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井台戏台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刘致福 |
出版社 | 山东教育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刘致福,1963年6月出生于山东文登(今威海市文登区)。1984年毕业于聊城师范学院中文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85年开始发表文学作品,已出版小说集《大风》,散文随笔集《冷峻与激情》《马里兰笔记》,政论集《网话》《微时代与大格局》等著作多部。 后记 我的散文写作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那时还是学生, 因为小说创作请教写作课老师。老师说,要写好小说,先 要从散文开始。老师的本意大概是以散文作为练笔,从而 达到磨炼艺术感觉、提升文学素养和写作技巧的目的,我 却理解为散文是小说的一个准备,一种更初级的形式,从 而强迫自己大量地写作散文,但写出的或者是一些生硬的 抒情之作,或者是一些虚构的故事,所谓“少年不识愁滋 味,为赋新词强说愁”,洋洋洒洒却缺乏真情实感。现在 想来,那实在是走入了一个误区。写小说,可以凭空想象 ,天马行空,可以靠技巧去编织故事。写散文则必须老实 、自然,遵从内心,遵从生活。写好散文不仅需要丰富的 文学想象、纯熟的结构技巧、扎实的语言功夫,更需要对 人生、对生活的体悟和积累,需要思想和情感的积淀升华 。一些老作家的散文,看似行云流水,不经意间却让人百 读不厌,每一个字都渗透着生活的阅历与沧桑,都蕴涵着 人生的感悟与智慧。好的散文,应该是生活沃土上绽开的 木槿花,朴实无华,自然而然地去呈现生活之美,而不会 矫揉造作,故作深沉,拿腔捏调。好的散文,一定是心灵 深处流淌的六弦琴音,有感而发,低吟浅唱,深情表达。 好的散文,应该是人生旅途中的陈年老酒,经年发酵,甘 洌醇厚,耐人品味。以此标准审视自己的作品,实在感到 汗颜。收入集中的四十余篇作品,是从三十年来的散文作 品中反复挑选的。有近年的乡情和亲情随笔,有二十年前 的部分旧作,还有十几年来的部分游记作品,基本反映了 我散文创作的轨迹和状态。正如秋后树下的一堆落叶,自 知浅陋却又难免敝帚自珍。承蒙山东教育出版社抬爱与鼓 励,拣选几片稍有亮色的结集成册,聊作纪念,也呈献方 家以求批评指正。 我的大学老师王光东先生见证了我几十年的创作,这 次又亲自命笔作序,师恩绵长深厚。山东教育出版社社长 刘东杰先生鼎力支持令人感动,副社长齐飞先生、责任编 辑杜聪女士、美术编辑吴江楠女士和插图画家王磊女士付 出了大量心血,在此一并致以诚挚的谢忱! 刘致福 2018年12月 目录 井台 戏台 母亲的作品 父亲的脚步 赶汤 端午记 母亲还乡 梦里庄园 大水 麦收记 国哥的爱情 白果树下 济南的春天 一杯沧海 海兰泡的落日 声音 古村访记(三章) 希望的光亮 穿越世俗的走廊 看望蒲先生 过年 古角 青竹泪 蟹殇 浪漫的远行 开镰有益 冷峻与激情 迷人的索格图克 时光倒流的麦基诺 圆头山的风声 沉重的老忠实 震撼与洗礼 森林中的木屋 牛仔小镇 最大的小城市 小城之美 盐湖城的风景 魔鬼与天使 十七里长滩 水兵的眼泪 阿罗哈 哈雷大道 诗意的都市 弗农山庄的橡树 华府角落 廊桥一端的阿米什 走近海明威 后记 精彩页 井台 村里有两口井。 先祖在此建村,据说是看好了这里的水脉。水脉两注,南北各一,凿挖成井,人们循井而居,日久自然形成南、北两村,后合为一村,仍以井为界称作北街、南街。北街井在姜家墙外,井台很小,位于姜家院墙与南边单家房檐之间。井水黑亮,深达数丈。南街井位于村东平场,大队院南侧的一片开阔地。地势本来就高,加上挖井时井土的翻填,形成一个篮球场大小的高台。井不如北街深,但也有十几米。井口用四块大条石砌成一个方形的井口。