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共同走过/海大报文丛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曲静//赵奚赟
出版社 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教育部人事司副司长魏士强,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青岛市委常委、副市长张惠,山东省委高校工委副书记傅华峰等出席了会议。会议由吴德星校长主持。

李卫红在讲话中指出,近年来,中国海洋大学的各项事业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在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人才支持和知识贡献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是学校党政领导班子带领全校师生员工团结奋斗、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结果,也凝聚了冯瑞龙同志的心血、智慧和汗水。她代表教育部党组对冯瑞龙同志多年来的辛勤工作和对学校改革发展所作出的突出贡献,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她说,于志刚同志是中国海洋大学自己培养起来的干部,政治素质好,组织观念强,视野开阔,有较强的宏观驾驭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熟悉高等学校的教育教学规律;他年富力强,工作有魄力,思维活跃,创新意识较强;工作投入,严谨务实;为人公道正派,廉洁自律,善于团结同志。于志刚同志担任中国海洋大学党委书记是合适的。希望于志刚同志尽快进入新的角色,并与吴德星同志一道,紧密团结领导班子全体同志,紧紧依靠学校广大师生员工,创造中国海洋大学的美好明天。

李卫红还结合刚刚开过的教育部第十九次直属高校咨询会特别是刘延东同志的重要讲话精神对我校当前的工作提出了要求:一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努力推动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二要抓住机遇,乘势而上,提高办学质量,突出办学特色,实现学校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发展;三要进一步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努力把学校领导班子建设成为善于领导科学发展的坚强集体。

冯瑞龙在讲话中对教育部党组的决定表示坚决拥护,并向于志刚书记表示衷心的祝贺,预祝他与吴德星校长一起带领学校领导班子出色地完成学校未来光荣而艰巨的历史使命。他衷心感谢李卫红副部长代表部党组对他的肯定和鼓励,并对历届学校党政领导和离退休老领导、老教师、老同志,对现任的学校党政领导和全校广大干部、教师、职工表示衷心感谢。冯瑞龙表示,自己虽然离开了学校的领导岗位,但作为学校的一名普通成员,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学校领导班子的工作。

于志刚在讲话中对教育部党组的信任与重托、学校领导班子和广大教职员工的信任与支持以及各位老领导、老同志的信任和培养表示感谢,对冯瑞龙同志为学校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表示感谢。他表示,担任学校党委书记,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他将着重做好以下四点:第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自觉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第二,勤奋学习,努力提高领导水平;积极作为,努力解决学校建设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关键问题。第三,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科学决策、民主管理。第四,谦虚谨慎,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科学务实。他指出,当前海大的事业正处于一个十分重要的历史交汇点上,学校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要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既要坚定信心,又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坚信只要学校领导班子能够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的要求,紧紧依靠全校师生员工的智慧和力量,就一定能够谱写中国海洋大学事业发展的新篇章。

吴德星在主持会议讲话时对教育部和山东省委、省政府在学校新老党委书记交接工作中给予的指导、关心和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他高度评价了冯瑞龙同志在担任中国海洋大学党委书记期间为学校的改革发展作出的突出贡献。他表示,于志刚同志是一名优秀的中青年专家学者和党员干部,坚决拥护教育部对于他的任命。作为校长,他将和学校领导班子其他成员一起全力支持于志刚书记的工作,发扬学校党政密切配合、班子精诚团结的优良传统,努力建设坚强的领导集体,为推进学校高水平特色大学建设作出更大的贡献。

学校党政领导李耀臻、于宜法、刘贵聚、翟世奎、董双林、张静,两院院士管华诗、冯士筰,学校老领导秦启仁、徐家振、王元忠、王庆仁,学校党委委员、纪委委员,中层副职以上干部,二级、三级教授,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基层组织负责人,离退休同志代表以及学生代表参加了大会。

