却也很大方地介绍给大家两个做序的窍门,即“从书名去生发”和“发挥书里边——或书外边的意思”。要把握好其中的要领,实际上没有相当的功力功底还是行不通,但较之于更深刻地领会并体味做序的精髓而言,这两个窍门毕竟看上去似乎更简单易学些,那么,《学府随笔》(南大卷)的序不妨就此生发吧,希望这样不至于谬误得太离谱。

所谓《学府随笔》即指学府中人的随笔,而名其为南大卷,实际上是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的散文随笔选集。“随笔”之前的修饰词“学府”,主要指向随笔产生的大学校园环境以及作者多为中文系教师的角色。这有一点点像当今坊间书肆随处可见的各种女作家作品选,入选的范围和尺度主要以作家的性别符号为依据,在编选者看来,这些女作家只要写得符合他们所认可的要求就行,至于女性作家是否真正具备女性意识,是无关紧要的。当然,实际上只要是女性的抒情叙事,必定还是在很多方面有别于男性的写作。与此相近,学府中人的随笔,即便不是每一篇都在刻意彰显大学校园的精神风貌,但其中还是留有不少学府中人特有的痕迹,因为他们的关注中心常常或隐或显地与大学的文化氛围相联系,他们的表达方式也多多少少融入了学者教师的职业特征,这些因素加上他们中很多人确实写得足够精彩,自然为这本以学府命名的随笔集的问世提供了最基本的理由,更何况与女作家作品选本层出不穷大不相同的是,类似的《学府随笔》毕竟当属鲜见。

再说“随笔”这个概念,它好像人人都能意会的,可确切到文体的严格界定,至今为止其实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虽说随笔的说法古已有之,但试图给它定位却是到了“五四”以后才开始的。胡适、鲁迅、周作人、朱自清、郁达夫、曾孟朴、林语堂等人都有对“五四”散文成绩的专门论述,可诸如美文、小品文、小品散文、散文随笔之类的概念及其之间的关联,在他们的言说里并没有得以厘清。他们比较相近的看法只是现代散文所受的外来影响更甚于传统,并认为主要还是取法于英国的随笔(Essay),尤其是它家常闲话般的态度和方式。西方的Essay文体本有正式的论文(F0rmal Essay)和非正式或个人化的随笔(Famillar orPersonal Essay)两大类,“五四”这一代作家在理解Essay时,无疑更多地着意于它的后一种意义。如果从鲁迅当年翻译的厨川白村《出了象牙之塔》一文中对Essay的定义来看,中文的“随笔”应该是它最准确的译名,尽管当时的“五四”作家似乎更喜欢用散文小品称之。厨川白村将Essay看成是一种随意絮谈、信笔写成的“闲话”文字:“如果是冬天,便坐在暖炉边的安乐椅子上,倘在夏天,则披浴衣,啜苦茗,随随便便,和好友任心闲话,将这些话照样地移在纸上的东西,就是Essay。兴之所至,也说些以不至于头痛为度的道理罢。也有冷嘲,也有警句罢,既有Humor(滑稽)也有Pathos。感愤),所谈的题目,天下国家的大事不待言,还有市井的琐事,书籍的批评,相识者的消息,以及自己的过去的追怀,想到什么就纵谈什么,而托于即兴之笔者,是这一类的文章。”Essa_y的关键原来在笔触的亲切活泼和体式的不拘一格,至于它含纳及表现的丰富深广也是应作者家常化或个人化的格调而生的,这跟意之所至、笔墨随之的随笔之本义不是正相吻合吗?随笔之随,即在其随心、随意、随便,它是作者身心皆处于放松状态下的随手笔录。与此对照,《学府随笔》(南大卷)中长短不一的漫话、琐议、杂感、速写、小传、游记、报告、笔记之类的文章,理所应当归属于随笔的范畴。由于种种原因,《学府随笔》(南大卷)的作者不一定每一位都持有那种轻松闲适的心态和优雅淡定的风度,但从那些率性而言的文字里,仍然可以不同程度地体会到他们难得的从容随意的气性。对于长年出入于教室书斋、擅作理性思维并写惯了格式规范的学术论文的作者们来说,这些或评论说理、或叙事抒情的随笔,正是他们以学识、见识做底子将个人的才情感性充分予以发挥的结果。“在Essay,比什么都紧要的要件,就是作者将自己的个人底人格底色彩,浓厚地表现出来”,这句话是厨川白村对随笔精神内涵的限定,它在一定意义上也适用于《学府随笔》(南大卷)中大部分文字的概括。

