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画画这事儿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马丽春
出版社 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作者马丽春以医学硕士的教育背景,半路改行做了报纸出版人,在文坛享有名气的二十年后,忽又转身研读起字画,开始人生中的又一次跨界。她的跨界被某些人视为传奇。她自己则命名为书画修行。

《画画这事儿》为作者散文集合,讲述了其“转行跨界”时的心路历程。

内容推荐

《画画这事儿》以作者马丽春学画以来的各类文字为主,有学习书画的体会与思考,观察与感受,书画人物的随笔。文字亦庄亦谐,幽默闲适,寓雄奇于淡远,藏深刻于家常。再配上有拙朴趣味的小字和水墨小品,使得本书显得雅致而具有民国风情。书中文字就像一架摆在客厅一角、正往外流淌轻音乐的钢琴,曲调清雅的音乐响在读者的耳畔,让人在美的享受中沉醉。

目录

一副联的前世今生

人间懒和尚

《白马集》出书前后

旧王孙的印章事

幸福的张大干

画家们的癖好

画中的题款

画画的美好

趣说仿画

《荒唐人生》和二吴奇遇

最接地气的画家

书痴与书事

郭因先生印象记

跨界

审美

信来信往

写书和出书

作家和画家

被培养

画画这事儿

我的酒鬼老爹

也画画的我爷爷

他是某种传奇

父亲的老剧本

指上文章

那些风雅的住家

闪闪的红星

自由又自恋的风

诗人吴玲

因为有个石兰

焦墨黄山

丰富与单纯

君琳先生

活出境界了

一个画家的三级跳

女画家的书事

隐士画家

那一片云

涨姿势

附篇:

老马和小马(苗秀侠)

老马学画记(王金萍)

后记

试读章节

那是春三月,海棠花开得正好。3月16号凌晨的博文,记录的是《老马雅室印象记——爱生活的人,自己创造美好》,书香,植物,清芬,老马,美好,这几个关键词,概括了老马的书香之家,一个充满文人意趣、令女性朋友们流连不已的所在。

在当日的博文中,我摄了一排顶着天花板的书橱旁挂着的“几世修得梅花骨,’的书法,右下配着一个知性而优雅的女人,若有所思的模样。我心里就想:老马也应该画这样的画,写这样的字。

然后,在她舒适的房内转悠,处处是可入画的景物——拍不够的书,塞满了每一间屋子,书架上放不下,地上,沙发,阳台,到处堆着;而每一面墙,似乎都是画廊展室,各种风格的水墨画、水彩画、漫画、书法令人目不暇接,琳琅满目地挂在书房、走廊、客厅、储藏室的墙面上;而阳台飘窗,桌子旁边,电视机柜角,凡有空间的地方,也都堆了画作和卷轴,件件都那么漂亮,令人垂涎——8个月后,老马才舍得拉开她书架下面的柜门,给我们展示她得意的收藏——而这,绝对只是她收藏的一部分,还有宝贝未敢显摆,怕我们红眼。

她自己的画和字,偶尔也挂起来,在客厅墙上,经常会换,有的别人定制的,不久就被领回了家,有的,是她自己得意之作,在嫁人前,自己好好再多看几眼。每一个房门,都变成了美术馆的展墙,被贴上最新出炉的“口水帖”——即把刚刚写就、墨痕未干的书法小条,用舌头一舔,就手巴在房门上,以便欣赏。此招她是从我们共同的偶像、著名美学家郭因老先生那里学来的——老先生家里,所有的玻璃上都有他漂亮的书法,老马看到后大受启发,由此学了来,解决了写字太多无处展示的大问题。观赏毕,好的送人,不满意的,就扔人废纸篓——以她每日的早课,1—2小时的练字,雷打不动,累计起来,该有多少?

