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吾家小史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余秋雨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吾家小史》讲述了余秋雨和他的家族诸多不为人知的经历,从前辈到自己,在父亲临终的床头重新拾笔,直到为母亲写出悼词。这本书,以全新的内容描写了现代中国一个普通家庭百年间的悲喜沉浮,以及余秋雨的心灵成长历程。
作者简介
余秋雨,一九四六年八月生,浙江人。早在“文革”灾难时期,针对当时以戏剧为起点的文化极端主义专制,勇敢地建立了《世界戏剧学》的宏大构架。灾难方过,及时出版,至今三十余年仍是这一领域唯一的权威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同时,又以文化人类学的高度完成了全新的《中国戏剧史》,以接受美学的高度完成了国内首部《观众心理学》,并创作了自成体系的《艺术创造学》,皆获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被推举为当时中国内地最年轻的高校校长,并出任上海市中文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兼艺术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荣誉称号。
二十多年前毅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寻访中华文明被埋没的重要遗址。所写作品,既大力推动了文物保护,又开创了“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体,模仿者众多。
二十世纪末,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了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遗迹。作为迄今全球唯一完成全部现场抵达的人文学者,一路上对当代世界文明做出了全新思考和紧迫提醒,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他所写的书籍,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排行榜前列。仅在台湾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奖、桂冠文学家奖、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有影响力书奖等一系列重大奖项。
近十年来,他凭借着考察和研究的宏大资源,投入对中国文脉、中国美学、中国人格的系统著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杂志等机构一再为他颁奖,表彰他“把深入研究、亲临考察、有效传播三方面合于一体”,是“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高位的当代巨匠”。
自二○○二年起,赴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华盛顿国会图书馆、联合国中国书会讲授“中华宏观文化史”、“世界坐标下的中国文化”等课题,每次都掀起极大反响。二○○八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授成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院长、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陈羽)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一 秘史朦胧
二 秘史渐近
三 还债
四 墓碑
五 朱家小姐
六 乡下
七 那天下雨
八 叔叔二十岁
第二章
一 无产地主
二 妈妈下楼了
三 夜晚
四 姨妈和表哥
五 上海的事
六 饥荒
第三章
一 大民主
二 同一个省
三 那个冬天
四 裸体
五 稍稍打开的窗
六 老人和老屋
第四章
一 紫玉楼梯
二 齐华
三 祖母无名
四 在位和退位
五 绣花婴儿鞋
六 妓女和口红
七 逃向海边
八 爸爸的秘密
九 悬崖守护
十 天人对话
归结
一 侍母日记
二 为妈妈致悼词
三 远方的海
序言
中国文化有很多优点,也有很多毛病。毛病中最让我
感到痛切的,是它纵容谣言。
在《何谓文化》一书中,我曾用八个押韵的短句概括
过谣言在中国的优惠待遇:
造谣无责,
传谣无阻;
中谣无助,
辟谣无路;
驳谣无效。
破谣无趣:
老谣方去,
新谣无数。
不少上了年纪的读者告诉我,这几句话他们已经能背
诵了,因为实情确实如此。只要是中国人,一读就能会心
微笑。