P3-4

后记

2014年金秋十月,我们迎来中国海洋大学建校90周年。

而此时,校报也已走过83年历程。83年,校报与学校蓬勃发展的脉搏共跳动,呕心沥血,焚膏继晷,一路走来,出版校报1865期,忠实“史记”83载。

按照“以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唯物史观为指导,既尊重新闻规律,又尊重历史事实,既注重历史厚重感,又体现人文底蕴,实事求是,科学严谨,体例统一,结构规范,高度负责,力出精品”的编纂原则及要求,2014年暑假以及开学后的周末,校报编辑同仁在不影响正常出报的情况下,加班加点从浩瀚的校报文字作品中精选出近百万字,编辑出版了这套浸透着校报编辑和全体海大人心血和汗水的“海大报文丛”——《共同走过》《心血结晶》《厚重海大》,旨在以90年校庆为契机,以校报报道为依据,对学校改革发展作一回顾,温故知新,“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从中总结出一条知兴替、知得失的海大科学发展之路,同时也为广大师生提供一套爱国爱校读本,为爱好新闻写作的大学生提供一套实用参考书,为校园文化建设作出积极贡献。除了技术细节外,编入作品力求保持原貌,努力做到既还原历史,更敬重历史,尊重作者、编者和读者。

多年来,在学校历届党政领导班子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校报出版周期由双旬报演进为半月报、旬报、周报,开本也由四开四版扩为对开四版,黑白印刷渐进为套红印刷、单面彩印、双面彩印,铅字排版亦演进为激光照排,校报成为学校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随着学校改革发展的不断深入,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校报宣传报道的领域和空间越来越开阔。作为党委行政机关报,校报积极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正确的办报方向,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为党政中心工作服务,为广大师生员工学习、工作、生活服务,为学校改革发展建设服务,作出了积极努力,赢得了师生爱戴。办报质量、办报特色在国内高校校报界享有较高声誉。我们决心以90年校庆为契机,进一步提高办报质量和水平,努力打造特色和风格,唱响主旋律,打好主动仗,更好地为学校改革发展服务,更好地为实现学校建设特色显著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的奋斗目标贡献力量。  感谢宣传部、新闻中心领导和同仁们对校报的指导和帮助,感谢全校师生员工对校报的支持和厚爱,感谢学生记者和教工通讯员的辛勤耕耘。

由于年代跨度较大,加之篇幅限制,难免挂一漏万,差错亦在所难免,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4年10月

目录

 第一辑 消息篇

 于志刚任中国海洋大学党委书记

 海大六个学科进入全国一级学科评估前十名

 海洋生物遗传学与基因资源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获批

 14人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深海原位激光拉曼光谱系统首次海试成功

 多平台式微脉冲激光雷达飞行试验成功

 又一博士论文入选全国优秀博士论文

 于良民教授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赫崇本先生入选新中国成立60周年十大海洋人物

 海洋环境学院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称号刘秦玉教授获全国模范教师称号

 刘素美教授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

 海大首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资助

 海大新增两个国家级特色专业

 我国首部海洋药物开发专著《中华海洋本草》发行

 海大细胞生物学研究室攻克一项世界性难题

 国内最大的海洋高性能科学计算与系统仿真平台奠基

 海大两学科跻身ESI全球科研机构前1%

 麦康森教授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教育部公布海大新一届行政领导班子

 全国三维数字化创新设计大赛海大学子折桂

 四项成果获教育部科技奖励一等奖

 管华诗团队折桂2009年度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海大新增两位长江学者

 谢尚平入选中组部“千人计划”

 “海大金贝”养殖新品种通过国家审定

 海大工程技术学科跻身ESI全球科研机构前1%

 中国共产党中国海洋大学第九次代表大会胜利召开

 中共中国海洋大学九届一次全委会召开

 中国海洋大学日本研究中心揭牌

 孟祥红获霍英东教育基金会第12届青年教师基金资助

 海大教授巧用海泥发电

 海大研制的组织工程人角膜内皮移植多种动物实验成功

 海大再获教育部创新团队资助

 青岛国家大学科技园主园区奠基

 管华诗院士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董程亚运会摘金

 海大3项科技成果获2010年度国家科技大奖

 海大新增两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

 教育部等四家继续重点共建中国海洋大学

 海大国家保密学院暨国家保密教育培训基地青岛分基地成立

 吴立新团队在深海大洋研究中取得重要进展

 首部海洋药物特色专业教材《海洋药物学》出版发行

 海大化学学科(领域)跻身ESI全球科研机构前1%行列

 新型波浪浮标系统成功观测台风“梅花”并通过验收

 海大首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获批建设

 宋微波教授当选国际原生生物学会常务执委

 海洋大学联盟成立仪式在我校举行

 海大首获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资助

 海大成功举办第二届“科学·人文·未来”论坛

 海大七师生乘“和平之舟”环球一周

 1979级校友焦念志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刘素美教授获第十二届中国青年科技奖

 校党委九届五次全委会审议通过国际化战略实施意见

 吴德星教授领衔的科研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2名教师和1个团队获教育部优秀人才和创新团队支持

