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金庸自个儿的江湖(上下)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蒋连根 |
出版社 | 东方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蒋连根,1955年生,金庸唤他“我的海宁小老乡”。笔名耕夫、恋耕、鸣雁等,早年入伍学习新闻采写,退役后以新闻记者为职业,在《海宁日报》工作三十余年,2015年荣获中国资深新闻工作者荣誉证章(中国记协颁发)。曾担任金庸学术研究会理事、徐志摩研究会理事,曾出版《名人家园》《金庸和他的家人们》《金庸和他的师友们》等著作。 书评(媒体评论) 身如芭蕉,心如莲花,百节疏通,万窍玲珑。 金庸博古通今,涉猎极广,所创作的武侠小说构 思精奇,广为传诵。 ——饶宗颐 金庸小说是与历史结合的武侠小说,也是一部武 侠小说的当代传奇。 ——柏杨 我也喜欢金庸小说。在金庸的小说里,大凡真正 的大侠都有自己的独门功夫,即便是本门派传承下来 的,到了大侠手里也都有所发扬……而这些真正创新 的大侠,在过招之际又每每是手中有招,心中无招。 ——季羡林 一人江湖,江湖一人。侠者已逝,来者当追,江 湖路远,侠义长存! ——马云 后记 1996年11月11日,金庸学术研究会在海宁成立,北京 大学教授严家炎、冯其庸等专家学者相约而来,金庸也来 了。我以文化记者和金庸学术研究会理事的双重身份参加 了成立大会,第一次面见了金庸。 那年,金庸完成心脏手术不久,从背后看他,撑着拐 杖,云颤颤的,非常非常虚弱。并非坏心的诅咒,而是专 业,当时我冒出一个念头:必须预做准备,备下版面材料 ,万一出事了,马上刊登。 会后采访,严家炎教授对我说:“海宁是金庸先生的 出生地,他从小生活在这里,留下足迹和故事,你是本地 记者,有这个优势,你可以写写他的故事,写写他的家里 人嘛!”我觉得这是个好主意。 1999年9月,金庸旧居“赫山房”修复,金庸的大妹 查良瑗从临安归来,在落成仪式之后,我特意前往她下榻 的宾馆探望。这是一次十分珍贵的见面,她将家事亲情一 古脑儿端给了我,还将兄妹们的家庭地址悉数告知。 有了采访路径,此后的数年里,我一一拜访了查良钰 、查良瑗、查良璇、查良浩、查良楠、查良根等金庸的弟 妹,还采访了在金庸家生活多年的金庸的表外甥蒋启霆, 与金庸父亲有交往的多名乡亲,将他们的生活和亲情故事 全记录了下来。 与此同时,全国包括港澳台的专家学者纷纷前来海宁 ,学术交流,参观访问,其中不乏金庸朋友圈中人,作为 常务理事,在为金庸研究会会刊征集专稿的同时,我无意 中“闯”进了金庸的朋友圈。在陪同他们参观金庸旧居时 ,从无意的交谈中,我偶然获得了许多他们与金庸的交往 故事,日积月累,越积越多,几十个本子叠放在抽屉里。 一晃二十年了。幸运地,金庸先生健在,而我,从风 华正茂的壮年变成了花甲老人。我想起梁实秋说过, “ 人过了四十五岁,谁先死都不知道呢!”人生几何,大侠小 侠,巨人常人,都一样。 多年前,我曾致函明河社,希望能够获得关于他和他 家人一鳞半爪的新信息。他的秘书告诉我,这么多年对金 庸的报道早已饱满,到了现在,“可知的都已知,未知的 或许就是不愿说的隐私,那就让它一直不可知下去吧”。 我窃喜:金庸者,查良镛也,查良镛者,浙江海宁人 也,我的乡亲前辈,他的乡愁只有我知晓。在国内,一个 不漏采访金庸的亲属,我是唯一的;二十年后的今天,人 事变迁,逝的逝去,老的老了,别人再要获取这些素材已 经是不可能了。 书界一位朋友对我说:“你对金庸弟妹的采访,既是 难得的新闻素材,又是非常珍贵的金庸外传的资料,这不 是现成的书稿选题吗?金庸的知名度与美誉度,完全可保证 这个选题必然畅销。” 我私下想,金庸朋友圈的故事也是动听的。