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我们在德国当教授
分类
作者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德国华人教授学会编著的《我们在德国当教授》是德国华人学会的十九位教授群体亮相的一本出版物。是他们献给学会的十年生日礼物,也是他们求学海外,治学德国的个人心路历程的坦露。他们希望通过这本小书给物欲横流的社会注入一丝反向清流,给青年一代学生提供一个更有意义的人生奋斗参照系。

内容推荐

我们的一生“将永远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之间跑来跑去:离开爱,奔向爱;离开中国,奔向中国”。

德国华人教授学会编著的《我们在德国当教授》记述了:德国文科教授……它是—种学术自由的快感,一种心灵自由的恬静,一种行动自由的轻松,它是这三个珍贵价值的天然组合。

作为教授的这些年,作者享受着传道授业时的激情与读书思考时的宁静,同时对权力与责任、荣誉与付出的关联有了最深切的体会。

目录

孟立秋: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张卫奇:放慢脚步

辜学武:浪迹天涯,从心所欲

曾安平:天时,地利,人和——二之缘

方向凡:激情的梦想追求

蒋晓毅:幸运之旅

朱锦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迟力峰:我在德国的几个朋友

梁镛:跨中西文化、悟为学之道

侯正猛:人生自己书写

傅晓明: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

李书明:走入梦想——德国竞聘教授三部曲

宋坚:体验德国

姜涛:人生的三岔路口

曲文敏:追梦在德国——从学到教:我的留学故事

杨斌:水到渠成

乔伟:九十老翁笑谈人生

马小娟:我的德国成长之旅——跟随我心!

张建伟:用心融合

附录

后记

试读章节

记得到西德不久,各州文化部长联席会议的成员邀请我们留德的同学开了一次联谊会。我发言以后,一个州文化部长似乎很关心我,主动上前与我交谈,问我从中国哪个城市来,德语考试成绩以及是否搞过音乐、参加过乐队等问题。当时我觉得很奇怪,他怎么没头没脑地问这些,随后他跟我解释:他的本行是语言学。所以一直本能地关心成人学外语的能力问题,听了我的发言后对我的德语水平很感兴趣。按照他的经验,我学德语才一年口语就能以假乱真,除了努力以外,跟我参加乐队后练成精确的听力有关。他还告诉我:他在东西方对比语音学方面也有一些研究,从语音学的角度来说,欧洲的语言,包括德语,都属于“口腔发音的语言”。而中国北方通行的普通话属于“喉腔发音的语言”,所以中国北方入学欧洲语言或欧洲人学普通话,都有发音不准、口音很重的现象。而中国东部的吴越语,包括上海话也属于“口腔发音的语言”,所以上海人说普通话都带很严重的口音,反过来上海人说欧洲语言口音则少得多,就是因为上海人习惯于用口腔发音而很难学会用喉腔发音。就这样,我们畅所欲言,谈了好半天,以后也成了好朋友。

那时,到处都能感觉到西德社会对中国的好奇心,有些人提出许多幼稚的问题,比如:中国有没有电灯,有没有火车、汽车,女人是否还裹脚,是不是多妻制,等等,好像我们是来自晚清时代的学童。也有些人提出政治敏感的问题,比如:我们对“文革”、共产党、毛泽东的看法,对将来的想法,等等,好像我们是能自由演说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总之,我们的到来为德国人向古老和神秘的中国打开了一扇小小的窗户,而我们这些年轻人似乎成了德国社会好奇探照灯的银幕,到德国后这些刺眼的灯光忽然间都聚焦投影到我们身上。看到我们友好和蔼的形象,听到我们这些才读了一年德语的年轻人能不卑不亢用纯正流利的德语回答他们的问话,向他们介绍中国的历史和现状,很多人对中国都刮目相看。这使我们海外游子感到万分自豪,因为我们的一举一动确实直接代表中国、代表九万万中国人。在此同时我也深感西德平民的友好和诚意,走在街上会有陌生的大人小孩主动走到你面前礼貌地问:能不能握握你的手?在学校和机关会有陌生人主动走到你面前礼貌地问:你需不需要帮助?有时你会收到陌生人的来信,他们在报上电台上听到我们的消息,他们很愿意跟我们交朋友,为我们提供帮助……于是他们邀请我们去做客,周末开车带我们去旅游、参观。跟他们熟了以后,有些人临走还往我们口袋里塞钱,给我们一满袋日常用品,并一再嘱咐如果有困难要让他们知晓,他们一定会尽力帮助我们,有些人至今仍是我的好朋友。