 学报英文版成为大陆高校第九家跻身SCI科技期刊

 国内首部《中国海洋经济蓝皮书》在中国海洋大学发布

 海大毕业生在《Science》杂志以第一作者身份发表文章

 海大在基因组学关键技术研发领域取得重要进展

 三位海大人入选2011年度海洋人物

 四师生参加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

 海大又有两学科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

 海洋有机生物地球化学团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研究群体资助

 董程在伦敦奥运会女子拳击比赛中获佳绩

 两教师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学科跻身ESI全球科研机构前1%行列

 驻校作家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海大学子首夺国际基因工程机器竞赛亚洲区金奖

 海洋化学创新引智基地获准立项建设

 中国海洋文化理论体系研究入选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

 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教育中心更名中国海洋大学研究生院

 “千人计划”学者谢尚平教授合作发表《Nature》论文

 “海大已经站在第三次人文辉煌的高峰”

 全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海大学子夺冠

 校党委九届六次全委会审议通过实施文化引领战略意见

 海大再增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团队

 董双林教授领衔的研究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校友李文波获“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称号

 吴立新教授团队获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资助

 顾彬教授荣获德国最高翻译奖

 海大一国家计划项目组在《自然·地球科学》发表重要成果

 “三海”海带良种获新品种证书

 海大学子在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中获佳绩

 海大入选科技部首批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海大成为我国首个加盟北极大学的教育机构

 环境学与生态学跻身。ESI全球科研机构前1%行列

 校友李文波荣立一等功

 全国大学生化工设计竞赛中国海大学子夺魁

 海大学子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获佳绩

 原生动物学团队毕业生高珊博士获Holz-Conner奖

 海大研制成功100 kW坐海底式水平轴潮流能发电装置

 樊廷俊团队鱼类细胞系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东方红3”船建设项目获批

 两教授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首个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获批

 海大学子再夺国际遗传工程机器竞赛(iGEM)亚洲区金奖

 吴立新教授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1985届校友张偲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诗人外交家李肇星受聘海大顾问教授

 印度洋海洋与气候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海大与中科院北京基因组所联袂完成海带基因组测序

 海大首个农业领域973计划项目启动

 “蓬莱红2号”和龙须菜“2007”获水产新品种证书

 两项目获国家自然基金委一山东省联合项目资助

 长牡蛎“海大1号”获水产新品种证书

 “水下侦探”海大造千米深海找“油团”

 麦康森院士获青岛市科学技术最高奖

 吴立新院士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李志清教授获法国金棕榈统帅勋章

 王竹泉教授入选全国会计领军人才培养工程特殊支持计划

 印度洋海-气相互作用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校友李小勇向母校90华诞捐赠100万元

 教育部公布学校主要党政领导任免

 物理海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尺度涡研究取得重要进展

第二辑 通讯篇

 张学成:科研就像石缝中的小草

 付出,只为站在讲台上的姿态

 人生的每一步,都要踏实地走

 “和学生在一起是我最大的快乐”

 坚守为师底线

 从“鲍鱼博士”到工程院院士

 文先生:知识分子的标尺

 有积累才会有成功,大成果才会有大效益

 科研沃土 菊花留香

 春风化雨润心田

 矢志不移 授业育人

 “党员,意味着责任和奉献”