中国有句 古话,叫做“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与父母血缘相 连的是亲情,这种情,没有杂质,净如纯水,唯有爱;而 与朋友之间的患难之情,最是感人,充满了自我牺牲。亲 情加友情,便是生死相依,一种割舍不了的乡愁。 五年前,金庸九十大寿,我托人捎去了一份特别的礼 物——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的《金庸和他的家人们》《 金庸和他的师友们》,在新书扉页我写道:“大侠乡愁, 一半亲情,一半友情。敬贺查先生九旬之年健康快乐!海宁 小老乡蒋连根”。 一位朋友对我说:金庸的朋友太多太多,是他成功的 秘笈,也是他自个儿的江湖,你应该写他的朋友,写上一 百零八个。于是,从2015年起我开始续写金庸的朋友圈。 金庸大侠,你的音容笑貌留在朋友们中间,我们的相 逢本来就是一个奇缘,如今已经不再,那么,我们挥一挥 衣袖就此作别:愿你一路逍遥,我们下个江湖再见! 2019年3月11日 于杭州西城年华“恋耕斋”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少年师友 师生办墙报,一同“喔喔啼 ——小学老师陈未冬 今来旧址忆故人 ——中学校长张印通 百岁新郎是吾师 ——中学老师章克标 文学创作的启蒙老师 ——副刊编辑陈向平 金庸日记里的“浩弟 ——同学王浩然 “我们两个都写了十四部书 ——同学沈德绪 比赛赢球,你做前锋我当后卫 ——同学沈宝新 第二章 患难知己 跟金庸“换位”命运便“转了向 ——被遗忘的作家李君维/05C) 金庸第一次婚姻的证婚人 ——前辈同事许君远 同行同事同年大先辈 ——武侠前辈梁羽生 侠骨文心可见报人风骨 ——大公报人李侠文 《司马卓传奇》作者“郁秋 ——首任《明报》总编辑潘粤生 他揭开了“金学”序幕 ——“代笔”倪匡 第三章 亦师亦友 最早认识金庸作品“天下第一 ——美籍华裔学者陈世骧 金庸最佩服的“棋圣 ——“大国手”吴清源 他首开金庸小说研究课 ——北大教授严家炎 为了“金石姻缘”开张“金庸茶馆 ——“红学”专家冯其庸 他为镛记做了“射雕英雄宴 ——美食家蔡澜 第四章 武林盟友 为金庸小说“解禁”而游说 ——台湾出版界“小巨人”沈登恩 金庸封笔后宗师传位于他 ——台湾武侠小说家古龙 读不进去鲁迅就读金庸 ——鲁迅研究专家钱理群 在百家讲坛上说金庸 ——“北大醉侠”孔庆东 “金庸茶馆”沏茶人 ——高级记者万润龙 专挑金庸作品“骨头”的部落 ——香港作家潘国森 朋友么,骂过了还是一对真兄弟 ——金庸剧制片人张纪中 金庸喜欢“一床娇眷”那幅画 ——“御用”画家董培新 第五章 君子之交 半个世纪的老朋友 ——电影江湖盟主邵逸夫 一面之缘,怨怼三十年 ——“自由斗士”李敖 有情有义最像金庸小说里的杨过 ——台湾作家林清玄 曾与金庸研究“珍珑棋局 ——棋界元老陈祖德 他比我这个“大教授”高一辈 ——著名经济学家张五常 “明月”照耀下的“香港俞平伯 ——红学家林以亮(宋淇) 记得金庸窗前那一盏孤灯 ——香港女作家亦舒 金庸执弟子礼向他鞠躬 ——洋导师麦大维 引子 下册 第一章 患难知己 金庸梁羽生的“催生婆 ——“间谍报人”罗孚 依恋旧时月色 ——“明月恋人”董桥 香江健笔师出“明”门 ——著名专栏作家林山木 五天校对升编辑的“神仙阿乐 ——“报坛鬼才”王世瑜 《明报》最年轻的秀才 ——消息发布人潘耀明 俩老头见面。还唤他“小查 ——“快乐画家”黄永玉 第二章 亦师亦友 天上有颗星叫“巴金 ——金庸最喜欢的作家巴金 他跟金庸争辩秦始皇之好坏 ——台湾著名作家柏杨 相识在机缘。