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选取了弗洛伊德、罗洛·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亚伯拉罕·马斯洛和维克多·弗兰克尔五位不同学派的著名心理学家,在其代表作中挑选出与自我相关的、思辨性和可读性相对较强的作品进行导读,内容涉及心理学人格研究中自我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影响自我发展的诸种因素等。
本书所述话题,如大时代下人的孤独与焦虑、站在人性的三岔路口、“熊孩子”背后的问题父母、对卓越的追求永无止境、驱动人类前行的力量、走在生命意义的十字路口等,皆是跨越时空而熠熠生辉的、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认识自我(心理学名著导读)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哲学总论 |
作者 | 王雨函 |
出版社 | 三联书店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选取了弗洛伊德、罗洛·梅、阿尔弗雷德·阿德勒、亚伯拉罕·马斯洛和维克多·弗兰克尔五位不同学派的著名心理学家,在其代表作中挑选出与自我相关的、思辨性和可读性相对较强的作品进行导读,内容涉及心理学人格研究中自我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影响自我发展的诸种因素等。 本书所述话题,如大时代下人的孤独与焦虑、站在人性的三岔路口、“熊孩子”背后的问题父母、对卓越的追求永无止境、驱动人类前行的力量、走在生命意义的十字路口等,皆是跨越时空而熠熠生辉的、在今天依然值得我们思考的重要问题。 作者简介 王雨函,女,博士毕业于华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博士期间曾在德国弗莱堡大学联培。博士毕业后一直从事心理学相关的教学科研工作,先后工作于汕头大学和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项,曾获省市级科技进步奖,以及国家级和省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本书由汕头大学文学院宗教文化研究中心资助出版。 目录 导言 关于“自我”的三个问题 大时代下人的孤独与焦虑——从罗洛·梅的《人的自我寻求》出发 站在人性的三岔路口——通过《自我与本我》了解弗洛伊德 “熊孩子”背后的问题父母——阿德勒《儿童人格教育》解读 对卓越的追求永无止境——阿德勒《这样和世界相处》解读 驱动人类前行的力量——马斯洛《动机与人格》解读 走在生命意义的十字路口——弗兰克尔《活出生命的意义》解读 后记 序言 法国哲学家笛卡儿有一名句“我思故我在”,它成为 人类肯定自我存在的共识。 每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都会思考一些很基本的问题 ,那就是:我是谁?我为何要存在?我怎样看自己?我的 存在有什么意义? 除了对自我的思考以外,我们也会问:他人以为我是 谁?他是谁?他怎样看待我?我和他有什么关系?他对我 有什么意义? 在中国文化的思考中,我们还会问:天和我有什么关 系?天以我为如何?人在做,天在看,我如何可以对得住 天?如何可以达致天人合一的境界? 生活在这个物质世界,我们会问:我和物质有什么关 系?我是物质的主人?抑或我为物质所奴役? 面对这些因人的存在而引发的基本思考,最关键的问 题,就是如何认识那个会思考的主体“我”及那个尚待认 识的“我”。 王雨函博士的这本书,不仅是来自她的努力读书和思 考,也来自她对学生生命成长的关心,她以行动将一些枯 燥拗口的学术理论生活化,以更加通俗的知识面貌帮助学 生明白人生的最基本问题——“我”是谁?现今的世界多 元而充满矛盾,往往令青年学子迷茫,既不明白自己,也 不认识生存中的处境:天、人和物质,而对于人的存在意 义更没有把握。如何协助年轻人认识自我,以及建立自我 ,和天、人、物、我的合宜、和谐关系,这是生命教育的 重要使命。 心理学作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只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在中国的发展更为短暂。但这门学问对于了解人类内在心 理活动、精神功能和外在行为的关系,包括寻求人类生存 的意义,有很大的贡献。雨函是一位青年心理学者,她在 本书中选取了六位西方心理学家的七篇经典文章,深入浅 出地介绍每位作者的生平及思想,更在适当的地方加以讲 解,使这些理论的可读性大为增强。 