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奴隶制时代的建筑都特庞大;哥特建筑是欧洲中世纪的黑暗之光;佛寺建筑在日本和印度遍地开花;后中世纪,君权和文艺都复兴了;英法大革命时期的建筑集各种仿古于一身;19世纪的钢筋混凝土带给建筑新面貌;20世纪以后现代建筑登上了历史舞台;再后来,后现代主义开始使建筑各走各的路……
如此浩瀚的外国建筑千年之变,通过简明的讲解、有趣的历史故事、诙谐的语言风格,将复杂的建筑形式转化为清晰明了的发展脉络。小小一本书,带着你走遍世界的隐秘角落,走近建筑和历史中的活色生香。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变化的建筑(外国建筑的千年之变)/建筑杂话 |
分类 |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
作者 | 张克群 |
出版社 | 机械工业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你知道吗?奴隶制时代的建筑都特庞大;哥特建筑是欧洲中世纪的黑暗之光;佛寺建筑在日本和印度遍地开花;后中世纪,君权和文艺都复兴了;英法大革命时期的建筑集各种仿古于一身;19世纪的钢筋混凝土带给建筑新面貌;20世纪以后现代建筑登上了历史舞台;再后来,后现代主义开始使建筑各走各的路…… 如此浩瀚的外国建筑千年之变,通过简明的讲解、有趣的历史故事、诙谐的语言风格,将复杂的建筑形式转化为清晰明了的发展脉络。小小一本书,带着你走遍世界的隐秘角落,走近建筑和历史中的活色生香。 作者简介 张克群,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受教于建筑学大家梁思成先生。毕业后一直从事建筑设计工作。 家学渊源深厚,亲友中名人辈出。父亲张维,曾任清华大学副校长,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两院院士。母亲陆士嘉,流体力学家、教育家,北京航空学院(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校教授之一。舅公施今墨,北京四大名医之一。儿子高晓松,音乐制作人。 目录 序 前言 第一章 奴隶制时代,建筑都特庞大 1. 古埃及 2. 古印度 3. 古希腊 4. 古罗马 5. 玛雅文化 6. 两河流域 7. 古日本 第二章 欧洲中世纪,一片黑暗之中的闪光点 1. 东罗马帝国——拜占庭 2. 西欧上演多国演义 第三章 亚非拉的中世纪(4—15 世纪) 1. 印度 2. 日本 第四章 后中世纪,君权和文艺都复兴了 1. 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先锋 2. 法国的三大宫殿 3. 独特的俄罗斯建筑风格 4. 欧洲其他国家的建筑 5. 印度 第五章 大革命爆发,法国和英国带了头 1. 英国革命动静不大,皇上还是皇上 2. 法国倒是闹得天翻地覆的 3. 哥特式复古派 4. 折中的复古派 第六章 19 世纪是个新和老并存的年代 1. 大胆创新的水晶宫及其他 2. 美国的西班牙式建筑 第七章 20 世纪,变化的脚步加快啦! 1. 恋恋不舍的复古情结 2. 新建筑时代终于到了 3. 现代派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4. 美国走了捷径,建筑直接现代化了 5. 五花八门的建筑纷纷亮相 第八章 后现代主义,各走各的路 第九章 解构主义,越发的没谱了 跋 参考文献 序言 妈妈领着年幼的我和妹妹在颐和园长廊,仰着头讲每 一幅画的意义,在每一座有对联的古老房子前面读那些抑 扬顿挫的文字,在门厅回廊间让我们猜那些下马石和拴马 桩的作用,从那些静止的物件开始讲述无比生动的历史。 那些颓败但深蕴的历史告诉了我和妹妹世界之辽阔、 人生之倏忽,和美之永恒。 