井口周围布满井绳磨出的沟痕,让人体会到时间的力量与历史的沧桑。井水清得发黑,趴到井口可从如镜的水面看到自己清晰的面容。水面到井口有两米多的距离。趴在井口冲里边大吼一声,水便晕出无数的波纹,渐次向外扩延,面容碎乱变形,井下的世界便显得玄虚神秘。 井口向外方圆十几米,杂石铺砌又用水泥勾缝儿,平展而开阔。周围是半米多高的一圈石砌矮墙,把井口紧紧围起来,东西各留一个出口,由条石砌成三四级的台阶,形成一个状似碉堡的完整平台,又像一个高出地面的舞台。每天早晚,家家户户都有人来井台挑水,把家里一天所需的清水灌满水缸。孩子们写完作业总喜欢在井台玩耍,勤快的姑娘、媳妇们相约着在这里打水洗衣。井台,是家家户户离不了的生计之源,也是村里活跃的娱乐场、重要的社交场。 挑水是技术活,常有水桶坠落井底。技术要领在于水桶接触到水面摆桶汲水的节奏把握。技术不熟,节奏把握不好,担杖和水桶一摆,后力跟不上,担杖钩便会与水桶脱离,水桶顷刻便会注满井水,咕咚一声沉到井底。挑水人懊恼地骂一句,执了空空的担杖去街上喊捞井人帮忙。捞井人都是心灵手巧又热心的壮汉,早有现成的长达几丈的杆子,下端绑了八爪钩,上端系了长绳,慢慢顺下去,沿井底一沉一提,总要大半个钟头才能将水桶从井底捞起。这时井沿儿便会围拢一圈人,或趴或站,眼睛随杆子移动,及至捞上水桶便一齐欢呼,惊叹不已,仿佛刚看过一场悬疑大戏。 每到秋后,村里总要雇人淘井。搬来抽水机将水抽干,然后有壮劳力在腰间系了缆绳,猛吸几口白酒,下到十几丈深的井底,将墨黑的淤泥一筐一筐地刮上来。淘井常有意外之喜,总能捡到像章、水笔之类的小物件,有时还会淘到手表。最后由淘井人捧上来的是浑身晶亮、活蹦乱跳的小鱼,引得看热闹的孩子们大呼小叫。大人们常说水清无鱼,怎么也想不到这井里竟会有鱼。听老人们传说这老井井底有泉眼,可以直通南海,这小鱼是不是龙王派来的虾兵蟹将?每一年淘井,都有成群的孩子围着要看个究竟。但井太深,向下看只看到淘井人光着的膀子,别的什么也看不清。等到淘井人上来,胆大的孩子便问找到直通南海的龙眼了没有,淘井的汉子总是眼一瞪,一声吼,滚边儿去!孩子们便愈加感到井底的神秘难测。 P1-3 导语 本书收录的散文作品大体上有两部分:一是游记。主要包括作者在美国学习时写的散文,也有一些国内的游记篇章。这部分散文把自然风景、人文历史和现实思考融合在一起,呈现出情理相融的意境和深切的人文情怀。二是乡村记事。主要是写乡村生活的感悟和记忆中的乡村生活,其中那些滚烫的情感、深情的回忆,对于父老乡亲割舍不断的挂念是那样打动人心。 序言 温暖的诗意 王光东 与刘致福先生相识于20世纪80年代初,那时我们都怀 抱狂热的文学梦想,经常在一起讨论、切磋。后来各自在 不同的岗位工作,但文学梦想似乎从未离开我们,诗意的 写作为心灵和生活带来了无以替代的快乐,那是生命之花 的开放、生活之美的呈现,那是真的灵魂的情愫、善的精 神的光华。这样的写作像春天的阳光、夏天的溪水,弥漫 在刘致福的小说和散文作品中,也流淌在我们阅读的过程 里,让人感受到一种有温度的情感和生活。我在阅读的过 程中,这样的感受已经转化为自己情感和生活的组成部分 。通过他的散文升华自己的情感和境界,相信大部分读者 都会有这样的感受,这也正是刘致福散文作品的魅力所在 。 刘致福近几年的散文作品大体上有两部分:一是游记 。主要包括他在美国学习时写的散文,也有一些国内的游 记篇章。这部分散文把自然风景、人文历史和现实思考融 合在一起,呈现出情理相融的意境和深切的人文情怀。二 是乡村记事。主要是写乡村生活的感悟和记忆中的乡村生 活,其中那些滚烫的情感、深情的回忆,对于父老乡亲割 舍不断的挂念是那样打动人心。他像一个久别在外的游子 ,一头扎进母亲的怀抱,感受着母亲的温暖、宽厚、博大 和沧桑,述说他感恩的深情、快乐的向往,甚至是内疚的 忧伤。 《父亲的脚步》里勤劳、质朴、一心为大家操劳的父 亲用“他的脚步”踏醒了古老的土地,父亲无私的大爱与 奉献滋养了孩子们成长中的心灵;《母亲的作品》则写出 了勤劳的母亲宽厚、慈爱的情怀。