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后记 后记:爱的力量 几年前,动物行为学家达尼洛·马伊纳尔迪曾用一群 小猫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 小猫为了吃到肉泥猫粮,必须要克服不断闪烁的灯光 去按动一个杠杆。 小猫被分成三组:第一组小猫必须自己探索如何解决 问题,它们要不断犯错、不断尝试;第二组小猫有猫妈妈 做老师,而且猫妈妈在实验前已经知道如何成功按动杠杆 了;第三组的小猫有一只成年的猫作为老师,但不是它们 的妈妈,这只猫也知道按动杠杆的技巧。 实验结果是,第一组的小猫最后没能找到操纵杠杆的 方法。第二组和第三组的小猫成功吃到了猫粮。 但是,由猫妈妈带领的小猫只用了4天就学会了如何操 纵杠杆,由陌生的成年猫带领的小猫却用了18天才学会, 而且是在这只成年猫对小猫表现出关爱的情感以后才成功 学会的。 情感关系对学习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这个实 验中我们可以窥见一斑。 我衷心希望每个孩子早年啼哭时都曾被温柔的爱意所 抚慰,也衷心祝愿这份爱所带给他们的安全感能伴随他们 的整个成长过程。 目录 第一章 高要求的宝宝 1.我的宝宝真是个“麻烦小孩”吗 2.面对“麻烦小孩”,换种说话,换个角度 3.高要求的孩子生活得更有激情 4.更多关注孩子的积极面 第二章 哭是孩子的语言 1.宝宝为什么哭 2.用孩子的眼光看世界 3.宝宝哭说明他不开心吗 第三章 啼哭的时间和种类 1.为什么无法忍受孩子哭闹 2.宝宝的哭跟大人的哭是不一样的 3.如何分辨孩子不同种类的哭声 第四章 学会接纳孩子的哭 1.为什么孩子一哭,我们就抓狂 2.孩子哭,我们该怎么做 3.阻止孩子哭泣,会错失亲子沟通的机会 4.如何应对宝宝的啼哭 第五章 不“会”睡觉的宝宝 1.婴儿的睡眠与成人不同 2.如何重新哄孩子入睡 第六章 夜间肠绞痛:一种肠道反应 1.导致肠绞痛的原因 2.哪些姿势可以缓解宝宝的痛苦 第七章 跟宝宝建立亲密的关系 1.身体接触:宝宝背带的重要作用 2.“袋鼠保育法” 3.宝宝想要找回自己的“巢穴” 4.音乐:令人放松的魔法 5.按摩:像春风一样温柔的爱抚 第八章 分离焦虑 1.哭是因为爱 2.家长的哪些做法会加重孩子的焦虑 3.面对分离,如何让孩子安心 4.由分离恐惧引起的其他早期恐惧 第九章 当哭变成了笑 1.分析婴儿不同的笑 2.当恐惧转变成笑声 3.为什么笑如此重要 第十章 从肢体语言到说话 1.用肢体动作进行对话 2.最早的听觉体验 3.家长如何助力宝宝从牙牙学语到说话 参考书目 后记:爱的力量 精彩页 你抱着他轻轻摇晃,在走廊里走来走去,把他放在婴儿背袋里,给他唱摇篮曲(各种摇篮曲都唱遍了!),给他换种姿势(抱在胸前;背在背上;让他骑在你身上;抱在身体一侧;用婴儿背袋抱着他,让他贴近你的胸),为了不让他肚子着凉把热水袋放进长颈鹿毛线抱枕里,晚上十二点他还不睡觉你也陪着他。什么办法都用遍了都没有用,他还是哭个不停。最后你累得睡着了,他却还在用小手摸你的脸。 (玛丽娜,菲利普的妈妈) 在里斯卡(Risca),327路公交车的司机强行将仙·惠尔普顿和她的双胞胎女儿和儿子(娜塔莉雅和凯)赶下了车,原因是“孩子的哭声让他根本没办法集中精力开车”…… (摘自《组波特时报》2002年8月23日的报道) 你尝试了所有的方法,但一个管用的都没有。