但是我必须指出,当这种实情充分展开的时候,受害
者的遭遇极为可怖。几千年来不知有多少气吞山河的将军
、贤臣、诗人、智者未得善终,细细追索悲剧的成因,最
后总会找到几句关键谣言。
“青史因高尚而立,高尚因谣诼而溃。”在我看来,
这就是中国历史步履蹒跚的一个重要原因。
且不说古老的血迹、邻家的悲泣了,就以我自己家里
为例吧,谣言之祸害,刻骨铭心。
我叔叔在“文革”中自杀,就因为几句辩不清的谣言
。我爸爸被关押十年,也因为几句辩不清的谣言。他们两
人一死一关,我家经济来源断绝,老老少少八口人饥寒交
迫、生死挣扎,就是因为那几句谣言。
叔叔刚烈,决心以生命的代价让“革命群众”明白,
那些都是谣言。但他一死,“革命群众”齐声说,他是“
畏罪自杀”。他们让他的鲜血,加固了谣言。
爸爸老实,原来也想自杀,却又考虑到全家生计而活
了下来,天天在歹徒们的暴虐中撰写长文来反驳谣言。这
种长文,他连续写了十年,还用蓝印复写纸誊抄,一手擦
泪一手执笔,直到眼睛几乎失明。因此有时,经造反派当
权者批准,由他口述,由我记录,一份份往上送。但事实
证明,这些堆积如山的长文,并没有反驳掉任何一条谣言

叔叔和爸爸后来在名义上都已“平反”。他们墓头的
草树,枯了又青,青了又枯,不知多少年了,但是直到今
天,我还不知道当初的造谣者是谁。
叔叔和爸爸是社会最底层的小职员,连个“副科级干
部”都挨不上。当时,比他们高得多的人物,直到国家主
席、学术权威、艺术大师,全被谣言困住了。更不可思议
的是,当时社会上的每一个单位,都发生了“谣言井喷”
,几乎一切稍稍像样的人都成了叛徒、特务、汉奸、坏分
子,而且都有大量“细节”、大批“证人”。于是,全国
几百万个“专案组”为这些谣言而设立,一设十年,却没
有一个专案组破除过一个谣言。这么大的数量,这么长的
时间,实在是人类史上的奇观。
造成这种现象,除了从上而下的政治背景外,更由于
从下而上的文化土壤。
政治背景容易更替,文化土壤很难改变。
一些民众喜欢谣言、企盼谣言、参与谣言、庇护谣言
,已经成为一种“集体无意识”,也就是集体文化本能。
结果,造谣在中国,变成了一种既安全又显赫的群体职业
。在这一点上,我对中国“国民性”的评判,比鲁迅更为
严厉。原因是,鲁迅没有遭遇过那么多运动,那么多民粹
,那么多谣言,那么多灾难。
……
我为什么能“不动如山”,又“疾步如风”?还是要感
谢他。由于他连续不断的谣言堆砌,使我成了一个疑点很
多,却又谁也不知真相的“雾霭人物”。这种状态,对我
来说实在太好了。“雾霭”成了一个隔离层,使我能够免
除官方和民间的种种“抬爱”,不受任何干扰地写那么多
书,走那么多路,研究那么多重大课题。
因此,没有他,就没有我近二十年来的文化成果,没
有成熟意义上的我。当然,更没有这本书。
这,还不值得感谢吗?
由此,我体验到了很多历史人物的共同尴尬:终于发
现自己的最大恩人是以仇人的面目出现的,却又找不到感
谢的方式。那就只能偷偷一笑,继续接受对方的特殊恩泽

本来这个过程还会延续下去,可惜他衰年失智,居然
伪造了我妻子的离婚声明,致使“毕生谣业,毁于一旦”
。这一来,我的书也就失去了反向推动,写不下去了,真
是遗憾。
照理,这本书是应该写得更长一点的。就这样,薄薄
一本书,从“文革”的囚室写起,在父亲临终的床头重新
拾笔,一路强忍悲痛地写了下来。直到最后,为母亲写出
悼词。
回想起来,围绕着全家的长久魔咒,一是造反,二是
造谣,可以概括为“两造”。
“两造”,在中国古典文化中倒是一个重大词汇,因
此我也不忍糟践,就把家庭魔咒转化成了生命笔墨。
我相信,无论是我们自己的年轻人还是外国人,都很
难读懂里边的内容,因此想用最简单的语言介绍几句——
这本书,写了现代中国一个普通家庭三代人的历史;
这历史,虽然低微却以小见大,与通行的历史教条有
根本区别;
而正是这区别,使它与生存良知有关,与文学本性有
关。
癸巳春日
导语
余秋雨迄今最完整家族回忆录,一代文化大家的心灵成长史!
“我要以这本书的名义,对谣言表示感谢。”
《吾家小史》是余秋雨的首部完整自传,深情叙写余氏家族百年间的悲喜沉浮。
余秋雨史无前例地花费大量笔墨记述了马兰父母的非凡经历,以及马兰本人作为一个纯净艺术家在当代社会的坎坷传奇。
特别收录:陪母亲走完最后一程之内心独白《侍母日记》《为妈妈致悼词》。
书评(媒体评论)
余秋雨先生把唐宋八大家所建立的散文尊严又一
次唤醒了。或者说,他重铸了唐宋八大家诗化地思索
天下的灵魂。 ——白先勇
北京有年轻人为了调侃我,说浙江人不会写文章
。就算我不会,但浙江人里还有鲁迅和余秋雨。
——金庸
中国散文,在朱自清和钱锺书之后,出了余秋雨

——余光中
精彩页
一 秘史朦胧
三年前,在上海的一家茶室,一位八十多岁的韩国老人,满脸皱纹,但身板挺直,带着助理和翻译,出现在我面前。
我安排他们坐下,沏上茶水。
老人立即就做自我介绍,他和我一样,也姓余。九百年前,宋朝派出不少使臣去高丽,其中有一位姓余的,办完事情后留了下来。到今天,余氏家族在韩国已经繁衍到两万四千多人,其中有不少成功人士,遍布科学界、传媒界、企业界。他本人,便是一个集团公司的老板,已经退休。
九百年前?宋代?姓余的使臣?两万四千多个后裔?我一听,立即来了精神。
老人急切地问我:“我们余姓,在中国怎么样?”
