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市的前一天,我把阿里巴巴全体员工集中在一起,这些人现在最少的都是百万富翁。我问他们,你们为什么这么有钱。我问我自己为什么这么有钱。是因为我们比别人勤奋吗?我自己感觉比我们勤奋的人太多了。是我们比别人聪明?我看更不靠谱。以前从来没有人说过我聪明。小学我读了七年。高考考了三年。后来考了师范学院,专科,当时大学少男生,我‘转’成了本科。我曾应聘了很多的工作,第一年我差了18分高考失败,那年我大约在杭州应聘了10份工作,没有一个单位要我,最后我去踩三轮车干了两个月。所以一路走来,我并不觉得我聪明。”对于成功的原因,马云并不认同说他勤奋和聪明。
成功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即便阿里巴巴发展非常顺利,但马云还是很清醒地意识到,其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运气”。他说:“我们不是最聪明的,也不是最勤奋的,但我们走到了今天,很大程度上归功于运气。”这既是自谦之言,也是一个事实。他还说,创业如同攀岩,一开始有100个人从山底出发,一路上有95个人悄无声息地消失了,还有4个人会在登顶之前惨叫一声,掉下深谷,只有1个人能够成功登顶。我们听到了1个人在大谈成功经验,却没人注意到那跌人深谷的99个人。
创业的时候,最艰难的莫过于生存了。常听人讲,外国人创业跟中国人创业不同,外国人创业,就算失败了,仍然衣食无忧,一方面是社会保障做得好,一方面是人家生活水平也高;不像中国人创业,要是失败了,吃饭都成问题。所以创业最大的问题,往往是生存问题,企业的生存和个人的生存。一旦解决了这个问题,实现持续盈利了,就可以说创业基本成功。
创业者通常都很有激情,激情和理想主义是创业者实现目标的必要条件,如果没有这两者,他们通常不会去创业。但很多创业者以为,激情就是创业的全部,这就错了,激情和理想主义只是创业的第一步,接下来的事情就是一步一步把理想落实为行动,将刹那的激情变为持久的专注。没有行动的激情是廉价的,也是不能持久的。创业者是理想主义者和现实主义者的结合。没有理想主义,创业者不可能走太远;如果没有现实主义,这个企业更不可能活下来。 很多人谈到马云,都会讲他当初多么没有钱,好像是穷得不行了还坚持革命,完全靠着激情支持着整个企业和团队,现在也有不少老板以此来激励团队,要求下属。事实上马云在创办阿里巴巴之初,中国黄页就已经拿到了钱,那笔钱就算在今天看来也不是一个小数字;第二,大家都是拿剩下的钱来创业,拿闲钱来创业。这一点,倒不是像很多人那样逼上梁山地去创业,而是手上有粮,心中不慌,所以,有些原则是守得住的。马云完全是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实现他的想法。由此,阿里巴巴是一个创业的好范本。
1999年,马云其实已经不缺钱了,至少是不缺吃饭的钱。在那个年代,外语教师这个职业,算是比较有钱的职业了;同时,他开了一间翻译社,又做夜校老师,因此马云有多个渠道的收入来源。再下来,办中国黄页时,他已经买了套上百平方米的房产,按照今天的话来说,已经脱离了蚁族和蜗居的时代。即使后来在外经贸,虽然不是公务员,但是也享受着公务员的待遇,但如此安逸闲适的生活,为何马云还要出来创业呢?其实他想要的并不是这些,马云心里拥有梦想,正是梦想促使了马云的创业,也正是梦想成就了马云颠覆的动机。
