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19世纪末,为打开“隐士之国”朝鲜的大门,欧美列强轮番侵扰,主政的大院君坚决攘夷,拒绝通商传教,树立斥和碑,告诚子民“洋夷侵犯,非战则和,主和卖国”。 然而1875年,日本制造江华岛事件,率先与朝鲜缔结不平等条约。此后,朝鲜陆续与欧美列强及中国签订条约,朝鲜半岛沦为各国势力的角逐场:日本计划吞并朝鲜,以朝鲜为跳板侵略大陆;中国希望维持与朝鲜的宗蒲关系,将朝鲜作为抵御侵略的防波堤;美国希望完全打开朝鲜国门,获取贸易利益;俄国希望在朝鲜扶植势力,牵制日、美、英三国…… 在各国势力面前,小国朝鲜的命运如风前灯火。为了延续国祚,保全儒家文明,朝鲜只能在夹缝中求生。 目录 致中国读者 序章 第一章 朝鲜王朝与日本 一、朝鲜的政治与社会 二、开国前夜的朝鲜 三、“征韩”思想的形成与明治维新 第二章 朝鲜开国 一、大院君政权 二、大院君的攘夷政策 三、《江华条约》的缔结 第三章 开国与壬午兵变 一、开化与斥邪 二、第二次开国 三、壬午兵变与日本 第四章 甲申政变与朝鲜的中立 一、闵氏政权与开化派 二、甲申政变与日本 三、列强与朝鲜的中立化构想 第五章 甲午农民战争与甲午战争 一、甲午农民战争的爆发 二、甲午战争与朝鲜 三、第二次农民战争与日本 四、甲午改革与日本 第六章 大韩帝国时代 一、大韩帝国的诞生 二、独立协会运动 三、大韩帝国的政策 四、大韩帝国时期的民众运动 第七章 日俄战争下的朝鲜 一、日本占领朝鲜 二、军律体制 三、反日抗争 第八章 殖民地化与恢复国权运动 一、日本推动朝鲜保护国化进程 二、恢复国权运动与第三次《日韩协约》 三、恢复国权运动的扩大及其思想 四、恢复国权运动与日本 第九章 吞并大韩帝国 一、并合决定与安重根事件 二、大韩帝国的灭亡 译注 年表 序言 底片和正片 朝鲜半岛和日本经历了数千年的交流,国家诞生以后 ,两国的历史也一直跌宕起伏,既有和平时期,也有战争 时期,双方人民心中都混杂着憧憬、憎恶等复杂情感。近 年来的韩流现象让人惊奇不已,但“嫌韩流”、抨击当代 朝鲜的势头也很猛烈。朝鲜半岛的日本观也是如此,有憎 恶,有憧憬,甚至还有正在萌芽的“对等意识”。无论朝 鲜还是韩国,人们似乎都没有从复杂的情感和认识中彻底 走出来。 不消说,这种相互间的爱憎大多起因于近代以来的不 幸历史。日本不但侵略了朝鲜,还散播一种“朝鲜的历史 是停滞的、他律的”历史观,使侵略合理化和正当化。这 种自私自利的殖民地史观认为,朝鲜不能依靠自己的力量 实现近代化,如果弃之不顾,整个国家会被他人窃取,因 此日本必须出手相助。有些人从日本古代曾经统治过朝鲜 部分地区的历史认识出发,大肆宣扬“日鲜同祖论”,认 为吞并大韩帝国不是侵略,不是出自邻里之爱,而是出自 “同祖”之爱的日韩一体化。这就像两面对照的镜子,朝 鲜被动地成为日本的底片,而朝鲜越是这样的底片,日本 就越能作为正片散发光芒。 战后的朝鲜史研究 战后的朝鲜史研究将克服以上历史认识作为最大课题 。这导致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中期兴起了一种描述朝鲜 民族坚韧抵抗侵略的历史观。但是这仍然无法克服殖民地 史观。后来,所谓的“内在发展论”风靡一时,即认为朝 鲜已经内在地走上了近代发展的道路,而日本阻碍了这一 趋势。 20世纪80年代后,有人对这种历史观产生了怀疑。这 是因为“内在发展论”一面强调“统治与抵抗”的历史, 一面描述近代化的发展道路,这样的历史观不仅过于强调 一国的历史,而且还在谴责近代日本民族主义、国家主义 的同时,鼓吹朝鲜民族主义。它所强调的是“殖民地近代 化论”。这种论调的特征在于试图论述日本统治下的朝鲜 资本主义发展。由于这种论调有为日本统治做合理性解释 的一面,因此直到现在也是争论的焦点。 与此相对,如今盛行的是“殖民地近代性论”。它不 像“殖民地近代化论”那样以近代为是,而是从批判近代 的角度出发来立论。即认为在日本的殖民统治下,朝鲜人 无论愿意与否,都不得不将恶性的近代价值内化。这看上 去似乎非常顺应当下的历史学大潮,因为当下的历史学大 潮是极力主张国民、国家相对化的。不过,这种论调虽然 批判了近代,可实质上却是把近代绝对化了。这种观点认 为,人们根本无法抵抗渗透力超乎想象的“近代”。 