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如芝如兰(女数学教育家高扬芝)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于正
出版社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高扬芝,1905年生,1926年入北京大学数学系,1930年毕业后到上海大同大学担任数学教员,后成为中国首位数学女教授、女数学系主任。高扬芝是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国数学会成立之时的女性代表之一,也是中国数学会评议会第一、二、三届评议。1951年新中国数学会成立唯一女代表,时任江苏省数学会副理事长。1952年,南京师范学院数学系的创建人,第一任系主任。高扬芝是我国早期知名的女数学家,是南京师范学院数学系(现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主要创建人,担任首任系主任。她的一生,为中国的高等数学教育事业发展做出了特殊贡献,并为南京师范大学数学学科的系统教育及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作者简介
于正,1963年4月生于山东济南。副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院办主任、民盟江苏省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民盟南京师范大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南京师范大学原科技处从事科技管理工作10年,1998年起在数学系、数学与计算机科学学院、数学科学学院办公室从事高校行政管理工作20多年。在《中国科学基金》等期刊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江苏省文化厅项目“高校人才信息挖掘与人才队伍建设研究”。负责完成的《流年珍影——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本专科毕业生合影集(1952—2012)》获江苏省档案文化精品奖。
目录

引言
壹 早慧女孩(一九〇五—一九一九)
一、宣武门外
二、瑞英的童年
三、女子小学
贰 新文化的影响(一九一九—一九二四)
一、就读女师大附中
二、恩师教诲
三、人生志向
叁 就读北京大学(一九二四—一九三一)
一、数学系女生
二、师从名流
三、北大数学会
四、数学高才生
肆 数学会女评议(一九三一—一九四五)
一、暨南大学教授
二、到大同大学工作
三、数学会评议员
伍 时代变迁(一九四五—一九五二)
一、大同数学系主任
二、数学会女代表
三、思想改造
陆 建南师数学系(一九五二—一九五五)
一、筹办数学科
二、教学新追求
三、组建数学系
四、招收本科生
柒 奉调苏州(一九五五—一九五八)
一、三级教授
二、加入党组织
三、天赐庄浅说
捌 系科重建(一九五八—一九六〇)
一、再生的系科
二、教书育人
三、言传身教
四、绘就蓝图
玖 桃李天下(一九六〇—一九六六)
一、随园400号
二、华罗庚来了
三、启发式教学
四、春风桃李
拾 蹉跎人生(一九六六—一九七八)
一、内心隐痛
二、书生磨难
三、宁海路207号
四、先生走了
尾声:心愿
参考文献
高扬芝年表
后记
序言
1978年2月,数学教育家高扬芝先生在南京工人医院
(现江苏省人民医院)静静地走完了她不平凡的一生。到
今天她离开我们已经整整40年了。
40年来,南京师范大学有了骄人的发展历程,正在向
有国际影响的高水平大学迈进。在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的
日子里,抚今思昔,溯本追源,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
院的师生们不会忘记创建者高扬芝教授对学校所做的贡献

高扬芝教授,1905年12月生于北京,祖籍江西新建。
1919年从北京第一女子高等小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女子高等
师范学校附中,在校期间学习勤奋,酷爱数学。后考入北
京大学数学系,1930年以“最优等”成绩毕业。20世纪30
年代,她先后任职于上海暨南大学、大同大学,从事数学
分析、高等代数和复变函数等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历
任数学系讲师、教授和系主任。
高扬芝是中国数学会创始时仅有的两位女评议员之一
。早在1935年,她就出席了中国数学会(旧)成立大会,
被推选为中国数学会评议会评议员;1951年,她又作为唯
一的女性出席了新中国数学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是全
国知名的女数学教育家。
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院系调整时,高扬芝从上海大同
大学调至南京师范学院,她主持创建了南京师范学院数学
科(系)并担任主任。1958年,高扬芝在被调往苏州江苏
师范学院工作三年后,重返南京师范学院再建数学系。期
间她曾出版过《极限浅说》《行列式浅说》等著作,编写
过《数学史讲义》《复变函数论讲义》等教学讲义。她的
启发式教学方法备受称颂。20世纪60年代初,她被推选为
江苏省数学会副理事长。“文革”中,她被下放镇江句容
农场参加劳动,备尝困苦。1978年2月26日,高扬芝因病在
南京去世,享年73岁。
高先生一生求真。在恩师教导下,认识到做人要学真
本事;她教学认真,做人清白,待人以真;她求真务实地
创建了南京师范学院数学系,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大量数
学人才。她的求真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
高先生一生求善。早年的她一心求学,“不参与政治
活动”,但随着时代变迁,她的政治追求也与时俱进。在
大同大学时她曾支持保护过地下党员学生,1958年她申请
加入了党组织。她一生从不做违心之事,体现了一个知识
分子的善良。
高先生一生求美。她以女性的细腻认识数学之美,并
把这种“美”形象地呈现给学生。她将传播数学之美作为