毫无疑问,梦想是一个人最大的动力。马云说过:“作为一个创业者,首先要给自己一个梦想。1995年我偶然有一次机会到了美国,然后我看见了、发现了互联网。我对技术几乎不懂,到目前为止,我对电脑的认识还是部分停留在收发邮件和浏览页面上。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到底有什么梦想。”
1999年大年初五,马云趁春节放假大家都回杭州的机会,把十几个朋友拉到他家开了一次创业动员会。阿里巴巴副总裁、“十八罗汉”之一的金建杭后来回忆道:“马云主讲,其中讲到三点:第一是将来要做持续发展80年的公司;第二是要成为全球十大网站之一;第三就是说只要是商人,一定要用阿里巴巴。这三点目标已经成为公司的远景目标。”
金建杭对着阿里巴巴创业之初的照片说道:“你们看看照片里大家眼神是怎么样的,都是迷茫的、空洞的。”之所以迷茫,金建杭分析:“因为我觉得对我们这十多个人来说,提出做80年的公司,这个目标好像跟我们没有关系,离我们那么远!说全球十大网站,打死也没有人相信,就凭十多个人,你要做全球十大网站?人家可都是几十亿美元投入,所以也觉得路比较远。‘只要是商人就要用阿里巴巴’,这个比较舒服,但这个也是永无止境的目标。”
在阿里巴巴5周年庆的时候,马云又提出了一个新的目标:阿里巴巴要做102年的公司,诞生于20世纪最后一年的阿里巴巴,如果做满102年,那么它将横跨三个世纪,阿里巴巴必将是中国最伟大的公司之一。P20-22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
在今天的中国,马云是一个非常特别的样本。
从一个“阿甘”般的傻少年到一个“妙语连珠”的创业导师,从大洋彼岸意外“触网”到电子商务“教父”,他用侣罗汉凑起来50万元艰难打造出一个震撼世界的互联网商务王国,演绎了一段犹如好莱坞大片一样荡气回肠的传奇人生。
一直以来写马云的有很多,诠释和阐述马云的角度各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比如我们不认为激情和梦想是最重要的,相反,马云早年形成的独立思考,以及他对商业的常识,对他的帮助最大。在我们看来,与其说是梦想,不如说是马云的蓝图更为妥帖一些。因为激情和梦想都不持久,只有实践的理智和商业的判断,只有在一线的亲身实战,对以往经验的总结和归纳,才能让马云在最低潮的时候仍然能够坚信成功,在马云无数的光环后面,去看看真正支持他成功的那些核心要素。
我的伙伴快刀洪七先生,对马云并不陌生,尤其是马云所从事的电子商务这个行业。早在2000年,他就在北京创业,承包了清华大学一个研究中心的营销工作,做销售软件以及版权授权,卖过教育软件的版权给当时的连邦软件。那个时候,他注册了阿里巴巴,几乎每天都泡在“以商会友”,网友都称他为“青稞”老师。至今,阿里还为他留着那个账号。后来他又加入了百度广州分公司,并在运营中心担任高级运营经理。当时正值百度从代理制向直销转型期,广州是一个试点,而百度自己的运营团队,也刚刚开始扩张。在百度,快刀洪七先生接触了大量的中小企业,马云阿里巴巴的客户群体,跟百度的非常类似,销售模式也几乎一模一样。他先后在263、百度、宣亚国际待过,也有过两次创业的经验,这让他对马云的创业经历又多了一重感受。特别是马云在北京所受的冷遇,恰恰跟他的遭遇、彼情彼景几乎是一模一样。作为一个曾经的创业者,他的观点和感受,使得本书有与前人不同的解读,为本书增色不少。
同时,我从事电子商务的政策研究和数据研究已经有些年头了,先后在深圳市电子商务协会、中国互联网交易投资博览会组委会工作过,长期和互联网企业、电子商务企业、电子商务从业人员、淘宝卖家、拍拍卖家以及与互联网相关的各级政府交流,可以从另外一个侧面,从整个互联网、电子商务行业去看马云。
