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推荐 《艺术创造学》原名为《艺术创造工程》,本是作者的一份课堂讲稿,是余秋雨先生多年前在艺术教育一线进行了探索的成果之一,篇幅不大,却把古今中外对艺术的至高认知溶于一炉,既有奥义,又有实例,既是入门性文本,又是归结性文本,极有重量却又十分好读,足以切实指导艺术创作,也足以细致引领审美。这次新版,作者亲自删改过于冗长的表述,重新琢磨全书行文,使之更加干净、简明,全书搭配精彩图片30余幅,以求适合艺术领域之外的更多读者。余秋雨编写这部教材的主旨在于:为艺术表现寻找观众的心理依据。这个主旨的衍生成果,必然是为艺术表现找到美学自觉。 作者简介 余秋雨,一九四六年八月生,浙江人。早在“文革”灾难时期,针对当时以戏剧为起点的文化极端主义专制,勇敢地建立了《世界戏剧学》的宏大构架。灾难方过,及时出版,至今三十余年仍是这一领域唯一的权威教材,获“全国优秀教材一等奖”。同时,又以文化人类学的高度完成了全新的《中国戏剧史》,以接受美学的高度完成了国内首部《观众心理学》,并创作了自成体系的《艺术创造学》,皆获海内外学术界的高度评价。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被推举为当时中国内地最年轻的高校校长,并出任上海市中文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兼艺术专业教授评审组组长。曾获“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上海十大高教精英”、“中国最值得尊敬的文化人物”等荣誉称号。 二十多年前毅然辞去一切行政职务和高位任命,孤身一人寻访中华文明被埋没的重要遗址。所写作品,既大力推动了文物保护,又开创了“文化大散文”的一代文体,模仿者众多。 二十世纪末,冒着生命危险贴地穿越数万公里考察了巴比伦文明、埃及文明、克里特文明、希伯来文明、阿拉伯文明、印度文明、波斯文明等一系列最重要的文化遗迹。作为迄今全球唯一完成全部现场抵达的人文学者,一路上对当代世界文明做出了全新思考和紧迫提醒,在海内外引起广泛关注。 他所写的书籍,长期位居全球华文书排行榜前列。仅在台湾一地,就囊括了白金作家奖、桂冠文学家奖、读书人最佳书奖、金石堂最有影响力书奖等一系列重大奖项。 近十年来,他凭借着考察和研究的宏大资源,投入对中国文脉、中国美学、中国人格的系统著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北京大学、《中华英才》杂志等机构一再为他颁奖,表彰他“把深入研究、亲临考察、有效传播三方面合于一体”,是“文采、学问、哲思、演讲皆臻高位的当代巨匠”。 自二○○二年起,赴美国哈佛大学、耶鲁大学、哥伦比亚大学、纽约大学、华盛顿国会图书馆、联合国中国书会讲授“中华宏观文化史”、“世界坐标下的中国文化”等课题,每次都掀起极大反响。二○○八年,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颁授成立“余秋雨大师工作室”。现任中国艺术研究院“秋雨书院”院长、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陈羽) 目录 引论 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 一 无结论的两难结构 二 半透明的双层结构 本论 艺术创造论 第一章 艺术本性 一 培根的定义 二 一种纯粹而孤立的创造 三 创造的说服力 第二章 艺术眼光 一 不是历史眼光 二 不是政治眼光 三 不是道德眼光 第三章 人生意识 一 人生况味 二 人生命题 第四章 哲理品格 一 从整体到哲理 二 传统名作的现代困境 三 艺术哲理示范 第五章 未知和两难 一 平庸作品验证常识,伟大作品探索未知 二 两难结构解析 第六章 集体深层心理 一 深层潜意识 二 “集体无意识” 第七章 直觉 一 直觉也能深刻 二 直觉是灵感的“黑箱” 三 发现式直觉和顿悟式直觉 第八章 造型 一 直觉需要变成艺术形式 二 情感的直觉造型 三 让哲理直观 四 “佛像效应” 五 内容不是问题,形式才是 第九章 象征 一 符号象征 二 寓言象征 二 寓言象征 三 实体象征 四 氛围象征 第十章 接受和参与 一 空筐结构 二 仪式结构 第十一章 宏观的创造 一 创造适应 二 创造传统 三 创造未来
导语 余秋雨戏剧学著作全新修订版,历来一切伟大作品的隐秘结构! 《艺术创造学》是余秋雨的一本学术著作,从艺术的本性、艺术的眼光、人生意识等方面对艺术的创造进行了大胆的剖析。但作者用散文化的语言来阐述深奥的学术问题,所以读起来并不觉得艰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