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原谅某些冒犯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日:“其恕乎!”
——《论语·卫灵公》
子贡曾问孔子:“老师,有没有一个词,可以作为终身奉行的原则呢?”孔子说:“那大概就是宽恕吧!”
南怀瑾先生说:宽容别人,不要为了一点小事,就与别人“势不两立”。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这并不是懦弱,也不是忍让,而是宽容。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总是不可避免地会发生一些摩擦,或因观念的冲突,或因秉性的不和。所谓宽容,就是在别人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时候,不去勉强别人。
诸葛亮去世后,蒋琬接任宰相的位置,主持蜀国朝政。有个叫杨戏的人,十分受蒋琬器重。但是杨戏性格孤僻、讷于言语,蒋琬与他说话,他也是只应不答。于是,就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在蒋琬面前嘀咕说:“杨戏这人对您如此怠慢,太不像话了!”蒋琬却坦然一笑,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当面顺从而背后非议,这是君子所不为的。称赞我不是杨戏的本意;要反驳我,又会表明我的错误,所以杨戏沉默不语,这正是他为人坦诚的表现。”后来,有人赞蒋琬“宰相肚里能撑船”。
其实,任何想法都有其来由,任何动机都有一定的诱因。要想了解对方想法的根源,就得设身处地地好好想想了。
宽容是一种幸福。那些缺少宽容的人,总是会为了些许琐碎小事而耿耿于怀,稍不如意,便会拍案而怒,甚至对他人恶语相向,从此让自己陷入斤斤计较的泥潭,生活变得黯淡无光。
宽容又是一种生活的智慧。原谅别人的某些冒犯,并不会让人觉得你软弱,反而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这种宽容是一种博大的胸怀,一种不拘小节的洒脱,也是一种伟大的仁慈。
清朝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乃是安徽桐城县人。有一年,他的家人因为盖房子,与邻居桐城名医叶天士家在土地问题上发生了争执,两家人寸步不退,一时间僵持不下。最后,叶家一纸诉状告到了县衙。张家在京城有人,自然不慌,只让管家飞书京城,让张英利用权势“摆平”叶家。而张英看了家信后,只是淡淡一笑,提笔写下了一首诗,让管家带回去。“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长城万里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家人见书,立马明白了他的意思,心中感到很惭愧,就来到叶家,告诉叶天士,张家准备明天拆墙,后退三尺让路。叶家以为对方是在戏弄他们,根本不相信这是真话。管家就把张英的诗拿给叶家人看。叶家看了这首诗,十分感动,连说:“宰相肚里能撑船,张宰相真是好度量。”
第二天早上,张家动手拆墙,后退了三尺。叶家见了,心中很感动,也把自家的墙后退了三尺。于是,张、叶两家之间就形成了一条六尺宽的巷子,被称为“六尺巷”。
其实,尺许篱墙只是意气之争,多几尺少几尺都无关紧要,张英不愧是大学士出身,区区三尺墙便化解了邻里之间矛盾,更赢得了大家的尊敬。
对于别人的过错与冒犯,必要的指责无可厚非,但若是能以博大的胸怀宽恕别人,岂不是更好?以宽容的心去看待他人的过错,自然就可以原谅别人。
在天性善良、心胸宽广的人眼中,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美好的,因为他总是抱着乐观开朗的态度去看待它们,待人接物都怀着宽大为怀的原则。而对于那些自私狭隘的人来说,对不符合自己心意的事物只是一味地去谴责和迁怒。在他们的眼中,世间的一切都在与他们作对。都对不起他们。这样的人,自然不可能领悟到人生的真谛。
宽容是一种美德,为人常怀一颗宽容之心,就能理解别人的难处,从而原谅别人的稍许过错。同时,它也是自身摆脱烦恼的良药,人际交往中,唯有抱着谦和宽容的心态去相处,才能够获得真诚和友谊。
P1-3
2012年9月29日,被誉为“纵横三教,出入百家”的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在苏州仙逝,享年95岁。