写作的过程是痛苦而漫长的,虽然我们不怵写字,但是要想系统性地观照马云,信息量非常之大,整整一个月时间,我们都泡在马云的世界里,仿佛是在“参禅”。“参禅”是一件痛并快乐着的事情,在你苦思不得的时候特别痛苦,在你顿悟的时候特别痛快。写作此书对于我俩来说收获颇大,记得完稿之时洪七对我说:“这次的写作体验很特别,之所以特别,因为它给了我一次自我发现的机会,一次愉快的、多年未体验过的自我发现的历程。”
“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如果我们的读者,通过看这本书,看到一个不一样的马云,能够对自己所做的事业有所启悟,学习马云尊重常识、尊重客观规律,并不断地颠覆自我,从而绽放自己的创新商业之花,那么,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在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中,我们参考了大量公开的报纸和杂志资料,尤其是网上的资料,也参考了此前已经出版的关于马云的书籍。综合和分析了许多文章及评论的观点,以及来自网上许多网友的独到见地。限于篇幅,我不能一提及,借此表示我们内心诚挚的感谢。
其次,我们要特别感谢本书的策划编辑王留全先生,没有他的策划、统筹和辛勤劳动,不会有本书的问世;同时也非常感谢英鹏兰德的林军、岑峰、华夏,给了我们这样一个研究马云的机会。
最后,要感谢我的家人和不在身边的她,谢谢他们一直支持着我。
冯玉麟
一个懂得颠覆既往的人
今天是一个颠覆的时代。
地球是平的,世界是反的。
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黑人总统奥巴马,通过互联网颠覆了美国,这一结果在之后几年内一直是热门话题。
从微软,到Google,到Twitter,一个又一个让我们觉得刺目的时代巨头被颠覆,在这个工业时代迈向信息时代的过程中,产业的生态被颠覆,审美的标准被颠覆,传统的观念被颠覆。
在这样一个颠覆的时代,如果你循规蹈矩,做一个好孩子,那么注定要默默无闻。一个颠覆的时代,就要用颠覆的手段去赶超。
马云是一个坏小子,从他跟人打架打得缝了13针,我们就知道。所以,他不惮于颠覆既往,就像他从一本《人生》顿悟,从而改头换面,似乎成了“好孩子”认真备考一样。
马云本来是有机会成为中国雅虎的,不光是杨致远当年向他发出邀请,请他当雅虎中国的总经理,而在当年,如果他真的能说服别人把内容搬到他的网站上,说不定马云就成了中国的雅虎了,那就没有新浪、网易、搜狐什么事了。
但是,拒绝和没有变成中国雅虎未必是坏事。虽然在之后的若干年里,马云只有眼睁睁看着中国互联网市场翻天覆地的变化,看着互联网成为一个八卦、娱乐、流行的大舞台。
在马云之前,甚至直到现在,我们买电脑的理由跟我们实际的用途往往是背离的。我们的理由是电脑用于工作,能干很多事,结果我们买来电脑主要是玩游戏、看碟,哪十白用上了搜索之后,也只是用来搜搜小道消息和网络红人。
有无数的时代英雄大喊:互联网必将改变世界!结果,我们在家里只是看到,互联网改变了娱乐。
幸亏马云不懂电脑,否则他肯定先用电脑上黄色网站,事实上后来几乎没有哪台电脑里没有几个有颜色的,幸运的是马云啥也不会,于是他用他做生意的大脑想出了让商人在网上聊天。这个现在看起来很傻的主意,实际上是给我们这个时代创造了一个互联网的新可能,那就是电脑除了可以玩游戏以外,还可以赚钱。
马云对于中国互联网的价值,对于中国的价值,我想,这是很重要的一点。也许正是这一点,一度让那些比杭州要大好多倍的大城市的众多高官纳闷:为什么我们这儿出不了马云呢?