《学府随笔》共收了50位作者的91篇文章,它们多写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20余年。从写作的时间跨度看,随笔这种文体样式本身的发展在这段时间里并不特别明显,但其题材和内容的嬗变却不容小觑,从写于不同年份的随笔中可以分辨出一些作者视野的扩展和兴奋点的转移;从作者的年龄结构来看,年长的和年轻的相距颇不少,其间的辈分有的甚至隔了好几层。尽管共处于相同的校园环境,但除了不同的年代对作者精神人格不同的塑造清晰可感外,各人的阅历、气质、秉性、修养的差异,也足以使得这本《学府随笔》给人留下一个千姿百态的印象。当然,身为学人和现代大学校园中的一员,他们最基本的人文关怀和学术理想是不可能有太大差别的。如果稍加留意,你就会隐约觉察出一部分作者之间师生学友的关联线索,这种线索肯定不只是表现为外在形式的一脉相承,更主要表现在观念意识乃至于情感趣味的濡染和影响上,显然它得益于大学教育自身薪火相传的特征。学府中人代代承传人类文明和思想学术传统的自觉,为这种人际关联提供了必要的条件。在50位作者中,有几位老先生已经过世,他们的音容笑貌尚刻印在中文系师生的心里,而他们的文字,尤其是这些用最自由的体裁记录下来的感性灵动的美的文字,已成为我们今天愈益珍爱的精神财富。也有一些作者调离去了别的院系或别的学校,可对于曾经工作过的中文系想必还存有一份记忆或念想,他们对这本《学府随笔》的热情馈赠,算得上是一个起码的佐证。绝大部分作者无论退休或在职,他们的一切仍然与校园休戚相关。在走下讲坛之余,他们也放下了居高临下耳提面命的教导姿态,而以一种与好友娓娓而谈的方式和格调,自由自在地袒露自我灵魂,倾诉自我心声;即便是说理议论,也尝试以一种真切抒情的形态出现。在那些也许微细也许深远的对于历史文化、社会人生的感悟见诸形象生动的文辞时,他们自身思想的深度和情感的力度也一一展现无遗。

英国的弗·沃尔芙在《论现代散文》中认为:“在一篇散文里,必须凭借写作的幻术把学问融化开来,使得没有一件事实突兀而出,没有一条教义撕裂作品结构的表面。”对于《学府随笔》(南大卷)中绝大部分作者而言,非专业散文作家的身份反而使他们更有意识地关注随笔本身完美形态的构造;而共同的教师学者的职业意识,也必定会使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学问转化为审美的对象,并水乳交融般地注入字里行间。无论是恢弘开阔的探历史之幽微、论古今之兴变,还是深沉蕴藉的“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郁达夫语),《学府随笔》(南大卷)的作者不会一味地沉湎于史料的罗列和故事的铺叙,而是努力用自身的真情感悟去洞穿时空的巨壑,用本有的博学睿智去烛照人世万物的奥秘,谈言微中,情理中和,精警透辟,涉笔成趣,心灵的写意画卷中不时闪烁出犀利的理性光彩。

在这本选集中,情趣意趣皆出彩而又表现灵动、意蕴深长的记人叙事之作,首推陈白尘先生的《忆眸子》和《忆鸭群》。这两篇随笔不同于常见的回忆“文革”的文章只是一味地痛苦呻吟,而是寓沉痛、愤激和鄙夷于幽默嘲讽之中,行文举重若轻,深藏若虚,虽少有直接的谴责,但以揶揄调侃的笔墨出之,不仅对丑恶予以了更无情的剥露,同时带给读者更醇厚的精神和审美的滋养。作者把自己在灾难岁月中内心的无限伤痛升华为对人性和文化的深刻反思,这是他作为一个喜剧作家特有的艺术个性的生动展露,同时更是他作为这一代社会的良心——知识分子令人钦敬的风骨的体现。《学府随笔》(南大卷)中有相当一部分为怀人篇章。中文系百年来许多前辈师长的风范、人品甚而逸事逸闻,都不啻为后代写作随笔的丰富素材。当然,其初衷并非来自对前人风流韵事的无聊好奇,在所有的追忆师友的文字里几乎都洋溢着一股难以抑制的真情。在情深意笃的怀念追思中,作为后辈的作者更进一步体会做文做人的道理。吴白旬先生的《翔冬先生遗事》、程千帆先生的《我与黄季刚先生》皆属这类文章,他们选择最动人、动情的细节和片段来刻画各自所尊敬的前辈学人的个性特征,有时寥寥几笔即可栩栩如生。黄季刚先生尽管已经过世多年,可在中文系一直影响深广,成了一个带有某种传奇色彩的人物。程先生尽管写的也多为传闻中的黄侃,但却并不满足于再现那个大家业已熟悉的诗酒风流、兀傲狂放的黄侃,更努力地以生动感人的事实还原一个同样尊师重道、谦和淳厚的黄侃,质朴而得体的叙谈中漾出点点新意。《学府随笔》(南大卷)中还有不少篇目源于对过往的青春包括当年走上学术之路的种种往事的纪念。九旬老翁王气中先生的《往事三则》回想遥远的学生时代,生动解释了老南大校徽上“作新民,止至善”铭辞的深意;陈瘦竹先生的《我与戏剧研究》、赵瑞蕻先生的《我与比较文学》和管雄先生的《回忆》,真诚地讲述了他们与学术结缡的起因、经过及其心得体会,语语中的,发微阐妙,不仅使我们有幸可以细细咀嚼他们当年求学、从教、研究过程中的甘苦酸辛,更让我们从中获得了可贵的治学方法和治学精神的启示。这类文章看似平淡无奇,实质却韵味馥郁,如若没有深厚的学养、雍容的气度、高洁的情趣和坚韧的理念做骨子,是定然无法写成的。学人特有的敏感和秉性在《学府随笔》(南大卷)中也从大量的记游类文字中见出。借山水解忧花木怡情,在历代风雅之士那里是屡见不鲜的。山水之乐的意义当然不仅限于对山水的爱好和欣赏,其实质源于文入学士内心的自觉。郁达夫曾用“人性,社会性,与大自然的调和”来概括游记的性质,这放在今天,大致上还是不错的。时代在变,人们出游的动机和方式也在变。与过去相比,现代交通的便利和数字化信息的发达,使大家在更大的限度上认识自我周遭以外的广阔世界,因而以往那种客观记录异地风光和旅途见闻的记游之作很难再吸引更多读者的眼球。然而,那种涵容了作者浓厚的个人色彩和雅致的审美情趣的记游文字,无论古人的还是今人的,都必定葆有它们自身的魅力。《学府随笔》(南大卷)的作者对于山水风物、名胜古迹当然各怀有一份难解的情愫,但他们似乎已很少像周作人、郁达夫那代人那样动辄把大自然当成灵魂的逃避所,大多数人的心思仿佛都在自然美景之外,由领略自然美景所生发的对于历史文化的哲理思考占据了篇章的中心。从身边的秦淮烟水、玄武湖碧波、鸡鸣寺豁蒙楼的晨钟暮鼓,到遥远的威尼斯船街、维也纳露天音乐舞台、拉斯维加斯光怪陆离的夜色,举凡处处无不化约为作者个人思想和情感的载体。朱自清说“游记里满是梦”,梦里有记忆闪回,更有在现实中难以言明的憧憬和向往。身为新时期读书人的随笔作者,当然有可能在“梦”中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其中有些篇目,与其说是游记,倒不如称之为思想文化随笔。

