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光中(1928-2017),诗人,散文家,文学家。祖籍福建永春,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写作的“四度空间”。文学影响力既深且远,遍及华人世界。
著有诗集《白玉苦瓜》《藕神》《太阳点名》等;散文集《逍遥游》《左手的缪斯》《听听那冷雨》《青铜一梦》等;评论集《蓝墨水的下游》《举杯向天笑》等;翻译《理想丈夫》《不要紧的女人》《老人和大海》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大系》《秋之颂》等,合计七十种以上。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井然有序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余光中 |
出版社 | 上海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2017),诗人,散文家,文学家。祖籍福建永春,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一生从事诗歌、散文、评论、翻译,自称为写作的“四度空间”。文学影响力既深且远,遍及华人世界。 著有诗集《白玉苦瓜》《藕神》《太阳点名》等;散文集《逍遥游》《左手的缪斯》《听听那冷雨》《青铜一梦》等;评论集《蓝墨水的下游》《举杯向天笑》等;翻译《理想丈夫》《不要紧的女人》《老人和大海》等;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大系》《秋之颂》等,合计七十种以上。 目录 诗集序 楼高灯亦愁——序方娥真的《娥眉赋》 穿过一丛珊瑚礁——序敻虹的《红珊瑚》 拔河的绳索会呼痛吗?——序林彧的《梦要去旅行》 从冰湖到暖海——序钟玲的《芬芳的海》 征途未半念骅骝——序《温健骝卷》 从嫘祖到妈祖——序陈义芝的《新婚别》 一块彩石就能补天吗?——周梦蝶诗境初窥 被牵于一条艳丽的领带——序焦桐的《失眠曲》 不信九阍叫不应——序斯人的《蔷薇花事》 一桃成春——序王一桃的《诗的纪念册》 文集序 小梁挑大梁——序梁锡华的《挥袖话爱情》 龙在北欧——序保真的《孤独的旅人》 银匙勺海的世间女子——序陈幸蕙的《黎明心情》 他的噩梦是千山鸟飞绝——序陈煌的《人鸟之间》 一面小旗,满天风势——序董崇选的《心雕小品》 飙到离心力的边缘——序孙玮芒的《忧郁与狂热》 烹小鲜如治大国——序潘铭燊的《小鲜集》 译话艺谭——序金圣华的《桥畔闲眺》 尺牍虽短寸心长——序梁实秋的《雅舍尺牍》 落笔湘云楚雨——序李元洛的《凤凰游》 小说序 十二瓣的观音莲——序李永平的《吉陵春秋》 翻译序 观弈者言——序彭、夏译诗集《好诗大家读》 锈锁难开的金钥匙——序梁宗岱译《莎士比亚十四行诗》 画集序 腕底生大化——楚戈的艺术世界 黑白灰,入三昧——郑浩千画境初窥 造化弄人,我弄造化——论刘国松的玄学山水 十年看锋芒——序《锋美术会十周年特刊》 选集序 不老的缪思——序联副三十年文学大系·散文卷《提灯者》 星空无限蓝——序《蓝星诗选》 金灿灿的秋收——序《秋之颂》:梁实秋先生纪念文集 三百作家二十年——序《中华现代文学大系:台湾一九七○~一九八九》 当缪思清点她的孩子——序《新诗三百首》 词典序 《美语口语辞典》序言 《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序言 《朗文当代英汉双解辞典》序言 附录:受序著作出版概况 精彩页 楼高灯亦愁 ——序方娥真的《娥眉赋》 正当乡土文学成为台湾文坛最热的论题,一群侠骨柔肠的少年却不远千里从海外来归,认同的不但是台北的长街短巷,屏东的瓜田果园,陌陌阡阡,更是黄帝嫘祖世世代代的龙族耕于其上眠于其下的那片大乡土。他们不去那大陆赤县,却来这海岛瀛洲,是因为台湾,不但是风雅的弦歌所寄,抑且是现代的诗坛所托。