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以另一种方式抵达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张静 |
出版社 | 花山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张静,女,中国散文学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宝鸡市作家协会理事。闲暇时读书为乐,煮字为欢,有50万字的散文刊于(四川文学》《湖南文学》等纸媒,获第三届叶圣陶教师文学奖、中国第三届网络文学大奖赛散文入围奖、宝鸡市第五届秦岭文学奖等奖项。 后记 乡路有多远 一 昨夜做梦,和一个叫西坡的小村庄说了一夜的话。 梦里,我是赤着双脚回去的。那条疙瘩土路硌疼了我 的脚心,我却固执地、不停歇地奔走着,一直走到母亲的 炕角。惊醒之后,不觉愕然:我四十三载生命里蹚过的痕 迹,怎可只用一夜的时光,匆匆丈量呢? 其实,那片村庄很小,小得像蚂蚁一样横在尘土飞扬 的关中道上。远远望去,一架坡连着一架坡,很有张艺谋 影片里渲染出的那种黄天、厚土的味道。 关于它的存在,总有说不完的话题。比如那里淳朴的 乡亲、低矮的瓦房、错落的田埂,还有四季里一茬一茬的 风儿雨儿、草儿花儿、蝶儿虫儿什么的,会将那个老掉牙 的村子装扮得姹紫嫣红,芳草萋萋。 我生在那里,长在那里,村西头的打麦场一定会记得 我。麦收时节,满架子车的麦子被拉回来,村里的男女老 少都聚集在那里碾麦子。碾好的麦子堆成一座小山,孩子 们乘大人不注意在上面攀爬疯玩。麦粒灌满了鞋窝,被清 空,再被灌满,再被清空。重复多次之后,月色开始朦胧 ,待满场的麦子都碾完了,大人和孩子个个满脸尘土,满 头蓬发,疲乏至极。远远地,母亲、二婶和三娘从地里拉 完最后一架子车麦子回来了,身上和鞋子上沾满了麦芒, 眼睛也熬得通红通红的。母亲朝着我一声喊,我赶紧撒腿 跑向她,跟着一起往家的方向走。疲惫的父亲一边走,一 边点燃烟斗,星星点点的烟丝在夜空下明明灭灭,像萤火 虫。路边水塘里,青蛙的叫声聒聒噪噪的,刮过额头的风 清清凉凉的。走累了,我被母亲或者父亲像抓小鸡一样拎 起来扔到脊背上,一边走一边讲故事,路有多长,故事就 有多长。 转眼,冬天来了,一场场漫天飘飞的大雪,窸窸窣窣 地落着,罩住瓦舍、柴棚、田野、小路以及一切荒芜而萧 瑟的东西,像一幅黑白分明的水墨画。 我喜欢落雪的西坡村。牛儿、马儿、羊儿全被赶回圈 里,乡亲们一年到头不停歇地忙碌着,似乎只有这个季节 ,才可以开始一段悠闲而安生的日子。 二 转眼,到了我上学的年纪,母亲发了狠似的对我念书 极为苛刻,甚至不近人情地让我趴在冰冷的院子里,用手 电筒大号电池里的黑碳棒一遍遍地写生字,写得我手臂酸 痛,膝盖也跪得发麻。她指着自己满身的尘土、满手的茧 子,苦苦说教我,娃呀,瞧你这瘦弱身子,来场大风都能 给吹到天上去,赶紧好好念书,乡里人面朝黄土背朝天的 日子,难熬着呢! 我哭过,闹过,母亲却没妥协过。后来我渐渐懂得, 父亲母亲勒紧裤腰带,固执地要让我过上城里人的生活。 这种想法,应该是从吃公家饭的二叔、四叔和二姑那里产 生的。 二叔成为乡里的土管所干部,享受着村庄的阳光、空 气和草香。