墨香,就在这安静的房间里一日日流淌。老马喜欢说,我是她画画的见证者,而我喜欢的,也是她在成为画家的道路上,看她一步步走来的脚步,坚实,稳健而又急匆。想来,她的写字、画画,应该始于一年半前(不太确切了)。去年的某个春日午后,我看着她拿着写字的毛笔,画下她的第一笔水墨——一块棱角分明的石头,果断洒脱,完全不是头一次捉笔的胆怯、羞涩和迟疑,仿佛胸有成竹的样子,霸气十足——她的老师,原合肥二中的美术老师、著名画家潘家忠不由叫好,为她的胆气和豪放。画画就是要有这股劲头,缩手缩脚的绝对画不好。从那时起,老马即进入痴迷状态,对于画事,倾注无限热情。

在科大的校园里,我们一起看著名水墨漫画家吕士民先生画展。阳光明亮,蜿蜒的春藤下,一群人围坐石桌,笑谈艺术和人生。春光、友人、美好的图画,醉了眼痴了心。傍晚,别人去聚餐,我和老马徜徉在校园的树木间,谈画画的吕士民老,写作的台湾新闻记者吴心白老、既评又画的美术理论家郭因老,还有字写得漂亮、人又淳朴的民间书法高手淳子父等。我们从紫藤花下穿过,老马兴趣盎然地聊着这些自己喜爱的书画人物,你能感受到她的激情,对美好事物毫无掩饰的迷恋和创作的冲动。她在一栋安静的红色老楼前停下,仰头观察一株高大的悬铃木,呆呆地看,良久不动。然后,用手比画着树枝的长势。日光渐渐西斜,从我们身上悄然滑走,校园里人声渐稀,我和老马依然兴致勃勃,看篮球场边老墙上爬满的青藤,看红枫在天空的剪影,同时说出,“这可以入画。”

老马对于书画的痴迷,以及勤奋,自是让人感动。我知道她每天都在进步,可是,每当她热情洋溢地展示她的画作时,还是令我吃惊——似乎在她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的事。不断地尝试各类画法,越是难,越要去挑战,不服输的性格,是老天对她的赏赐。某日,说要画扇面,立刻去城隍庙买了10把扇子,呼呼地就画了山水,题了小字,还真就成功了,寥寥几笔,意味无穷;某日,对卡纸画来了兴趣,刷刷的一连画了好几幅,不说张张精彩,绝对有文人情趣,令人爱不释手,馋煞几多文青;某日,嫌小画不过瘾,扬言要画长卷(在某次聚会上看到老画家黎佳的长卷,众人皆为之惊艳,老马大受刺激,回来就买了5米长卷,意欲尝试之),微友中有画家提醒,画长卷不容易,这更激起了老马的兴致,索性立刻动手,策划运作,一幅集合省城诸名家的山水长卷,不几日即出。在我单位附近的一家饭店里,我们几个友人把玩这精致而趣味无边的长卷,真个是比美食不知好几百倍的享受——呵呵,更让人高兴的,是老马终于将她画的我的背影《我摄故我在》赠予我,此画令多人艳羡不已,意与我竞拍购得。但老马此作,原为我特别请求,故此,非我莫属——虽然,她肉疼得要命,我知道的,每一幅画,尤其是得意之作,都是她万千宠爱的孩子,怎舍得轻易送人!

P235-P237

序言

早就从朋友处得知马丽春女士倾心绘画,但一直没有机缘欣赏其大作。去年夏天,我赴合肥大剧院看秦腔,在剧场大厅,巧遇马丽春。她热切地拿出手机,翻出她新作的手卷和书法,让我品鉴——因我平时极不习惯在方寸荧屏上领略书画之美,加之过道上人来人往、步履杂沓,我们停留又过于长久,我只有连连点头赞叹。

