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祖师禅(做个不受惑的人)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作者 释果如
出版社 中央编译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电影《阿凡达》里地球人杰克这个角色,其实是现实生活里每一个人的缩影。

杰克的人生,和你我一样,有好多挫折和磨难。

杰克的双胞胎哥哥是一名参加阿凡达计划、研究潘多拉星球生物圈的科学家,杰克却只是个下半身瘫痪的前海军陆战队员,杰克的哥哥意外身亡,才由杰克接替参与阿凡达计划,而且在一开始的时候,几乎所有和计划相关的人员,都认为杰克无法胜任这份工作。

杰克还受到军事将领的诱惑,在从事纳美人生物圈研究的同时,窃取潘多拉星球的重大情报,以此作为治疗瘫痪的交换条件。

相对于地球人杰克的瘫痪、耗损枯竭的地球以及地球人强取掠夺的行径,借用化身的阿凡达杰克在体验了纳美人自由敏捷的身躯、自然和谐的潘多拉星球以及尊重生命的价值之后,杰克决定抛弃地球人的人生,在纳美人的祈祷声中,成为一名纳美人。

电影中,杰克用“成为纳美人”的第二个人生,为他的地球人人生找到出口,但在现实生活里的我们,要到哪里去寻找一个潘多拉星球,为我们今生的挫折和磨难另谋出路?

电影中,杰克是被剧本写死了的角色,只能寄情于纳美人的来世、另觅潘多拉彼岸净土;我们是活生生的真人,我们有方法启动自性DNA,不需要抛弃染污的现实,也不需要别人的祈祷灌顶,今生此岸,就能活出真实的生命。

这个方法,就是祖师禅。

在认识祖师禅之前,我们先来看看禅的起源,追溯自性DNA的发现之旅。

回归“神”、得永生?

“禅”这个汉字,原本是指古代帝王祭地的礼仪。

佛教传到中国后,为了要翻译Dhyana这个梵语,就根据发音直译为“禅”或“禅那”。从这个时候开始,就像发生了生物学上的突变一样,“禅”的字义就从“祭地礼”转变成许多和修行相关的意义,包括静虑和安止等等。

在我主持的禅修期间,我经常会询问参加的学员“禅”的意义,我发现大多数使用汉字的人都已经不知道“禅”的原始字义了,反而普遍认知,“禅”这个字是和修行、佛教修行或修行解脱有关。

“禅”的字义从“帝王祭地礼”到“修行解脱”的转变,正和禅法的起源发展不谋而合。

人类最早想要的解脱,是在于免于大自然的苦难,或寻求不受困于苦难的方法。

早期原始的先民不能理解宇宙、山河大地、气候变化等等大自然的现象,当发生自然灾害或面对无法用自己的能力去解决的困难时,往往认为有一个比自己更强大、不可测的力量,在主导这一切,对于这些未知的现象,人类只能以一种敬畏的心去接受。这种敬畏心渐渐变成“媚神”,谄媚未知的“那个东西”。

怎么谄媚呢?通常是以某种牺牲、贡品或礼敬的方式,来取得某个具有未知、不可测力量的“那个东西”的欢心,目的是为了求得自然灾害的减少,或能有更多的收获和富足的生活。

禅的汉字古义“帝王祭地礼”,就是用各种的牺牲和礼拜,展现对“地”的尊敬和臣服,是媚神的仪式之一。

早期的印度人也是如此。印度先民用种种的祭典仪式,来呈现对未知力量的礼敬。当时,婆罗门教认为婆罗门神(Brahma,又称梵天或大梵天王)是创造大神,一切万物皆由袍所创所生,具有大神通,主宰人世间一切万物,人民对婆罗门神既敬重又畏惧。

婆罗门神创造人,人是从婆罗门神身上不同部位生出来的。随着出生的部位不同,人的阶级也不同,当这个阶段的分别具体落实在实际生活的运作时,被称为Jati,这就是我们所认知的种姓制度。种姓制度的分类架构,则称为Vema(瓦尔那)。