 师者仁心 大道归真

 有一种精神叫永不言弃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

 刘涛和他的“爱伦湾”海带良种

 授人以渔,不如予人以海

 以平常心做平常事

 传业有道唯纯厚处世无奇却率真

 以师者之爱谱写人生五线谱

 刘惠荣:大方无隅,明法行远

 科研与兴趣齐飞 成就生活一色

 情系科研 执著追求

 承前辈品格 育今朝人才

 攀科学巅峰 释赤子情怀

 温海深:始终站在教学、渔业第一线

 追梦之旅

 科研是事业亦是生活

 跨越太平洋的赤子情怀

 李三忠:跨越海陆鸿沟

 王震宇:坚守在“绿色科研”的耕耘者

 高恩洪:私立青岛大学的创办者

 蔡元培:善用人,成就新气象

 杨振声:84年前的那一笔浓墨重彩

 赵太侔:危难之际两度出任校长

 华岗:上世纪50年代初使海大园蜚声国内的校长

 闻一多:在楼上

 老舍:以创作体会引导学生作文做人

 “老极地”的冰海情

 吴立新:建设海洋强国我们责无旁贷

 臧克家:碧海沃土育诗翁

 沈从文:海放大了我的感情和希望

 洪深:留给海大园的别样华彩

 王统照:以文学的方式温暖海大园

 何艮:领略科学迷人的风景

 冯沅君:拗莲作寸丝难绝

 陆侃如:一代学术大家的砥砺前行

第三辑 历年十大新闻篇

 1998年海大十大新闻

 1999年海大十大新闻

 2000年海大十大新闻

 2001年海大十大新闻

 2002年海大十大新闻

 2003年海大十大新闻

 2004年海大十大新闻

 2005年海大十大新闻

 2006年海大十大新闻

 2007年海大十大新闻

 2008年海大十大新闻

 2009年海大十大新闻

 2010年海大十大新闻

 2011年海大十大新闻

 2012年海大十大新闻

 2013年海大十大新闻

后记

序言

《中国海洋大学报》是中共中国海洋大学委员会和校行政机关报,教育部主管,中共中国海洋大学委员会主办,中国海洋大学报社编辑出版,自1931年5月4日创刊至今,已走过83年历程,出版1865期。2004年5月,《中国海洋大学报》被中共山东省委高校工委授予“山东省高校优秀校报”称号;1999年以来,《中国海洋大学报》连续八届15年蝉联山东省新闻出版局报刊出版质量综合评估优秀。

1931年5月4日,《中国海洋大学报》的前身《国立青岛大学周刊》创刊。《国立青岛大学周刊》四开八版,主要报道学校重要活动和重大兴革,并有四版为图书专栏,及时介绍新书消息、内容和有关评介。在西方留过学并经过五四运动洗礼的杨振声校长十分注重利用校报推动教学科研和校政工作,为以后学校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也为校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他是学校这一时期的扛鼎者,也是校报发展史上的奠基人。

1932年9月2日,杨振声校长辞职,同日学校更名为国立山东大学,由赵太侔继任校长。赵太侔同样特别重视校报这个舆论窗口和学术阵地,并为易名的校报题写了《国立山东大学周刊》报头。这个时期的校报没有因为学校改名、校长易人而停刊一期。

随着抗战爆发,1937年11月,学校内迁安徽安庆后又迁四川万县,《国立山东大学周刊》也随之休刊。

休刊前的校报忠实地记录了学校30年代的辉煌历史。当时学校教师队伍阵容强大,名师云集,阵容和水平除北大、清华外,较之于其他国立大学都毫不逊色。学生勤奋攻读,校园学术气氛活跃,教学科研均取得了丰硕成果,学生爱国运动更是名扬全国。校报作为见证者,成为考察和认识校史的宝贵资源。

抗战胜利后的1946年2月,国立山东大学正式筹备复校。复校后的第一次校务会议就由校长赵太侔提出校报的复刊问题,会议决定,1946年10月25日校报正式复刊,并组成了编辑委员会。这一时期的校报,记录了学校在解放战争时期动荡的历史。后曾休刊,直到青岛解放前夕的1949年4月27日,校报复刊为《山大生活》,每周三出版。

1951年3月19日,校报易名为《新山大》,寓意学校和校报获得新生,国立山东大学改名为山东大学。在我党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历史学家、党委书记兼校长华岗主持和指导下,校报《新山大》成为全国最先向师生宣传介绍马列主义的报纸之一。华岗校长把《新山大》作为学校重要的舆论阵地,通过校报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各项工作。他讲授的社会发展史、辩证唯物论,自1953年9月至1954年12月共讲了35次,11个专题,都被记录整理发表在《文史哲》《新山大》上。这些报告的刊登和每次学习消息的报道如春风化雨,不但山大师生受益,还吸引了青岛市、山东省及全国的读者,他们竞相订阅校报。校报的广泛发行,对当时普及马克思主义哲学,推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学习和运用,起了重要作用。这个时期,学校无论是在自然科学研究还是社会科学研究方面都取得了空前的进展,面貌为之一新,校报有力的报道更是为之推波助澜,订阅量迅速增多,订户遍及全国。这时的校报成为全国有影响、有声望的校报之一。

