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目录 第一章 教育与智力有什么关系呢? 1.形式的虚伪和礼貌的美德 2.社会智慧 3.小小词汇表 4.日常生活琐事的道德规范 第二章 如何教导孩子尊重他人而不否定自己? 1.当说了太多“不”的时候 2.如何给孩子定规矩? 3.如何有效地跟孩子说“不”? 4.面对“熊孩子”,我们应该怎么做? 5.对孩子少一些控制,多一些鼓励 第三章 教养养成日志 1. 18-24个月 2. 2岁 3. 3-4岁 4. 4-5岁 5. 6-7岁 6. 7-8岁 7. 8-9岁 8. 9-10岁 9. 10岁后 10. 15岁 第四章 会面与介绍 1.第一印象的重要性 2.克服陌生人恐惧 3.眼睛的魅力 4.礼仪规则 第五章 态度和语气 1.语调像音乐一样好听 2.礼仪规则 第六章 谈话和聊天 1.伤人的话 2.如何抵制孩子说脏话? 3.为何得到粗鲁的回答? 4.如何抵制孩子粗鲁的回答? 5.礼仪规则 第七章 午餐、晚餐和间食 1.餐桌上的乐趣 2.十件要做的事 3.十件不要做的事 第八章 身体礼仪 1.在日常生活中养成好习惯 2.礼仪规则 第九章 电视、电子游戏和互联网 1.电话和电子游戏礼仪规则 2.互联网及“网上礼仪”规则 第十章 公共场所的礼仪 1.孩子任性 2.公共场所礼仪规则 3.乘坐交通工具礼仪规则 4.度假胜地礼仪规则 第十一章 礼遇地球 三“R”规则:尊重、节约、回收 参考书目 精彩页 20世纪80年代Ricordi出版社出版了名为“阶级烙印”的百科全书。出版社制定了非常有雄心的目标,即教人如何避免丢面子。 当时,随着意大利大学对不太富裕阶级的开放,出身寒门的人也可以进入大学学习了。在大学毕业之后,他们中的一些人成功地获得了在重要工作岗位上工作的机会,这些人觉得有必要学习一些礼仪用语,这样他们就能很好地在公司工作,也能自如地参加会议或工作午餐,而不会感到任何不自在。 当时的礼仪规则都是由上流社会阶层的家族代代相传下来的,其他社会阶层都被认为是“乡巴佬”或者粗鲁的、不文明的人。意大利语辞典对“乡巴佬”这个词给出的解释为“进城不久的人”。 1.形式的虚伪和礼貌的美德 1968年,意大利僵化的社会结构被打破,同时破坏了原有的社交规则。原有的礼仪形式因“虚伪”之名而被排斥:社交技巧就以下面的方式展现:以最粗俗的方式插入发言;女士被让路会觉得自已受到了冒犯;对所有人都毫不客气地以“你”相称;在复活节和圣诞节等节日来临时,人们不再相互祝贺…… 在排斥虚伪形式的愤怒之中,礼貌的美德也被遗忘了。于是,人们开始对这种过于“随意”的态度感到不适,开始反思。 英国儿童心理学家佩尼·帕尔马诺(Penny Palmano)在其作品《是的,请。谢谢!》中这样写道:“当孩子将番茄酱洒到自己的古驰名牌鞋上时,很多父母不知道是否要因孩子缺乏自制能力而向其表示祝贺,还是要做出决定带孩子去看心理医生。”《是的,请。谢谢!》是一本关于如何教育儿童的指南,这部作品在2005年一直位于英语畅销书排行榜的首位。 《是的,请。谢谢!》这部作品的成功并非偶然。现在,每个人,包括父母、教育工作者和心理学家,都意识到孩子的言论自由必须有一个限度,即尊重他人。 2.社会智慧 米兰圣心天主教大学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心理学教师法比奥·斯巴泰拉(Fabio Sbattella)解释说:“在60年代初期,盛行所谓的英式‘规范教育’,即意志力、清楚的指令和或有的惩罚。然而,随后人们意识到,采用这种方式进行教育,孩子的侵略性迟早会重新出现。现如今的想法是培养孩子的社交技能,即教孩子以一种智慧的方式行事,使其在各种极为不同的环境中能与他人友好相处,并能管理和区分各种不同情境以及理解他人的观点。” 这不是一个礼貌不礼貌的问题,而是一个有没有教养的问题,涉及的是更深刻的东西,超越了常规的尊重。事实上,专家认为没有教养是一种不自在的症状:它表明没有能力管理冲突并表达自己的情绪。 