相知于佛缘 ——“镇港之宝”饶宗颐 第一个读金庸小说的科学家 ——诺贝尔奖得主杨振宁 挥剑而舞,始终是一介书生 ——老报人董千里 “在徒弟当中我最喜欢金庸 ——金庸行过大礼的棋师聂卫平 第三章 武林盟友 “金庸小说研讨会”的荣誉顾问 ——语言学家季羡林 曾经当年“龙雕之战 ——武侠作家张梦还 校园侠客研究“刀光剑影 ——学界独行侠陈平原 写武侠是模仿金庸 ——“浪子”文人沈西城 “金庸今年才五十岁 ——大陆“金学”第一家陈墨 他为金庸小说描绘人物谱 ——记者作家曹正文 读书写书如令狐冲之侠风 ——“精神侠客”徐岱 第四章 君子之交 和“小查”共推“双查方案 ——和平绅士查济民 从彼此神交到坦诚深交 ——粤港老报人杨奇 红过脸,兄弟还是兄弟 ——“明月”主编胡菊人 落拓江湖一剑轻 ——金庸电影的“百万 导演”张彻 金庸说“武侠小说就看瑞安了 ——“咖啡作家”温瑞安 做了“月老”,爱情却成为游戏 ——金庸剧填词人黄君 西施的美丽应该像她 ——小龙女原型夏梦 第五章 晚年知遇 是“战友”也是伙伴 ——香港回归新闻发言人 张浚生 金庸送他别号“马天行 ——自称“风清扬”的马云 金庸出谜面:“诗圣主国,朱雀腾飞 ——诗人总编杜南发 金庸为他的武侠漫画站台助阵 ——漫画界侠客李志清 和邻居金庸纹枰论道 ——“天煞星”刘小光 他是为金庸立传的最佳人选 ——前任秘书杨兴安 “我读《张居正》,迫不急待 ——历史小说作家熊召政 “不曾识面早相知 ——国际创价学会会长池田大作 后记 精彩页 见面时,恭恭敬敬地鞠躬,离别时递上一张小纸条,将自己的寓所地址和床头电话呈上,这是金庸在寻师访友时常做的动作。 金庸有许多老师,从小学、中学到大学,从浙江嘉兴到重庆,从杭州到上海,从北京到香港,从台湾到英国剑桥,金庸到处交友拜师,因而有了许多“千人中之一人”的友谊。 沈宝新与金庸是初中三年级的同班同学。金庸和同学合伙编小学升初中的教辅,赚了不少钱,还曾经拿钱资助过沈宝新。1948年两人在香港碰头,金庸看中沈宝新在出版、印刷方面的经验,拉他一起办报,于是这才有了《明报》。 和老同学聚会,金庸拉着儿子给同学沈德绪敬酒,说:“我们一道向沈伯伯敬酒,我的命是沈伯伯救的。” 金庸的江湖语录x 说起我的恩师,一位是小学五年级时的班主任兼国文老师陈未冬先生,前年在杭州相会时几乎已相隔六十年……另一位是中学的校长张印通先生,我因壁报事件被学校开除,张校长曾极力为我争取较轻的处分,后来张校长努力帮我转学,这份大恩大德对我一生影响极大……初中时的国文老师王芝移先生也是我的恩师,他给我的主要是身教,他刚毅正直、勇敢仁厚的侠气使得我一生时时暗中引为模范……可惜这数位恩师大都已经逝世,虽欲报恩而不可得了。 ——与池田大作对话 x我的经验是,年纪渐大后结交知己朋友相对的比较困难了,因为已不像少年时候那样毫无利害关系、毫无机心的可以推心置腹、毫无保留地吐露心事。我最要好的朋友,都是中学时代结交的,那时候大家一起吃饭,住同一个宿舍,一起上课学习,生活亲密。这些好朋友现在还经常联系,争取机会见面。 ——与池田大作对话师生办墙报,一同“喔喔啼” ——小学老师陈未冬 1992年12月初,金庸重返家乡。他在杭州茶叶博物馆参观时偶遇研究员陈珲,言谈之下,金庸惊喜道: “你是我的小师姝啊!”随即手书一封问候信,让带给他的小学老师陈未冬。 几日后,金庸回到故乡海宁,特意访问母校——今袁花镇中心小学,为学校图书室捐款,并题字留念: “重游母校深感当年教诲恩德。袁小旧生查良镛。” 1 袁小旧生查良镛的老家就在距学校三里多路的袁花镇新伟村,旧时称海宁县龙山里。这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水乡,一条小溪在两山夹峙之中流淌着,花溪两岸,秀峰林立,溪中礁石累累,水浅处可以涉足,水深处可以泛舟。山水交融,田畴交错,花溪的山与水都各具特色。 金庸七岁就读于村口巷里十七学堂,高小转人袁花龙山小学堂。龙山小学堂始建于1902年(光绪十八年),是海宁最早的四所高等小学堂之一,又名海宁第三高等小学堂。所以,查良镛曾对记者说: “我不是上私塾,我一开始上的就是现代小学。” 龙山小学堂在袁花镇上,花溪河畔,杨柳依依,河水中漂满了绿色的浮萍,离查良镛家赫山房有好几里地,他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少年时光。 “噢,金庸就是查良镛!”1981年7月,邓小平在北京会见香港《明报》社长查良镛的消息在报纸上刊登,居住杭州的陈未冬老人读后,想起他的小学生查良镛,但不知道是不是同一人。当有人告诉他金庸就是查良镛后,陈老先生感叹了一声。 陈未冬,原名陈维栋,1911年出生在浙江省诸暨市陈宅镇巽溪村一户农家,1920年父亲不幸去世,留下了母亲和四兄姐相依为命。陈维栋进入附近学校读书学习时改名为未冬,后来考入了绍兴的省立第五中学,毕业后在诸暨县枫桥的大东公学堂任教,一年后调海宁县袁花镇龙山小学堂任教。 陈未冬爱好写作,常有文章在报刊上发表。他见班上的“小秀才”查良镛人长得俊秀而聪明,写的作文尤为出色,便倍加赏识。陈未冬是班主任,教国文课,还教历史。金庸曾对池田大作说: “说起我的恩师,一位是小学五年级时的班主任兼国文老师陈未冬先生,前年在杭州相会时几乎已相隔六十年。我仍记得当年他为我改正的作文错字……”六十年后,他仍记得一堂让他泪水横流的历史课。他回忆说: “记得我在小学念书时,历史老师讲述帝国主义欺压中国的凶暴。讲到鸦片战争,中国当局中如何糊涂无能,无数兵将英勇抗敌,但枪炮、军舰不及英国,以致惨遭杀害,他情绪激动,突然掩面痛哭。我和小同学们大家跟着他哭泣。这件事在我心中永远不忘。我们这一代的中国人对于收回香港,自然反应是天经地义,即使要我牺牲性命,也在所不惜,绝对不需要考虑。” 少年金庸最爱去的是自家的书房,一幢盛满丰富藏书的屋子。书房里挂一牌匾,上书“澹远堂”三个紫色的字,是康熙皇帝当年为查升写的,三个字旁边有九条飞舞的金龙。查升是金庸的祖先,康熙年间大诗人查慎行之侄。查升这一代,一家叔侄五人(查嗣韩、查慎行、查嗣琛、查嗣庭、查升)官拜翰林,当时全家共有七人中进士,称为“一门七进士,叔侄五翰林”,是查家最显赫的年代。书房里还挂着一副对联,写着“竹里坐消无事福,花间补读未完书”,是查升的手笔。少年金庸常常对着牌匾和对联沉思,发愤读书的心境由此而生。如今 导语 金庸,在每个江湖人的心中,不止是武侠;朋友,在每位社会人的眼里,不止是仁义! 金庸笔下世界道尽人生真味,朋友圈里藏有侠义风骨。 该书作者是金庸的“海宁小老乡”、金庸学术研究会理事,为我们讲述了金庸武侠书里书外的隐秘故事,金庸师友圈里圈外的传奇人生。 序言 《诗经》写道:“嘤其鸣矣,求其友声”,鸟儿呼叫 也是在寻找友谊,何况人呢!何为“朋友”?就是“同门日 朋,同志日友;朋友聚居,讲习道义”。 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一个篱笆 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这种说法既表明了朋友的重 要,又表明了朋友的价值在于依靠和帮助。早在少年时期 ,金庸就认识到,在友情中没有任何的利害观念。 “人 是不会懂得幸福的,如果没有与一个对你心中不存丝毫利 害观念,却永远准备为你尽力的人在一起度过一段时候。 ”他认为,真正的朋友之间是不存在利害观念,不计较利 益得失的。他在与池田大作的谈话中指出,中国人之所以 特别崇拜关羽,就是因为关羽这个人是重情义而轻利益。 基于这种“重情轻利”的看法,金庸笔下的江湖,无论豪 客还是大侠,几乎没有不爱交朋友的。换句话说,都挺喜 欢拓展自己的朋友圈。在他的笔下,《鹿鼎记》中的韦小 宝想尽一切办法四处搜刮钱财,本是个贪财好色的小流氓 。但是,在面对天地会的好朋友的时候,他却出手非常大 方,完全视金钱如粪土。同样,虽然韦小宝是一个极其贪 生怕死的人,但对于他的好朋友“小玄子”康熙,韦小宝 也处处为他着想,甚至几次冒死相救,心甘情愿地为他挡 刀剑。为了讲义气,韦小宝做起了两面派,一方面不肯刺 杀“小皇帝”康熙,另一方面又不肯灭除天地会。最后, 为了保住天地会众人的性命,他只能抛下全部荣华富贵, 选择了避世隐居。