从小妈妈对我们讲的许多话里,迄今最真切的一句就 是:这世界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远方与诗——其实诗就 是你心灵的最远处。 在我和妹妹长大的这么多年里,我们分别走遍了世界 ,但都没买过一尺房子,因为我们始终坚信,诗与远方才 是我们的家园。 妈妈生在德国,长在中国,现在住在美国。读书画画 、考察古建筑,颇有民国大才女林徽因之风(妈妈年轻时 容貌也毫不逊色)。那时梁思成与林徽因两位先生在清华 胜因院与我家比邻而居。妈妈最终听从梁先生读了清华建 筑系而不是外公希望的外语系,从此对古建筑痴迷一生。 妈妈对中西建筑融会贯通,家学渊源又给了她对历史细部 的领悟,因此才有了这部有趣的历史图画(我觉得她画的 建筑不是工程意义上的,而是历史的影子)。我忘了这是 妈妈写的第几本书了,反正她充满乐趣的写写画画总是如 她乐观的性格一样情趣盎然,让人无法释卷。 从小妈妈教我琴棋书画,我学会了前三样并且以此谋 生,第四样的笨拙导致我家迄今墙上的画全是妈妈画的。 我喜欢她出人意表的随意创造性。这也让我在来家里的客 人们面前常常很有面子——“这画真有意思,谁画的?” “我妈画的,哈哈!” 为妈妈的书写序想必是每个做儿女的无上骄傲。谢谢 妈妈,在给了我生命,给了我生活的道路和理想后的很多 年,又一次给了我做您儿子的幸福与骄傲。我爱你。 导语 《变化的建筑(外国建筑的千年之变)/建筑杂话》带给你的是建筑文化又不仅仅如此,为热爱建筑或城市历史的读者带来一个360°建筑文化大赏。村落、道观、宫殿、古刹、城垣、哥特式、大小木构……你想要的这里都有。让漫步于人类文化结晶的你怀揣的好奇心有处安放,让你徜徉在建筑海洋时能拿起的不只有相机与百度。作者张克群老师是梁思成先生的弟子、音乐人高晓松的母亲,她热爱建筑、绘画、音乐,把她多年对建筑的研究、理解及情感写在这套书中,以她精道、诙谐、娓娓道来的笔法带你游走于鳞次栉比与雕梁画栋之间,向你奉上一个人人眼中有、人人心中无的建筑真谛。 后记 头一样要“跋”的是惶恐。在写书的过程中,常常有 不明白的问题。比如说:罗马万神庙的穹顶当中开了一个 大圆洞,下雨怎么办?婆罗门建筑上密密麻麻的都是些浮雕 ,在那么热的地方,不显得燥吗?可惜,这些问题当年做学 生时都没问老师。如今一下笔,顿觉自己好似生瓜:蒂还 没落,瓜就自己落了地。无奈,只好边写书边补课。幸亏 有网可以随时查。于是弄俩计算机:这边写着,那边查着 。有时连某人的生辰都要查一下,唯恐书上写错了,让他 妈妈早产了。第二样想“跋”的是,外国人跟咱们中国人 真不一样。无论情感还是爱好,都是大起大落的。既有像 斗兽场那么残酷血腥的去处,也有如泰姬·玛哈陵那么柔 情似水的建筑。中国虽然历史悠久,版图辽阔,但建筑无 论皇宫还是庙宇、民宅,看上去都差不多一个模样,很平 和,很稳重,如同中国人。 第三个是未来建筑趋势的不确定性。科技进步一日千 里、人类寿命越来越长、地表面积越来越小。建筑往哪个 方向发展,还真不好说。记得我儿子小时候感慨于一家四 口挤在12平方米的小屋,跟我说了他的幻想:买一电线杆 ,在上面搭出好几层平台来(他爸是结构工程师,有办法) ,一人住一层,最下面的一层公用。 说不定有一天我们的子孙后代就住在类似的鸟巢里也 未可知。 书评(媒体评论) 张克群生来聪慧,兴趣广泛,交流谈吐亲切近人 ,真高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有这种人才面向世界。 ——冯钟平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原副院长 张克群才华横溢,涉猎广泛,在建筑、绘画、音 乐等领域颇有建树,出了大量好书。 ——柴裴义 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 张克群将她一生对建筑的思考留下,书写得轻松 、随意、活泼、图文并茂,读者可以无负担地阅读。 ——季元振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院原执行总建筑师 在今天我们确实需要“负有宣传的使命,对于社 会有指导的义务”的大众读物,张克群的书正是担负 着这样的使命。 ——秦佑国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原院长 张克群沿着梁、林大师的足迹,遍访古建名镇, 采风写生,笔耕机录。对中外古今的建筑艺术成就、 来龙去脉、构造做法以及背景故事娓娓道来。 ——沙春元 常州市规划设计院高级规划师,原院 长 张阿姨是我非常尊重的前辈,她的书给了我很多 教诲,让我受益匪浅。 ——老狼 著名音乐人 张老师能很自然地把文化用漂亮幽默的语言来描 绘表达,把她的书读下来有笑声,有感叹,每个故事 都浓缩了生活的智慧。 ——李阳 著名魔术大师 精彩页 1.古埃及 古埃及是因尼罗河而兴起的国家。从地域上,可分为上埃及(尼罗河上、中游的峡谷地带)和下埃及(北部尼罗河三角洲)。 古埃及在公元前4000年后半期,逐渐形成了国家,至公元前343年为止,主要经历了古王国时期(前2686一前2181);中王国时期(前21—前18世纪);新王国时期(前16一前11世纪)。 古王国时期的建筑成就主要是些庞大的金字塔;中王国时期则主要是从皇帝的祀庙脱胎出来的神庙;新王国时期是古埃及历史上最强大的时期了,相当于咱们的唐朝。 由于尼罗河两岸没有大片的森林,早期埃及的房子多用芦苇。这种东西是保存不久的,住着估计也不大舒服。幸亏埃及还产石头。公元前4世纪以后,人们开始会加工石头了,埃及建筑开始用石头建造,使得我们今日看到的埃及古建筑都是石头造的。 可别以为石头建筑一定是“傻大黑粗”。在中王国时期有了青铜器,埃及人便用这些比石头还坚硬的工具在石头上刻出细致美丽的花纹。图1-1里列举的是四种柱头。仔细看这些花纹,还可以看出仿芦苇纹路的意思来呢。 埃及人认为,人死了之后,只要把尸体保存住,3000年后就能在极乐世界里复活(这比咱们的“20年后”可长多啦),因此他们的陵墓啦,木乃伊啦,都是精心打造的。当然,只有皇帝或特有钱的人才能有这待遇。图1-2是公元前4世纪的台形贵族墓。看上去有点像祭祀的大堂,除了没有窗户。 至于皇帝(法老)的陵墓,就是我们所知道的金字塔了。那个规模大的呀,不知用了多少奴隶,运了多少土来,才能用大石头块儿砌成好几个几十米高的大三角锥。底下不起眼的有些小附属物,那是入口和祭祀的厅堂。建造这些大锥子的目的是为了显示法老的伟大。金字塔一般都建在沙漠边缘,在好几十米高的台地上。对于一望无际的沙漠来说,只有这种简洁而又高大、稳定、厚重的形状,才能站得住脚,才有纪念意义(彩图1-1)。 在这群庞然大物里,最大的一个胡夫金字塔(Khufu Pyramid)由总重230万吨的大石头块组成,每块石头有2~3吨重!高度竟达147米。把吹了气的羊皮筏绑在石块上,让石块浮起来,然后通过运河从附近的采石场运来。之后,绕着施工现场修建一圈比一圈高的水渠,把绑着羊皮筏的石块利用闸门提升上来,再去掉羊皮筏,把石块垒起来。因为用标尺把每块石头都削成53°的梯形,因此垒在一起十分牢固。当然,除了智慧,这项工程还需要大量的劳动力。 古埃及人的智慧不服不行啊! 因为不了解自然,人类总是被刮风、下雨、打雷、地震一类的现象弄得莫名其妙而且害怕。就跟孩子似的,一害怕就要找妈。古埃及人找到的最早的“妈”是太阳。你看,她不但高高在上,而且威力无穷。给太阳盖个祭祀之处,有什么事了好有地方去求她,这就是建太阳神庙的初衷。 埃及的太阳神庙建筑有两个重点:一是大门,这是群众举行宗教仪式的地方,装饰得富丽堂皇;二是大殿,这是皇帝和贵族朝拜的地方,想是求神给点特殊照顾,还不能让外人听见,幽暗威严。个别特爱不朽的皇帝还把自己的形象刻在柱子上(图1-3)。其中最大、最著名的神庙是卡纳克阿蒙神庙(图1-4)和卢克索阿蒙神庙(图1-5)。这俩神庙都是满满的一屋子大粗柱子,让你身处其间,被挤得都喘不过气来。 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