调查显示,乔布斯是美国青年最崇拜的人,而马云则是中国青年最崇拜的人。他们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完美而又极端,他们都以完美的创新颠覆着他们身边的世界。乔布斯改变了消费电子的游戏规则;而马云呢,则是教会中国人正确使用互联网的第一人。
马云是一位造梦大师,他能把他天才的想法植入他的团队,变成他团队的血液和生命。他本人对很多技术和执行的不懂不会,跟他团队的高效执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也是吸引很多人研究他和他的团队的原因,人们希望找到梦境构造的诀窍。
事实上,研究马云的人和书都非常多,而对马云的研究,再多可能也不为过。因为,无论在哪个层面,我们似乎都可以看到马云及其团队令人惊羡的颠覆与创新,就像千山万水踏遍之后,“轻舟已过万重山”,“飞流直下三千尺”。
马云最为人称道的,就是他不断的颠覆思维和层出不穷的创新。但正如马云自己所说,如果重新来一遍的话,他和他的团队未必能有今天的阿里巴巴集团,一切除了坚持之外,还有几分幸运。
那么,除了幸运,还有什么是必然?还有什么是我们能从中窥破成功天机的呢?《马云,以颠覆完成超越》就是这样一本书,马云是一个懂得颠覆既往的人,我希望以“颠覆式”的思维来解读马云,第一次去思考“颠覆”是怎样的一种能力,是怎样的一种智慧。
为方便读者,本书分为三大部分来解读马云的颠覆智慧,分别是“思想篇”、“行动篇”和“境界篇”。
在“思想篇”,我们有三个章节。在第一章“颠覆是一种思想”中,我们解读了什么是颠覆,以及颠覆的威力。
很多人钦佩马云的颠覆能力,很多人说马云是奇迹,我倒不这么认为,他只是一个有常识的人,一个没有被惯性天花板束缚的人。因为英语老师马老师早年就接触了国外的东西,发现了某些国内外的不同,这使他能独立思考,并具有了国际视野,他的颠覆其实顺理成章。颠覆其实是他恢复了“常识”的能力,不被人云亦云的各种表象和宣传所迷惑。
在今日中国,这种常识能力尤为可贵,如果你可以独立思考,你也能成功。颠覆是一种能力,常识是一种能力。
在第二章“颠覆的动机是梦想”中,我们其实对很多人认为马云的成功源于他的梦想,做出了一个新的解读。很多人说马云成功源于他有梦想,并不停地去忽悠,变成现实。
梦想是什么?其实换一个角度,我们发现,我们都误读了“梦想”,梦幻空间谁没有,梦想谁没有,为什么马云的梦想就成功了,就能变成现实,而大多数人的却没有,还在梦幻空间呢?
我认为,那不是梦想,只是一种平常心。如果非要去夸大,说成是执着也好,但这是内心真实地认为可以实现的“梦想”,可以去做的事。因为在马云心里,以及很多成功者那里,对未来的描绘,看上去充满激情,其实与激情无关,而是他们真心地这么认为——只要做了,自然就水到渠成,这不是成功学,而是平常学。因为这种“梦想”,不是演出来的。
马云的“梦想”其实不复杂,如果我来说,我更愿意把这描绘成“工程的蓝图”,即便这个蓝图经常会修改,它也仍然是蓝图,正因为是蓝图,早晚有一天会变成广厦。千万别以为,激情和梦想能让你成功,只有蓝图能让你成功,哪怕最简陋的蓝图。
在第三章“颠覆是思维上的洞察”中,我们分析了马云颠覆智慧的关键,也是他的情报分析系统。大家都同意,马云很能发现机会,中国黄页、阿里巴巴B2B、淘宝C2C,甚至是在最高潮期抢点上市。
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提出参禅的三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悟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禅中彻悟,看山仍然是山,看水仍然是水。马云是务实的,他观察网站,他观察生意的本质,能够披沙拣金,因为他本质就是个商人,他知道商人的需求,他能洞穿,能放下,能看山还是山,这就是他的洞察。当然,他还有他的一套高明的信息情报系统,他有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与高人打交道。