一句话,他们是来投台湾的现代诗坛,用现代诗来慷慨悲歌,呼喊失落的汉魂,表现浪子的孺慕的。回到台北,这一群马华少年半工半读,习文练武,过一种苦修而又浪漫的紧张生活。他们组成了神州诗社,出版了《高山流水·知音》和《风起长城远》两部诗文集,那种对诗对中国的狂热,就像苦于断奶的孩子终于又找到了母乳。年纪轻轻,他们显得又天真又早熟,常怀千岁忧,常为古人愁,常把台北啸吟成李白的长安。在他们那疑真疑幻的世界里,最生动的形象,该是狂吟的李白加怪啸的李小龙。 这一群五陵少年,也不仅仅是嚷嚷而已,他们的笔下是真有遍地江湖的。温瑞安的侠骨,方娥真的柔肠,相映成趣。两人的诗和散文都有胜境,有待发挥的潜力也颇可观。温瑞安于诗文之外,更写短篇小说。 方娥真,大概是复虹之后最醒目的女诗人了。拿她和早期的复虹相比,两人的主题都是爱情,风格都属于纯情,但复虹落笔凝练矜持,门户紧守,方娥真运笔天真自然,门户洞开;复虹“文”些,句法好曲折,故篇幅精简,方娥真“白”些,句法尚直截,故篇幅较长;复虹多用比兴,以抒情为主,方娥真兼用赋体,于抒情之外,亦有叙事的倾向。方娥真的诗,如《掬血》《娥眉赋》等篇,每长逾百行,复虹的少作《金蛹》集里,几乎尽是二十行以内的小品。方娥真更相当多产,短短几年内的产量约为复虹十年诗集《金蛹》的两倍。复虹的“后期”作品,无论在语言和句法上,都放松得多,主题也趋于写实,又是一番境界。方娥真进一步的发展,尚有待来日。 “缪思最钟爱的幼女”,此语我曾加于复虹,现在,也许该移赠方娥真了。在《娥眉赋》里,方娥真自叹:“所有的可怜都姓方。”十年前,我曾经举出诗坛有三方——方思、方莘,方旗。如今加上娥真,真是名副其实的四方了。有趣的是,方莘颇受方思影响,又转而感应了方旗;如今出现的“小方”又竟似受了方旗的一些影响。早期的郑愁予、林泠、叶珊、复虹,曾有“婉约派”之美称。这一种寓浪漫于古典的中国风格,我认为可以叫作“现代词”,我自己的《莲的联想》也可以归于此系。十多年来,“现代词”的苗裔不但日见繁盛,形成现代诗中的新古典主义,更旁衍出悲壮激越的一支豪侠诗来。而一提起所谓豪侠诗,总不免要想到罗青和温瑞安,其实,从现代词到豪侠诗,叶珊是一个摆渡人,方旗也有承先启后之功。试看方旗《舞蹈的少女》末四行: 而如何你已然走出 如何不触及星座不惊动江湖走出 明亮的灯光下,清清楚楚的 人间的少女便早已有了豪侠的情调。从海外的“左派”刊物到岛内的普罗牧师,动辄诬指台湾的现代诗“全盘西化”,其实现代诗中一股不能算小的支流,这许许多多的现代词和豪侠诗,说它是写意而不够写实,是可以的,说它全盘西化,却有违事实。温瑞安、黄昏星、周清啸、廖雁平、殷乘风等少年诗人,破釜沉舟,从侨居地的马来西亚毅然决然东渡来台,便是文化归宗的壮举。他们在作品中吐纳的那一股豪情侠气,正是寄居他乡的不平之鸣,也是对中国历史和江湖传说的向往。这样子的文化乡愁,浪子情结,无论如何都与西化无关,并值得我们深深同情。如果台湾的现代诗坛是全盘西化,又怎能远隔烟波召唤这一群怀乡的少年?P3-6 导语 余光中中年以后,常写一些被动的评论文章:应邀为他人的新书写的序。本书收录其三十五篇序文。有诗集序、散文集序、画集序、翻译集序,甚至辞典序。余光中的序采微观与宏观,兼有情趣与理趣,不但分量颇重,而且演为书评,每于赏析之余,更进而评价,甚且定位。 序言 为人作序 ——写在《井然有序》之前 一 龚自珍晚年得罪当道,辞官归里,重过扬州,慕名而 求见者不绝:“郡之士皆知予至,则大欢。有以经义请质 难者;有发史事见问者;有就询京师近事者;有呈所业若 文、若诗、若笔、若长短言、若杂著、若丛书,乞为叙为 题词者;有状其先世事行乞为铭者;有求书册子、书扇者 ……”真的是洋洋大观,不知龚自珍怎么应付得了。而最 令我好奇的,是那些求序的人究竟得手没有:定庵是一概 拒绝还是一概答应,是答应了却又终于未写,还是拖了很 久才勉强交卷,而且是长是短,是谆谆还是泛泛? 我所以这么好奇,是因为自己也一直被索序者所困, 虽也勉力写了一些,却仍负债累累,虚诺频频,不知何时 才能解脱。 迄今我写过的序言,应已超过百篇。