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同心云聚》是第四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葛水平的一部新作。 作品以大量走村入寨直接面对一个个少数民族家庭和个人的访谈、海量文史资料为基础,以作家特有的平实而敏感的、富于穿透力的、亲和温暖的文学语言,从真切平实的个案着笔,用具体生动朴素感人的生活实例,极具说服力和感染力地表现了中国共产党民族政策的正确伟大和无限生命力;书写了新中国建立以来,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民族团结先进人物、民族文化代表人物各具丰采的形象以及他们平凡而伟大的事迹;呈现了不同角度所观察到的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喜人景象;并将这些各具深刻代表性的人与事,巧妙地编织成了一幅从新中国成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云南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日新月异、欣欣向荣,不断发展进步的全景式锦绣画卷。 作者简介 葛水平(1966年— ),山西省沁水县人,山西作协副主席。出版有诗集《美人鱼与海》《女儿如水》;散文集《我走我在》《走过时间》《河水带走两岸》等;小说集《守望》《地气》《天殇》《陷入大漠的月亮》《喊山》等。其小说《地气》《黑雪球》《连翘》《比风来得早》连续四年荣登中国小说学会年度“中国小说”排行榜;小说奖;中篇小说《喊山》先后获“人民文学奖”“小说选刊奖”并获中国文学创作大奖“鲁迅文学奖”。 目录 第一章 云南,精神再生之地 一、誓词碑,动人的传奇故事 二、各民族从了解到理解,再到尊重和欣赏 三、民族团结誓词千古铁证 四、宁可放弃生命也不背叛誓言 五、深藏在心底的高贵信仰不能变 六、为寻找民族誓词碑作过贡献的今人 七、歌声化解矛盾的拉祜族村寨 八、西盟,阿佤人民唱新歌 九、风雨过后见彩虹,民族工作结硕果 第二章 楚雄,彝族火把照亮岁月 一、左脚舞,彝绣,四弦琴,那一口酸腌菜 二、姚安的魅力不仅是《梅葛》和花灯 三、彝、汉、回族组成的和谐家庭 四、小小四弦一块柴,酸的弹出甜的来 五、毕摩,彝族文化的守护者和传播者 六、携起手,小康社会一起奔 第三章 红河州。歌舞包围了的日常生活 一、阿细跳月,跳出同心圆 二、个旧,民族团结“九进”工作有序开展 三、石屏县,经济发展推动了民族团结进步 四、彩虹当桌长街宴 五、不让一个民族掉队 第四章 祖国和母亲在独龙族语中是同义词 一、带龙字的民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 二、与人斗争的历史和崇拜万物的历史一样长 三、绣面部落女的前世今生 四、保疆固边,军民鱼水一家亲 第五章 香格里拉,心中的日月 一、和融共生的茨中村 二、噶丹松赞林寺的往昔 三、尼西黑陶,连接民族团结根脉的纽带 第六章 西双版纳,理想而神奇的乐土 一、总佛寺,是联系信众的纽带 二、召存信的一生是西双版纳的一部近现代简史 三、民族团结进校园、进寨子 四、打洛边防战士胡鑫是布朗人的小福星 五、八个民族36口人组合的和睦大家庭 六、直过民族,守着桂花树的窝棚 第七章 丽江。诗歌与音乐心跳的地方 一、马帮古道,一条民族迁徙的文化走廊 二、男匠女耕,普通人的日子没有小事 三、宣科,让纳西古乐名扬世界 四、九色玫瑰小镇住着九个民族 第八章 洱海苍山秀,大理好风光 一、七个民族一个庄 二、古生村迎来最尊贵的客人 三、南涧“跳菜”,千年传承中的歌舞升平 四、白族扎染,濡染了多民族妖娆静好的岁月 五、船的力量在帆上,人的力量在心上