这也许是德国给我上的第一堂课:“语言是心灵的窗户。”只有学好当地语言,别人才愿意与你沟通,你才有可能大显身手。  P28-30

序言

前言

《我们在德国当教授》经过三年多的策划和运作,今天终于出版问世了。这本书是我们德国华人教授学会成员献给我们自己亲爱的学会的十年生日礼物,也是我们部分成员求学海外,治学德国的个人心路历程的真情流露,同时也是我们作为海外游子对中国社会和德国社会的一个交代。我们成长在中国,成才于德国。多年来,无数的亲人,师长和朋友们在两国为我们的奋斗而祈祷,为我们的进步而祝福,现在该是时候向他们系统汇报一下我们在海外发展的情况了。

德国华人教授学会是一个按德国社团法注册于德国波恩的独立学术团体,成立于2006年。当年学会发起成立的时候,成员还不到12人。十年过去了,学会的会员人数翻了几番。2015年底的时候,我们的52名会员活跃在德国40多所综合性大学和应用科技大学的讲坛上,任教的专业涵盖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工程技术领域的30多个专业。我们的学会发展之快,会员们讲授的专业如此之广,以至于不少德国同事开玩笑说,光是我们学会的成员就足以开办一所袖珍型综合大学了。

本书是德国华人教授第一次群体亮相的正式出版物。我们是以感恩、感悟和感叹的心情来编写这本小书的。

我们感恩,是因为我们感恩于这个时代。没有中国的改革开放,就没有我们出国深造的机会,尤其是我们中的许多人都是改革开放初期或中国入关之后出国留学的。我们深知,是中国发展的历史机遇给我们提供了个人发展的机遇,我们是这个伟大时代的一群幸运儿。

我们感悟,是因为我们感悟到,有时候人生发展机会的降临看似充满偶发性,而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是一环套一环,就看你的选择是否理性了。正如我们的前辈季羡林大师在他的《留德十年》中引用他的老师吴宓先生所说的那样,“世事纷纭果造因,错疑微似便成真”。有志于追求理想和学术的人们,理性的选择,即使有时候看上去难以琢磨,也一定会为未来的成功埋下绝妙的伏笔。

我们感叹,是因为我们感叹在全球化时代,生活水平随着科学进步不断改善的同时,一些青年人追求的人生目标越来越物质化,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越来越货币化。我们叹息在市场化的大潮流中,追求快速发家致富的人越来越多,耐得住学术研究、清贫寂寞的人越来越少。我们希望通过这本小书能给物欲横流的社会注入一丝反向清流,给青年一代学生提供一个更有意义的人生奋斗参照系。

在这里,我要代表教授学会首先感谢本书所有作者作出的辛勤努力,特别是孟立秋教授、曾安平教授和张卫奇教授,他们贡献出宝贵的节假日统筹和编辑本书的稿件。我们还要感谢张丽侠女士在文字把关和篇幅结构设计上给我们提供的专业指导。我们也特别感谢王家耀院士。本书的出版,如果没有王院士的鼎力推荐和经费支持是难以想象的。武汉大学出版社的热心支持和质量把关,保证了本书的顺利出版,我们在此一并致谢!