一般认为,对近代的批判与对近代日本的批判是相通 的,但两者很难并行。“内在发展论”虽然对近代日本展 开了尖锐的批判,但它将朝鲜和日本的同质性当成了前提 ,认为朝鲜和日本在通往近代的速度上没有多大差异。如 果果真如此,那么从逻辑上来说,近代也就未必应该被批 判了。而近代日本应该被批判,只是因为它阻碍了朝鲜的 内在近代化。在朝鲜近代史的研究中,摆脱近代的束缚并 不容易。 着眼于政治文化 那么,要想将近代相对化,究竟需要怎样的历史认识 呢?所谓历史,其实有多条发展道路。认为历史未必会朝 近代化方向发展的史观不仅可以使近代相对化,还会成为 批判近代日本,批判追随、模仿西欧走上近代化道路的日 本的理论依据。 因此我想从政治文化入手。所谓政治文化,就是在开 展政治、进行抗争时,决定其内容和展开方式的意识形态 、传统、观念、信仰、迷信、愿望、惯例、行动规范(规 则)等有关政治进程的一切文化。政治文化一般由统治者 和被统治者所共有。若不共有,国家、政府便缺乏稳定性 ,处于危机状态。比如在前近代社会,王政会得到普遍支 持是因为国王不单单是征税者,还是赐予领民慈悲与幸福 的高贵存在。即便事实并非如此,但至少人们在观念上是 这样认为的。国王可以住富丽堂皇的宫殿也是因为臣下和 领民之间有这样的共识。但是,再三违背人民的期待,随 意实施恶政,统治者便会面临革命危机。传统社会由于不 存在“人民本身即实施政治的主体”这种思想,因此革命 后依然会有新的救世主作为国王君临天下。在这样的政治 进程中,人们会对国王抱有不切实际的期待,而且很多关 于改天换地的迷信、流言,抑或愿望、民众起义等因素也 会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使社会喧嚣混乱。改天换地的机运 萌发时往往很容易诞生义贼,这是政治文化上的问题,同 时也强烈反映了民众的愿望。 这样的政治文化在更广泛的意义上还包括政治思想和 政治理念,但二者有别于前者。就一个国家的根本法则而 言,政治文化必然包括政治思想和政治理念,但在现实的 政治世界中,政治思想和政治理念未必能得到忠实地反映 。有些国家标榜民主主义,却非民主主义。在前近代社会 ,许多国家以儒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等宗教为基 础,将建立在这些宗教之上的政治思想作为根本法则,但 这些国家的政治世界、民众世界的状况依然因不同的地域 、民族和国家而千姿百态。即便是同一个根本法则的政治 思想,其表现方式也不尽相同。 发端于西欧的“近代”的确依靠绝对的力量、以不可 阻挡之势席卷了整个世界。但是,它并未创造出同样的社 会和国家。受制于各个地区、民族、国家的传统政治文化 ,一个个独特的政治世界被创造出来。“近代”不只有一 个模样。有些国家和地区即便不能超越近代,但也会在相 当长的时期内与近代产生纠葛,并在现在、将来一直持续 下去。比如,不丹不追求过度的GDP增长,而将政策的基础 放在增进国民幸福总值上,这与不丹的传统政治文化是密 切相关的。对政治文化史的讨论具备这样一种可能性,即 从发展阶段论中提供一种自由看待历史的视角。 本书的目的 本书试图从以上这一点来概观日朝近代关系史。朝鲜 近代史在一国史的角度上是不成立的,尤其不能抛开与日 本的关系。日本近代史也应是如此。二者分别以怎样的社 会为前提,怎样闯进了近代世界,以及想要建立怎样的国 家?本书试图以政治文化为突破口来阐明这一过程。 本书的范围始于19世纪中叶,止于1910年大韩帝国被 吞并。但既然是把政治文化作为问题对象,那么就需要有 长远的视野,因此本书从朝鲜王朝建立时说起。为了对朝 鲜和日本进行比较,有时也会言及日本的政治文化。本书 以朝鲜为主线叙述日朝关系史,因此比较史也是题中应有 之义了。 所谓文化,即使在其前面冠以“政治”,也未必能以 善恶论之。如果用一方的文化去否定另一方的文化,那就 是文化侵略。但在历史的某个阶段,文化往往会带来福祸 ,而且得福者会唾骂得祸者。这就是历史的负面性。正因 如此,我们才更加需要关注在背后左右历史进程的政治文 化。日朝近代关系史确实存在日本侵略朝鲜的一面,但是 是什么让这种侵略成为可能?这就需要在政治文化史的维 度上冷静地思考。今天的朝鲜半岛与日本之间仍然横亘着 各种各样的问题,而相互理解就是要充分了解彼此的文化 以及政治文化。