在第二部分“行动篇”,有两个章节。第四章“颠覆的手段是创新”,主要谈了马云通过创新实现颠覆;而在第五章“颠覆需要高效的执行力”中,则分析了马云及其团队高效执行力的原因。凡大事业,都不是一个人成就的。自古以来,执行的关键就是团队,就是用人。马云本人不懂技术,不懂执行,不懂细节,但是他却可以通过团队去执行,那么最重要的,就是统一思想。真正的执行力,在于实现的力量,执行力在于团队。而团队作为马云的实现系统,其所坚持的原则、信条、价值观就非常之重要,这也是马云为什么强调价值观的原因之一。
最后一部分是“境界篇”。主要有两个章节,分别讲了“马云的危机意识”和“马云的自我颠覆”。
在光荣出品的《三国志》、《英杰传》等三国系列游戏里,每个角色都有一种参数,叫政治力,政治力高的人,办事的效率和成果会高很多。危机感可以算是一种政治能力。
我们看动物世界,环境能力其实是动物生存的必备本领,越是大型的食肉动物,这种意识就越强烈,狮子、狼群都有自己的领地,随时巡视,并感觉是否有外敌入侵,判断是否能力敌,还是智取,或是逃跑,决定了这些食肉动物的生与死。对马云来说,这种危机意识,其实是很现实的。
今天,我们看到的是马云的成功。而他在每次决策前,都是征求各方的意见,即便是站在所有人的对立面,他也会坚持自己的选择。这并不意味着他比别人高明,也不意味着他不重视别人的意见,恰恰相反,在这种征求意见中,他看到了另外一面,这让他看问题更加全面一些,让他更有敬畏感。马云多次表达这种观点:如果重新再来一次,他承认不会重复成功,今天的成功,只是幸运。
更可贵的是,他常常能够颠覆自我。正是这种不断地颠覆自我,让马云能站在更全面的角度理解他面对的问题。事实上,既然有了平常心和洞察本质的能力,为什么不能反对自己呢?如果自己是错的话,反对自己,只会让自己得益,又有何不可?
人最大的敌人其实是自己。金庸的小说中,常常有这样的故事,那些武功高手,往往最难攻破的,就是自己的心魔,有的是好胜心,有的是情关,有的是仇恨,而这些心魔是最终导致他走火入魔,导致失败的主要原因。战胜不了自己,最终将战胜不了任何人。
颠覆的最高境界,就是颠覆自我,酷爱武位的马云不怕颠覆自我,甚至还想等他淡出“江湖”之际出一本书,叫《阿里巴巴和一千零一个错误》,“以做效尤”。
被称为狂人的马云是一个超级有底气的人,这个底气来自于哪里?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这个底气来自哪里?颠覆沃尔玛,这个底气来自哪里?
把生意做到美国去,做到全世界去。这个想法马云从来没有放弃。马云在阿里巴巴创建的时候就频频到美国宣传电子商务。马云一得到孙正义的2D00万美元,第二个月就飞到海外去了,要把红旗插到全世界。在金融危机的时候,马云逆向投入3000万美元在美国市场做推广宣传。如果马云真的如他所说,颠覆沃尔玛,并打造出真正让中国人扬眉的阿里巴巴,这就是中国互联网乃至中国企业史上最大的颠覆和最大的创新,我们拭目以待。
快刀洪七
他自称完全不懂网络,却一手打造了阿里巴巴帝国,颠覆了中国互联网生态:他演讲激情澎湃,不走寻常路,成为一名孜孜不倦的布道者;他宣称在阿里巴巴,股东的地位在顾客、员工之后,股东却纷纷向他伸出橄榄枝!他如何以颠覆完成超越?
快刀洪七和冯玉麒编著的这本《马云(以颠覆完成超越)》正是从分析马云异于常人的企业运营智慧和理念出发,用清晰的案例和深刻的分析,展现其以颠覆完成超越的独到智慧。
调查显示,乔布斯是美国青年最崇拜的人,而马云则是中国青年最崇拜的人。他们有很多的相似之处。完美而又极端,他们都以完美的创新颠覆着他们身边的世界。乔布斯改变了消费电子的游戏规则;而马云呢,则是教会中国人正确使用互联网的第一人。
《马云(以颠覆完成超越)》以“颠覆式”的思维来解读马云,第一次去思考“颠覆”是怎样的一种能力,是怎样的一种智慧。为方便读者,快刀洪七和冯玉麒将本书分为三大部分来解读马云的颠覆智慧,分别是“思想篇”、“行动篇”和“境界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