种姓制度的瓦尔那架构,将人分为四等。最高等的人,是从婆罗门神的口中出生的“婆罗门”,婆罗门被认为可以直接和神沟通往来,其存在的意义是在宣扬婆罗门神的旨意、神的教化,理所当然,婆罗门就成为宗教司,后期称为“祭司”,地位最为祟高。第二个等级的人,是从婆罗门神的肩膀生出来的“刹帝利”。因为肩膀与两手相连,所以刹帝利象征力量,只要谁不听话,就用力量征服。刹帝利是印度的统治阶级,实际掌控国家的军事、政治、行政、各种管理的权力。

第三个等级的人是从婆罗门神膝盖所生出的“吠舍”。吠舍只是一般的平民百姓,任务是从事生产,几乎没有受教育的资格,也没有政治或武力等属于较高阶级才能拥有的能力,不过却被赐予信仰宗教的资格,可以礼拜和信仰婆罗门神。第四个,也是最低等的阶级,是从婆罗门神的脚底所生的“首陀罗”,这类人被视为贱民,是没有人身自由的奴隶,负责提供各种服务,但被禁止进入寺庙,也不能信仰婆罗门神。

既然人是从婆罗门神的身体所生,所以在婆罗门神的信仰里,认为人死后回归婆罗门神的身体,就能和婆罗门神一样永生而得到解脱,免于生活的苦难。

然而,婆罗门神的信徒因阶级不同,死后的命运大相径庭。只有从婆罗门神的口中所生的婆罗门,和从婆罗门神肩膀所生的刹帝利,死后才能回归婆罗门神。吠舍虽然可以信仰婆罗门神,但死后却必需轮回再生;至于首陀罗,死后即形神具灭。

解脱:不被身心现象束缚

2010年2月,我带领我的僧俗弟子到印度参访时,在恒河边上遇见了一位“婆罗门”。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位婆罗门不但不再是高高在上的祭司,反而沦落在恒河边上行乞。姑且不论这位婆罗门死后能不能回归婆罗门神得到永生,从他脸上的神情来看,在他的现世生活里只有苦难和落寞,看不到一丝“能得永生”的平静和解脱。

印度先民似乎和我有相近的感受。他们发现,经由祭祀或礼拜的仪式,以及经由死后回归婆罗门神的想象和祈求,并不能使一个人从现世的种种烦恼和痛苦中得到安然和清净。渐渐地,他们发展出一种洗涤身心的方式,就是透过禅修(各种静虑和安止的方法),来达成净化生命以获得解脱。

这代表着一个巨大的转变:体验宗教或礼奉诸神,不再只是借由单纯地过着宗教礼仪的生活来达成,而是从原本戒神、畏惧神、直接媚神的方式,转换到一种自觉、自我人格的觉醒。

P6-9

后记

当你看到这里,代表一段纸上说法的因缘即将结束。世间一切诸法都在示现着成、住、坏、空,聚散无常、生灭来去,身为佛弟子,却要在这生灭无常当中,见到诸法的本无来去、本无生灭。这并不是说否定有这些生灭现象的因缘,而是要在这生灭的假象中,见到诸法常住不变的究竟实相,同时,善自珍惜每一个因缘。

因此,仍有几句话我不得不再叮咛:

首先,不要死在句下!我一再提醒大家用功,就曾有一位来打禅七的禅众,出坡工作被分配到整理盆景,他坐在那儿,全神贯注一点一点地修剪,结果三天下来没有一盆花整理好。

我告诉他,这不是在用功,这叫“死在句下”——死在你认为这一念就是要变成没有其他杂念,专一在当下进行的事物上,不起妄想分别。事实上,这只是前方便,当我们的心很散乱时,用这种方式来收摄;但是在日常处事应物时,如果像这样慢个几十拍,又无法观照、顾全到身边的人事物,要如何生活在这世间?学佛的人如果都变成这样,还有谁敢来学佛?

真正的“专心一意”是指对进行的事情清楚了知,但是不用自己的分别执著去揣测未来,或放不下过去,该除的草就除,该修的枝就修,都还是用智慧去处理,不要以为这样做是分别心,千万不要学佛以后就呆了,应该要变得更有智慧,善用过去所学或体验过的事物,专心进行手边的工作,依目前的因缘将它做好。

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面对各种况状的时候,除了保持安定的心,还要有观照的智慧。也就是在面对事情时,不要陷入情感或意识那种生灭心的方式去处理,而要用比较直心或一心的方式去观照。在过程中,只要不陷入自己原来的知见、分别或情绪,只是知道该怎么做,同时也尽心地去做,那就对了。至于能达到什么效果,是否合乎原先的预期,并不重要,这才是真正的活在当下。