既然是邻国,那么无论二者愿不愿意,都 只有培植交流的土壤这一种选择。本书不论述普通文化, 而是抱着为相互理解做出贡献的些许希望,从政治文化史 的观点出发来书写日朝近代关系史。 导语 本书从朝鲜的视角出发,复盘19世纪错综复杂的东亚国际关系。 一部耳目一新、跌宕经典的朝鲜近代史! 一部朝鲜视角下的中日韩三国近代关系史! 一部填补空白的历史佳作! 本书可以厘清近代三国的复杂关系,纠正以往的错误认知,补足单一视角下的缺漏,以全新的视角重塑东亚三国近代史。 精彩页 第一章 朝鲜王朝与日本 一、朝鲜的政治与社会 朝鲜王朝的身份制度 李氏朝鲜建于1392年,其身份制度分为两班、中人、良民(常人)、贱民四等。两班是士族,由官僚及其子弟构成。中人指中下级技术官僚,由科举中的杂科及第者及其家族构成,多为世袭。良民和贱民是被统治阶层,前者承担军役等良役(兵役、劳役以及作为替代的缴纳布匹的义务),后者作为奴婢,直接隶属于官府或两班。但是在社会习惯上,贱民不仅仅指奴婢,还包括从事七般公贱、八般私贱等多种职业的人。七般公贱中的吏属(也叫胥吏、衙前、官属)是乡吏身份,本是高丽时代豪族的后裔。他们在两班之下,直接统治民众。 令人不解的是,在这样的身份制度下,两班(士族)作为极其重要的统治阶层却没有在法律层面得到严格区分。两班本是东班(文官)和西班(武官)的总称,意思是文武官僚。要想成为文武官僚,有文科、武科及第之道和荫叙之道。后者比贵族制的高丽时代限制更加严格,官职的升迁也被规定在一定范围内。不管怎么说,两班指的就是官僚。但不知从何时起,两班的含义被扩大了。即使是长期无人做官的门第,在当地有时也被视为两班。因此,朝廷于1525年将士族限定为生员、进士(科举小科及第者),以及四祖(父、祖、曾祖、外祖)中有显官(包括一品至九品的所有官僚)的人、文武科及第者及其子孙。也就是说,除了科举及第者,官僚的子孙若超过四代,就不能称作两班。 但此后两班的定义仍不明确。两班从来都不是法律程序认定的阶层,而是因社会惯例而形成的阶层。是否为两班,标准一直是非常相对和主观的。两班大体分为京班(在京两班)和乡班(在地两班)。不过,有的地方承认在地两班是两班,有的地方则不承认。 王道的政治体系 朝鲜王朝的建国理念是朱子学,其政治理念是儒教民本主义。所谓儒教民本主义,主要以《孟子》的思想为典范,排斥权力主义的霸道,以德治主义的王道为目标,倡导有益于民众的政治。放在王道政治层面,其理想模式就是仁慈的君主对万民施行德治。 基于这种王道政治的理想,朝鲜王朝形成了由八道构成的大行政区划,其下有350个邑(因地域不同名称各异,也叫府、牧、郡、县等),邑下有面(行政村),面下有洞或里(由多个部落构成的自然村)等基层行政单位。面的管理者叫风宪、约正,洞、里的管理者叫尊位、头民。监营是道的首府,设观察使(监司)监督邑。邑设守令,负责行政、司法、征税等政务。邑还设有乡厅(朝鲜王朝前期叫留乡所),是地方士族的自治组织,也是守令的咨询机构,负责监督乡吏(胥吏)。乡厅的管理者叫乡任(座首、别监等),是从乡案(当地士族花名册)中选拔出来的。此外,邑还设有乡校,隶属于首都汉城(首尔)的成均馆,负责地方的儒教教化和子弟教育。邑中还有当地士族私设的书院,是议论政事和时势的场所。不过,书院有时会被视为地方势力的巢窟,与王权的强化水火不容。作为军事组织,除中央军外,全国还设有兵营(陆军)和水营(海军)。征兵制度虽然得到了完善,但进入16世纪后,军役已经变成了人头税,因此王权不再拥有强大的军事力量。 高丽王朝是由豪族联盟发展而来的贵族制国家。朝鲜王朝作为高丽王朝的继承者,一开始的王权并不强大。虽然贵族制的国政被否定,但以严格的科举制度选拔人才的方式并不如中国那样彻底。因此,建国伊始朝鲜王朝虽将一君万民作为理想政治,但君臣共治才是其政治运行的根本。朝鲜王朝中央设有议政府,其下有负责实务的六曹(吏、户、礼、兵、刑、工),还有名为三司的司宪府(负责整肃官员风纪)、司谏院(负责向国王谏言)、弘文馆(负责典籍研究和起草国王文件),发挥掣肘王权的作用。虽然朝鲜王朝一直维持着这样的君臣共治架构,但英祖(1724-1776年在位)和正祖(1776-1800年在位)却想实现真正的一君万民政治。 P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