“装着随便涂鸦模样,其实都是用了雕心刻骨的苦心的文章”,这是厨川白村对鲁迅文章个人化风格的评价,其实这何尝不是对散文随笔绝妙“幻术”的揭底。一方面,好文章无不呈现作者个人的精神色彩,另一方面,好文章无不浸透作者个人的心血。用《画梦录》时代何其芳那种诗性的语言来说,就是笔下的每个字都经过精神的手指的抚摩,写作散文随笔的人当然都知道这个道理,因为在所有的文学样式里,随笔毕竟是最属于作者自己的。在此前提下,这本《学府随笔》总体上给我的感觉可以用“庞杂”一词来形容。听上去似乎有点不敬的意思,其实我对“庞杂”的理解并非出于贬义,庞即大,杂意味着非单一化,这和30年代“自由人”胡秋原声称文学当有“万花缭乱之趣”的意思相近。正因为这本选集里的文字都是作者苦心经营的结果,都渗透着他们各自鲜明的个性,汇聚起来才有可能形成一定的声势。从作者的数量和选本的容量来看,相对于一般的个人随笔文集而言,这本集子称为“庞杂”应该不算太过分;尽管《学府随笔》(南大卷)的作者们有相近的职业身份,但他们毕竟非同于文学流派,在各自的文章里他们更多地会留下各自的标记。就艺术个性而言,有的漂亮缜密,有的质朴冲淡,有的清丽典雅,有的幽默诙谐,有的张扬直露,有的委婉含蓄;思想格调、文化心态上的距离也同样存在,每个人内在的精神追求甚至在细节上的表现也可能形成参差的对照。审美风格的多样化无疑是这本《学府随笔》值得称道的地方,而无法判定高下优劣的情感趣味间的落差,也没有什么可挑剔的,它们本来就是这个越来越趋于价值多元的时代的必然产物。而令人欣慰的是,生活在校园里的不少人尚持有一份清醒的理性和一种独立的,品格,他们那种以特有的智慧、良知和道德感融合为一体的人格精神一一渗透在他们的笔墨中,成为这本选集里最能触动人心的部分。

因为逃不脱要交这样一篇作文给许老师,只好硬着头皮罗嗦至此,自己也觉得太老三老四了。至于作文及格不及格,我是管不了了。实际上,读者都是聪明人,《学府随笔》(南大卷)文字俱在,好坏当然一看便知。如果我的胡言乱语搅乱了视听,务必请各位作者和读者宽宥原谅。

2006年9月28日

内容推荐

本书收录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的散文随笔共91篇。它们多写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20余年。作者们努力用自身的真情感悟去洞穿时空的巨壑,用本有的博学睿智去烛照人世万物的奥秘,谈言微中,情理中和,精警透辟,涉笔成趣,心灵的写意画卷中不时闪烁出犀利的理性光彩。

编辑推荐

本书收录南京大学中文系教师的散文随笔共91篇。它们多写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这20余年。作者们努力用自身的真情感悟去洞穿时空的巨壑,用本有的博学睿智去烛照人世万物的奥秘,谈言微中,情理中和,精警透辟,涉笔成趣,心灵的写意画卷中不时闪烁出犀利的理性光彩。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3:54: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