就像上面那个里斯卡的司机,小孩震耳欲聋的哭闹声把他气到发疯,简直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看着孩子一直哭,用各种方法都哄不好,即使是最温柔的人,也会感到崩溃。没办法让孩子停止啼哭是不是就证明你不是好父母呢? 这倒也未必。因为如果你有幸碰上了一个高要求的宝宝,那哄不好也是正常的,不是你的问题。 “我曾叫他‘魔术贴宝宝’” 我是艾米利亚,今年40岁,有三个孩子。前两个孩子相对来说比较“容易”。然后彼得出生了,从那天起我的生活就被完全颠覆了。彼得不分白天晚上一直黏着我:我只要一想把他放下,他就大声尖叫,好像有人在虐待他一样。他的哭声根本不是请求,而是命令,没有商量的余地,如果我不理会他,他就会执着地继续哭,而且声音越来越大,直到满足了他的目的才肯罢休。只有我丈夫在的时候,我才能抽开身稍微休息一下,因为他从来不让其他人抱,奶奶、阿姨、保姆,谁都不行。 我那时给他取了个外号叫“魔术贴宝宝”,因为他就跟魔术贴一样,一旦粘上身,就再也拉不开了。亲朋好友给过我很多建议,我全都试过,但是一点用都没有,我心里想,为什么偏偏是我摊上了这样的孩子呢?直到有一天我从某个地方读了一篇文章,作者建议,遇到这样的孩子,就不要再试图把他“教育”得跟别的小孩一样了,相反要去接受他,理解他这样的性格。 从那以后,我抛弃了之前的观念,因为以前我总是以其他孩子的标准来要求他,我会觉得“不应该……”“小孩是不能这样的……”“为什么他就不能安静一会儿……”,意识到这样做对他不合适以后,我开始试着接受他的性格,然后情况就好多了。倒不是说彼得突然就变得温顺了,而是我的心态发生了变化,因此感觉顺应他的节奏跟他相处变得容易多了。彼得教给我的道理是,孩子并不是想要控制自己的父母,他们只是在努力跟父母交流。 1.我的宝宝真是个“麻烦小孩”吗 美国精神病学专家斯坦利·特基(Stanley Turecki)调查过数百个有所谓的“麻烦小孩”的家庭,经过多年研究,他得出了一些令人宽慰的结论,让很多家长长舒了一口气。 ·像彼得一样的小孩是完全正常的:他们的大脑没有任何问题,情感方面也没有任何障碍,心理也很健康。 ·他们这些让人头疼的表现并不是父母的过错,这只是他们个人性格的问题。孩子的某些性格特征是天生的,这就跟瞳孔的颜色或鼻子的形状一样,是遗传因素决定的。但是这些特征也会在后天因素的影响下强化或弱化,比如生活环境,能否得到父母的理解,父母纠正孩子的时候能否采取恰当的方式以避免引起冲突和亲子关系的隔阂。 P3-5 导语 当宝宝啼哭、微笑、做出各种动作和表情时,如果我们能做出“回答”,就会让宝宝觉得他做出的这些行为是有点用的,他成功地发起了对话,感觉自己是主角;同时,我们的回答还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以及孩子对他人的信心,因为这让他感到自己尝试跟外界交流的努力没有白费。 但是我们该怎么跟不会说话的婴儿对话呢?小宝宝每次哭喊我们总觉得恼火,我们如何才能弄明白他们通过哭喊想要表达的意思呢? 这本书的目的正是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帮助所有爱孩子的父母跨越语言的障碍,看懂孩子想要表达的意思。 序言 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虽然婴儿还不会说话,但我们能明白他想表达什么 “我们也都曾经是小婴儿,但我们谁都不记得当时的 情景了。因此,婴儿的世界对我们来说总是神秘而难以理 解的、完全无法预料的。”多年前伟大的儿科专家马切洛 ·贝尔纳迪(Marcello Bernardi, 1922-2001)曾这样写 道。 