但马丽春画作之清雅,书法之秀拙,还是令我暗自惊异。而更令我惊异的,是她性格中轻微的偏执。

及至今夏,某日下午,我与马丽春有过一次愉悦的长谈,也真切地饱览了她的绘事图色……其画气息沉静,意境古雅。长卷中清淡、微茫之域,田畴平阔,偶有峻岭瘦石,细细端详,纯是随物宛转的气象,小国寡民的自在之境宛然在目。其字更是朴拙,圆转若环,如铁砣拖针,又如蚯蚓折骨。

一个常识是,中国艺术讲究心性,而心性在掌握之中,宛如掌心有丹红。

我与马丽春并不是很熟悉,有限的几次接触,多是蒙她抬爱,邀我一起做读书活动——在我印象中,她总是风风火火,快人快语。一个急匆匆的女子,专心书画仅两三年,竟彰显出如此微末幽隐的心象,这引发了我的探究之念。

一般是这样,一个人若要隐秘,就不得不做一个掩饰者。前不久,当我在安徽图书城接到马丽春吩咐,嘱我为她即将出版的大著《画画这事儿》写点文字的时候,我既感惶恐,又有一窥堂奥之暗喜。

《画画这事儿》,写了这么多艺坛名家轶事,以及作者对书画的深入见解,厚重且丰饶。该书行文泼辣,言必有物,无脂粉,无做作,无芒刺。所写本城诸多文艺家,我大多久仰大名,偶尔与某君也有过一两面之缘,但并无深交。这使我受教良多。

但就整本书而言,我印象最深的,还是作者缅怀亲人之作,尤其是写父亲和祖父诸篇,如《被培养》《也想做画家的人》《审美》等等。

“我父亲是老农民一个。可他毕生拥有一双洁净的手,我对手的关注便源自于他那双手,就像学者的手,有种高贵,从始终修剪得很整齐的一双手中看得出来。他很少下田,做的都是技术活,各种技术活难不倒他,从酿酒——那么爱自己,嫁接果木,修水修电,碾米,修理机器。最后还主动要求当图书管理员。从不说脏话。也从不打人。……他一边喝酒一边看小说。写毛体。刻章。”

“我爷爷只上过一年学。算是扫盲班毕业的。可他酷爱学习。从农田里一回家来,就坐下来翻书。还自学绘画。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他画他的,他的画糊满我们家的墙壁。……他常常穿着一件呢大衣,一个人在田野里在风中散步。”

一个自我酿酒、多才多艺的父亲,一个穿着黑色大衣在田间散步的爷爷,这两个形象,耸立在书稿里,也耸立在作者的记忆中,使我精神警觉起来。  无独有偶,在我有限的阅读中,法国哲学家罗兰·巴特在一篇回忆童年的著名散文《西南方向的光亮》里,对故乡的神秘秋光,也有过与马丽春异曲同工的细致描绘:

“经过昂古莱姆市时,一个信号告诉我,我已经进了家门口,进入了童年时的故乡了。路边一小片松树,院内一棵棕榈,低低的云在地面投影出一副活动的面孔。于是,西南方高贵和妙不可言的灿烂光亮开始了。这种光亮从不灰蒙、从不浅淡,它是一种宇宙之光……它是液态的、辐射的、令人怜惜的,因为它是一年中最后的美丽之光,它照出了每件事物的差别,并揭示出其内在的高贵性。”

往往是这样,我们的躯体里深埋着童年的巨根,而童年既塑造性格,也缔结命运。童年所带给我的感受:气味、疲劳、嗓音、路途、光亮等等,迟早会在不经意间抬起头来,表白自己,一如古根抽出新芽,使我们晕眩。

在《文之阅》一书中,罗兰·巴特为此感到深深困扰:“为何某些人,包括我在内,于一些历史、传奇及传记之类的作品中,喜欣赏一时代、一人物之‘日常生活’的再现呢?为何对细枝末节:时间表,习性,饮食,住所,衣衫之类有这般好奇心呢?这是‘真实体’的幻觉之味么?这不就是幻想本身么?”

