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分别从艺术之“是”、艺术之“真”和艺术之“意义”三个视角,探讨“艺术的柔软性”这一核心命题。强调在诸如“什么是艺术”“怎样才算真艺术”“艺术意义何在”等问题上,那种主张艺术具有永恒不变的“坚硬本质”的传统观点,是值得商榷的。这种柔软性意味着面向未知、面向未来的艺术活动,具有不确定性和无限可能性。笔者分别论述了解释的媒介、解释的方法论、解释的主体要求、解释的过程、解释自身的性质、解释的不确定性等方面,为我们在当代艺术理论和实践背景下,如何理解艺术的“是”与“真”,以及艺术意义如何生成这些问题,提供了一条基于情境化、个体化互动的维特根斯坦式解释进路。 作者简介 陈常燊,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哲学博士,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后,浙江传媒学院教师,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西方哲学研究。出版有专著《理解的准则——戴维森合理性理论研究》、《美德、规则与实践智慧》、《语言与实践——维特根斯坦对“哲学病”的诊治》、《彻底解释的知识论——基于先验论证和反思平衡的三角测量模型研究》,译著《维特根斯坦》等。另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两项,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 目录 导论 艺术的两面 第一章 艺术麻烦:真与意义 第一节 从“是艺术”到“真艺术” 第二节 艺术之“真”:逼真性、本真性和真实性 第三节 超写实绘画中的艺术真实 第四节 例示而非定义:艺术作为生活形式 第五节 人工智能艺术:技术与概念相向而行 第六节 意义的领域 第七节 艺术之眼 第八节 意义的内在性 第二章 艺术解释:不要看,而要听 第一节 意义、理解与解释 第二节 哲学:从言说到聆听 第三节 意义的生成:个体主义语言观 第四节 艺术:从观看到聆听 第五节 艺术的两端:规则与情境 第六节 艺术并非“言语行动 第三章 艺术媒介:物化与对象化 第一节 艺术的对象与艺术品的对象 第二节 作为媒介的艺术作品:其内在性与外在性 第三节 物理性与个体性的关系 第四节 艺术及其展示:副本、二次创作与技术复制 第五节 对象化与个体化 第六节 作为媒介的身体 第四章 艺术主体:一种无限的感性存在者 第一节 主体化与人 第二节 康德的“创制哲学” 第三节 康德的“天才”美学 第四节 天才之为自然与艺术之间的桥梁 第五节 康德的“天才悖论” 第五章 审美实践:艺术之为“无限游戏” 第一节 美是难的:苏格拉底的诊断 第二节 审美规则的工具性与消极性 第三节 审美实践的目的性和超越性 第四节 审美判断意义何在? 第五节 鉴赏力 第六节 天才之为品格与无限游戏 第六章 艺术意义:情境化的互动生成 第一节 艺术的未来史学 第二节 非同寻常的艺术 第三节 世界观与观世界:艺术意义与面相转变 第四节 微观交互主体性 第五节 意义的反面 第六节 艺术批评:进入主体,抑或情境互动? 第七章 艺术运气:美的脆弱性 第一节 从道德运气到艺术运气 第二节 实践慎思与内在运气 第三节 本真性与艺术勇气 第四节 运气均等主义? 第五节 美的脆弱性与艺术多元论 第八章 艺术例示:情境互动中的解释 第一节 例示与想象力 第二节 批评性解释与个体化解释 第三节 从“各美其美”到“美美与共” 第四节 艺术的经验与理念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