他每个周末都会骑着崭新的永久牌自行车穿行 在村头的小道上,身上那件白色的衬衣永远干净清爽;四 叔师范毕业后回到离家不远的十里铺中学教书,他一天到 晚戴着眼镜,夹着书本,挥着教鞭,文绉绉的,身上一点 灰尘都不沾,提亲说媒的能把家里的门槛踩踏断了;二姑 最终留在了邯郸,来信喜滋滋地说,她的城市太漂亮了, 公园里绿树红花,树影婆娑,马路上能并排跑四辆车,三 四个小时就可以到北京看天安门呢。 这一切,深深地刺激了母亲。她对我的殷殷希望与日 俱增。每次下地回来,顾不上擦一把脸上和额头的汗渍, 母亲先凑过来看我坐在院子里的石凳上写生字。其实,那 些字,她也认不得几个,却一直很满意地微笑。 村头的老榆树生了满树的榆钱儿后,种子开始四下飞 扬。我大概也是一粒这样的种子。那个丹桂飘香的九月, 如父母所愿,我也要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去。走的那天,母 亲和父亲送我,正是早饭时分,隔壁的三娘围着围裙一边 捡拾柴火,一边着急地向村口张望,远远地,三伯一手牵 着耕牛一手扛着锄头懒散而归,那牛蹄儿敲打着土疙瘩路 笃笃作响,村子开始活跃起来,鸡儿鸣狗儿叫的,杂沓一 片。我记住了西坡村最后的模样。 三 在异乡,我依然是一颗种子,飘落,喘息,生存。 起初,我有些不太习惯。比如走在大街小巷,我的耳 边会吹来旖旎的风,裹着花香、体香和脂粉的香气;迎面 是滚滚的人流、杂沓的脚步以及绚丽的霓虹灯。这一切, 衬着城市固有的繁华、喧嚣和时尚。第一次站在高楼林立 的校园,我是什么模样呢?扎着马尾,一袭布衣,一双布 鞋,满口土话,土渣渣的,蹩脚极了。记得有一回,母亲 来古城看我,临走时,硬塞给我三十元钱,叮嘱我一定要 买件新衣裳,不能太寒碜,更不能丢咱乡下人的脸,衣服 要双排扣的,或者带拉链的,看着洋气。 哦,洋气。这是母亲对于城里人最直接的判断。后来 ,在室友的怂恿下,我买回来一件粉色和杏黄色相间的格 子西服,双排扣的。 此后,每到周末,我会踏遍城市的角角落落,古渡、 陵园、广场、公园,都有我探寻和徜徉的影子。这种迎合 ,很快让我和这片异乡的天空亲近起来。 偶尔也会想家,想父母,想那一片干净的天空和母亲 烙的韭菜饼 目录 风儿往西吹 雪花那个飘 折子戏 酒事春秋 鸡鸣乡野 草木尘香 苜蓿、父亲和牛 大地飞歌 乡村药书 风箱记忆 油坊记事 怀念土炕 远去的笸箩 乡下年事 小镇 绛帐是一层轻幔 明月照我心 依依端午情 有多少片云从村庄上飘过 柿子红了 回乡偶书 安放 祖母童唐氏 家有老太爷 “瘫子婆” 那些年,我们有过的欢乐和忧伤 最后的清歌 后记:乡路有多远 精彩页 风儿往西吹 少不更事时,问奶奶,庄子里的风儿从哪里来的?奶奶说,吸着鼻子闻几下便知道了。若湿润润的,有草香,准保是南山的;若净是土腥味,像你爷和你爹嘴里抽的旱烟一般呛人,那便是北山的风儿了。 南山在哪里?我又问。奶奶说,朝南,蹚过渭河,再朝南,有一座山,乡下人叫南山,读书人给起了一个文绉绉的名字,唤作秦岭。晴天的时候远远都能瞅见山的脊梁,高高低低一座连着一座,怎么瞅,都瞅不见尽头。南山的风,柔和着呢。 奶奶说完,眼里一片温和,仿若南山的一缕柔风正一下一下拂进她心底。可南山太远,我的老庄子里,刮的多是北山的风。那风儿,像个威武的将军一般,穿过北山上一道道土疙瘩梁,然后一路高昂起脖子,雄赳赳气昂昂地向着关中平原而来。尤其到了天一擦黑,呜啊呜啊地哽咽着,不像是从风的喉咙里吼出来的,倒像是从地狱里冒出来,瘆瘆的,连玩打仗最厉害的二毛哥,也不敢晚上一个人在村子里胡乱串门。 那个时候,庄子里一些贫穷人家,家口重,口粮少,青黄不接时,都会想办法去北山上寻几片荒地种点粮食,以解糊口之急。