喜欢尖叫和不好好回答的孩子,以及喜欢做鬼脸和厥嘴的孩子,不会以他人接受的方式表达失望和要求,也不会意识到自己惹他人生气了。 很多时候,人际关系中的问题、心理上的不适或者无法做出合适的选择,都源于难以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 有资料显示,人际关系不仅影响孩子的情感和社会发展,还会影响孩子的认知发展。将“智力”定义为“有效应对和适应各种新情况的能力”并非巧合,并且现在人们越来越多地谈论情感智力。 各项调查表明,在欧洲,意大利的孩子是最没有教养的和“最令人讨厌”的。如果上述调查结果是真实的话,就不得不说情感智力是一种特别罕见的天赋。 P3-5 导语 本书包含很多生活经验和建议,还提供了一些教导孩子的方法,这使得家长在教导孩子向世界展示自己时,既能尊重孩子并赢得孩子的尊重,同时又不伤害孩子的主动性、创造性。 美国伟大的心理学家托马斯·贝里·布雷泽尔顿(T.BerryBrazelton)曾说过:“如果要让孩子在将来成为有担当的、幸福的人,就得重点培养孩子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的能力。举止粗鲁不仅会对自己处理人际关系造成不好的影响,还会使自己难以很好地表达自己。” 序言 在海边度假时,我和我弟弟总是将沙子撒向天空,引 得旁边在太阳伞下乘凉的女士们不停地抱怨。妈妈过来维 护我们说:“他们只是孩子。”但那些女士们说:“女士 ,他们是‘您’的孩子!” (马泰奥,5岁) 昨天我帮爸爸接了个电话,但是他很生我的气,就是 因为我叫他来接电话时跟他说了“是你那个讨厌的主任找 你”。 (菲奥伦佐,6岁) “不要再做那些让我丢脸的事情了!”每次出门前妈 妈总是对我这么说。但是,这跟她有什么关系呢? (马尔蒂娜,4岁)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理解、疼爱和帮助;应该向他 们提供充实自我的经历。孩子有自主意识、有创造力,并 能自由表达,这是件好事。但多少次孩子打着这些旗号, 举止粗鲁,没有礼貌,缺乏教养,让身为父母的我们去承 受他们的“过分活跃”和“疏忽”所带来的后果(以及他 人的评价)! 在家或出门在外时,有办法教给孩子们一些举止得体 、行为礼貌的标准吗? 据心理学家所说,现代礼仪要求的不是形式,而是实 质。它代表着能让人进入任何场合的通用语言和行为方式 ,也是一种让人感到舒适自在和受欢迎的行为方式,更是 内心亲切和高尚的一种表达。 本书包含很多生活经验和建议,还提供了一些教导孩 子的方法,这使得家长在教导孩子向世界展示自己时,既 能尊重孩子并赢得孩子的尊重,同时又不伤害孩子的主动 性、创造性。 美国伟大的心理学家托马斯·贝里·布雷泽尔顿 (T.BerryBrazelton)曾说过:“如果要让孩子在将来成 为有担当的、幸福的人,就得重点培养孩子尊重自己和尊 重他人的能力。举止粗鲁不仅会对自己处理人际关系造成 不好的影响,还会使自己难以很好地表达自己。” 内容推荐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贝里·布雷泽尔顿曾说过:“如果要让孩子在将来成为有担当的、幸福的人,就得重点培养孩子尊重自己和尊重他人的能力。举止粗鲁不仅会对自己处理人际关系造成不好的影响,还会使自己难以很好地表达自己。” 礼仪不仅关乎一个人的教养,更关乎他的人缘和未来!一个懂礼仪、有教养的人,他的举手投足、一笑一颦,都散发着个人的人格魅力,让人觉得舒服、亲切,也让人愿意接纳他、尊重他、欢迎他。 本书可以告诉家长: 如何教导孩了,尊重他人而不否定白己; 对不同年龄段的孩子,要有哪些礼仪要求; 在与人会面、聊天、聚餐等场合,如何做到举止得体; 在学校、饭店、度假胜地、公交车、医院等公共场合,应遵守哪些礼仪规则,从而受人欢迎; …… 懂礼仪的孩子,到哪儿都会被接纳,走到哪儿都会受欢迎!从现在开始,教孩子做一个懂礼仪的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