自己的毕生追求,并以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将这种数学之
美传给了她的一代代学生。
总之,在她的身上体现了老一辈知识分子对真、善、
美的追求。从她一生的经历可以读到中国近现代史上知识
女性创业奋斗的故事;可以了解到早期数学人开拓中国数
学教育的历史文化信息;可以认识近30年间江苏高等数学
教育和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发展历程。
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就是这样一本全面介绍高扬芝一
生的书。作者于正在南京师范大学工作和生活了30多年,
对这方校园感情深厚。1998年到数学系工作后,他在与老
同志的交流中逐渐了解到数学系开创者高扬芝的事迹,崇
敬之情与日俱增。1999年数学科学学院搬迁新校区时,从
中收集到了一些有关高扬芝先生的文献资料。在征集、编
辑《流年珍影——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本专科毕业
生合影集(1952—2012)》时,又从许多老校友处收集到
相关高扬芝与毕业生的图片资料,这触发了他为高扬芝一
生立传的激情。作者从有限的资料出发,克服了一系列的
障碍和困难,多渠道收集资料,集腋成裘,最终完成了本
书,为学校和数学科学学院留下了难得的人文信息,实属
难能可贵。
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高校的三大传统职能,今天
,作为第四大职能的文化传承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多年
来,中国数学如何发展和数学教育如何变革的研究方兴未
艾,对早期数学家,尤其是女数学教育家的文字还不多见
,很值得挖掘。此书就是一次成功的尝试。
本书以珍贵的史料,追溯了高扬芝先生的一生。读者
能从一个个可读的故事中,看到一个不懈奋斗、可信可敬
的知识女性形象,从而在心灵上产生共鸣,在思想上得到
认同,在行动上得到动力。读者在追寻一个早期数学教育
家经历的过程中,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五四”科学精神
的流传,中国高等数学教育发展的流变,以及南京师范学
院数学系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了解近代数学教育发展史。
回顾学院历史,本人心潮澎湃。
在高扬芝先生逝世后的第6天,1978年3月4日,本人
作为77级本科生进入南京师范学院数学系学习,4年后成为
数学系的第一个研究生,研究生毕业后留校一直工作至今
,亲身经历了改革开放后40年来学校由师范学院改办师范
大学、数学学科由数学系到数学科学学院的发展巨变过程
。事有巧合,高扬芝先生是南京师范学院数学系的第一任
系主任,是数学系和数学学科的创始人,为数学系和数学
学科的创设和建设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而我1994年至1998
年担任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主任,是数学系最后一任系主
任,将数学系发展为学
导语
本书以珍贵的史料,追溯了高扬芝先生的一生。读者能从一个个可读的故事中,看到一个不懈奋斗、可信可敬的知识女性形象,从而在心灵上产生共鸣,在思想上得到认同,在行动上得到动力。读者在追寻一个早期数学教育家经历的过程中,可以从一个侧面看到“五四”科学精神的流传,中国高等数学教育发展的流变,以及南京师范学院数学系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了解近代数学教育发展史。
后记
《如芝如兰——女数学教育家高扬芝》一书终于脱稿
了。为继承高扬芝先生和以她为代表的老一辈数学人的奋
斗精神,挖掘学院历史,传承人文精神,我们编著了这本
书。
这本书的写作,对于作者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本书力
图还原一个真实的高扬芝,完善数学科学学院的历史,传
承文化。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高扬芝的档案在20世纪
70年代交归上级,学校里几乎找不到她的档案材料。从学
院到学校,从南京到北京、上海、苏州,我们走遍了高扬
芝所学习、工作的地方,采访了她的学生、同事,终于厘
清了高扬芝的历史踪迹。
就在此书付梓出版校勘图片时,我对一张高扬芝先生
与农师班合影中坐在高扬芝老师左旁的人越看越熟悉。求
得我母亲陈晨华辨认,证实此人正是我的舅舅陈光照,说
当年他正在教务处负责学校的函授工作,有此缘分与高老
师一起合影。时隔半个世纪后,我奔波各地搜集、整理资
料,完成高扬芝老师的传记。历史就在眼前,原来,我与
高扬芝老师的缘分早就定格在了一张照片中。
在此,首先要感谢南京师范大学原校长、原党委书记
宋永忠教授,他早就为本书撰写了序言,给予我极大鼓励
。感谢南京师范大学党委统战部的立项支持,感谢数科院
尹会成院长、赵静亚书记等各位院领导及同事们的支持与
帮助!没有他们的支持,完成这本书只能是一个梦想。
从2015年开始搜集资料,到今天完成此书,得到了太
多关心此书的同志们的支持和帮助。其中校档案馆原馆长
高峰教授和姜晓云馆长都给以极大的关注;老校友和数科
院诸多退休老同志提供了重要信息和线索;江苏省档案馆
、北京大学档案馆、苏州大学档案馆、苏州大学数学科学
学院档案馆、上海档案馆、校档案馆为本书提供了图片和
信息。没有你们的支持帮助和无私的奉献,这本书同样也
是不可能完成的。江苏省文化厅给予的项目资助也是完成
此书的动力。
在成书过程中,北京大学陈泳超教授,南京师范大学
人力资源处人事档案室的凌玉华、缪红菊同志,南京师范
大学图书馆周福喜同志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档案查寻工作
;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的邵俊敏博士为本书做统改
工作;数学科学学院研究生秦芳芳、杨洋、陈杰、马无瑕
、叶朵、陈沛元、郭姿涵、曹晓敏、郭晨、谢宝群,文学
院本科生马钰童同学为本书做了大量的文字修改和图片整
理工作;江苏省党校图书馆丁小文副馆长对此书也颇多关
注。在此向以上领导和单位及所有支持和关心本书的同志
们一并衷心感谢!
