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猕猴桃传奇(精)/创新报国70年大型报告文学丛书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李青松
出版社 浙江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内容推荐
一颗果子能改变人生。
一个物种能改变世界。
猕猴桃的原产地本来在中国,却一度出现了中国人种植猕猴桃“侵犯”外国知识产权的尴尬局面。经过几代科学家的不懈努力,我国终于赢回了尊严,并取得了猕猴桃科研和产业化的强国地位,深刻影响了世界猕猴桃产业的发展,推动了世界猕猴桃市场的多样化和消费的多元化。
创新报国,攻坚克难,科学家的辛劳与汗水,信仰与情怀,以及精神与灵魂,在书中交叠呈现。
作者简介
李青松,报告文学作家,辽宁彰武人,研究生学历。现任国家林业局森防总站党委书记。1987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律系,曾任国家林业局退耕还林办公室副主任。从事新闻记者工作多年,担任过首都某报文艺部主任、理论与副刊部主任。中国作家协会报告文学委员会委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理事、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国土经济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景观村落评审委员会委员、中国文艺家生态作家委员会副主任、鲁迅文学奖评委。
自初中时开始文学创作,至今已发表文学作品三百余万字,出版专著多部。主要代表作品有《遥远的虎啸》、《告别伐木时代》、《一种精神》、《茶油时代》、《大兴安岭时间》等。曾获新中国六十年全国中短篇报告文学奖、徐迟报告文学奖、全国短篇报告文学奖、冰心散文奖、孙犁文学奖等多项文学奖。
目录
一、初恋的感觉
二、根在哪里
三、新西兰的奇异果
四、猕猴桃的价值
五、中国:找回丢失的自己
六、谁是中国猕猴桃之父
七、黄宏文对董卿如是说
八、猕猴桃战略
九、知己知彼
十、绿黄红:孰优孰劣
十一、金桃梦,不是梦
十二、种中国的果,何以侵外国的权
十三、“金艳”和“金梅”
十四、话说中华猕猴桃
十五、雾渡河上的彩虹
十六、武汉植物园纪事
十七、金玉:带皮吃的猕猴桃
十八、草,并非多余的东西
十九、基因无价
二十、舍得之道
二十一、蒲江:藤架下的身影
二十二、十八洞的山歌美
二十三、精准扶贫的当家果
二十四、放眼世界,放眼未来
二十五、产业链链什么
二十六、祝酒歌
丛书出版后记
序言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70年时间,在历
史的长河中如白驹过隙,但在中华民族的历史上却是浓墨
重彩。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从苦难深重的旧
中国站起来,在一穷二白的条件下富起来,在百年未遇的
变局中强起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了一个又一个
巨大成就。
成立于1949年11月1日的中国科学院,始终与祖国同行
、与科学共进——70年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
下,几代科学院人不懈努力、顽强拼搏,始终以“创新科
技、服务国家、造福人民”为己任,为我国经济发展、社
会进步、国家安全等诸多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成为党、
国家、人民可以依靠和信赖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70年峥
嵘岁月,中国科学院产出了一大批创新报国的科研成果,
涌现出一大批创新报国的先进代表和典型事迹,几代中国
科学院人共同谱写了创新报国的华彩乐章。
“创新报国”是中国科学院的优良传统。无论是1965
年在世界上首次人工合成牛胰岛素,抑或1988年北京正负
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还是2017年构建天地一体化广
域量子通信网络,中国科学院人创新报国矢志不渝。以北
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为例,邓小平在参观北京正负电子对撞
机国家实验室时指出:“任何时候,中国都必须发展自己
的高科技,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高科技的
发展和成就,反映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国
家兴旺发达的标志。”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的建成,奠定
了我国在粒子物理学领域的国际领先地位,是继“两弹一
星”之后,我国在高科技领域的又一重大突破性成就。党
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战
略全局的核心位置,指出“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
民族进步之魂”。中国科学院发扬创新报国的优良传统,
不辱使命,再立新功,从“中国天眼”、散裂中子源等重
大科技基础设施,到“悟空”号暗物质探测器、“墨子”
号量子实验卫星、“慧眼”硬X射线调制望远镜卫星等系列
科学实验卫星,再到铁基高温超导、多光子纠缠、中微子