1958年6月17日,校报易名《山东大学》。1958年9月,学校主体迁往济南,留在青岛的海洋系、水产系、生物系的海洋生物专业、物理系和化学系的部分教研室以及直属教研组部分人员,筹建山东海洋学院。1959年3月30日,中共中央批准山东海洋学院成立。

1959年10月1日,校报《山东海洋学院》创刊,承担起新的发展时期的光荣使命。

1979年3月30日,乘改革开放的春风,《山东海洋学院》在经历了“文革”十年动乱后复刊,1986年9月13日易名为《山东海洋学院报》,1988年3月19日易名为《青岛海洋大学》,报名系邓小平同志为青岛海洋大学题写的校名拼缀;1991年4月1日易名为《青岛海洋大学报》。

1999年9月9日,校报由四开旬报改为四开周报并正式启用国家统一刊号CN37-0825/(G)。

2002年11月7日,校报易名《中国海洋大学报》,并由四开单面彩印扩为对开彩印,报头系邓小平同志1988年为青岛海洋大学题写的校名拼缀。

2005年12月30日,第1448期推出月末版。月末版以“文化月刊·大家风范·面向师生·辐射社会”为定位,旨在弘扬大学精神,拓展读者视野,为师生提供人文熏陶的一片园地,打造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国内知名品牌。郭沫若先生的关门弟子、著名书法家袁守启(启笛)先生为月末版题写刊名《厚重海大》。

英国人马丁·沃克在其著作《报纸的力量》中说:“一家报纸的历史,就是出版这家报纸的国家、地区的历史;一家报纸就是一个国家文化的一部日记。”《中国海洋大学报》所记录的就是中国海洋大学的历史,就是中国海洋大学一部不可替代的日记。昨天的新闻,是今天的历史;今天的新闻,是明天的历史。新闻诉说着历史,历史又昭示着未来。《中国海洋大学报》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着见证历史、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她用深情的目光见证着学校所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生动地记载着学校抢抓机遇、与时俱进、不断壮大的历程,用心血和汗水编织着海大人的光荣与梦想,分享着海大人收获的喜悦和自豪。由此,在中国海洋大学90华诞之际,海大报文丛适时出版。

海大报文丛由《共同走过》《心血结晶》《厚重海大》三本书构成。

《共同走过》是2008年出版的《我们共同见证——中国海洋大学改革发展30年新闻集萃》的姊妹篇,撷取的是2009年以来发表在校报上的消息、通讯精品以及历年十大新闻。

《心血结晶》是校报名牌栏目“我在教学一线”的精选集萃,集中展示了一批殚精竭虑、默默奉献、坚守三尺讲台、挥洒心血和汗水的优秀教师,他们堪称教书育人的“脊梁”。

《厚重海大》是校报月末版作品精选。从十年近百期月末版精挑细选出十余期作品结集,重在展示校园文化、海洋特色、人物春秋、学子风采。

2014年,对于中国海洋大学,注定将以不平凡而载入史册。中国海洋大学必将以90年所铸就的蓝色辉煌为新起点,更加意气风发地走在建设高水平特色大学的康庄大道上,向着国际知名、特色显著的高水平大学目标阔步前进。

而作为参与者、见证者、记录者的校报人,也将——

追梦,不休不止。

王宣民

2014年10月

内容推荐

曲静、赵奚赟主编的《共同走过》分为消息篇、通讯篇和历年十大新闻篇。消息篇辑录了中国海洋大学在教学及科研等领域的重大成就,通讯篇展示了中国海洋大学今天及历史上涌现出的先进人物和杰出人才,历年十大新闻篇展示了中国海洋大学历年重大新闻。本书对于凝聚人心、激励全校师生勤奋进取具有重要作用。

编辑推荐

曲静、赵奚赟主编的《共同走过》是“海大报文丛”之一,是2008年出版的《我们共同见证——中国海洋大学改革发展30年新闻集萃》的姊妹篇,撷取的是2009年以来发表在校报上的消息、通讯精品以及历年来的十大新闻。这本书对于凝聚人心、激励全校师生勤奋进取具有重要作用。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6: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