1918年,南怀瑾出生于浙江乐清柳市区的一个书香世家,从孩提时起即接受传统的私塾教育。到17岁时,先生除精研儒家四书五经外,涉猎遍及诸子百家,兼及拳术剑道等多种中国功夫,同时还苦心研习文学历史、琴棋书画、诗词曲赋、医药卜算、天文历法诸学,每得其精髓而以为乐焉。
后来战火兴起,年轻的南先生毅然辞亲远游,人川任教于中央军校.报效国家。当时有报载道:“有一南姓青年,以甫弱冠之龄,壮志凌云,豪情万丈,不避蛮烟瘴雨之苦,跃马西南边陲,部勒戎卒,殚力垦殖,组训地方,以巩固国防。”
在川期间,南怀瑾先生有缘在青城山结识了川北禅宗大德袁焕仙老先生,二人晤谈之下,结为忘年之交。后袁先生闭关结束,在成都成立了维摩精舍,南怀瑾先生追随左右,拜人门墙,成为维摩精舍开山首座弟子,自此开始潜心研究佛学。更在佛教圣地峨眉山闭关3年之久,后来又至乐山多宝寺闭关静修。在禅修打坐外,便埋头于书丛之中,披阅了《永乐大典》、《四库备要》等经史典籍,所获甚丰。
1945年,南怀瑾先生在风了和尚的陪同下,远走西康、西藏,参访密宗各宗各派。在此期间,南怀瑾先生参访了贡噶活佛、根桑活佛等.得到了多位上师印证,承认南怀瑾先生为合格的密宗上师。
1947年,南怀瑾先生返回浙江乐清故里,旋即归隐杭州天竺,细细披阅了浙江省立图书馆所藏的文渊阁《四库全书》与《古今图书集成》,继而避乱世于江西庐山天池寺,结茅棚清修,直至1949年远避台湾。
南怀瑾先生初临台湾,受朋友怂恿,一时兴起,便与友人合作经商。然适逢时变,加之友人经营失误,竟至本利无归,生活陷于困顿。自此,南怀瑾先生乃潜心学问,并于此困厄之中完成了他在台的第一部巨著《禅海蠡测》。
到了20世纪七八十年代。南怀瑾先生声名渐起。1985年,在旅居美国期间,他成立了“东西学院”,一时间名声享誉海内外。 1988年.南怀瑾先生移居香港,时任中共温州市委书记的董朝才前往拜访先生,希望其能倡导、推动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中提及的金温铁路,以利浙西1400万百姓。于是,南怀瑾先生开始筹资兴建中国国内第一条合资的铁路“金温铁路”。而随之,南怀瑾先生的书籍学说也逐渐开始风靡大陆。
2000年,由南怀瑾先生任理事长的香港国际文教基金会,将“儿童中华文化导读”活动向祖国大陆及华人世界全面推广。后又移居上海,并于2006年在江苏吴江的太湖之滨,创建太湖大学堂,以教授中国传统文化。
南怀瑾先生的后半生。都行走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道路上。他非常尊重和喜爱传统文化,甚至因此反对五四运动,认为其造成了对传统文化的破坏。南怀瑾先生认为中国能历数朝甚至外来统治仍不亡,乃是中国文化不亡所致。故近几年来,一直大力推动儿童读经运动,希望能将读经史书籍的基础往下扎根,以改变目前中国人对中国自身文化认知的现状。
当今社会,虽然物质文明高度发达,但是逐渐的,也有越来越多的问题暴露出来。突然间,我们发现,物质文明的发展能带给我们高度的物质享受,却不能带给我们内心的安宁。
然而.在南怀瑾先生的书中.我们却可以品味出一丝别样的味道。从说孔孟的《论语别裁》、《孟子旁通》,到谈老庄的《老子他说》、《庄子南华》,再到禅宗的《禅海蠡测》、《楞严大义今释》、《定慧初修》等等,讲述的都是传统文化中的为人处世之道。
南怀瑾先生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语言技巧,讲经说法,读史悟道,把那种沉浸在经史深处的智慧展现了出来,摆在了我们的面前。这就犹如久旱过后的一场甘霖飘然洒向干枯的大地。深深涤荡着我们的心灵。
本书则是立足于南怀瑾先生对诸多国学典籍的讲解和梳理,结合古今中外的诸多例证,再加上笔者自身感悟,从多个角度阐述人生的哲理与智慧。相信读者在南怀瑾先生国学思想的引导下,能够走好自己的生活道路,从而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
南怀瑾先生认为,西方文化的贡献促进了物质文明的发达,却也导致了精神生活的匮乏,使国人陷入了物质丰富和精神贫乏的尖锐对比的矛盾中。
《南怀瑾的16堂国学课》由张笑恒编著,《南怀瑾的16堂国学课》从仁爱、寡欲、德行、自强、孝道、好学等多方面阐述了南怀瑾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展现了藏于经史典籍深处的智慧。
《南怀瑾的16堂国学课》由张笑恒编著,本书则是立足于南怀瑾先生对诸多国学典籍的讲解和梳理,结合古今中外的诸多例证,再加上笔者自身感悟,从多个角度阐述人生的哲理与智慧。相信读者在南怀瑾先生国学思想的引导下,能够走好自己的生活道路,从而拥有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