振荡新模式、水稻分子育种、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等基础前
沿重大创新成果,都充分体现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使命
担当和实力水平。
“创新报国”是中国科学院人科学精神的集中体现。
无论是扎根边疆、献身植物科学研究的蔡希陶先生,坚持
实地调研、重视一手资料的地理学家周立三院士,还是时
代楷模“天眼”巨匠南仁东先生、药理学家王逸平先生,
他们都用毕生的科学实践诠释了求实、创新、奉献、爱国
的科学精神。以南仁东先生为例,为了给“天眼”选址,
他跋山涉水,在贵州的深山里奔波了12年;身为项目首席
科学家兼总工程师,他淡泊名利,长期默默无闻工作在一
线。我们要珍惜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大力弘扬他们在科
研工作中体现出来的科学精神和专业精神,营造良好的创
新文化氛围,推动创新文化建设,增强广大科研工作者的
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
“创新报国”是中国科学院科学文化的核心理念。科
学文化是影响创造性科研活动最深刻的因素,是科学家创
造力最持久的内在源泉。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要求科学家
具有勇于探索、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严谨认真、锲而不
舍的治学态度,无私忘我、甘于奉献的崇高人格,不辱使
命、至诚报国的伟大情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百
废待兴、百业待举。竺可桢、吴有训等一批饱经战火洗礼
的爱国科学家毅然选择留在新中国;赵忠尧、钱学森、郭
永怀等一批优秀科学家纷纷放弃海外优厚的生活条件,克
服重重阻挠回到祖国。在当时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他们以
高度的爱国热忱投身于新中国的科技事业,积极参与新组
建的中国科学院的建设,研制“两弹一星”,制定“十二
年科技规划”等,使新中国许多空白领域得到填补,新兴
学科得到发展。中国科学院70年的奋斗历程,始终依靠的
就是这种文化和精神,我们必须珍视和弘扬。
“创新报国”对新时期我国科学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
义。科学文化本质上是一套行为准则、社会规范和价值体
系,包含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等方
面。一方面,“创新报国”已经内化为我国科学文化的一
部分。“服务国家、造福人民”不但是广大科技工作者的
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也是科技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另一方面,科技工作者在具体的创新活动实践中,不断深
化和丰富了科学文化的内涵。他们所取得的面向世界科技
前沿、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创新成
果,帮助我们进一步坚定了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为科学
文化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五年前,出于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养的共同责任,
中国科学院、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前瞻性地
部署了“创新报国70年”大型报告文学丛书项目,目的是
聚焦“创新报国”的主题,回顾我国70年重大创新成就,
展现杰出科技工作者群体风貌,倡导科学精神、奉献精神
和创新精神,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理想主义。
五年时光,倏忽而
导语
本书旨在宣传我国重大科技创新成就,弘扬科技工作者科技报国的高尚情操和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倡导科学精神、奉献精神、创新精神,提升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及科学文化审美水平,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力、自豪感,引领社会风尚,激励全国人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砥砺奋进逐梦新时代。
本书以报告文学形式全方位向世人讲述中国猕猴桃领域的发展历程,展示其为中国经济建设做出的巨大贡献,歌颂我国科技工作者科技报国的高尚情操和无私奉献的爱国情怀。
后记
1978年前后,在方毅同志的支持下,《哥德巴赫猜想
》《小木屋》《胡杨泪》等一批反映科学家和科技创新的
报告文学作品相继问世,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这些被
人们认为反映了“科学的春天”到来的激越文字,已经或
依然在影响着很多人的人生选择。
2013年5月,中国科学院启动了新一轮机关管理体制改
革,成立了科学传播局。在传播局的战略规划中,明确提
出创作一批反映科技创新、歌颂科技工作者的高质量文化