因为既然时空环境的因缘如此,我们也已尽力去珍惜并运用这样的因缘状况,就不要有太多挂念或想去得到更多美好的收获,也不需要跟自己或他人比较,一落入比较,心就陷人种种意识的分别执著和计较,哪里还能专心于眼前的工作或修行?之后还得花更多心力再去处理。

当我们的心沉静下来时,就会发觉所谓的差别和对立,都是出于自己的分别以及无法善用智慧。就像此刻,我静静地观赏着桌上的盆景,其中有生意盎然的花草、有石头,也有枯木,高低错落有致;如果无法善用智慧,可能看到的就只是几块顽石和一段烂木头。往往我们的识心都是落在差别对待和计较上,而那些差别现象永远追逐不完,所以心很累、很苦。

如果放下那个差别相,从它的统一相去看,它所呈现出来的就有一种和谐美;而在统一中又不忘其差别,这样才会错落有致。从这样去欣赏,就能看到它鲜活的生命!这就是圆满的世界,法界圆成!

不要只感受到生命的苦、空、无常,同时还要去感受生命的常、乐、我净,这就是智慧的运用。无论面对任何景致、任何状况,首先就要从现象的差别、对立中跳脱出来,去发觉生命的平等、和谐以及统一;然后在和谐、统一里面去善观它的差别,并利用这些不同的差别来充实我们的生命,建构更和谐的人生。

生命本来就有种种变化和流转,这才是真实的人生。因此,“生灭”也是世间的圆满相,“缺陷”恰恰是生命圆满的一部分,没有这些,生命不叫“圆满”,而如何将这些缺陷真正变成生命的圆满,就要靠你的巧手灵心了,灵晰的心则来自于智慧的观照。

就像日本禅寺庭园的特色“枯山水”,既无草也无树,只有一堆细石,寺里的出家人每天用竹耙将它耙刷出如水一般的流动感。坐在廊前,如果能不动心思地观赏,面对这素朴的景色,非但不会感到枯燥,反而会从这一方石子当中,感受到生命的多样性以及生命的充实与美好。

因为当心越细腻、越专注,妄想分别也平静下来时,内心自然会充盈着美感,即使枯叶,在你眼中也不是枯寂的生命,而是生命灿烂、圆满的呈现。如果用心谛听,会听到它在告诉你,这一生所有美好的一切它都走过了,所以现在了无遗憾地随风飘落。真实的生命就是如此洒脱。  如果能跳脱自己的身心局限去看周遭的一切,甚至到全宇宙、到更宽广的法界去感受它,就会了解为什么佛陀说生命是无穷无尽的!我们为什么非要从蜗牛触角般那么小的面向来计较生命呢?

即使我们尚未参透,在日常生活中,只要能以我们所知道的无我慧去观照世间,放下自己的知见来泯除种种差别相,然后从整体的圆满、和谐、统一去观照它,就会发现生命如此丰富,如此灿烂!

本部分的完成,集合了许多人的努力,尤其是一群默默协助将影音文件打成文字稿的义工们,在此致上无尽的感恩!

目录

第一部 启动自性DNA

向阿凡达说再见

 化身阿凡达

 第二个人生?

禅:从祭地到解脱

 回归“神”、得永生?

 解脱:不被身心现象束缚

乔达摩的发现之旅

 静坐、苦行都不是解脱道

 乔达摩的发现

一枝芦苇做扁舟

 不立文字,教外别传

 实无功德,廓然无圣

祖师禅的智慧传承

 高僧西来,高处不胜寒

 一苇渡江,枝繁叶茂

自性DNA的奥秘

 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

 自性空寂,本无束缚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自性空寂,不生不灭

 真空“实”相,不是“死”相

祖师禅:启动自性DNA的密码

 何期自性能生万法

 善尽最完美的妙用

密码一:自性清净,但用直了

 顿教法门具足平等

 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作什么?

 若是佛,吾此间亦有少许

 但因妄想执著,不能证得

密码二:智慧观照。不取不舍

 无念、无相、无住

 不思善、不思恶,哪个是本来面目?

 磨砖既不成镜,坐禅岂得成佛?