山梁上那条老牛车勉强能挤过去的羊肠小路,被风吹得很白净,像水洗过的白萝卜一样,白光白光。偶尔可以瞧见人的脚印、牛蹄印、牛粪和羊粪等,歪七扭八地散落着。不过,很快,这些疙瘩路上的杂物都会在大风中被吹散。整个北山头,只有风儿,挤满了路面,跌跌撞撞地朝前跑。那些风儿从北山的豁口,一路跟着人跑,拐了很多弯后,就拐进老庄子了。庄子里的风儿,大抵就是这么来的吧? 风来了,一切都不安静了。杨树的叶子、墙头的茅草、柴棚背阴处黄绿的苔藓,都开始摇曳起来。紧接着,风灌满了地皮,瞬间又被老庄子近乎贪婪地吸咂得干干净净。老庄子叫西坡村,坡却不多,基本还算平坦,住着八十多户泥墙泥屋的庄户人家。庄子南面有一涝池,雨水稀少时,一窝黄泥汤汤的水,泡着几根麦草和玉米秆。涝池岸边,几棵黑皮的老皂角树,疏散着直戳向瓦蓝的天宇。老皂角树上,叶子几乎掉光了,粗壮的枝干上搭着一只鸟窝。白日里,鸟窝是空的,沉寂的,鸟儿们都飞出去觅食去了,剩下的,就是树梢顶上几只干瘪的皂角,在风中乱舞。 记忆里,最先感知这一缕风的,一定是奶奶。因为奶奶是知道的,风儿把门掀开时,一准有爷爷和父亲牵着牛儿踏月而归。和风儿一起窜进来的是爷爷和父亲身上的汗渍、烟丝以及牛粪的味道。 通常那一瞬,奶奶会大声唤我的娘:老大家的,赶紧去厨房烧水下手擀面吧,多下几片绿菜,味道调可口些。娘急忙跳下炕,点灯烧火,手脚麻利。不大工夫,爷爷和父亲一人端一老碗面,蹲在厨房外面的石桌旁,就着明亮的星星和月亮,嘴里吸溜着和裤带一般宽窄长短的面条。碗里,豆腐、蒜苗和红萝卜等混合在一起的酸辣香味,在风中飘荡。 奶奶说,风在庄子待久了,就沾惹上了庄子的气息。比如大清早,她去门口抱柴火,从隔壁二伯家飘出腌萝卜、韭菜饼和苞谷粥的味道直往鼻子里蹿;黄昏时,婆领着儿孙们去村头的老槐树下闲逛,一堆子的乡下婆娘,身上、头上罩了一层淡淡的皂角清香,在风中荡来荡去的。尤其是会从队长家五婶的身上,荡出一股子浓浓的雪花膏味道,香香的,真是好闻!到了晚上,不用说,家家户户的炕头上,都是男人浑浊的汗渍和旱烟掺杂在一起的味道。当然了,风在村庄上空常年飘,也会吹破一扇窗纸,吹斜一堵土墙,吹老一茬人。你瞧,风来风去的,爷爷的鬓发结了一层白霜,父亲眼角起了皱纹,就连庄子里刚过门三个月的新媳妇,也会在大大小小来来去去的风中消退了脸上的红晕和羞涩,黑了面目,粗了腰身…… 随着年龄不断增长,我越来越觉得,这些风儿,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我的老庄子。只是,这些变化,如我父母一般的乡下人,他们一颗古朴简单的心,断然不去细究,也没工夫揣摩。只等从庄子里走出去的人回来了,才会不约而同地露出惊讶的表情:几年不见,村庄变了,村头的皂角树长粗了,娃娃们长高了,媳妇熬成了婆,连叔伯们额头的皱纹也深了,等等。比如村头五爷,五十多岁了,我当然管他叫爷,在新疆工作,好几年才回来一回。有一年的春节,他回到庄子里,身着笔挺的中山装,脚蹬簇新的黑皮鞋,提着丰富的礼物到各家各户转悠,眉间有藏不住的惊讶或叹息。他惊讶庄子里的后生如雨后春笋般猛蹿,长得不认识了;叹息东家的、西家的老人被埋进黄土,没能瞧上最后一眼,一切都不是从前的模样了。 P1-4 导语 笸箩、风箱、土墙、折子戏……那些属于老庄子的记忆,像陈酿的酒液,正在被窖藏。 本书是一本乡土散文集。在这本书里,作者既写出了关中地区传统农耕文化的仁和宽厚之气,也写出了她的先辈们身上纯良温厚的高贵品质和不畏贫穷艰苦的顽强风骨,亦有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和人们生活富足后思想认识、价值取向和生活方式变化所引发的思考、彷徨和怅惘。