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内容推荐 本书从一线公诉实践观察出发,放眼于全国乃至域外公诉实践,考察了中国近20年的公诉实践演进,德国、法国、英国、美国、日本等主流国家和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的公诉标准,及相应公诉实践。提出符合中国特点的兼顾弹性标准和刚性标准的公诉观,并对轻罪、重罪中的公诉标准进行了释义说明。本书所提出的公诉理念及其标准,对了解中国问题、引领公诉工作改革具有前瞻意义。 作者简介 李斌,女,八零后,中国政法大学刑法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诉讼法学博士后。前检察官,现法律大数据观察者,在行认证法律职业咨询师,公众号“Legal观察”主笔。先后出版专著11部,发表文章百余篇。 目录 引言 第一章 积极公诉观透视 第一节 显相:极低的不起诉率与超高的轻刑判决率 一、显相一:极低的不起诉率 二、显相二:超高的轻刑判决率 第二节 内因:积极公诉观 一、只强调构成要件符合性,忽视犯罪的法益侵害性 二、只强调公诉的成功率,忽视对追诉必要的考量 第三节 积极公诉理念成因分析 一、构罪即诉,检察裁量权适用的萎缩化 二、配合优先的三机关关系,流水作业的诉讼模式 三、司法的非独立性,地方意志的如影随形 第二章 消极公诉观透视 第一节 显相一:补充侦查与存疑不起诉的双高 一、补充侦查的大规模适用 二、存疑不起诉率的居高不下 第二节 显相二:超低无罪判决率以及适用超限的撤回起诉 一、与超低的无罪判决率相伴的是为数众多的撤回起诉案件 二、撤回案件的适用超限,导致相当部分无罪案件被变相处理 第三节 内因:消极公诉观 一、指控责任的不合理扩张,导致公诉不能承受之重 二、严格控制无罪率,导致对公诉风险的不当夸大 第四节 消极公诉理念的成因分析 一、提起公诉标准与证明有罪标准的趋同化,引导侦查能力缺陷导致大量疑案被终结在公诉阶段 二、各类不合理考核指标制约了追诉犯罪职能的有效发挥 三、错案追究制度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效应 第三章 公诉观的冲突:积极/消极公诉还是客观公正 第一节 客观公正的含义和趋势 第二节 积极公诉观与客观公正义务的冲突 一、客观公正义务不仅适用于指控犯罪的场合,而且是检察机关在整个审前程序都应当秉持的立场 二、公诉裁量权是检察官的客观公正义务在审前阶段的重要体现 三、积极公诉观与审前阶段的检察机关客观公正义务相冲突 第三节 消极公诉观与客观公正义务的冲突 一、刑事诉讼中对人权的保护是双方面的,不能因噎废食、顾此失彼 …… 第四章 大陆法系公诉标准考察 第五章 英美法系公诉标准考察 第六章 科学公诉标准的界定:刚性标准与弹性标准 第七章 公诉的刚性标准:证据标准 第八章 公诉的弹性标准:公诉裁量 第九章 公诉标准的实践运行 结论 参考文献 索引 后记 专家推荐表1 专家推荐表2
导语 本书遵循“司法现状-原因分析-理论证成”的研究思路,从司法实践中公诉权行使的问题出发,分析实践中公诉标准过宽或过窄所导致的公诉职能未能妥当发挥的问题,在此基础上,对积极公诉观、消极公诉观与客观公正义务之间的冲突和矛盾进行分析,主张应当对公诉标准进行合理的界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