蒙李嘉诚基金会的鼎力支持,汕头大学文学院宗教文 化研究中心成立于2010年。面向汕大师生推广全人生命教 育是中心的主要目标之一。中心成立以来,紧密配合学校 通识教育的改革步伐,举办公开演讲、工作坊、学人访问 、专题研究计划、通识课程等主题项目,汇聚专家学者、 搭建国际化交流平台,为发展成为华南地区全人生命教育 基地及典范而不懈努力。本次支持出版《认识自我:心理 学名家名著导读》是中心探究生命教育的又一次积极尝试 。我深信这本书不但可以对青年人的自我认识有所贡献, 更对其寻找存在的意义有所帮助,并将促进心理学知识在 中国社会中的普及。这里对雨函博士的努力谨致以谢忱, 并且期望本书可以福泽更多的人。 卢龙光 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神学院荣休院长 汕头大学文学院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前主任 导语 本书从“自我”出发,通过导读的方式,采用浅显易懂的语言和贴近生活的案例,帮助对心理学有兴趣的读者和心理学初学者更好地了解不同心理学家的观点。希望能够激发读者对心理学经典著作的阅读兴趣,促进对“自我”的了解和反思。 后记 写作这本书的想法之所以会出现,要感谢汕头大学宗 教文化研究中心的卢龙光教授和陈晨博士。有一个学期, 我跟宗教文化研究中心合开了一门通过微电影拍摄来促进 学生自我成长的课程。对于我而言,这门课程其实是一个 学习的过程,一方面因为我很喜欢看电影,另一方面也因 为我很希望通过这样一门课程为自己的教学和研究提供一 些不一样的角度。 在讨论课程的过程中,卢教授和陈博士跟我提到他们 中心一直致力于推广学生对于经典名著的阅读,这些名著 不应该仅仅局限于我们所看过的文学作品,而且应该涵盖 社会科学的各个学科领域。我非常赞同这一观点,因此也 想将一些心理学专业中较为经典的作品推荐给对心理学感 兴趣的读者,这个想法得到了两位老师的支持,于是我鼓 起勇气开始写这本书。 挑选作品的过程其实是费了很多功夫的。我读博士期 间的研究领域是认知和学习心理学,我更熟悉的是当前心 理学界较为主流的定量研究方法,目前心理学专业在教学 过程中的专业教材中所使用的材料,大都集中在这一范畴 。但对于一个非心理学专业的人而言,这样的阅读过程会 相对枯燥乏味,而且如果不是从基础心理学循序渐进、系 统学习的话,也会难以理解书中的内容。因此,在挑选作 品时,我有意识地挑选了精神分析和人本主义等思辨性和 可读性相对较强的作品来进行导读,尽量采用生活化、通 俗化的例子来帮助大家进行理解。 同时,在选取作品的时候,我也尽量注意区分不同的 心理学家的观点。在现代心理学研究中,我们探讨人的自 我的形成,主要会关注遗传、家庭、学校和社会等不同因 素对人的自我发展和形成过程的影响。这部书中所介绍的 作品也尽量涵盖上述不同的领域,以使读者对影响自我的 不同因素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必须指出的是,这些经典的 作品的写作时代距今已经有一定的间隔,其中所介绍的观 点虽然都是我们今日仍可在心理学专业教科书上找到的经 典理论,但仍有一定的历史性和局限性。 如果想要对关于自我的心理学理论有更深入的了解, 建议大家把这本书,以及本书中所推荐和导读的几本经典 作品作为敲门砖,在此基础上更多去了解不同的研究理论 ,并广泛涉猎行为研究、认知研究和现代认知神经科学中 关于自我的研究成果,以便对这一领域有更好的了解。 这本书没有走严肃的科研著作的路,而是希望以一个 更加通俗有趣的形式展现给大家,帮助那些对心理学感兴 趣的非心理学专业读者和心理学专业的初学者更好地了解 心理学理论。但并不是说这本书是不严谨的,书中所介绍 的心理学家,每一位在心理学历史上都是极为著名的、有 重要影响力的人物!在写作的过程中,我也采取严肃的态 度来对每位心理学家的观点进行引证和分析,尽量做到对 其基本观点的真实还原和解读。 感谢汕头大学和李嘉诚基金会在本书出版过程中为我 提供的支持和帮助,感谢汕头大学宗教文化研究中心的卢 龙光教授、陈晨博士、彭尚青博士,以及霍淑萍、陶颖和 周晓萍等诸位同事在本书写作和出版过程中提供的耐心而 周到的帮助。没有大家的支持和鼓励,就没有这本书的出 版。最后,我想感谢父母和家人的支持和帮助,他们使这 本小书得以问世。 精彩页 导言 关于“自我”的三个问题 网上有个笑话,说中国对哲学问题探讨得最执着的是各行政机关的看门大爷,因为他们每天都在就人类哲学的三个终极命题发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 虽说是笑话,但千百年来人类关于“自我”的探讨确实一直没有终止,笛卡儿在《第一哲学沉思集》中有一段很著名的关于“我”的描述:“最后必须做出这样的结论,而且必须把它当成确定无疑的,即有我、我存在这个命题,每次当我说出它来,或者在我心里想到它的时候,这个命题必然是真的。”