 不看心,不看净,不是不动

 心念不起为坐,自性不动为禅

 不看经、不学禅,总教伊成佛作祖去

密码三:不离世间

 于第一义而不动

 吃茶去

 端茶即接盛饭即食

 了事的人如何?着衣吃饭

 哪个不是精的?

 在生活中觉醒

密码四:参个“无”字

 若是个汉子,参个公案

 什么是无?

 把话头和生命连成一体

 降服自己的心

密码五:觅菩知识,亲眼见月

 放下之后,清凉自在

 口念心行到彼岸

 八风吹不动,一屁打过江

 三岁儿虽道得,八十老人行不得

 尿是小事,须是老僧自去始得

棒喝齐下

 □鼻

 拂子

 喝

 棒

 踢

机关尽出

 易子而教

 父子互殴

 以兄为父

烧佛、断指、作刽子手

 作刽子手

 俱胝断童指

 丹霞烧佛

自胡乱后,不少盐酱

 梅子熟也

 自胡乱后,不少盐酱

 佛法这么好,知道的人这么少

不再迷人

第二部 禅门轻叩

参禅

见地

 当下即佛

 言下荐得

 直指人心

 唐吉诃德先生,辛苦了

 省力处

行履

 “以楔出楔”的祖师禅

 无住

 什么是参话头?

 如何参话头?

 话头的功能

 以清净心为本修因

 反闻自性

 动静一如

 系念

 不要死在句下

 不着相

心态

 坚定心志

 将生死贴在鼻头

 以直心修行

 发愿

当昏沉、疼痛来袭

 昏沉、散乱

 疼痛、烦闷

 内守悠闲

 情绪化、气动

逼拶棒喝

 香板头上出祖师

 逼拶的妙用

 自从一吃马师踏,直至如今笑不休

在生活中历练

 感恩心

 惭愧心

 求法心、菩提心

 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所谓“悟”的二三事

 修行三层次

 光影门头

 悟后称性起修

默照与话头

 修行过程

 内涵

 疑情

 “参”与“究”

 哪个法门适合?

第三部 达摩与你同行

修行的重要观念

 念佛与参禅

 发菩提心

 佛性本自具足

 生死根本:六根攀缘分别执著

 解脱根本:称性起修

 不离清净心念佛

 直心是道场

 念佛禅的方法

 以不生灭的真心来用功

 虚空本无花

 放下万缘,制心一处

 母子相忆,专忆专忘,忆忘一如

 恒常努力用功

 默照与话头,归元无二路

 依真心修行

 观照五蕴皆空

 从生命实践佛法

达摩祖师的二入四行

 本自具足,不假外求

 借教悟宗,依善知识指导

 祖师禅是定慧一体的用功

 修行首先要有正知见

 头怎么不见了?

 无智可得,无相而修

 放到无可放

 对治颠倒妄想的最好方法

 冥心入道——默照与话头

 善知识的重要

 心光绽现

一、报怨行

二、随缘行

三、无所求行

四、称法行

后记 生命如此灿烂!

附录 祖师禅林教育中心

内容推荐

祖师禅是一种脚踏实地的生活禅,传承至今已1500多年,仍可运用于现代生活,启发人们本自具足的智慧和慈悲。通过训练,不仅可以让你在生活中体验到一种不被现实环境和喜怒哀乐等所局限的自在,还会让你发现,你本来就不受束缚,本来就具有自由自在的自性DNA。

《祖师禅(做个不受惑的人)》由释果如所著,《祖师禅(做个不受惑的人)》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将参禅的观念、方法和心态做了系统化的说明,旨在引导读者了解和参修祖师禅法,使读者可以在现实的环境和身心现象中,自由自在地活出精彩人生。

编辑推荐

《祖师禅(做个不受惑的人)》由释果如所著,本书是果如法师向读者介绍什么是祖师禅,以及它的起源和传承发展,旨在引导读者了解祖师禅的历史以及如何学习祖师禅法。所谓“祖师禅”,也就是南宗禅法。它主张教外别传,不立文字,不依言语,直接由师父传给弟子,祖祖相传,心心相印,见性成佛。祖师禅,其中禅法可以用于现代生活,开发人的智慧,和开启人的潜能。本书通俗易懂,对于了解、研究和学修禅的人来说,是一本基础的入门手册。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 3:3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