“人数不多,但也不错。在我比较熟悉的文化领域,就有不少代表人物。”我说这话的时候,心中想的是顶级诗人余光中,顶级小说家余华,顶级音乐家余隆,以及已故的顶级传媒人余纪忠……这些人,都是我的好友。
“我想证实一下,我们余姓的男人,是否有两个共同点?”老人严肃地问。
“哪两个共同点?”我饶有兴趣。
“一是倔。”老人说。
我想了一想,说:“对。”
“二是特别疼老婆。”老人说。
我连忙向翻译确认:“他是说怕老婆,还是疼老婆?”
“疼。”翻译说。
我立即轮番想了想那些同姓朋友的家庭,忍不住笑了,便大声地回答:“对!”
老人很满意,立即站起身来与我紧紧握手。
余姓,古代的历史线索比较模糊,好像是从秦代的“由余”氏派生出来的。反正历来不是大姓,也没有出过太大的名人。到了宋代稍有起色,除了那位出使高丽的余姓官员外,还有一位出使契丹的叫余靖。好像余姓比较善于与周边世界交往。据宁波余君方先生考证,宋以后,浙江余姓的线索也渐渐明晰起来,其中“上林车头余氏”一脉显然与我家特别亲近。
但是,余姓是一个十分活跃的族群,历来颇多纵横驰骋的脚印,因此。我更愿意离开谱牒排列,把目光放得广远一点。例如,公元十三世纪余姓中所出现的奇迹,就特别吸引我的注意。
简单说来,在当时激烈角逐的蒙古军队、西夏王朝和宋朝这三个方面,都十分醒目地冒出了余姓。其中两个方面,显然是由原来少数民族的姓氏改为余姓的。
先看看西夏王朝这边。《元史》这样记载着一个叫余阙的官员的来历:
余阙,字廷心,一字天心,唐兀氏,世家河西武威。父沙喇臧卜,官庐州,遂为庐州人。请看,这个余姓的官员是唐兀人。唐兀人其实就是西夏王朝的党项人,来自古羌民族。 西夏王朝是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军队毁灭的,灭得很彻底,没有多少人活下来。据《西夏书事》记载:“免者百无一二,白骨蔽野,数千里几成赤地。”也就是说,一百个唐兀人只能活下来一个,其他九十九个都死了。这活下来的一个,改姓了余。
奇怪的是,打败唐兀人的蒙古人中,也冒出了一批姓余的人,而且明确表示是从蒙古姓改过来的。一九八二年在四川西昌发现的《余氏族谱》上有这样两句诗:“铁木改作余姓家,一家生出万万家。”还说:
吾余氏祖奇渥温,胡人也,入华夏而起于朔漠,初号蒙古,铁木真出矣。
唐兀人改姓余,和蒙古人改姓余,两者有什么关系?有人认为唐兀人中极少数的幸存者是先被战胜者改为铁木,后来再改为余姓的。但是,也有学者不同意这种猜测。对此,我的朋友、西夏史专家李范文教授说,余氏的形成和流脉,是西域历史的一个重大难题,还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只不过,有一点已经可以肯定,我们余姓中极为重要的一脉,本来不姓余,也不是汉人,而是由古代羌人繁衍而来。他们从惊天血火中侥幸爬出,改名换姓,顽强生存。他们说不出清晰的家族谱系,却能“一家生出万万家”,有着无与伦比的生命力。据调查,现在中国各地余姓的绝大部分,都与这一个脉络有关。而且,就精神气质而言,今天的余姓朋友,凡是身心比较坚毅,无惧长途跋涉的,可能都与古代羌人脱不了干系。P3-6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23 4: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