虽然金钱和利益对于韦小宝来说非常重 要,但是在更重要的友情面前,金钱和利益就变得微不足 道了。韦小宝这个人的身上,集中体现了金庸重情轻利的 友情观。 金庸曾经说过:“我最要好的朋友,都是中学时代结 交的,那时候大家一起吃饭,住同一个宿舍,一起上课学 习,生活亲密。这些好朋友现在还经常联系,争取机会见 面。”《明报》原总经理沈宝新,肯定是这些朋友当中的 一个。 《明报》时期的金庸,一手办报纸,一手写小说,达 到了人生、事业的巅峰,这个时候的他,朋友圈几乎将港 台文化圈名流一网打尽,一直延伸到了大陆乃至全球华人 文化圈。 从《明报月刊》的部分顾问名单中就可窥见一二:余 英时、柏杨、巴金、胡菊人、查良镛、董桥、杨振宁、饶 宗颐、季羡林……金庸自己也在顾问之列,这是中国最一 流的文化朋友圈。 相继与金庸合作过的《明报》历任总编辑:潘粤生、 王世瑜、董桥、胡菊人、潘耀明……个个堪称香港新闻出 版业的大将。后来创办“香港财经风向标”——《信报》 的林行止曾在《明报》资料室做资料员,受金庸赏识,被 派往英国学习财经,返港后任《明报晚报》副总编辑。 《明报》自创办以来,副刊一直是“小说”、“杂文 ”两版。这两个版面专栏作者的聘请,一定是要经过金庸 批准的。所以,长期以来,《明报》副刊的作者大多是金 庸的朋友,如倪匡、黄霜、亦舒、董千里、林燕妮、蔡澜 、温瑞安、陶杰等。温瑞安在香港漂泊不定,金庸“雪中 送炭”,安排《明报》连载其小说,方才造就温氏武侠旋 风。陶杰是金庸的忘年交,邀请他在《明报》当副总编辑 ,兼写专栏。黄霈给金庸影视剧的插曲填了十四首词,金 庸认为他成就最高的作品是《笑傲江湖》插曲《沧海一声 笑》。 倪匡说他一生最好的朋友是金庸,他的小说只在《明 报》连载,大部分小说也是在金庸创办的明窗出版社出版 。他给《天龙八部》代笔,他的妹妹亦舒也在《明报》开 专栏,兄妹俩嫌金庸给的稿费太低,齐向金庸抗议,结果 被金庸笑眯眯地挡了回去,到头来还是继续给金庸写专栏 ,因为是朋友——“文朋狗党”。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古龙。金庸封笔后写信向他约稿, 请其为《明报》连载武侠小说。于是,《陆小凤》系列在 《明报》获得空前成功。金庸既是古龙的文坛前辈,也是 他的竞争对手,金庸愿意主动出让《明报》这一方阵地, 让他发表代表作,这实在是大侠大义之举。 晚年的金庸让出《明报》,讲学于浙江大学,就学于 剑桥大学,与池田大作对话,随马云“西湖论剑”……到 处游山玩水,讲学访友,回味着他的既往友情。可以说, 他仍然在继续着自己的游侠之梦,并且有晚年知遇,一直 到现在。 另外,红颜知己也是不可或缺的大侠必备关键词。金 庸笔下的大侠们,没有一个是孤独终老的,或多或少拥有 一个或几个红颜知己,有的最终发展成了执手一生的爱人 ,有的保持着纯洁的感情,以兄妹相称,而有的则一直是 无私的奉献,默默陪伴在主角身边,给予自己所有的爱, 付出一颗真心,不求回报,也不求名分,只是守候与凝望 ,只为那一回眸的相思和那眼神交汇的心意相通。能拥有 这样的红颜知己应该是幸福的吧,她们所给予的感情早已 超出了狭隘的男女之爱,而更多的是一种知己之情,挚友 之情。 金庸说:“现在中国最缺乏的就是侠义精神。每个人 ,都是作为历史长河中的一名过客,有个小朋友问我,来 生愿意做男人还是做女人,做郭靖还是做黄蓉?我说,不论 做男 内容推荐 《金庸自个儿的江湖》描绘了68位金庸的少年同窗、患难知己、亦师亦友、武林盟友、君子之交和晚年知遇,着眼于“那人”与金庸发生交集的立体面,又着墨于“那事”与金庸碰撞后所闪现的火花,能让人从中触碰到几代人的心灵世界——他们坚韧、自信、睿智。作者认真严肃而又叙述从容,真实、揭秘的同时注重保护隐私,独立、深刻的同时保持幽默、深情。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