导语 云南是一个多民族的省分,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各民族相互猜忌,相互戒备甚或仇视,“有一体之名,而无一体之实”。本书通过真实的事例,以文学的笔触、纪实的手法描述了新中国建立70年来云南各族人民如何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团结互助、亲若一家,聚集各民族的智慧,同心协力,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使原本闭塞落后的边寨山乡迅速融入住过的现代化建设中,一系列辉煌成就,惠及各族人民。 精彩页 第一章 云南,精神再生之地 云南,彩云之南,对它的神往,始终觉得是一种文化的约定。这种精神和灵魂之约,是一种机缘,甚至有一种宿命的成分。 渴望走近。这是一个太具有个性和太有魅力的地方,上苍厚赐了它该有的一切,高原之上,捉摸不定的谜一般的面孔,似乎许多人都期望在这块土地上寻找精神复活,心灵重生,寻找丰富多彩的自己,许多人把云南认作精神再生之地。 行走在灵性的高地上,多民族居住地,五彩缤纷,亲若手足,互敬互爱,共同发展。多民族聚集地,团结既是稳定的根源,也是追求的目标。 走往云贵高原,在这种过于磅礴的自然之中,人觉得自己渺小如蝼蚁;天蓝水绿,正是繁花开的季节。仰望着灿烂阳光下的梅里雪山——万山之神,当少数民族同胞用歌声和祝祷将欢乐一直送到天之绝顶,我看见了太阳的金子御辇,飞马乘驾的祥云,举目四极的空阔,无物的天空让我静好。 于是,我开始向历史寻觅,叩问历史似乎容易使人们变得感动起来,然而云南民族携手的历史,又有多少激动人心的事例,这无疑是一块滋润团结向前的多民族地区的厚重沃土。 中国的周边地带分别是高山、浩海、大漠和戈壁,这种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在阻隔了与区域外交通的同时,又有利于区域内各民族的密切交往。各民族在历经迁徙、贸易、婚嫁,以及碰撞、冲突甚至兵戎相见之后,形成了大杂居、小聚居、交错杂居的分布格局。 同顶一片天,同耕一块田,同饮一河水,共生互补。 对于中国各民族来说,如果没有一个现代的国家体系,将陷入“有一体之名,而无一体之实’’的境地;如果没有一个现代的制度支撑,就无法改变落后挨打、被蚕食瓜分的命运;如果没有一个坚强的领导,也就无法形成认同、结成一体,凝聚起亿万人民的力量。 从隔阂走向团结,从混乱走向安定,从黑暗走向光明,从落后走向进步,从贫穷走向富裕,从封闭走向开放。当我们确立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核心的民族政策之后,我们拥有了一个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大家庭。 70多年过去,云南省26个民族和伟大祖国一道,翻越万水千山,共同向民族复兴迈进a世界的关切,昭示着永恒的真理:各民族团结进步是中华民族的生命所在、力量所在、希望所在。 就像歌曲里所唱: 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 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 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爱我中华。 繁花似锦的岁月,每朵花都为祖国大花园增添了烂漫和芬芳。 一、誓词碑,动人的传奇故事 普洱是茶的故乡,茶马古道的源头。 千百年来,一代又一代的马帮人,承载着“走出大山、走向世界”的梦想,用“一路挥鞭,马蹄把石板洞穿’’的坚毅,用“一路吆喝,情歌把群山唱醉”的豪情,演绎了一个个人与茶的生死传奇,在崇山峻岭之间开辟T5条“连内地、接西藏、达京城、通世界,,的茶马古道,成为一条民族融合的友谊之道、人文精神的超越之道和包容开放的繁荣之道。 山间铃响马帮来,是20世纪50年代前的真实写照。在车辆如梭的当今,马帮已不再有,山林是听不到清脆的马铃响了。茶马古道显得更加寂静。但回荡动听的马铃声和赶马人的山歌依然记忆犹新: 三月里来,三月三,赶着骡马进茶山,普洱茶好人人爱,驮 起茶叶到远方。 我在茶马古道上寻找誓词碑的故事。 誓词碑的发生地是宁洱,宁洱最早称为普洱,这里曾是哈尼族先民居住的地方,称为水边的寨子,哈尼语发音为“普洱”。 普洱是个物产丰富的地方,普洱有着悠久的历史,明洪武十六年,“普耳”定名,万历年间改为“普洱”,雍正七年改设普洱府,从此,这里就成了滇南的经济、政治、文化的重镇。 …… P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