尤其感谢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姜爱萍、刘自然在编辑
此书的过程中给予的指导、帮助,她们是此书得以出版的
伯乐!
最后我要感谢妻子李咏梅及家人的理解和支持,你们
永远是我前行的力量源泉。
由于年代久远,史料多有散失。由于本书所及时间、
空间跨度很大,涉及有关网站上的信息、资料和图片,作
者无法一一与有关人员取得联系或标明出处。为此本人衷
心希望能得到有关人员的理解和支持,同时表达最诚挚的
谢忱。请读者提出宝贵意见,以便于在今后更正。
联系方式:南京市栖霞区文苑路一号,南京师范大学
数学科学学院院办(210023);电话:025—85898785;
电子邮箱:33022@njnu.edu.cn。
于正
2019年8月
精彩页
一、宣武门外
故事要从清末的北京城说起。
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废科举,兴学校,已成大势所趋,在内忧外患中,清王朝开始了立宪准备。清政府终于要对自己君主专制的祖宗章法进行改良,为此派出载泽(1868一1929,晚清宗室大臣,立宪派的重要人物)等五位大臣出洋考察宪政。也就是这一年,孙中山在日本成立了“同盟会”,同年,爱因斯坦以崭新的时空观阐述了相对论基本原理。民主和科学的大潮正在向古老的国度涌来。
初冬时分,京城笼罩在傍晚的炊烟中。宣武门外斑驳的城墙下,坐落着一些会馆。早年清王朝的汉族官员多居于此,后来逐渐成为各地来京汉人的聚居地。由于多元文化融合,这里是晚清新文化产生、交汇、碰撞最为活跃的地区,影响中国近代史进程的一些重大事件大多发生于此。民国时期曾统计北京共有402所会馆,其中江西会馆就有65所,而江西会馆中又以江西南昌府新建会馆为最多,这与当地的科举之风兴盛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农历十月廿十八傍晚,一个中年人急匆匆地从刚成立的学部所在的大木仓胡同走出来,在西单的街铺里买了几两芝麻糖,急匆匆地向宣武门外江西新建会馆的家中走去。这个人就是高扬芝的父亲。他个头并不高,30多岁的样子,面容白皙,体态微胖。他是江西南昌新建人,姓高,早年在家乡考中了秀才,平时大家都称他“高秀才”。高秀才和同乡一起来京城谋生,不久将家也安到这里,目前在清朝学部衙门里当差,薪水勉强可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此时街上尽是些穿长袍、拖长辫的清朝百姓,偶尔可以看到几个穿洋服的外国人。
妻子毛淑娴及3岁的儿子高扬华暂住在江西新建会馆的一个小院落内。内秀端庄的妻子虽不识字,却通情达理,一家人过着和谐平静的生活。妻子又有了身孕,高秀才只想多找点事来贴补家用。这天和往常一样,一早高秀才就出门当差去了。
高秀才冒着凛冽的风雪,走进了胡同。一个街坊从他身边路过,招呼着:“高秀才,才回来呀?”他回头答道:“啊,回来晚了。”然后继续低头往家赶去。
天色渐渐地暗下来了,在家的妻子焦急地向窗外的大门望去。就在这时,她突然感到肚子痛起来,赶忙叫邻居到胡同中叫来了接生婆。又是一阵阵痛袭来,接生婆将她扶到了里屋床上。儿子扬华帮助找东西,接生婆里外不停地忙碌,屋里传出一阵阵呼痛声。
风停了,雪住了。这时屋里传出了婴儿响亮的啼哭声。
伴随着这啼哭声,高秀才快步跨进了门槛。他将手中的芝麻糖递给儿子,抖落外衣上的雪花,急匆匆向屋内走去。接生婆大声说:“恭喜秀才!家里添了个姑娘,秀才您儿女双全了!”高秀才快步上前,从接生婆手里将这个胖乎乎的女婴抱起。(P5-7)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2 23:14: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