辜学武

德国华人教授学会主席

2016年1月1日于波恩

后记

后记

自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恢复高考和改革开放以来,德国高校的课堂和实验室里中国学生的面孔逐年增多,时至今日,中国学生已经发展成为最大的外国学生群体。然而,德国高校的讲台上却依然鲜有华裔教授的身影。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比例失调呢?华裔教授需要具备哪些条件才能闯过选拔难关?过关后他们如何作为绝对少数派和所在国的教授们相处?又如何展开和祖籍国的交流合作?带着这样的自问,我们征集了一系列以“第一人称”为线索的故事,希望好奇的读者们和我们一样在找到部分答案的同时,也能进一步认识到在德国当教授的特殊背景和意义。

围绕“在德国当教授”的主题,本书的每一个故事都从一个特别的角度讲述了作者自选的刻骨铭心的亲身经历。这些经历中既有周密计划的,也有误打误撞的,既有默默无闻的,也有有声有色的,但不论何种经历,它们都有一个“走南闯北”的共同特点,充分体现了德国高校教授聘任制度的特色:教授职位通常不能按爬格子的规则一步步晋升而来。当教授往往意味着博士毕业后离开所在高校,进入国际人才流通市场,体验多元化的学术和工作环境。于是.我们的故事里便有了不同的重点。作者们的经历或发生在成为教授之前漫长的锤炼阶段,或反映了跌宕起伏的竞聘过程,或折射出成为教授之后的实践现状。

有些故事应了“苦尽甘来”的励志经典,告诉人们在德国高校当教授虽然是每一位华人学子都可望可及的目标,但需要比常人更多的勇气、耐力和更扎实的专业技能。有些故事里则贯穿了从实践中摸索出来的教学法和科研管理案例,或许能给读者一鳞半爪的启发。而所有的故事都毫无例外地涉及各种关系的处理问题,包括师生关系、同事关系、家庭和工作的关系、项目合作伙伴之间的关系、和周围环境的互动关系,等等。这个现象揭示了一个基本原则:学术带头人除了出类拔萃的业务能力以外,还应当具备过硬的组织管理能力。

如果说中国的高校是我们这个群体的共同出发点,那么在德国当教授是我们共同的人生里程碑和新起点。我们选择的这条路并不宽阔,也不平坦,一起出发的同道者曾经是我们的数百倍,我们有幸抵达这个里程碑,靠了恩师的指点、同事的鼓励、家人和好友的支持,还有科技创新时代为我们提供的得天独厚的助推力。作者们在校园内外追求知识和传播知识的日常生活中也义不容辞地扮演着中德两国之间文化使者的角色,正如英籍华裔作家韩素音所总结的那样,我们的一生“将永远在两个相反的方向之间跑来跑去:离开爱,奔向爱;离开中国,奔向中国”。

本书也是中国高等教育人才交流国际化的一部分缩影。无论是请进来还是走出去,都是一段人生故事的铺展过程。请进来使得我们有机会用心阅读外国专家们的精彩一页,那么走出去是用我们的生命书写自己的一页,这一页写得是否精彩将交给读者去评判。

诚然,我们离开母语环境已经长达数十年,早巳习惯了用德语或英语发表学术论文和进行日常交流,各自的中文水平不知不觉地下降到了捉襟见肘的地步。在自言自语地叙述这些我们以为值得一读的故事时,大家遇到了意想不到的汉语写作困难。尽管经过了三番五次的编辑校对,但文字里还难免存在文法不通或者言不达意之处。细心的读者也一定会发现,本书无论是书名还是故事内容,都因为缺少形容词而显得格外素颜。似乎与色彩斑斓的多媒体时代有点格格不入。对此,我们不妨借鉴马克·吐温的名言聊以自慰:写作高手的书像酒,我们的书却像水。所幸的是,人人都需要喝水。希望读者们能够容忍我们有限的文字表达能力,透过本书的故事和我们一起分享那种“走在路上”的感觉。

孟立秋

2015年12月26日于慕尼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3 20:3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