刘致福笔下的“父亲和 母亲”是给予我们生命,给予我们爱,带领着我们成长的 长辈,我们的身上不仅流淌着他们的血液,他们的生活方 式和行为方式也会化作生命的精神存在于我们的灵魂中, 使我们在这个世界上有了一个生命的支点。有了他们,我 们不会感到孤单无助,不会感到冷漠无依;有了他们,我 们感到了这个世界的光明、温暖和幸福,有了面对这个世 界的勇气,也有了我们引以为傲的精神的尊严。这种“精 神的根”来自我们的父母,也与我们曾经生活过的故乡密 切相连。在刘致福的散文中,我们看到了《井台》呈现出 的风俗画式的乡村生活和那温润、鲜活的生命活力,看到 了《戏台》里的浪漫的生命之美的向往。乡村虽然贫穷, 但是乡野戏台上和戏台下所洋溢的生命热情以及对于美的 热爱一直陪伴在我们的生命旅程中。这种情感与《梦里庄 园》里的诗意、纯真和美好,共同构成了乡村青年成长过 程中的生命底色,成为抵抗丑恶、维护美好的精神源泉。 一个人只要有能力在灵魂里保存下这份“诗意的纯真”, 他就不会在世俗的物质化生活中改变自己,他就会保持来 自乡村生活的那份善良。所以,当我阅读《赶汤》和《端 午记》时,内心有一种特别的感动。《赶汤》中这样写道 :“汤泊周围是漫岭小山,八九个小村分散于山坡岭脚, 汤位于中心地带,汤把这八九个山村牵聚到一起,村与村 、人与人之间便有了情感与联系。一乡民众共沐一湾清汤 ,共谋一种自然、安宁的生活,共葆一份和谐、美好的记 忆与传承。”在《端午记》中有这样的描写:“端午的早 晨,阳光温暖、爽亮,追逐着晨雾、炊烟还有歌唱蹦跳的 孩子,平静地照耀着山村,照亮家家户户平安吉祥的梦想 ,照亮山里人祖祖辈辈美与善的传承与期许。”这种和谐 、安宁、平安吉祥的生活正是蕴藏于我们心中的永恒祈祷 。 爱、美、善是刘致福的散文中反复出现的主题,这样 的主题在他的散文中是以“美的艺术形式”表达出来的, 也就是以“美的意境”和“美的语言”表达爱、美、善的 情感。刘致福的散文是有意境的,所谓意境就是主体情感 与客观世界融汇在一起,创造出物我无间的境界。刘致福 写过诗,发表过许多小说,在他的散文中,诗的元素、小 说的元素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不管是海外游记还是乡村记 事,细腻的感悟和经验性书写使他所述说的内容具有生活 的质感,世界细微之处的一草一木,人事运行过程的一举 一动,都有他深切的情感浸润其中,具有“意在境中”“ 境与意联”的艺术特点。 从刘致福的散文作品中,还可以看出他艺术地理解世 界的特点,那就是文中飘逸出一种淡淡的忧郁。这种忧郁 不是忧伤,忧郁里有一种温润的不舍。他舍不得故乡经验 里那些美好的、淳朴的、祥和的、仁爱的人们,他舍不得 那些涵养了人的灵魂的乡村风俗、人情,他舍不得那些见 过的、听过的、经历过的所有美好的东西。于是他在记忆 的生活里寻找,在现实的生活里寻找,在大自然的世界里 寻找,这个寻找的过程就是他创作的过程,淡淡的忧郁里 呈现出的是追求真、善、美的执着。 刘致福的散文写作对于我们所处的日益物质化、功利 化的生活环境而言,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因为在这样的 环境中,情感的、精神的内容有可能给我们的生活带来温 暖,并且能够抵抗物质化生活的挤压。我们需要有温度的 情感和生活。 文学并未远去,诗意在我们心中。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所长,著名文学评 论家) 内容推荐 本书是作者的散文集,共收录散文40余篇,这些文章有的已在报纸、报刊发表过。内容大约包括两部分,一是抒写故乡,回忆故乡的亲人、朋友,描绘故乡特有的美丽精致和独特的风土人情。二是旅行游记,足迹遍布欧洲、美国等,记叙了国外不一样的风景、风情,融合了人文知识、历史典故等。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