产品,争取可以传世。在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白庚胜同志
、中国科学院文联主席(现任名誉主席)郭日方同志、中
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局长周德进同志的倡议下,这一想法
明确为创作出版一套反映新中国科技成就的报告文学作品
。由此,中国科学院、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三方达成联合创作一套大型报告文学作品的高度合作共识
。2015年1月,中国科学院、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科学技术
协会主要领导联合会签工作方案,正式将其定名为“‘创
新报国70年’大型报告文学丛书”。
知易行难。经选题遴选、作家推荐、研究所对接,到
2015年11月13日,“创新报国70年”大型报告文学丛书项
目举行第一批选题签约仪式,6项选题正式开始创作。其后
,项目进入稳步有序的推进阶段,先后组织了4批选题的编
创工作。
这是一个跨部门、大联合、大协作的项目,从工作设
想到一字一句落墨定稿,数百人为之操劳奔走,为之辛苦
不眠,为之拈断髭须。在选题、作家遴选阶段,中国科学
院12个分院近60家院属单位提交了选题方向建议,多家研
究所主动联系项目办公室,希望承担选题创作支撑任务;
白春礼、侯建国、钱小芊、白庚胜、谭铁牛、王春法、袁
亚湘、杨国桢、万立骏、陈润生、周忠和、林惠民、顾逸
东、王扬宗、彭学明等20余位院士、专家直接参与统筹指
导、选题遴选工作,为从根源上保障丛书水准出谋划策;
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给予项目高度支持,细
心考虑多方因素,源源不断地推荐最合适的优秀作家,提
供强有力的支撑。
在调研创作阶段,30余位作家舟车劳顿,不辞辛劳深
入科研一线调研采访,深挖一人一事。以“青藏高原科学
考察项目”“东亚飞蝗灾害综合治理”“顺丁橡胶工业生
产新技术”“灾后心理援助十周年纪实”“从人工全合成
牛胰岛素研究到人工全合成核糖核酸研究”“从‘黄淮海
战役’到‘渤海粮仓’”“包头、攀枝花、金川综合开发
项目”“中国植物分类学发展与植物志书编纂”“中国科
大‘少年班’”“李佩先生相关事迹”为代表的选题,因
涉及年代较为久远,跨越了一代甚至几代人的时光,部分
重大工程参与单位遍布全国,部分中国科学院外单位甚至
已经取消或重组,探访困难。纪红建、陈应松、薛媛媛、
秦岭、铁流、李鸣生、杨献平、彭程、李燕燕、冯秋子等
作家,在选题依托单位的支持下,以科研成果为中心,不
囿于门户,尽最大可能遍访相关单位和亲历者,尊重历史
、尊重科学的初心始终如一。以“从‘望洋兴叹’到‘走
向深海大洋”一‘从无缆水下机器人研究到‘蛟龙’号载
人深潜器”“猕猴桃属植物资源保护、种质创新及新品种
产业化”“我国两栖动物资源‘国情报告’”“中国泥石
流研究”“文章写在大地上——植物学家蔡希陶”“中国
北方沙漠化过程及其防治”“冻土与沙漠地区工程建设支
持西部发展”“唤醒盐湖‘沉睡’锂资源”“澄江生物群
和寒武纪大爆发”为代表的选题,采访、调研的客观条件
较为恶劣。许晨、徐剑、李青松、裘山山、葛水平、李朝
全、毛眉、李春雷、马步升、董立勃等作家,出远海、访
林间、探深山、翻石冈、巡雨林、穿沙漠、过盐湖,亲历
一线采风,与科研人员同吃同住同工作,以自己的亲身见
闻,撰写出最生动的文章。而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及
二期改造工程”“核聚变领跑记:中国的‘人造太阳”一
‘从黄土到季风”“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科学与应用”“大
气灰霾的追因与控制”“高福院士和他的病毒免疫学团队
”“强激光技术”“‘中国天眼’及南仁东先生事迹”为
代表的选题,涉及大量晦涩难懂的基础科学研究及其前沿
进展。叶梅、武歆、冯捷、周建新、哲夫、张子影、蒋巍
、王宏甲等作家克服极大困难,“跨界”学习自己所不熟
悉的科学知识,甚至成了相关领域的“半个专家”。与此
同时,中国科学院下属30余家科研院所逾百位分管领导和
工作人员任劳任怨、尽职尽责,为作家创作提供支撑保障
。如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办公室副主任岳晓,曾十余
次陪同作家前往一线采访,包括环境艰苦恶劣的青海格尔
木站和北麓河站(海拔4800米)、宁夏中卫沙坡头站、新
疆天山冰川站和阿勒泰站等。
在审读定稿阶段,科学界、文学界近1500_专家参与
审读工作,为高质量作品的诞生提供有力保障。“冯康先
生及其家族对中国科学技术的贡献”选题作家宁肯在书稿
初稿创作完成后。秉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充分尊重各方建
议,先后进行了三次重大调整,所付出的精力与调研创作
时不
精彩页
一、初恋的感觉
浙西塘源口,有一样东西在2016年G20杭州峰会上获得美誉。那样东西猕猴爱吃,人更爱吃。据说,峰会上的人吃到了这样东西,个个脸上都露出了可爱的笑容。闻知,虽然有些意外和惊喜,但塘源口人很淡定,就像树下的土蜂桶,沉静稳健,从容不迫。
那样东西不用我说,大家应该都猜到了——猕猴桃。
头一回吃猕猴桃,有一种初恋的感觉。初恋的感觉是什么感觉?别问我,问我我也不会说。你初恋时是什么感觉,就是什么感觉。剥开那层薄薄的皮,即露出了翡翠色的肉,黑黑的籽儿向内聚集,密密实实,纹路清晰,紧紧地抱成一团,那团里或是黄色的心,或是绿色的心,或是红色的心,不管什么颜色的心都不要紧。或许,猕猴桃的一切秘密都藏在心里了。轻轻咬一口,微酸甜润的味道,沁入心脾,继而通体清爽。
我在猕猴桃藤架下直起身来,禁不住叫了一声:“此地猕猴桃甚好耶!”