文字轻灵流畅,适合大众阅读。 序言 沉睡的村庄仍在喧响 ——读张静的散文集《以另一种方式抵达》 王宗仁 我总会记着那个村庄,村头的涝池里灌满我的温饱和 饥饿,还有向往。怎能忘记,那里有“舀上一勺清水,蹲 在地上,在窄窄的磨石上一件件刃磨闲了一个冬天的铧犁 、耙子、镢头和锄头”的父亲;有“从我的鞋里掏出厚厚 的棉垫子,放到热炕席子下烤是我的故乡。我在读她写下 的这些温馨的文字时,眼前就不由自主地浮现出我家乡屋 顶瓦块里裸露着的那一小块泥土。小吗?它可以成为一片 野草的乐土! 张静出生的那个西坡村,我多次从村下的坡路上经过 。那是通往火车站的路,也是去青龙庙会时的必经之路。 后来的那些年,我从青藏高原军营回乡探亲,一次在绛帐 火车站下了车,家乡的变化让我不辨东西。在西坡村前, 是一位比我大不了多少的老乡,他用手一指,才让迷路的 我认清了回家的方向。再后来,我的妹妹嫁到西坡村,我 虽然极少到她家,但那个村庄毕竟牵动着我的心,我常常 在梦中轻轻走进西坡村,带走一些什么,又留下一些什么 。如今我已经有20多年没有见那个村庄了,妹妹也不在人 世了!我推想西坡村唯一不变的该是妹妹家上空那袅袅升 腾的炊烟,那是西坡村永恒的颜色! 在《小镇》中,张静用搅动心灵的、溢满乡土味的细 节,写出了故乡小镇的风俗人情。不见任何浓妆艳抹的文 字,我们一下子就好像闻到了乡间土屋里升起来的炊烟芳 香。那个“一顶陈旧的白帆布帐篷用竹竿顶起来插在一个 水泥墩子里”的露天茶摊,简朴中弥散着清爽,沁心润肺 。烧茶的老伯“用缓慢的手势拉着风箱,风箱另一边连着 炭火炉子,架着黝黑的茶壶,一遍遍翻滚,一遍遍沸腾。 熬到火候刚好时,老伯一只手熟练地夹着粗长的竹筷 子挡住茶壶出口,另一只手衬着抹布握住茶壶手把,茶水 顺着筷子咕咕地流出来,淌到围成一圈的茶碗里”,读这 样掷地有声的文字,谁都会感觉那茶水也流到了自己的嘴 里;那个下地归来坐在“低矮的瓦屋,糊着剪纸的木格子 窗前”给娃娃喂奶的媳妇,麻利爽快的动作中带着少许的 野性,可亲可爱。她看孩子饿哭了,赶忙放下锄头,一屁 股塌在门槛上,抱起孩子解开纽扣袒胸喂奶,无所顾忌的 样子。作者描写得细腻传神,那个“塌”字真可谓神来之 笔!何止是给娃儿喂奶,她是把滚烫的心放到了乡亲们的 手上。乡土散文的深邃,在张静不经意间的描写中达到了 让读者回味无穷的意境,只几行字就勾画出一幅迷离朦胧 的乡村小景。这让我看后多了一些陌生的亲切,是谁带梦 连夜出村,还是游子归来迷路喊门?乡里人的生活永远因 残缺而完美,因悠远而沉重。这,也许正是张静的散文让 我喜爱的独特之处吧! 当下,是一个失忆的年代。人们往往知道走向哪里, 却忘掉了来自哪里。对于过往曾经跋涉过的弯路、品尝过 的苦涩、经历过的失败或悲伤,忘记了或者虽然记着却不 愿翻旧账。他们进了城以后,把家乡的日子变成了远方, 不仅看不见故乡的树,甚至曾经四邻五舍的人都不愿见了 。我们读张静的散文,触摸到了她的“纯真”,难能可贵 的对故土和乡情的纯真浓意。我们能感觉到她内心世界总 是升腾起童年时从乡间村野培植、生根的情感和兴趣。她 仍然在恋恋不舍地回望孩提时代的天真、好奇、激动、狂 喜。她也要读者随着她的回忆走进乡野,不忘乡愁。张静 是通过展示一个又一个农人质朴甚至拙俭的言行,传达出 一种纯美、苍凉而悲壮的意境,让读者倾听他们灵魂的喧 响。 