回忆中的细节,既是历史,的确也具些许幻想性质,那无端端涌现的,终是那些童年留在我们内心中的“主要的现实”——而这些“主要事实”,对马丽春而言,恰恰是解锁她“清雅绘事”的密码。

推而广之,中国诗歌与绘画,从内容上看,使人一目了然的是它对东亚大自然和个人具体经验的描写。儒、道、释的交融,使中国文艺形成一种特有的以愉悦情怀、修养道德为主要特征的地主文化。

花非花,雾非雾。关于地主文化,北京有位诗人对此有过很好的论述:“所谓地主文化,或日名士文化,或日君子文化,既非宗教性质,亦非文艺复兴意义上的世俗性质,所以见诸古代中国知识分子笔下的风景是理想型的,花鸟是非现实的(当然这不是说他们不会卷入政治斗争或不关心人民的疾苦)。”

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便很好理解“不事稼穑的父亲”与“在风中散步的爷爷”,于马丽春这样一个敏感心灵,.对其后来的人生抽象和境界提炼是何等重要——所谓雅致,不也正就是一种旁枝逸出的轻盈飞翔?

身为一个农民,按理说,就得终日面朝黄土,躬耕陇亩。但在中国乡村,我也曾的确见过很多披衣漫步的能工巧匠,而恰恰是他们,使得青山绿水落在纸上,融人诗中,从而变得有声有色。

我有时想,在我们这个国度,为何书画和雕塑艺术中特别重视“线条”,除了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带来线条飞动的丰沛植物外,肯定与数千年的“临风眺望”有关——与那些翻山越岭“望气”的道士,与那些从“汴州”到“杭州”的书生,也与那些凭风而立的闲适地主相关联。

仔细拜读《画画这事儿》一书,我还感念于作者的内心热力,也印证了我对马丽春的印象——她曾主事省内一份重要报纸副刊多年,在推介文艺新人上不遗余力。她为人善良,重视友情,偏爱才华,不忮不负不争竞,对地方文艺之事负使命、有担当、尽责任。

而我一直认为,书画清雅与内心炽热,恰好是一体两面,相辅相成。远的不说,就我省“新安画派”而言,恰恰是深具家国情怀的古道热肠之士,最后才攀上自己一生的艺事峰巅——渐江的晚年“冷寂”,与他早年的抗清复明、浴血战场是一体两面;黄宾虹的后期“内美”,也与他早年私铸钱币、在故乡修水利办团练相辅相成。

“我是个平庸的妇人。但自从学画后,一天最好的光阴都奉献给了画画。倘若画不好,便也十分沮丧。只有画好一幅画,我才有心情做别的事。比如像今天,完成四个多小时的字画练习后,终于可以放松一把。”

阅读至此,我被马丽春的自谦自恭、勤奋执着真切地感动着。西方有位大哲曾说,兔子有七层皮,一个人要撕掉更多层皮,才能慢慢找到自己。艺事维艰。此刻,作为友人,作为同居一城的爱好文艺之人,在寻觅自我的路途上,我愿与她互勉;在马丽春黎明早起的灯火里,我深深地祝福她。

后记

这本书里的部分篇章,首发在《白马集》里。辑名“书.K1wi事”。想必读过《白马集》的读者都知道。

这《白马集》呢,是我和台湾《联合报》老记者吴心白先生的首本合集,由他策划由我执行,在合肥印制,属私人定制的书本,马孔多工作室出品。没想到书出来后很受欢迎,我的字画也是第一次以插图的形式出现在书里,看起来还不丑,甚至有些雅致。有人说这书颇有民国风。那么便想,既然《白马集》受欢迎,我是否把自己的书画文章单独拎出来再配上自己的字画出它一本正式书呢?