如今,很多事情都跟以前不一样了。以前我们开玩笑 地说真想钻到宝宝的脑子里看看他们在想什么,如今借助 新发明的高科技科学研究工具,研究人员真的可以“进入 ”婴儿的头脑中,“读懂”他们的情绪了。或许我们从来 没有停下来仔细研究过婴儿的各种表现分别有什么含义, 实际上他们确实有一套明确的、富有表现力的肢体语言: 婴儿会看着我们,微笑,啼哭,大笑,会通过摇头表示厌 恶或爱亲,感到很兴奋的时候会舞动小手,小脚丫也会跟 着摇摆,他们还会做鬼脸或发出哼哼唧唧的声音,表达自 己的快乐或不满。 最神奇的是,婴儿的很多肢体语言其实都是从我们这 里学到的,这一点或许连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 法国心理学家、心理教育学家勒内·扎佐(Rene Zazzo)曾做过一项研究,并于1957年将研究结果发表在了 最著名的儿童心理学杂志之一Enfance上。勒内告诉我们, 在出生25天后,婴儿就能模仿父母复杂的表情了,比如吐 舌头、皱眉、嘟嘴。 但是也有些学者不同意笼统地下结论说婴儿所有的行 为都是模仿而来的,因为有些动作的确是通过模仿父母学 会的,然而也有一些是天生就会的,比如呼吸或打喷嚏。 回答的艺术 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通过各种表情和啼哭,婴儿是 在跟我们交流,而且有时他们还会发明出新的交流方式。 如果我们能试着理解宝宝的语言并回应他们,我们很 快就会发现其实我们是能和宝宝交流的,而且可以聊上很 长时间呢。 博洛尼亚大学教育学教授皮埃罗·贝尔托尼(Piero Bertolini)解释说:“新生儿其实具有非常多的能力,一 方面是交流的能力,包括表达能力;另一方面则是认知能 力。但是这些能力经常得不到大人的认可,孩子只能单向 地向我们传达信息,没有形成有效的交流。我们做不到每 次都耐心地等孩子用他的方式回答我们,也做不到每次都 根据孩子的交流方式来调整我们的表达方式。” 当宝宝啼哭、微笑、做出各种动作和表情时,如果我 们能做出“回答”,就会让宝宝觉得他做出的这些行为是 有点用的,他成功地发起了对话,感觉自己是主角;同时 ,我们的回答还能增强孩子的自信心以及孩子对他人的信 心,因为这让他感到自己尝试跟外界交流的努力没有白费 。 但是我们该怎么跟不会说话的婴儿对话呢?小宝宝每 次哭喊我们总觉得恼火,我们如何才能弄明白他们通过哭 喊想要表达的意思呢? 这本书的目的正是提供一些有效的方法,帮助所有爱 孩子的父母跨越语言的障碍,看懂孩子想要表达的意思。 内容推荐 婴儿怎么告诉我们他饿了?他会哭。怎么通知我们该换尿布了?他也会哭。怎么叫厨房里的妈妈过来?还是哭。爸爸亲吻他时用的力气太大了,他会如何反抗?仍然是哭。 哭是婴儿向大人传达他的需求、欲望和不适的方式。哭是孩子跟我们说的“词”,也是孩子跟我们的对话。因此,理解孩子的哭、知道孩子为什么哭是非常重要的,孩子会根据我们“回答”他的啼哭的方式,开始学着与他人相处,认识世界,构筑内心的安全感。 本书将会告诉家长: 如何区分宝宝不同类型的啼哭(表示肚子饿了,身体不舒服,需要我们的陪伴,害怕被抛弃,疼痛,嫉妒,疲惫,紧张,生气等); 对应不同类型的啼哭,可以采取哪些温和而有效的方法; 如何与宝宝建直亲密关系; 如何缓解宝宝的分离焦虑; …… 一本妈妈必备的“婴语词典”,让妈妈更懂自己的孩子,让宝宝拥有一生幸福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