他有一句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表述——“我思故我在”,将人类对自我的认识与人类的意识联系在一起,认为人类的意识活动是自我存在的根源。 跳出哲学的思辨,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自我同样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人类为什么会形成自我?动物有自我吗?人类的自我是如何产生的?自我发展变化遵循怎样的规律?在自我发展的过程中会有哪些因素产生影响? 下面就让我们尝试回答一下看门大爷的第一个问题:“我”是谁? 要谈自我,首先要了解心理学对人格的定义。可以说,人格与自我关系密切,是难以彻底分割的两个词。一般情况下,研究者们将自我定义为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我们先来看一下什么是人格。人格一词最早来源于拉丁语“persona”,本义是指演员脸上的面具,当演员饰演不同人物的时候,就会戴上相应的面具,这些面具上的图案和表情体现了其所饰演的不同人物的人格特点。古希腊的苏格拉底和近代的康德等哲学家,都用近似的意思解读过这个词。在心理学中,英语的人格一词为“personality”,沿用了拉丁语中“面具”的解释,但其含义有所延展,不仅指面具所代表的人格的外显特征,也指人们没有展示出来的、内隐的真实自我,即人格的内部特征。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人与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人与人之间也存在很多相似性,因此,人格的研究更多的是探讨人的差异性与相似性。不同的心理学派由于研究取向不同,对人格的定义也存在着一些差异,但总体的描述是相似的。这里可以选取彭聃龄先生在其《普通心理学》中的定义作为对人格的界定:“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独特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当我们探讨自己是一个怎样的人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分析我们的人格特征。 在谈论人格的时候,必然谈到自我。“这是因为,自我是人的内向性界说。当人们渴望去认识世界万物时,当然也渴望认识自己。而这个问题一旦被提到哲学和心理学的高度,那就出现了对‘自我’的探讨。”在哲学史上,从笛卡儿到康德,从黑格尔到费尔巴哈,很多哲学家探讨过自我这个问题。在心理学研究的过程中,自我更是人格研究重要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这样理解:相对于自我,人格是一个更高层级的概念,对自我的研究包含在人格研究中。因此,在这本导读作品中,人格和自我两种表述往往交替出现,下文不会再特别指出两者的关系。 在心理学研究的领域,有两个词被认为是与自我的研究紧密相关的。一个是“ego”,该词广泛见于精神分析学派的研究中,它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是人格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分析学派认为,自我是社会化的本我,它遵循现实社会的法则,使人跳出自我为所欲为的快乐原则,并用现实原则指导人们适应社会生活。由于弗洛伊德的影响力,这个词在诸多心理学之外的研究领域被沿用。另一个词“self”,也被译成自我,这是一个使用更普遍的自我概念,是指个体生理与心理特征的总和,是个体独特的、持久的同一性身份。当前国内外心理学界的主流理论中所探讨的自我,主要沿用这个概念。西方绝大多数心理学家关于自我的讨论,从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最早开始提出基于“self”的自我的概念,到乔治·赫伯特·米德(George Herbert Mead)区分主体的我“I”和客体的我“me”,再到人本主义学派的另一位代表人物卡尔·罗杰斯(Carl Rogers)对自我所进行的系统研究,都采用了这一解释。罗杰斯认为,自我概念是与一个人自身有关的内容,是个人自我知觉的组织系统和看待自身的方式。他认为,对于一个人的个性与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的是他的自我概念,而不是其真实自我(real self),自我概念不仅控制并综合着个人对于环境知觉的意义,而且高度决定着个人对于环境的行为反应。 P1-3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