其中当然包括为 自己出书所写的序跋之类,约为四十多篇;为画家、画会 所写的英文序言约为十篇;为夏菁、金兆、於梨华、何怀 硕、张晓风、张系国等作家所写的中文序言,不但置于他 们的卷首,而且纳入自己的书中,也有十篇上下。余下的 三十多篇,短者数百字,长者逾万言,或为专书而写,或 为选集而撰,或序文学创作,或序绘画与翻译,二十年来 任其东零西散,迄未收成一集,乃令文甫与素芳频表关切 ,屡促成书。而今奇迹一般,这三十几个久客他乡、久寄 他书的孩子,竟都全部召了回来,组成一个新家。 序之为文体,由来已久。古人惜别赠言,常以诗文出 之,集帙而为之序者,谓之赠序;后来这种序言不再依附 诗帙,成为独立文体,可以专为送人而作。至于介绍、评 述一部书或一篇作品的文章,则是我们今日所称的序,又 叫作叙。古人赠序,一定标明受者是谁:韩愈的《送孟东 野序》《送董邵南游河北序》等几篇,都是名例。至于为 某书某篇而作的序言,也都标出书名、篇名,例如《史记 》中的《外戚世家序》《游侠列传序》;若是为他人作品 写序,也会明白交代,例如欧阳修的《梅圣俞诗集序》, 苏轼的《范文正公文集序》。 古人的赠序和一般序言虽然渐渐分成两体,但其间的 关系仍然有迹可循。苏轼为前辈范仲淹的诗文集作序,整 篇所述都在作者的功德人品,而对其作品几乎未加论析, 只从根本着眼,引述孔子之语“有德者必有言”,并说“ 公之功德,盖不待文而显”。欧阳修为同辈梅尧臣的诗集 作序,也差不多,只说作者“累举进士,辄抑于有司,困 于州县,凡十余年。年今五十,犹从辟书,为人之佐。郁 其所蓄,不得奋见于事业”;至于作者的文章,只说其“ 简古纯粹,不求苟说于世”,而作者的诗风,也不过一句 “老不得志,而为穷者之诗,乃徒发于虫鱼物类,羁愁感 叹之言”,便交代过去。这种风气一直传到桐城文章,例 如刘大槐写的《马湘灵诗集序》,就只述其人之慷慨,却 一语不及其诗之得失。孟子对万章说:“颂其诗,读其书 ,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这种“知人论世”的 文学观对后代影响至大,所以欲诵其诗,当知其人,也因 此,古人为他人作品写序,必先述其人其事。在这方面, 一般序言实在并未摆脱赠序的传统。 …… 因此在离境的前夕,我往往放下行李不整,却在灯下 大赶其序。有时实在来不及写,只好把待序之稿带出去, 但又往往原封不动,带回台湾来,让那篇乌有之序徒然周 游了列国。不过也有幸运的时候,例如为李永平所写的那 篇《十二瓣的观音莲》,就是小驻香港,在胡玲达高楼小 窗的书房里写成。而为潘铭粲作序的那篇《烹小鲜如治大 国》,也是休假之年去联合书院客座,在大学宾馆寂寞的 斗室里,三夕挥笔之功。至于序王一桃的《诗的纪念册》 ,则是在温哥华雅洁的敞轩里,坐对贝克雪峰而得。旅途 而能偿债,可谓闲里偷忙,无中生有,回台湾的心情为之 一宽。 此地所收的序言三十多篇,当日伏案耗时,短则三数 日,长则逾旬。如果每篇平均以一周计数,则所耗光阴约 为八月,至少也有半年。人生原就苦短,能有多少个半年 呢?当日之苦,日后果真能回甘吗?如果受序人后来竟就 搁笔,我的序言不幸就成了古人的赠别之序,送那位告别 文坛的受序人从此远行。这,也算是“白发人送黑发人” 吧,思之令人黯然。不过当日之苦,也尽多成为日后之甘 的,那就是见到受序人层楼更上,自成一家,而我为其所 写之序在众多评论之中,起了定位作用,甚至更进一步, 成了文学史的一个注脚、一处坐标。 做了过河卒子,只有认命写序。想到抽屉里还有四篇 序要写,不如就此打住。 余光中 一九九六年初夏于西子湾 内容推荐 本书为余光中序文集,收录三十五篇序文,有诗集序、散文集序、画集序、翻译集序,甚至辞典序。余光中为人写序,于人为略而于文为详,“用意也无非要就文本去探人本,亦即其艺术人格”。他的序采微观与宏观,兼有情趣与理趣,不止于“就文论文”,而是以序为引,于赏析之余,演为书评,是以“文本”探“人本”,分量颇重。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