塘源口,浙西江山市一个偏远的乡,人口不多,才一万多人,没有什么工厂企业,有的只是绿水青山。然而,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哪!近年,塘源口因盛产猕猴桃而闻名遐迩。
早年问,塘源口满山满岭都是野生猕猴桃。土地革命时,粟裕曾带领红军队伍打塘源口洪福村经过,村民就把家里屋檐下挂着的腊肉和采来的野生猕猴桃,装在竹篮里送给红军,犒劳这些帽子上戴着闪闪红星闹革命的人。
塘源口的山水实在美极了。用徐霞客的话形容此地,可谓“隆石拿云,飞霞削翠”。深山里,常见猕猴攀岩,黑麂越涧,野猪蹭树,白鹭翻飞。据当地朋友祝君介绍,20世纪60年代,塘源口山林中还曾有老虎出没,老虎咬畜伤人事件时有发生。有村民曾捕获过小老虎,重达60斤。看来,塘源口历史上有虎是证据确凿了——因为,我在祝君提供的一本旧县志中,也惊奇地发现此地有虎的记载。县志云:“明万历九年(1581),虎乱。东近括昌界多虎,内一虎有鬣,状如马,啮人甚众。知县易仿之募人捕获,剖腹,有指甲盈升。”好家伙,腹中剖出的人指甲,装了满满一升。升是旧时一种量器。真够吓人的。是不是扯远了?老虎跟猕猴桃有什么关系呢?这个,我还真说不清楚。不过,老虎是生态链的顶级动物。一般来说,在浙西山区有老虎出没的山林,就会有野猪、黑麂、水鹿、猕猴等食草、食野果的野生动物栖息活动。不然,老虎怎么存活呢?
老虎是猕猴的天敌。猕猴要想生存,必须能够获取足够的食物,并且要有足够的智慧和本领逃生,才能免入虎口。而猕猴桃,是猕猴最爱的食物。从生态学角度来说,遍布猕猴桃的山林里,猕猴种群一定兴旺。想想看,猕猴在啃食猕猴桃的过程中,在搬运猕猴桃给小猴吃的过程中,在怀抱猕猴桃逃避老虎追猎的过程中,或许无意间也播撒了猕猴桃的种子。
塘源口民间也把猕猴桃叫作“羊桃”“藤梨”。其实,早在唐朝之前,古人对猕猴桃就有所认识。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对猕猴桃的描绘已很具体,他写道:“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猕猴喜食,故有诸名。”野生猕猴桃的相貌有些粗鄙,毛茸茸,样子怪怪的,像是顽劣的猕猴的脑袋。
我在塘源口的乡间走动时,在村头,在溪口,在田边,常常看到有野生猕猴桃不受约束地生长,藤蔓肆意蔓延,野性十足。我好奇地弯下腰翻动藤蔓,未见果子。怎么光长藤蔓呀?祝君笑着说,也许是让下山的猕猴偷吃了。他说,这几年,常有村民发现猕猴出没的踪影,猕猴下山偷食猕猴桃已经不是什么新闻了。本来嘛,野生猕猴桃就是属于猕猴的嘛!也算不得偷食呢!祝君说,小时候野生猕猴桃到处都是,采下来就啃,不过,又硬又酸,实在不好吃。后来,妈妈就把刚刚采回来的猕猴桃埋在稻谷里。捂上四五天之后,猕猴桃软了,开始飘出一股芳香。剥皮之后,咬一口,酸甜可口,味道奇绝呀!祝君吧唧吧唧嘴巴,仿佛又回到了童年时代。
当然,今天塘源口的猕猴桃都是人工种植的猕猴桃了。若干年来,专家们已经培育出品质独特、口感甚好的品种,红心的有“红阳”“东红”,黄心的有“金艳”“金桃”,绿心的有“徐香”“翠香”等品种。
塘源口人遵循“生态农作法”,不上化肥,不施农药,不用膨大剂。猕猴桃园里养柴鸡,间种山稻。鸡吃虫,山稻保湿保墒,防止水土流失。鸡粪和山稻稻草沤成肥后还田,增加了土壤肥力,猕猴桃就像吃了补药一样疯长。猕猴桃藤下的草,也任其生长。随着时间的推移,树、藤、草、虫自然就建立起一种稳定的生态关系。
1904年,新西兰人从中国引进了猕猴桃,还改了个名字叫奇异果。新西兰人喜欢这种有趣的水果,在适宜的土地上大量种植,精耕细作,产出的果子也确实好,除了自己吃以外,还大量出口,当然也出口到中国,赚了不少中国人的钱。于是,渐渐地,给人们造成一种错觉,以为猕猴桃原产地在新西兰。错了,错了。——猕猴桃的原产地在中国呀!中国的哪里呢?——当然,我不能一一列举出来,但是,有一个地方是不能不提的,那就是浙西江山,江山的塘源口就是猕猴桃的原产地之一。
P1-4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8 7:16:47