《雪花那个飘》中,那位到别人家地里捡剩下的白菜 叶和萝卜缨子的寡妇婶,一边“两只手左右开弓捡着”, 一边嘴里不停念叨“八叔,我拿走一些,成不?”八叔不 但应允,还帮着她捡。她不停地说,谢八叔,都是我那短 命的男人,他两脚一蹬走了,留下三个带把的爷们儿,让 我一个女人家撑着,苦巴巴的日子。说完她提着笼子,弓 着腰走了。“她的影子在远处,变成了一个小黑点”。 读这样的散文,我们的心是不会平静的。田野无际, 这个“小黑点”终究会消失在人流中。但是寡妇婶为了活 着不得不低头求人的形象留下来了。她不会被生活抛弃的 ,因为今天的生活中不缺乏爱心,有八叔这样的好心人, 寡妇婶也爱自己的儿子。有爱,生活总归会变好的。爱是 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力量。 张静的笔下,展现了为数不少像寡妇婶这样的乡村小 人物,由于受生活枷锁的困扰,他们固执、守旧,积累着 来自各方面的磨难,即使痛彻心扉陷入绝境也只能强忍着 。他们甘心在艰苦挣扎中体味自身的痛难,这既是出于自 己生活的需要,也是为了子孙后代的活路。在《回乡偶书 》中那位三娃他爸,年纪轻轻的就得了胃癌,“自己把检 查结果揣兜里,依然像头牛一样,撅着屁股在地里忙活, 才几天,都没人样了。”我们读张静的文字时能隐隐感觉 到她心里的疼痛。可是村里的人,包括“我”的父母,却 有些习以为常,对三娃他爸的做法给予理解,他们认为“ 三娃哥刚盖了新房,还要供两个娃上学,手头紧,哪有钱 看病”。活着,好赖活着,不死就好!当然他们也有指望 ,“但愿三娃这小子会记得他爹的好。”完全是生活的无 奈。可以看出,张静写这些人物时也是出于无奈,她总是 想尽力摆脱乡村留在她记忆中的这些痛苦伤疤,但摆脱不 掉。这既是她与乡亲的心灵相通,不得不倾诉的乡村情怀 ,更是她思考生活的必然选择。叙利亚诗人阿多尼斯说: “写诗时,我让理性和逻辑沉睡;思考时,我让感情入眠 。”散文创作何尝不是这样?袒露乡村真实的生存状态, 这是张静思考现实的必然选择。 我读扶风作家的散文,特别是像张静这样集中较多篇 章写乡人、乡情、乡俗的散文,尤其亲切,总有一种回家 乡的感觉。他们文字里透射出来的气息,像是从渭河滩上 卷来湿漉漉的风,家乡的纽扣一下就开了,露出了母亲摇 着纺车纺线的身影,父亲吆着黄牛犁地的形象,还有我和 伯父住在瓜庵里守夜的情景……我生命中曾经有过的那个 村庄,不知道哪一年已经沉睡,真得感谢张静将她唤醒! 那是乡村世界灵魂的喧响。 家乡很远,瞬间很近。 2015年6月5日于望柳庄 (王宗仁,陕西扶风人,笔名柳山,中国作家协会会 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一级作家。代表 作品有《传说格尔木》《雪山无雪》《情断无人区》《苦 雪》《拉萨跑娘》《藏羚羊跪拜》等。)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家张静近几年创作的散文作品集。其中大部分已在省级或其他刊物刊发过。该书是一部关于乡村主题的散文集,由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一级作家王宗仁老师作序,全书收录作品27篇。作者从乡村的云风雪雨、草木节气、六畜农具、旧物风俗等多层面多角度写起,展现了作者所在的旧时乡村世界曾经有过的物事百态和气象万千。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