这想法一经冒出便茁壮成长,想打压也打压不下去了。此前,我的沙龙老搭档刘政屏君也提醒过我,做一本正式的书。一定要。他是做书的高手,又是卖书的行家,他的建议在我心中也曾动摇过,可是,看着《白马集》的样子,我想做本书的念头一经萌生便一发而不可收拾。那就做吧。报选题,适有几位朋友正在做“合肥姐妹”丛书,也希望我加盟进去,我又拉了几个姐妹进来,这丛书的队伍便颇有些壮观了。这丛书作者全都是朋友,在她们的书里都有我的作品,或写序,或被写,或把我的画借去作插图,有两本书,我不但题写了封面字,还为其封面画画。这么多错综复杂的关系纠缠在一起,可见我们这“合肥姐妹”丛书真是打断骨头还连着筋,我在这本书里也写了她们,她们也是合肥城里的一道风景线,我不加盟说不过去吧?何况我现在又开始和政屏君合作做读书沙龙了。自己做本书吧,看看我学画两年多来的前行痕迹,也是超值的吧。

书名就叫《画画这事儿》,封面字是我最尊敬的学者、著名美学家郭因先生题写的。这本书里我也写了他。扉页字和书内的绝大多数插图当然是自己的作品。这本书的插图作品以近作为主,以示和《白马集》之别。读过这两本书的读者,可以清楚地看到,我的书画前行的痕迹。我不敢说我这个素人画家已能称家了,但至少我还算一枚勤奋的画虫,日夜在纸上爬行不休。

本书有幸请到著名学者、大书虫、艺术评论家、诗人祝凤鸣先生写序。他是我沉寂两年半后复出做“新安读书汇”的首期嘉宾,那天在安徽图书城现场我送他一本《白马集》时突发灵感——这序作者就是他了。没有比他更合适的。凤鸣兄的文章在新安副刊频频亮相,我读之甚多,他的才气纵横,文笔老辣,写艺术家写得骨肉丰满角度独特,写得尤其有感觉,他自己业余也画油画,于画这一行,他并不陌生。有他的文字打头阵,这本书想难看也困难。

《白马集》中有16位作家写了我。我把最喜欢的角度特殊的两篇文章移植到这本书来做附篇,也是想让读者更多地了解我。一篇《老马学画记》,一篇《老马和小马》。这两位朋友的文章连老作家石楠先生看了都说她已经没法再写了,她们写得太好了。当然也是因为那样的角度只有她们才能写。

既然名叫《画画这事儿》,当然是写画画的,写书画家的。也有少数几篇是写人和事的,但都是文化圈的事儿,也和画画沾点边。有半打文章是新作,专为本书而写。文章的排序和分类我都没去做,也是因为这些文章正过来看可以,倒过来看亦可,甚至随便翻翻也行。没必要讲究什么排序和分类。写画家的文章中也有很多是我自己的真感受,写人其实也是写自己。

著名油画家杜仲先生为《白马集》设计了封面。我写这篇后记时他正在突尼斯撒哈拉大沙漠写生。一个比我还痴情的画家,热爱绘画胜过世间的所有一切。他先后为我画过三张速写,我在本书简介下配的速写便是他的杰作。他对本书装帧设计贡献很大。

本书完稿后,我的一位粉丝,六安作家胡仁丽,帮我过了一遍。她为我另一本书《煮字记》做过审读员。这本书的审读仍然是她。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我自己贡献一点创意。用的是自己画。自由的风也贡献了一点力量。整本书的最后呈现方式,也以自己的创意为主。可能未必很满意,可因为是自己的真正作品,从文字到插图到编排,我便有了一点小得意。出书的何其多也,能做到这一步的恐怕不是太多。这得感谢我两年多来的书画修行。可见人这动物,潜力是无穷的。当然也得感谢我的读书沙龙搭档刘政屏君,没有他的催促,这本书不可能问世。

最后还要感谢老同事赵明玉先生,帮本书把关,认真校看一遍,使得本书以相对完美的姿态出现在读者面前。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2:1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